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几种深松机     
《山东饲料》2004,(1):30-30
4QW-155B型秸秆粉碎还田机,4J-150型秸秆还田机,2JH-0.9悬挂秸秆切碎还田机,4F1.5D型秸秆粉碎还田机。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秸秆还田与化肥施用对砂姜黑土无机磷的影响,基于实施多年的秸秆还田与施肥定位试验,设置了常规施肥+秸秆全量还田(HN1)、常规施肥量50%+秸秆全量还田(HN4)、不施肥+秸秆全量还田(HN0)、常规施肥+秸秆移除(N1)、常规施肥量50%+秸秆移除(N4)、不施肥+秸秆移除(N0)处理,采用田间取样与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磷的剖面分布及累积特点。结果表明,同等化肥施用水平下,秸秆还田较秸秆移除显著提高了土壤Ca2-P和Fe-P的含量,提高幅度最高达219.05%和51.35%,两种形态无机磷占无机磷总量的百分比也显著提高;Ca8-P和Al-P含量整体上有所降低,Ca10-P含量显著降低,无机磷总量有所提高。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无机磷的活化效果随化肥施用量的减少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秸秆还田不施化肥使土壤Ca2-P、Ca8-P、Al-P和Fe-P含量显著降低。与秸秆移除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促进了Ca10-P等潜在磷源的转化和分解。Ca-P(Ca2-P、Ca8-P、Ca10-P)和Fe-P所占比例最高,为供试土壤无机磷的主要构成形态。常规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速效磷(Olsen-P)含量的快速提升,常规施肥量50%条件下秸秆还田促进了表层土壤Olsen-P的提升,而无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土壤Olsen-P含量的提升无明显效果。土壤Ca2-P、Ca8-P、Al-P和Fe-P与土壤Olsen-P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4种无机磷与土壤Olsen-P关系密切,可能为土壤有效磷的重要来源。因而,秸秆还田不施化肥会加速土壤无机磷的耗竭,秸秆还田与化肥合理配施,可通过将缓效态无机磷转化为Ca2-P和Fe-P等高活性无机磷,提高土壤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3.
白腐真菌降解秸秆作物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达 5 7亿t,占世界秸秆总产量的 2 0 %~ 30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资源 ,但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这类资源却相当困难 ,这是由于秸秆产量随季节变化 ,量大、低值、不便运输 ,大多数动物不能消化其木质纤维素。目前 ,农作物秸秆的主要利用渠道有 :1 )秸秆还田 ,包括直接还田和堆沤还田 ;2 )秸秆养畜 ,过腹还田 ;3)利用秸秆生产能源 ,包括气化、发展沼气、直接燃烧等 ;4)作为工业原料和建筑材料 ;5 )秸秆养菌。1 秸秆资源开发研究现状近几十年来 ,国内外一直在寻找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手段降解农作物秸秆的最佳…  相似文献   

4.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世界作物秸秆中有66%直接还田或作为生活能源被烧掉、19%用作房屋建筑材料、3%用于手工业原料、仅12%用作草食家畜饲料。我国约70%的秸秆用作生活能源燃烧后还田或就地燃烧还田或直接翻入土中还田,有2%作为造纸工业、建筑工业及手工业原料,有20%用于草食家畜饲料。湖北省年产秸秆1400万吨,开发和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分析了秸秆还田应用推广不利的原因,提出了通过推广秸秆腐熟剂,加快秸秆还田推广应用的对策方法.  相似文献   

6.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世界作物秸秆中有66%直接还田或作为生活能源被烧掉、19%用作房屋建筑材料、3%用于手工业原料、仅12%用作草食家畜饲料.我国约70%的秸秆用作生活能源燃烧后还田或就地燃烧还田或直接翻人土中还田,有2%作为造纸工业、建筑工业及手工业原料,有20%用于草食家畜饲料.湖北省年产秸秆1400万吨,开发和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正>农村有大量的作物秸秆,如玉米秸秆、谷子秸秆、高粱秸秆等,有些地区焚烧还田,严重污染环境,而把秸秆"过腹还田"变废为宝,效益高、效果佳。秸秆经氨化处理后,一是可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一般可提高粗蛋白质含量4%~6%;二是可以提  相似文献   

8.
以宁夏贺兰山东路风沙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等碳量秸秆、生物炭还田后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为农田养分调控和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秸秆和生物炭还田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C)、全磷(P)、速效氮(AN)、速效磷(AP)浓度显著增加,且生物炭还田优于等碳量秸秆处理.而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土壤全氮(N)浓度影响不显著.土壤C/N、C/P、N/P、AN/AP变化范围在10.1~10.9、7.4~8.2、0.7、2.7~3.4.且N/P、AN/AP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显著增加,随生物炭还田量的增加显著降低.生物炭还田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显著高于等碳量秸秆还田.而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与胞外酶化学计量比均显著高于等碳量生物炭还田.相关性分析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AN与碱性磷酸酶(AKP)极显著负相关,与β-葡糖苷酶(B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MBC、(BG+CBH)/AKP、(NAG+LAP)/AKP、MBN/MBP极显著正相关.生物炭还田后土壤AP与BG、α-纤维素酶(CBH)、LAP、NAG、MBC、MBN、(BG+CBH)/AKP极显著正相关,与MNC/MBN极显著负相关.综上,生物炭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浓度和微生物量,而秸秆还田更有利于维持土壤养分平衡.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依安县第1大粮食作物,其丰欠关系着全县经济的发展。依安县常年玉米播种面积10万公顷左右,年产玉米秸杆100.2万吨。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玉米秸杆还田逐步得到普及,到2011年约有3.3万公顷实现了秸秆粉碎还田,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玉米秸秆还田的地块中,常出现后作黄苗、死苗等现象,造成减产。我们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秸秆还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索了正确进行秸秆还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借助双季稻田长期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施用的定位试验,于2007年对稻田冬季、春季杂草群落进行监测。结果发现,农田管理方式对双季稻田冬春季杂草群落影响显著,长期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施用显著降低杂草多样性。秸秆冬季覆盖还田显著降低稻田杂草密度和生物量,而长期施用猪粪则显著提高稻田冬春杂草密度和生物量。有机肥晚稻时期施用对杂草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早稻时期施用的,秸秆冬季覆盖还田对杂草的抑制效应显著高于夏季旋耕还田的。不同处理下冬春季稻田杂草均以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群,田间相对密度平均达90%以上,其次为稻槎菜和水竹叶等杂草。上述结果说明,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施用对冬闲田冬春季杂草群落的调控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秸秆堆(沤)还田技术1、技术原理:秸秆堆(沤)还田技术是利用多种微生物对玉米秸秆中的有机质进行分解腐熟。既把养分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又消除了直接翻压还田产生有机酸和有毒物质对作物的毒害,还防止了因焚烧和抛弃秸秆对农田环境的污染。并形成腐殖质...  相似文献   

12.
政策与法律     
政策与法律政策与法律国办转发农业部关于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发展纲要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关于1996-2000年全国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发展纲要的通知。通知指出:通过实施秸秆养畜、过腹还田项目,可以较大幅度增加牛、羊肉产量,丰富“菜篮子”市场,改善人...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划团队,在河北等地开展农户秸秆还田的受偿意愿调查,发现秸秆还田补偿机制可促进秸秆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成果建立合理秸秆综合利用激励机制,特别是为政府制定秸秆还田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清洁生产(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  相似文献   

14.
隆冬时节,笔者在山东省阳信县农村调研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秸秆综合利用在当地农村已经普及,形成了秸秆还田——肥土兴粮——粮丰林茂、秸秆养畜——过腹增值——畜粪还田——土壤改良及秸秆粉碎沤沼——沼渣肥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一些地方因焚烧秸秆造成严重后果,农业部日前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严禁焚烧秸秆,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各地农业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严禁焚烧秸秆的工作方案,确保不再发生焚烧秸秆的现象。同时要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结合‘“沃土计划”和‘“秸秆养畜”示范活动,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秸秆高温沤肥、秸秆氨化过腹还田等技术成果,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农业部紧急通知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16.
1技术内容 机械摘穗+秸秆粉碎还田模式,包括机械摘穗→果穗输送集箱→秸秆粉碎还田3个主要连续作业环节。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中国农村机械化发展的实际,通过分析现有秸秆综合利用途径,提出政府要加强指导,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及保护环境的力度,发展精细化秸秆还田技术和大型农业机械,以进一步提高秸秆还田、土地耕整和播种的品质。通过培肥地力,减少环境污染来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秸秆还田较常规施肥,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有增加。4.2.玉米秸秆还田使用九业牌秸秆腐熟剂能增加玉米的产量。玉米应用九业牌秸秆腐熟剂,5个点次试验亩增产在19.7kg-27.1kg之间,增产幅度为3.1%-4.2%。  相似文献   

19.
秸秆及生物炭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油菜/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等碳量还田”原则设置了常规施肥(CK)、秸秆还田(CS)、秸秆+速腐剂还田(CSD)、生物炭还田(BC)、秸秆+生物炭1∶1还田(CSBC)处理,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秸秆与生物炭还田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的变化,以期为秸秆和生物炭还田及紫色土培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1) 与对照(CK)相比,各处理均能显著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幅为31.26%~107.82%,其中以BC处理最显著,达到107.82%,且BC、CSBC处理显著高于CS、CSD处理,生物炭更有利于土壤固碳。2)土壤各活性有机碳含量在油菜角果期和玉米灌浆期最高,除玉米季土壤可溶性碳外,各处理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碳(DOC)和易氧化态碳(ROC)含量大小顺序均为:CSD>CS>CSBC>BC>CK处理,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各处理的MBC、DOC和ROC含量分别为125.53~172.02 mg·kg-1、102.73~79.07 mg·kg-1和2.00~6.01 g·kg-1。3)秸秆和秸秆+速腐剂的微生物熵、DOC/SOC、ROC/SOC显著高于生物炭和秸秆+生物炭。与CK相比,CS和CSD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ROC/SOC,而BC和CSBC处理却显著低于CK处理14.33%~18.38%。秸秆、秸秆+速腐剂还田能促进微生物可直接利用的活性碳转化,提高土壤有机碳活性,改善土壤生物肥力。生物炭还田尽管其微生物活性较低,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高,可以促进土壤固碳。  相似文献   

20.
介绍广昌县农作物秸秆利用方式,包括秸秆还田、秸秆作饲料等,从而分析找出该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加快其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