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帅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4):137-142
为研究陕北榆林地区柠条的营养动态及其在陕北白绒山羊瘤胃内的降解特性,分别于不同生育期采集柠条全株,测定常规营养成分含量;选用3 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陕北白绒山羊,采用尼龙袋法评定不同生育期柠条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瘤胃降解特性。结果表明:(1)随着生育期的延续,柠条DM含量增加,休眠期柠条DM含量最高(P<0.05),但与结实期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盛花期和结实期柠条DM含量显著大于营养期(P<0.05)。盛花期柠条CP 含量显著大于其他生育期(P<0.05)。随着生育期的延续,柠条NDF 和ADF 含量逐渐降低,结实期最低(P<0.05),而在休眠期则升至最高(P<0.05)。不同生育期柠条粗脂肪(EE)和粗灰分(C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不同生育期柠条营养物质在瘤胃内的降解率,随着饲料在瘤胃内停留时间的延长呈不同程度增加,且柠条营养物质在瘤胃内的降解主要发生在48 h 内。营养期柠条在各时间点的营养物质降解率均最高,其次为盛花期,而结实期和休眠期营养物质降解率较低,且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营养期和盛花期柠条营养价值较高且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较高,为最佳刈割利用时期。  相似文献   

2.
不同茬次的苜蓿干草在奶牛瘤胃中的降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选择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体重500 kg 左右并且均处于泌乳后期的3头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用尼龙袋法研究了不同茬次苜蓿干草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和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在奶牛瘤胃内的降解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时间段内,不同茬次的苜蓿干草CP降解率依次降低(第一茬>第二茬>第三茬>第四茬),差异显著(P<0.05);NDF,ADF,粗脂肪降解率依次升高(第一茬<第二茬<第三茬<第四茬).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云南黄牛对6种牧草瘤胃降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尼龙袋法评定了云南黄牛对六种牧草的DM、CP、NDF和ADF有效降解率,并对牧草降解模型中的参数和有效降解率与牧草中营养成分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六种牧草DM的有效降解率为苜蓿干草粉最高,和一年生黑麦草粉差异不显著(P>0.05),和依次降低的苜蓿草块、光叶紫花苕粉、大麦秸粉、非洲狗尾草粉间差异极显著(P<0.01);六种牧草CP的有效降解率为苜蓿干草粉最高,和依次降低的苜蓿草块、一年生黑麦草粉、光叶紫花苕粉、大麦秸粉、非洲狗尾草粉间差异极显著(P<0.01);六种牧草NDF和ADF的有效降解率为苜蓿干草粉最高,和苜蓿草块差异不显著(P>0.05),和依次降低的一年生黑麦草粉、光叶紫花苕粉、大麦秸粉、非洲狗尾草粉间差异极显著(P<0.01)。综合测定的各个营养指标分析,云南黄牛对不同牧草的利用率大小为:苜蓿干草>苜蓿草块≈一年生黑麦草>光叶紫花苕>大麦秸>非洲狗尾草。牧草降解模型中的参数和有效降解率均与牧草营养成分中的CP含量呈较强的正相关,而与NDF和ADF含量呈较强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选3月龄左右荷斯坦奶公犊,按日粮精粗料比设置3种日粮配方饲喂公犊,研究断奶初期奶公犊瘤胃内苜蓿干草的DM、CP以及NDF在动态降解。试验结果表明:精粗比为60∶40时,其CP的消失率和降解参数明显低于精粗比为70∶30和50∶50的日粮,差异显著(P<0.05);其DM和NDF的消失率和降解参数明显高于精粗比为70∶30和50∶50的日粮,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日粮蛋白质补充料来源对肉牛真胃食糜营养流量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择体重600kg左右荷斯坦(Holsteill)公牛3头,安装有瘤胃、真胃瘘管,按3×3拉丁方实验设计分别饲喂以豆粕、全脂大豆、过瘤胃蛋白质料为蛋白质补充料来源的3种不同日粮,以三氧化二铬(Cr2O3)作真胃食糜标记物,全收粪法收集粪样,测定真胃食糜和粪中的有机物(O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P)、酸性洗涤纤维(ADF)流量及在瘤胃内、真胃后段消化道(简称肠道)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日粮蛋白质补充料来源对瘤胃及全消化道的OM、NDF、ADF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日粮蛋白质补充料来源明显影响真胃食糜的蛋白质量和小肠蛋白质消化量(p<0.05),但全消化道CP表现消化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旨在研究瘤胃保护性赖氨酸和蛋氨酸添加水平及其配比对小尾寒羊瘤胃发酵及粗饲料成分瘤胃降解率的影响。选用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体重(45±2.6) kg的小尾寒羊10只,按完全随机原则进行3阶段试验,每阶段预饲期12 d,正试期3 d。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及配比的保护性赖氨酸和蛋氨酸。结果表明:保护性氨基酸添加水平及其配比对瘤胃液pH值、NH3-N浓度、VFA含量及其比例无明显影响( P>0.05),但可不同程度提高菌体蛋白含量,其中I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添加适当水平的保护性氨基酸,可明显提高DM、ADF的瘤胃降解率(P<0.05),而对CF、NDF瘤胃降解率无显著影响(P>0.05)。本试验条件下,每只小尾寒羊日粮中保护性赖氨酸及蛋氨酸的添加量分别以8.4,2.4 g/d为宜。  相似文献   

7.
我国玉米骨干自交系秸秆纤维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我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应用广泛的27份骨干亲本自交系的秸秆纤维成分研究,结果显示自交系秸秆纤维品质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纤维素(CELLU)、半纤维素(HCELLU)和木质素(ADL)平均含量分别为47.657%、24.551%、21.096%、20.906%和3.776%;不同自交系间秸秆NDF、ADF、CELLU和ADL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HCELLU无显著差异性;各纤维组分含量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不同年代间自交系秸秆纤维品质NDF、ADF、CELLU、和HCELLU含量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即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各组分含量较高;ADL含量在不同年代自交系秸秆中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
旨在研究不同NDF水平开食料对羔羊生长轴及十二指肠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期为羔羊开食料适宜NDF水平提供参考。选用36只湖羊公羔,随机分为15%和25%NDF水平组。56日龄时,每组选择6只羔羊屠宰,称量组织器官质量,并测定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不同NDF水平开食料对组织器官的质量和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NDF水平15%组羔羊下丘脑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肝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十二指肠IGF-1和十二指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表达量均显著高于25%组(P<0.05);NDF水平25%组垂体生长激素(GH)和十二指肠生长激素受体(GHR)表达量极显著高于15%组(P<0.01);羔羊平均日增质量与下丘脑GHRH表达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肝脏GHR、十二指肠IGF-1表达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垂体GH、十二指肠GHR表达量显著正相关(P<0.05);垂体GH与肝脏GHR、IGF-1、十二指肠IGF-1、IGF-1R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或P<0...  相似文献   

9.
不同玉米品种青贮饲料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为研究不同玉米品种间的青贮饲料营养物质的差异;【方法】选取104d收刈的青玉米秸秆和饲用玉米调制青贮以研究不同品种玉米青秸秆对青贮饲料营养成分的影响,60d后分析测定青贮饲料营养成分;【结果】结果表明,玉米品种明显影响青贮饲料的氨态氮、乳酸、CP、NDF和ADF含量,青玉米秸秆(粮食用)青贮饲料的乳酸、丁酸含量和ADF含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饲用玉米青贮的乳酸、丁酸含量显著高于青玉米秸秆的青贮饲料(p<0.05);【结论】不同玉米品种的青贮原料对青贮发酵产物及青贮饲料营养物质含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洛阳市白马寺种公牛站挑选年龄、健康状况相近且性欲旺盛的夏洛来种公牛5头,对其生产性能指标按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4个季节连续五年的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采精量随季节变化不明显(P>0.05)。(2)原精活力:夏季(0.46±0.04)与春(0.70±0.01)、秋(0.65±1.01)、冬季(0.69±0.01)差异极显著(P<0.01)。(3)冻后活力:春、秋、冬季均极显著高于夏季(P<0.01),说明季节对夏洛来种公牛精液冻后活力具有明显影响。(4)精液密度:夏季与春、冬季差异极显著(P<0.01),夏季与秋季差异显著(P<0.05)。(5)精液冻后畸形率:夏季的夏洛来种公牛精子冻后畸形率极显著地高于其它季节(P<0.01)。(6)精液冻后的顶体完整率:夏季的夏洛来种公牛冻精顶体完整率极显著地低于冬、春季节(P<0.01),显著地低于秋季(P<0.05)。  相似文献   

11.
西南地区不同套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作物组合的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寻找作物搭配合理、低投入高产出的套作模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比较了4种套作模式(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的土壤肥力、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差异。连续种植3年后,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养分含量基本维持或得到提升(速效钾除外)。甘薯茬口对全钾、速效钾消耗均较大,需适当提高钾肥用量。小麦/玉米/甘薯的总产量最高,小麦/玉米/大豆模式的大豆单产量最高,小麦的单产各模式无显著差异。不同模式收益表现为,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产投比表现为,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小麦/玉米/大豆收益为14196.41元/hm~2,产投比为3.69:1,均为所有模式中最高,加之大豆茬口可以活化土壤养分,是相对理想的套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甘薯茎尖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7个不同品种的甘薯茎尖进行了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的测定,并且与常见蔬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甘薯茎尖的营养成分齐全,除总糖含量较低外,其它成分含量均较常见蔬菜要高;微量元素含量绝大多数比常见蔬菜含量要高,尤其是Mg、Mn、Fe和Zn,这为甘薯茎尖的菜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对氮素营养的种间促进机制, 采用叶片15N富积标记法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A1)和小麦/玉米/甘薯(A2) 2种套作系统中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土壤培肥效果和氮素转移规律。结果表明,施氮可以提高小麦、玉米的土壤总氮含量,以施纯氮150~300 kg hm-2处理最高;大豆较甘薯更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施氮0、150、300和450 kg hm-2水平下种植大豆后的土壤总氮含量比种植大豆前(小麦收获后)高38.6%、20.2%、9.4%和16.7%,而种植甘薯则降低总氮含量3.1%、1.8%、14.0%和3.8%。A1系统中小麦和玉米季土壤中NO3-N含量低于A2系统,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大豆季土壤中NO3-N含量高于甘薯季。A1和A2系统均存在15N的双向转移,15N转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且A1的15N净转移量和转移强度高于A2;A1系统中小麦、玉米和大豆的15N净转移量比A2系统的15N净转移量分别高3.3%~12.1%、27.0%~166.2%和26.2%~78.7%。玉米与小麦之间的15N净转移方向为从玉米向小麦,玉米与大豆之间的15N净转移方向为从大豆向玉米,玉米与甘薯之间的15N净转移方向为从玉米向甘薯。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模式下不同分隔方式及不同供磷水平,即0、35、70、105、140 kg P2O5 hm-2对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阐明两种套作模式下种间相互作用及玉米磷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2种套作体系中无论施磷与否,玉米均表现出套作优势(Acs>0,NCRcs>1),且玉米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的竞争能力强于玉米/甘薯模式,大豆和甘薯处于套作劣势,两种模式均促进了玉米磷素积累和产量的提高,施磷70 kg hm-2时,与根系分隔相比,不分隔时玉米磷素积累和产量在玉米/大豆、玉米/甘薯中分别提高了17.05%、5.62%和16.84%、7.17%,磷素当季利用率平均提高了7.81%。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互作效应显著,两种模式均以105 kg hm-2处理玉米茎、叶和穗磷素积累和产量较高,且玉米/大豆套作大于玉米/甘薯套作,说明玉米/大豆模式更有利于玉米磷素的积累及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以粒用高粱和甜高粱为材料,对甜高粱与粒用高梁不同时期茎秆的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果糖含量及SS、SPS酶活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茎秆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果糖含量在完熟期甜高粱高于粒用高粱,乳熟期茎秆中蔗糖含量甜高粱高于粒用高粱;两种高粱类型的SPS酶活力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从乳熟期到完熟期粒用高粱茎秆中的SPS酶活力明显增高,SS酶活力在粒用高粱茎秆中随生育期呈上升趋势,甜高粱茎秆中SS酶活力到乳熟期达到最大,明显高于粒用高粱.对糖含量与其相关代谢酶活力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甜高粱茎秆中利用SPS酶合成蔗糖的效率要高于粒用高粱;两种类型高粱的SS酶活力与其茎秆中的果糖含量存在明显差异,SS的作用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16.
研究西南地区玉米主要2种套作模式下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及氮肥调控效应, 为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四川2个玉米主产区, 通过连续4年的大田试验, 对比研究了玉/豆和玉/薯模式下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和不同供氮水平对玉米氮素吸收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 玉/豆模式下玉米收获期植株中的氮素积累2个试验点平均较玉/薯模式增加7.11%, 氮收获指数增加2.00%左右, 氮素吸收效率增加7.83%, 成熟期籽粒中氮素的分配比例增加1.76%, 而叶、茎鞘中氮素的分配比例分别减少5.85%和2.75%。分带轮作后, 由于不同前茬对土壤养分影响不同, 再加上套作优势, 玉/豆模式下玉米在生长前期就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到收获期植株氮素积累2个试验点平均较玉/薯增加11.85%, 氮素吸收效率增加11.84%。在玉米氮素积累关键时期, 玉/豆模式在低氮处理下玉米植株氮素的积累量显著高于玉/薯模式相同施氮处理, 而在高氮处理下2种模式间差异不大或者表现相反, 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农艺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也有相似的结果; 玉/豆模式在180 kg hm-2施氮量下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和籽粒中氮素的分配量, 玉/薯模式下玉米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利用效率, 在180~270 kg hm-2施氮量处理下较高; 花后氮素同化量玉/豆模式显著高于玉/薯; 2种模式均以施纯氮180~270 kg hm-2处理有利于氮素转运和花后氮素同化量积累。  相似文献   

17.
水分胁迫下甘薯叶绿素a/b比值的变化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张明生  谈锋 《种子》2001,(4):23-25
通过对室外旱池处理条件下的甘薯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甘薯各品种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均有所下降,叶绿素a/b比值比对照也有所下降,且叶绿素a/b比值占对照百分率与品种抗旱性呈极显著负相关(r=-0.8509,P<0.01).因此,可以用叶绿素a/b比值下降的程度来评定甘薯品种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小麦/玉米/大豆多熟套作体系下小麦根系分泌物的分泌特性及其对根系生长环境和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2006-2008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小麦-甘薯、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4种种植模式下小麦根系分泌物的数量与种类、小麦根系生长、土壤水分、土壤氮含量及植株吸氮量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与小麦-大豆和小麦-甘薯两种净作模式及小麦/玉米/甘薯套作模式相比,小麦/玉米/大豆套作降低了开花期和成熟期小麦生长区的土壤湿度、pH值及NO3--N和NH4+-N的含量,提高了小麦植株地上部总吸氮量、根系活力、根干重及土壤总氮含量,并且,开花期小麦根系分泌有机酸总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表现为套作>净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边行>中行,其中以小麦边行处理的分泌量最高。拔节期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净作处理以乙酸含量较高,占总量的47.8%~51.6%,套作处理以柠檬酸含量较高,占总量的31.7%~55.1%;开花期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净作和套作处理均以乙酸含量较高,占总量的33.3%~78.3%。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对小麦根系分泌有机酸和可溶性糖有促进作用,从而改善了根系生长环境,提高了小麦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