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微生物是评价土壤健康的关键指标,农业生产中,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和粮食产量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在农业生产发展和推广有机肥的基本政策下,研究有机肥料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有利于全面、客观评价有机肥对土壤健康的意义。中国自20世纪70、80年代,布局了一批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对土壤微生物研究发展变化趋势及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阐述了有机肥在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构建群落结构方面的积极效应,探讨了有机培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总的来说,有机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碳源利用特征,提高土壤细菌真菌比,增加古菌、固氮微生物和氨氧化微生物等功能微生物菌群丰度,抑制土壤病原菌的活性,从而起到提高土壤碳氮代谢活性和维护土壤健康的作用。有机肥构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途径主要是引起土壤pH、养分含量、团聚结构、酶的活性等理化性质的改变,以及自身携带的外源微生物、抗生素、重金属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施用有机肥时应综合考虑土壤条件、作物类型和肥料种类等因素。今后,可以通过新的生物技术深入挖掘微生物功能特性及作用机制,同时开发安全高效的新型微生物肥料,充分发挥微生物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作用。此外,还要重视土壤健康微生物指标的开发和验证,深入开展土壤健康评价体系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以草莓连作土壤为材料,探讨杀菌剂敌磺钠以及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对草莓连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莓连作土壤经过敌磺钠处理后,细菌以及真菌的多样性都有所降低,细菌的Shannon指数从  相似文献   

3.
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区系之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际是土壤、植物生态系统物质交换的活跃界面,植物作为第一生产者将部分光合产物转运至根部,通过分泌物供给根际微生物碳源和能源;根际微生物则将有机养分转化成无机养分利于植物吸收利用,植物、土壤、微生物的相互关系维持着土壤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近年来,随着对根际土壤微环境研究的深入,根际微生物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笔者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综述了不同因素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思路及方向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的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系统安全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拥有极为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在其研究和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概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功能、评价方法、影响因素、社会网络管理及保护方法,阐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对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措施及成效进行了回顾,指出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和不足,并为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5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保持整个森林的健康生态系统至关重要。通过介绍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技术进展,了解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从而为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与实现自然环境生态保护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休闲农业景观评价体系,并了解各指标在农业景观构建中的作用,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农业景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咨询法和1-9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计算了各指标在景观要素中的权重值。结果表明:项目层权重值排序为自然景观>生产景观>人文景观;因素层中农田的整体感官、地域文化、有机生态环保性权重值比较大;指标层中带动旅游创收权重值最大,道路通达性、自然生态体验、农事操作参与、可持续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景观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农业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模仿,其生物多样性达到多少时才能满足需要。回顾了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的起源,通过分析指出对于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多少才足够的问题取决于农业目标,不同的目标要求不同的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在本质上有着偶然性。在研究当前的生物多样性时应该考虑其频度和强度,这样才能确定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生物多样性是否足够。  相似文献   

8.
食品安全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农业生态系统产地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林产品的质量安全。保护和利用产地环境生物多样性对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生物多样性出发,探讨了产地环境生物多样性现状、丧失原因,提出了产地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旨在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培育与优质农林产品的实现,为中国农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熊鹰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154-160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仅关乎民众福祉,也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开展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旨在为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结合皮尔生长曲线模型和恩格尔系数计算社会发展阶段系数,测得2000—2017年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实际值。结果表明:(1)2000—2017年四川省农用地以林地和草地为主,农用地变化表现为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园地和林地面积增加的趋势。(2)2000—2017年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显著,增幅达2.79倍。其中林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增加量占总增加量的73.64%。(3)2000—2017年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各单项服务价值排序基本保持不变,土壤保持、水文调节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占总价值的比例接近50%。通过计算社会发展阶段系数,修正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理论评估值,使得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下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10.
植物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土壤微生物是植物-土壤系统中比较活跃的组成成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代表着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对植被的生长发育和群落结构的演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植物类型、植物多样性、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植物不同基因型、植物根系分泌物和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探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气氮沉降导致土壤有效氮含量增加,将改变作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尤其在高纬度氮限制地区,土壤微生物对这种变化更为敏感。北方森林地处高纬度地区,氮沉降将改变其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为全面了解近年来氮沉降对北方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笔者综述了氮沉降对北方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功能和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沉降减少了土壤微生物量;(2)氮沉降改变土壤中真菌与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G-)与革兰氏阳性细菌(G+)之间的比值,而这种改变大多数是趋向于减小;(3)氮沉降加剧,将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中贫营养微生物处于劣势地位,富营养微生物处于优势地位,间接地影响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4)氮沉降抑制了微生物呼吸,但对于土壤酶的影响尚无统一规律;(5)氮沉降改变了微生物底物利用模式,导致土壤微生物对复杂有机物质的分解能力下降;(6)氮沉降导致固氮基因等功能基因相对丰度下降。  相似文献   

12.
有机农业在土壤固碳和生物多样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壤固碳在制约全球气候变暖上具有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此文综述了国内外有机农业在土壤固碳和生物多样性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常规农田比,有机农业管理措施(施用有机肥、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轮作等)具有促进土壤团聚、提高微生物活性和增加土壤有机质等功效,能够增加土壤中的碳贮量,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对极端气候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中国有机农业在土壤固碳上具有更大的潜力,应该加强开展有机农业固碳效果的监测和定量评价,为碳减排补贴和全球碳汇贸易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Web of Science土壤酸杆菌研究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土壤酸杆菌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世界上研究最前沿的20个研究机构、研究作者、学术期刊、学科和国家进行了文献计量学统计,进而了解土壤酸杆菌研究概况和动态。结果显示:2007—2017年土壤酸杆菌研究论文数量共1289篇;文献产出量逐年增加,2016年文献数量最高;中国、美国、德国、巴西、西班牙文献数量居世界前5位,中国文献数量最多,为423篇;中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圣保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酸杆菌文献较多;最有学术影响力的核心作者来自中国,主要核心期刊是《Microbial Ecology》、《Plos One》、《FEMS Microbial Ecology》、《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主要学科是微生物、环境生态学、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农学、理学相关学科。综合来看,美国、德国以及中国在土壤酸杆菌研究领域处于优势地位;研究热点是微生物学和微生物生态学。  相似文献   

14.
湿地在区域生态系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长期以来区域生态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湿地对于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十分重要。通过Excel统计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的论文每年的发文量,用分析工具对文献题录信息分析得到高频词共词矩阵,用得到的矩阵使用Ucinet和Net draw来获得共现网络可视图,用SPSS对关键词聚类分析,通过这些图来发现湿地土壤微生物研究趋势和热点。研究表明:(1)湿地土壤微生物研究发文数量基本逐年递增,自2015年起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国内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大差异。国外更注重在加强湿地保护,退化湿地生态科学修复;国内主要是围绕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微生物功能。(3)共现网络可视中的关键词Wetland、Phytoremediation和Microbes与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一定程度上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4)国外主要以生境遭到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尺度较大,涉及地区、国家甚至是全球层面;国内则是针对湿地保护区开展的科研工作。今后国内有望在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科研与保护环境的理论与方法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盐碱地是具有较高价值的后备耕地资源,土壤微生物群落可以作为衡量土壤质量的生物学评价指标之一。采用Illumina MiSeq技术测试样本的ITS和16S rRNA序列,剖析2种菌剂撒施处理对宁夏石嘴山地区盐碱土壤微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菌剂YF和JF撒施可以降低盐碱地pH,改良土壤营养状况;真菌和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增加;真菌的镰孢属(Fusarium)及曲霉属(Aspergillus)丰度下降达40%以上,细菌的节细菌属(Arthrobacter)、多食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monas)和类诺卡氏属(Nocardioides)的丰度增加8.0%以上。微生物菌剂撒施降低了盐碱地真菌和细菌群落的独有分类单元OTU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数量,硝态氮、有机质、K、C、N、P、pH等环境因子对不同处理之间的微生物群落也有显著影响。因此,2种微生物菌剂撒施处理可以改善宁夏石嘴山地区盐碱土壤质量,改善土壤的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及其潜在生物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技术是21世纪的关键技术,在农业领域有广泛的用途,如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等可以提高育种效率、改善营养品质,但生物技术也给农业带来诸如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诸多负面问题,就此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土壤微生物的碳氮互作效应综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土壤微生物在养分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为陆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提供动力。碳(C)、氮(N)元素是构成生物基本骨架和能量代谢最基本的元素,其循环关系到生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C、N元素有着明显的相互作用,环境中C、N浓度的变化会促使其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功能改变。笔者从CO2浓度升高、黑碳添加和N沉降加剧出发,总结了环境条件变化对微生物C、N的影响;分析了现实环境背景下土壤微生物C、N的相互作用,探讨微生物C、N的内在联系,为微生物C、N耦合及生态系统C、N耦合提供参考依据。并提出,今后在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中,应当根据地域和时空的差异建立多个研究模型,深入研究微生物C、N与环境中C、N的关系,注重生态系统C、N耦合的同时,也要注重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特别是与植物之间的C、N耦合。  相似文献   

18.
无机氮是作物吸收利用氮的重要来源,土壤有机氮矿化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土壤对作物的供氮能力。土壤有机氮矿化主要由土壤微生物驱动,是在微生物作用下将有机氮分解成氨态氮和硝态氮的过程。有机氮矿化速率的变化主要归因于环境因素变化后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研究土壤氮矿化对土壤氮循环和土壤供氮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土壤氮矿化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机理,探讨了在不同环境因素下微生物的变化对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影响,以及植物—土壤—微生物的互作机制。研究可为探索土壤氮矿化过程和改善土壤供氮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盐地碱蓬是盐碱地先锋植物,是目前能在含盐量为3%的土壤中生存的极少数植物之一,是重要的耐盐种质资源。其在植物耐逆机理、耐盐基因的开发利用以及土壤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潜力。为了全面的了解盐地碱蓬的耐盐机理以及改良土壤的机理,本研究分别从形态学、生理生化层面以及分子水平等方面对其耐盐机理进行总结,并就盐地碱蓬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土壤养分以及在土壤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认为应更多的关注盐地碱蓬耐逆关键基因的挖掘利用、盐地碱蓬在盐碱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的作用以及盐地碱蓬与微生物如何共同改良土壤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