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苗龄植物各性状间的异速生长能客观反映其生长关系随植物发育的变化,探究苗龄差异对云南松异速生长的影响及表型可塑性,为云南松高效培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不同苗龄云南松苗木为对象,用异速生长分析法对各苗龄云南松生物量和针叶长进行量化分析.[结果]不同苗龄云南松地径、苗高、主根长、侧根长、针叶长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云南松苗木各构件生物量的分配及构建生物量模型,以3年生的云南松为材料,通过对其生物量的测定,分析了云南松苗木构件水平上生物量的分配情况,并基于生长量与生物量的关系构建了云南松苗木各构件生物量的预估模型。结果表明,3年生云南松苗木将较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叶(40.631%)和茎(41.389%)上,而分配给根的生物量较少,其生长主要侧重于地上部分生长;各构件生物量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01);经相关分析发现,各构件生物量与地径、苗高均呈极显著的正向相关;并以D~2H为变量结合异速生长理论,拟合了云南松苗木根、茎、叶及全株生物量的预估模型:y_根=0.139(D~2H)~(0.755)、y_叶=0.209(D~2H)~(0.873)、y_茎=0.239(D~2H)~(0.849)和y_(全株)=0.631(D~2H)~(0.831)。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云南松球果宿存时间对其幼苗出土及生长的影响,以具有延迟开放果实特征的云南松为研究对象,采集当年生、宿存1年及2年的球果,利用其种子进行育苗试验,比较不同宿存时间下的云南松球果内的种子在其田间出苗率及幼苗生长100d和300d时的地上及地下部分各生长指标及其生物量是否有差异。结果表明:当年生种子的出苗率显著高于宿存1年、2年球果内种子的出苗率(P0.05),各宿存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幼苗生长100d时,随球果宿存时间的增加,幼苗的各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各宿存间差异不大;幼苗生长300d时,除地下部分生物量之外,幼苗各指标均随宿存年份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宿存间其幼苗除株高和地下部分干重外其他生长指标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云南松当年生球果内的种子其出苗率及幼苗在生长100d及300d时的生长指标均优于宿存球果内的种子,而各宿存间的差异不大。云南松的非严格植冠种子库有助于林火等不利因素干扰后云南松实生苗的及时更新,但若进行采种育苗,为保证其较高的成苗率应尽量采集当年生球果。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进行云南松苗木培育,提升云南松苗木质量,通过对2年生云南松苗木生长性状及不同部位氮(N)、磷(P)、钾(K)储量进行统计以及相关性、异速生长分析,研究云南松氮、磷、钾储量。结果表明,云南松幼苗生长2年后,其地下部位氮、磷、钾分配大小依次为钾储量>氮储量>磷储量;氮、磷、钾在土壤中的分配比例为氮储量>磷储量>钾储量;地上部位氮、磷、钾储量占单株氮、磷、钾储量的比例为钾储量>磷储量>氮储量;磷和钾在地下部位的累积速率大于地上部位的累积速率。以期为云南松苗木培育提供理论参考,为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云南松母树林后代苗期生长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云南松母树林后代(5个种源81个家系)苗期生长的分期观测及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苗期生长可分为4个时期,即火柴柱形期(I期)、灯笼形期、菜前期和伞形后期;苗木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种子的大小及发芽率与苗木的生长关系不明显;苗木我生状在家系内差异不明显,在家系间和种源间则存在显著的差异;苗期以滇东南和川西南各泊的生长量和生物量较大和滇西种源次之,对照的最上。  相似文献   

6.
以20个云南松半同胞家系的2 a生实生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的累积与分配在家系层次的变异规律进行研究,以期为科学评价云南松苗木质量和提高遗传改良的潜在增益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0个云南松半同胞家系2a生实生苗的生物量累积与分配指标,在家系间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差异.根干重、茎干重、叶干重、地上干重、全株干重、根分...  相似文献   

7.
通过标准化主轴估计分析了10余年生油松一级枝、二级枝、三级枝的当年生小枝的异速生长规律,包括当年生小枝的节间生物量-节间长度、节间生物量-针叶生物量、节间截面积-节间生物量、节间截面积-针叶生物量两两相关关系,进而剖析了油松当年生小枝的生物量分配方式、传输模式和形态结构关系,并通过独立样本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异速生长关系的相关关系均非常显著,观测值和预估值之间的相关系数除了节间截面积和针叶生物量外均大于0.85,说明上述异速生长关系的相关关系非常显著;一级枝、二级枝、三级枝的SMA斜率没有明显差异,说明不同级别的枝的异速生长关系是相同的;小枝生物量和叶生物量的权度关系明显小于1;叶生物量和小枝截面积的权度关系接近于1,说明二者为等速生长。  相似文献   

8.
《福建林业科技》2015,(4):87-92
以2年生云南松盆栽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称重控制土壤含水量的方法,设置正常水分(T1)、轻度干旱(T2)、中度干旱(T3)和重度干旱(T4)4个处理,研究水分控制对云南松苗生长、水势、生物量及其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程度加剧,云南松幼苗株高、地径生长量逐渐增加,土壤和叶片水势呈现下降趋势,根、叶、茎生物量增量占总生物量增量的百分比逐渐增加,根冠比逐渐增大。2苗高与地径、土壤水势与叶水势都呈现正相关关系,生长指标与水势指标大体呈现负相关关系。在4种水分处理下云南松苗木的生长指标与生物量指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均达显著相关水平。研究表明随着干旱的加剧,云南松苗木的生物量增量分配到根系的生物量增加,而分配到茎、叶器官上的生物量减小,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松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对各组分生物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家系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家系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分配比例均表现为叶茎根,叶生物量积累高于根、茎;不同家系间云南松幼苗各组分和单株生物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地径与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苗高与生物量之间成显著正相关,主根长与生物量正相关部分不显著。除叶含水率外,不同家系云南松幼苗各组分及单株的含水率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表明,不同家系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分配模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比较1、2年生落叶松容器苗和裸根苗的生长和生物量指标差异,为落叶松育苗技术改进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年生落叶松容器苗的苗木质量优于1年生裸根苗,1、2年生落叶松容器苗的株高分别比裸根苗高8.85 cm和2.11 cm。但苗木进入第2年生长后,容器苗的生长速度明显降低了。在生物量方面,参试苗木的各个器官鲜质量均表现为叶茎根枝。除了1年生容器苗各个器官干质量表现为叶根茎枝之外,其他参试植株各个器官干质量表现与鲜质量一致。1年生容器苗根、茎、叶、枝和总质量的鲜质量和干质量均大于裸根苗。2年生苗木的结果与1年生苗木的结果相反,表现为裸根苗优于容器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1年生容器苗的根生物量/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分配比、根冠生物量比、光合器官比非光合器官等指标优于1年生裸根苗,而2年生苗木的结果则相反。苗木质量指数表明,1年生容器苗优于1年生裸根苗,而2年生苗木的结果则相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可通过提高管理措施的办法进一步促进1年生容器苗的生长,促使1年生落叶松容器苗达到I级造林苗标准,实现1年生落叶松容器苗可用于造林,落叶松育苗周期缩短50%,为生产上提供全新的落叶松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1.
比较分析了在辽西北沙地环境下培育的5个种源元宝槭1年生苗木的苗高、地径及单株生物量,叶片水势、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整株水力导度等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元宝槭苗木的生长及生理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生长量方面以辽宁四合城种源苗木最高,辽宁章古台次之,其它种源较低,主要生长指标以单株生物量在不同种源间的变异程度最高。生长表现较好的辽宁四合城和章古台种源元宝槭苗木的水分状况较好,光合气体交换能力较高,同时苗木的整株水力导度也更高。综合分析,辽宁四合城和章古台种源元宝槭在辽西北沙地环境下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较为适宜在该地区进行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2.
对云南松母树林后代(5个种源81个家系)苗期生长的分期观测及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苗期生长可分为4个时期,即火柴柱形期(Ⅰ期)、灯笼形期(Ⅱ期)、伞形前期(Ⅲ期)和伞形后期(Ⅳ期);苗木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只有一定的阶段性;种子的大小及发芽率与苗木的生长关系不明显;苗木大多数性状在家系内差异不明显,在家系间和种源间则存在显著的差异;苗期以滇东南和川西南种源的生长量和生物量较大,滇中和滇西种源次之,对照的最小。  相似文献   

13.
在宜良禄丰村林场尖山林区,以11年生1m×2m×5m非均匀密度造林的云南松人工林为对象,调查其胸径、树高等生长指标,测定林木各器官和圆盘生物量,探讨其林分结构、林木器官生物量和含水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1年生云南松人工林林分平均胸径为9.9cm,8cm、10cm和12cm径阶的林木占总株数的82.1%,不同径阶株数频率及其胸高断面积比呈正态分布,各径阶平均单株胸高断面积两两间呈现极显著的差异(P0.01)。树干、侧枝、针叶和球果的生物量分别占全株的62.8%、22.8%、14.1%和0.2%,树干、侧枝和针叶的含水率相近,约达生物量鲜重的60%。树干从地径至梢头,每2m区分段的生物量两两间随树高增高呈现极显著的降低(P0.01),其断面高的含水量随树干增高逐渐增大。11年生云南松人工林的林木进入速生期,尖削度较大,应开展修枝等抚育。  相似文献   

14.
以白枪杆容器苗为材料,采用L_9(3~4)正交实验方法,测定玉米素(ZT)、3-吲哚乙酸(IAA)和赤霉素(GA_3) 3种外源植物激素不同组合处理下白枪杆幼苗的生物量,比较分析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与不同激素的关系,并采用标准主轴回归分析白枪杆幼苗各器官之间在不同外源植物激素处理下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外源植物激素中,ZT和IAA对幼苗生物量起主导作用,而GA_3作用不明显。不同处理间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存在显著差异,4号处理(ZT 50mg/L,IAA 50mg/L,GA_3 150mg/L)各器官生物量显著大于其他处理,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不显著,9号处理(ZT 75 mg/L,IAA 150 mg/L,GA_3 150mg/L)总生物量最小,但具有较高的茎生物量分配比。不同外源植物激素处理下各器官之间异速生长关系不同,但总体均呈等速生长,说明外源植物激素对白枪杆幼苗的异速生长影响不显著。不同外源植物激素作用下,白枪杆幼苗生物量显著改变,幼苗对环境中资源的分配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培育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人工林的有效措施,选择了3项立地条件、3个来源的良种处理、3种基质培育的苗木和3种造林密度,采用L9(34)正交表和随机区组设计安排云南松造林组合试验,研究各种措施对云南松树干、树枝、树叶、植被及枯落物、单株、种群等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松各生物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立地条件;而良种来源、育苗基质和造林密度对各生物量的影响各不相同。因此,以生物量为主要目标的云南松人工林培育中,在做好立地选择的基础上,以良种选择为主,结合具体的生物量指标,配以有效的育苗基质和造林密度,培育高产优质云南松人工林。  相似文献   

16.
为摸清福建酸竹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特征,测定了1~4年生福建酸竹的秆、枝、叶生物量,分析了立竹地上构件生物积累与分配特征及其相对生长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福建酸竹构件含水率、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与相对生长关系差异明显。随立竹年龄增加,秆、枝、叶含水率明显下降,而其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则显著增加;秆生物分配比例及异速生长指数总体下降,而枝、叶生物量分配比例及其异速生长指数总体升高。综合分析表明,福建酸竹丰产林经营宜多留养2年生、3年生立竹,适量留养4年生立竹。  相似文献   

17.
采用3种密度试验研究了1年生梓树苗在不同株距条件下生物量、株高、地径的变化规律以及株高(H)与地径(D)的异速生长关系,并用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梓树幼苗各器官生物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各密度的根量均小于叶量,地上部占总生物量的60%以上;地上部分生物量随密度增加下降幅度的大小顺序为叶、茎生、根。在株距20cm时,其地径与株高之间的关系为简单异速生长关系,在log D-log H坐标图上为直线关系,株距10、5cm时地径与株高的关系符合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即为非线性的异速生长。在log D-log H坐标图上为上凸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不同容器类型及施肥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容器类型、基质施复合肥比例和施缓释肥时间的不同水平及其组合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以弥渡县云南松种子园的种子为材料,采用L_9(3~4)正交设计开展苗木培育试验,测定苗木的生长量指标。结果表明,苗龄127d时,不同处理组合(含对照)苗木的平均地径0.80~1.43mm、苗高2.9~8.3cm、冠长1.1~5.7cm、主根长8.1~17.8cm、一级侧根长2.6~7.2cm和一级侧根数9.1~20.3条/株,处理组合间以上指标均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影响苗木地径生长的主导因子是基质施复合肥比例(质量比),基质施0.2%的复合肥可促进苗木地径生长;容器类型是影响苗高、冠长、主根长和一级侧根长的主导因子,白色塑料容器极显著地促进苗木的主根和一级侧根伸长(P0.01);一级侧根数则主要受施缓释肥时间的影响。一级侧根发育协调苗高共同生长,根系伸长则与苗高生长存在养分竞争关系。施复合肥0.4%的基质置入无纺布容器中于苗龄35d时再施缓释肥(1g/容器)的处理组合,有益于苗高和冠长生长,此处理组合可应用于相同气候和基质的云南松苗木培育生产实践中。容器选择结合施肥可消除云南松蹲苗现象,促进其苗木生长,缩短云南松壮苗的培育期。  相似文献   

19.
为详细了解云南松杂交育苗及苗期生长情况,对云南松51个杂交组合和19个半同胞苗木的苗高和地径生长性状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38个云南松种内杂交种幼苗苗高与地径生长差异大部分达到极显著水平,有15个种内杂交种的苗高生长值超过了总体平均值,有18个种内杂交种的地径生长值超过了总体平均值;云南松种内杂交相同母本的不同杂交组合类别之间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大部分达到极显著水平,有11个类别杂交种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均显著高于半同胞苗木的生长性状;13个云南松与思茅松种间杂交种幼苗苗高与地径生长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有7个种间杂交种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均超过了总体平均值;云南松与思茅松种间杂交种的苗高总体均值约是云南松种内杂交种苗高总体均值的1.4倍,二者的地径生长均值基本接近;云南松与思茅松种间杂交相同母本的不同杂交组合类别之间的苗高生长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地径生长差异不显著,有4个类别杂交种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均显著高于半同胞苗木的生长性状。  相似文献   

20.
黄连木苗期年生长节律及其生物量分配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黄连木幼苗生产管理提供参考,在定期观测的基础上,研究黄连木苗期年生长动态、生物量积累与分配规律以及植物生长指标与生物量组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整个苗期生长过程中,黄连木的苗高、地径、冠幅生长均呈现"S"型曲线,用Logistic生长方程和生长曲线能对其动态生长节律进行很好地拟合。结合实际测量值将黄连木1年生幼苗的生长过程分为4个阶段:出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生长末期。各指标速生期的生长量占其总生长量50%以上;黄连木1年生苗木的地上与地下部分生物量比例为1.78∶1.00;苗木生物量各指标中,地径与苗高、茎干质量、叶干质量显著相关,苗高与茎干质量、叶干质量显著相关,茎干质量与叶干质量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