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云南省维西县第三次(2006年)和第四次(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对乔木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运用生物量-碳储量转换系数法,估算了乔木林碳储量;按照储量变化,对维西县2006到2016年10 a期间乔木林林碳汇量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利用碳税率法、造林成本法、碳市场CEA价格法,分别估算了维西县乔木林碳汇价值。结果表明:(1)2006年和2016年维西县森林碳储量分别为2.174 89×104Gg C(1Gg=109g)和2.323 2×104Gg C,蓄积量分别为4.582 69×107m3和4.851 03×107m3,平均碳密度分别为66.49 Mg C·hm-2(1Mg=106g)和70.87 Mg C·hm-2(含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不包括枯死木、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10 a期间碳密度净增4.38 Mg C·hm...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县域尺度上不同起源、不同类型的森林碳储量和碳源/汇特征,本文应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及2019—2020年森林资源监测数据对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乔木林碳储量和固碳特征开展评估。结果显示:2019—2020年马关县乔木林碳储量由3 807.07 Gg C(Gg C=109 g C)增加到3 893.49 Gg C,碳汇量为86.42 Gg C,其中天然林碳汇占38.09%,人工林碳汇占61.88%;马关县8种乔木林类型中其他硬阔林碳汇量最大,占总碳汇量的40.84%;2019—2020年间马关县乔木林碳密度由32.69 Mg C/hm2下降至29.58 Mg C/hm2,是乔木林面积增长的幅度远高于其碳储量增长幅度所致。研究结果表明:马关县乔木林碳汇量最高;未来可通过加强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和森林抚育等措施,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马关县森林固碳能力,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基于当阳市第四次(2009年)和第五次(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对森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运用生物量-碳储量转换系数法,估算了森林碳储量;按照IPCC(2006年)提供的库-差别方法,对当阳市2009~2019年10 a期间森林碳汇量进行了估算,采用均值法(市场价值法和造林成本法平均值),评价了当阳市森林碳汇价值。结果表明:2009年和2019年当阳市森林碳储量分别为98.20×104tC和147.42×104tC;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4.27 tC·hm-2和22.23 tC·hm-2(含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不包括枯死木、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2009~2019年10 a期间当阳市森林碳汇量为180.47×104 tCO2(49.22×104 tC),单位面积年碳汇量为2.93 tCO2·hm-2·a-1(0.8tC·hm-2  相似文献   

4.
基于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5次复查以来的3期调查数据,利用不同森林类型蓄积量与生物量之间的回归关系来估算甘肃省天然乔木林的生物量,分析甘肃省天然林总体及分龄组、树种(组)和林种的面积、碳储量、碳密度现状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甘肃省天然林面积为383.2×10~4hm~2,主要分布在甘肃南部、东部和祁连山;全省天然林碳储量由2006年的63.59TgC增加到2016年的74.57TgC,碳储量呈线性均匀增加,10年间累计增加10.99TgC,年均增长率为1.06%;(2)林龄结构中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龄林、过熟林面积依次占比为21.85%、31.18%、20.69%、17.57%和8.71%,中龄林比例较高,呈单峰左偏山状曲线,林龄结构较差,需人工促进更新;(3)防护林和特用林的碳储量相差不明显,但防护林幼龄林面积增加的趋势明显,较符合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甘肃省需要;(4)天然乔木林碳储量主要集中在栎类、阔叶混交林、冷杉、云杉和其他硬阔类。其中阔叶混的面积和碳储量增长量最大并远大于其他树种(组),且加速增长的趋势明显,使得甘肃省天然林树种组成在向混交林演变,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质量等都在提高。同时,不同森林类型碳密度差异较大,其中,栎类碳密度最大,华山松碳密度最小。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不同优势树种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模型,以树种含碳率作为生物量转换为碳储量的系数,利用2007年河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资料,对南阳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乔木林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推算。结果表明:水源区总生物量为2 212.25万t,总碳储量为1 103.35万t;阔叶林碳储量占乔木林碳储量的96.5%,其中栎类最多占82.1%;幼龄林碳储量占用材树种的90.9%;研究区乔木林平均碳密度为22.08t/hm2。研究可为当地生态环境改造提供借鉴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森林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碳库中,在“双碳”目标中起着碳中和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大冶市2019年林业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对大冶市森林资源的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大冶市现有森林植被碳储量114.36×104 t,平均植被碳密度为23.66 t·hm-2;碳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冶南部山区,灌木林碳储量占比最高,其次为马尾松林;马尾松林的平均植被碳密度最高,达到35.64 t·hm-2。该测算结果可为大冶市实现“双碳”目标以及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精确计量丽水市森林碳储量和碳汇量,核算森林碳汇经济价值,运用系统抽样方法,在丽水市全域系统布设固定样地716个,根据固定样地数据,结合单株生物量模型法和单位面积生物量模型,测算丽水市2016—2021年各年的森林碳储量和2017—2021年各年的森林碳汇量;在此基础上,利用碳税率法、造林成本法、碳市场CEA价格法,分别测算森林碳汇经济价值。结果表明,丽水市年平均森林碳储量为6 654.97万t,年平均森林碳汇量为290.32万t;森林植被碳储量组成主体是乔木林,占82.90%,其次为竹林,占7.98%,灌木林占2.67%;其他林地(包括疏林、散生木、四旁木等)占6.45%;在乔木林、竹林、灌木林3种森林类型中,乔木林的碳密度(单位面积的碳储量)最高,竹林居中,灌木林最低,同时,森林平均碳密度和乔木林碳密度呈逐年递增趋势;根据抽样估计理论与计算方法,在P<0.05的可靠性保证下,丽水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各年的估计精度都大于93%,估计结果有较好的精度保证;按碳税率法、造林成本法、碳市场CEA价格法,2017—2021年年平均森林碳汇价值为分别为34.84亿元、7.93亿元和1.68亿...  相似文献   

8.
采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2017年的林地变更数据,乔木林和疏林地采用IPCC法,灌木林采用缺省值法,研究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森林植被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汇价值。结果表明:(1)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森林植被总生物量为339.71万t,总碳储量为170.23万t,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9.73 t·hm-2,碳密度为9.89 t·hm-2,碳交易的潜在价值为2723.61万美元(JI)或4119.46万美元(CDM);(2)乔木林不同树种组的生物量总量、碳储量总量大小排序一致,均为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糙皮桦Betula utilis>白桦B.platyphylla>红桦B.albosinensis>杨树Populus spp.(山杨P.davidiana、青杨P.cathayana、其它杨树)。(3)乔木林不同树种组单位面积生物量和碳密度大小排序一致,均为青海云杉>红桦>白桦>糙皮桦>祁连圆柏>杨树。(4)片区内乔木林总生物量和碳储量中,幼、中龄林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66.2%和66.1%),其原因是近些年青海省依托祁连山环境治理,在祁连山国家公园范围内加大了造林力度,使幼龄林和中龄林比例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9.
基于安徽省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利用生物量—蓄积量转换模型,从不同森林类型、起源、龄组、优势树种(组)等方面进行分析,运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对安徽省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安徽省森林碳储总量为11 843.59×10~4t,平均碳密度29.93 t/hm~2,其中乔木林碳储量为9 790.17×10~4t,占森林总碳储量的82.66%,乔木林平均碳密度为31.72t/hm~2,碳密度大小排序为:阔叶林针阔混针叶林,经济林、竹林碳储量为2 053.42×10~4t。乔木林中,天然林的面积、碳储量略小于人工林,但天然乔木林各龄组碳密度均大于人工林;阔叶混交林、杨树、马尾松、杉木、针阔混交林、栎类、针叶混交林的面积、碳储量占优势,其中又以阔叶混交林为最大,面积、碳储量均超过乔木林的28%。文章指出安徽省乔木林碳密度水平仍然不高,今后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仍需采取合理经营管理措施,促使森林质量和碳汇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资源管理》2019,(5):37-43
以云南省第4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及平均生物量法,结合各树种不同龄级的计算参数,估算了云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云南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892.596 Tg,平均碳密度为39.260 t/hm~2。其中:乔木林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95.67%;乡土树种云南松和栎类碳储量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58.34%;幼、中龄林碳储量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49.97%;碳密度与年龄成正比;天然林的碳储量、碳密度均高于人工促进林和人工林。云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为西部高、东部低。研究认为,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是造成全省碳储量和碳密度差异的重要因素。通过严格保护和恢复石漠化区域森林植被,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人工造林、抚育和封山育林管理等,是提高全省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增强森林固碳增汇功能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法和模型模拟,系统阐述中国森林碳储量和碳汇现状、动态变化与潜力提升途径。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测算的森林植被碳储量近5年平均年增长0.152 Pg(以C计),2000s—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量约229.7 Tg·a-1(以C计),其中森林植被(指乔木林)碳储量约增加150.6 Tg·a-1(以C计),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汇量的65.6%。过去70年,中国森林已从碳源转变为逐渐增强的碳汇。在森林面积保持不变的情景下,相比2000s—2010s时段,2030年后现有乔木林的生物量碳汇将有所下降;如果森林面积未来持续增加,2030—2050年中国新增乔木林的碳汇量仍将呈增加趋势。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风险(极端干旱与热浪事件、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可能会削弱森林碳汇功能。为维持并提升森林碳储量和碳汇潜力,需要采取森林碳储与碳汇双增以及森林碳汇与木质林产品碳库协同提升的策略,从保碳、增碳、扩...  相似文献   

12.
以望城区2013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关系的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模型对望城区主要树种的生物量、碳储量、碳汇价值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望城区的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国外松、阔叶树,其中阔叶树是乔木树种的主体,面积占乔木林总面积的56.11%;幼中龄林占优势地位,其面积占到了全区林分总面积的93.47%;主要树种的生物量为1 362.59×103 t,碳储量为688.056×103 t,平均生物量为61.198 t/hm2,碳密度为30.898 t/hm2,碳密度低于全国和世界的平均水平,说明望城区还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13.
江西金盆山林区天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热带典型天然常绿阔叶林碳储量及其碳分布格局,以期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省金盆山林区优势树种生态系统生物量研究为基础,结合主要优势树种碳含量实测数据,对金盆山典型常绿阔叶林丝栗栲林、南岭栲林、米槠林的碳储量及碳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并以这3种林分的碳密度均值计算整个金盆山林区天然常绿阔叶林总碳储量。【结果】金盆山林区丝栗栲林、南岭栲林、米槠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294.82、307.63、318.97 t/hm^2,林区生态系统总碳密度为307.14 t/hm^2,林区现存碳总量为2.25×10^6 t;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布规律为植被层>土壤层>凋落物层,植被层碳密度分布规律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其中乔木层主干的碳密度占56.54%;土壤层碳密度随着土壤层的加深呈下降趋势,40 cm以下土层间的碳密度变化不明显。【结论】金盆山林区常绿阔叶林不同林分间生态系统碳密度差异不显著,生态系统内碳密度有较强的空间分布规律,生态系统碳密度高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和多种典型森林类型碳密度,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甘肃子午岭森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的估算,对不同起源和龄组的碳储量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子午岭林区总碳储量740.73万t,平均碳密度20.85 t/hm~2;中龄林碳储量占乔木林碳储量的58.07%;阔叶混、油松、栎类、针阔混4类优势树种碳储量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91.35%;碳储量大小顺序为中龄林近熟林幼龄林成熟林过熟林;碳密度大小顺序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过熟林;林区天然林碳储量高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15.
以青海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基础,结合样地调查资料、解析木资料等,综合应用模型模拟、尺度扩展和GIS等方法,分析青海省乔木林碳储量现状。结果表明,(1)2009年青海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约为28.55×10~6Mg,平均碳密度约为44.24Mg/hm~2;(2)青海省乔木林碳主要分布在天然林中,占青海乔木林碳库总量的89.83%,碳密度同样以天然林为高(46.19Mg/hm~2);(3)有林地中纯林碳储量最高,占乔木林碳库总量的84.28%;碳密度则以混交林为最高,达60.20Mg/hm~2;(4)青海省四大乔木树种(组)(云杉、圆柏、桦木和杨树)的碳储量占全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的98.07%,碳密度方面居前5的树种(组)为云杉(74.03Mg/hm~2)、桦木(55.76Mg/hm~2)、油松39.24(Mg/hm~2)、栎类(37.49Mg/hm~2)、圆柏(29.61Mg/hm~2);(5)青海省乔木林主要以中幼林为主,占总面积的63.19%,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16.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以回归模型估计法作为乔木林生物量的主要计算方法,以树种含碳率作为生物量转换为碳储量的系数,从单木归并到样地,从样地加权平均至省级区域,估算乔木林碳储量;以加权平均转换系数估算疏林地、散生木和四旁树的碳储量,以模型法估算竹林、灌木林的碳储量。结果表明: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东北两大区;乔木林是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主体;人工林碳储量在中国乔木林碳储量中比例超过15%;阔叶树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均大于针叶树。  相似文献   

17.
基于北京市第七次至第九次(2004—2018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评估北京市乔木林的碳储量与碳密度在不同城市功能分区的分布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3个清查期内,北京市的乔木林总碳储量分别为5.74、6.72和10.45 Mt,其中幼龄林和中龄林占比最高,两者占到同期总碳储量的60.88%、64.12%和59.62%。在区域分布上,生态涵养发展区乔木林的碳储量占比最高,3期分别达到64.01%、59.86%和63.64%,其次为城市发展新区,占比分别为23.53%、30.39%和26.67%。全市乔木林碳密度在3个清查期分别为11.38、11.23和14.19 t/hm2。分区碳密度大小依次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全市平均值>生态涵养发展区。北京市乔木林的碳汇能力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中龄、幼龄林占比高,碳储量重点分布区的碳密度偏低,应持续开展森林精细化抚育管理,尤其是要加强生态涵养发展区乔木林的提质增效,有效增加乔木林资源的整体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2年河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资料,建立不同优势树种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或标准地资料,以树种含碳率作为生物量转换为碳储量的系数,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水源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南阳水源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7522.68万t,碳密度129.42 t·hm-2。其中森林土壤层碳储量6045.03万t、占总碳储量的80.36%,乔木层碳储量1018.30万t、占13.54%,森林下层植被和枯落物层碳储量为459.35万t、占6.10%;在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中,乔木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最多为6201.95万t、占82.4%。研究可为当地森林经营管理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2013年安仁县"十二五"森林资源调查资料作为依据,运用生物量、蓄积量为依据的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安仁县9种森林类型的生物量、碳贮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安仁县的主要森林类型是杉木、慢生阔叶树、马尾松、中生阔叶树、湿地松、速生阔叶树、桉树组、柏木、杨树,其中杉木是优势树种,林分面积占乔木总面积的40.07%;幼龄林占乔木林面积的51.85%,中龄林占乔木林面积的21.15%,近熟林占乔木林面积的11.35%,成熟林占乔木林面积的7.25%,过熟林占乔木林面积的1.40%;主要树种的生物量、碳贮量分别为1 808 132.55×10~3、904 006.37×10~3 t,碳汇价值为5.8×10~(10)元;林分单位面积生物量、平均碳密度分别为25.37、12.68 t·hm~(-2);几种森林类型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碳密度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因此,安仁县的碳汇潜力非常大。  相似文献   

20.
伊泰集团杭锦旗碳汇造林项目地位于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地区,项目区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严重。本项目活动采用耐干旱、耐沙埋、耐盐碱的乡土灌木以及乔木树种实施造林,造林模式因地制宜,监测结果显示,项目碳储量为325891.07 tCO_(2)-e。其中,乔木林生物质碳储量占项目碳储量的19.65%;灌木生物质碳储量占项目碳储量的75.30%;木产品碳储量占5.05%;各碳库中,地上生物量碳库碳储量为119759.40 tCO_(2)-e,占项目碳储量的36.75%;地下生物量碳库碳储量206131.67 t CO_(2)-e,占63.25%。项目减排量为325891.07 tCO_(2)-e,年均减排量为54315.18 tCO_(2)-e。本造林项目在提高项目地区植被覆盖率、增加碳汇量方面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