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为提升上饶油桐树种质量,试验筛选适宜上饶信州区生长的油桐优良品种。【方法】2019年10月于赣东的抚州,赣南的龙南,赣西的丰城和分宜,赣北的上饶朝阳、上饶广丰、上饶德兴和上饶万年,赣中的吉安9个区域采集不同种源的种子,于2020年3月播种于上饶市信州区苗木基地,4月中旬将幼苗移栽入容器袋内,5月上旬每个种源随机选取30株苗木挂牌标记,每隔10 d对苗高和地径进行测定至10月底。【结果】不同油桐种源生长情况存在差异,分宜县油桐种源一年生苗木生长最高,平均高达186.8 cm,上饶万年县种源一年生苗木生长速度最慢,平均高为92 cm;不同种源一年生油桐苗木地径生长中,上饶广丰区的油桐地径最粗壮,达1.86 cm,而吉安地径生长最小为1.19 cm;不同种源苗高和地径都存在显著差异,但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不显著,该地理种源变异模式为随机变异,苗高净增长量出现的最高峰时间段以及净增长量与经度和纬度成显著负相关性。【意义】通过苗高和地径综合分析,分宜、抚州、龙南和上饶广丰4个种源较适合在上饶信州地区种植。试验所得结论为上饶市信州区量产油桐选育优良品种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梭梭种子性状和繁殖力的遗传变异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梭梭6个种源的种子性状和繁殖力的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间种子性状和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其质量指标差异大于形态指标,即单株种子重差异最大,千粒重次之,果翅长度最小;成活率的差异性明显大于发芽率。(2)各种源区间的种子性状和繁殖力之间的遗传差异为极显著水平,环境差异为显著水平,梭梭种子质量主要受遗传基因控制,而种子繁殖力则受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及土壤等多重因素控制。(3)种子各性状与成活率均呈正相关。除果翅长度与成活率相关不密切外,其它性状之间均为极显著相关。(4)在种子果翅长度、千粒重、单株种子重、发芽率和成活率等5个指标中,变异程度最高的是单株种子重,最低者为成活率;各种源区种子各性状具有较高的重复力(0.8580~0.9737),受强度遗传基因控制,通过种源选择可望获得良好效果;通过对发芽率指标选择,可比直接从成活率选择提高2.40%~24.86%(10%的选择率)的遗传进度;经综合选优评价,内蒙磴口种源的种子性状和繁殖力最好,青海次之,其次为甘肃和内蒙乌后旗,内蒙额旗和新疆最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筛选伯乐树优良种源。【方法】以6个不同种源(江西崇义、江西井冈山、江西上犹、湖南绥宁、浙江龙泉和贵州黎平)的伯乐树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子和苗木性状、种子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和种子发芽率进行分析。【结果】江西崇义和贵州黎平种源的6个性状与其他种源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种子长度分别与种子宽度和种子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其他5个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种子性状与年均日照时数均呈显著正相关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种子发芽率为江西崇义最高,88.00%,贵州黎平最低,42.00%,均与其他种源发芽率差异显著。【结论】不同种源伯乐树种子和苗木性状及发芽率均部分存在显著差异,可以为其优良种源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外来入侵植物豚草以种子进行繁殖,开展豚草结籽数量及果实特征的研究对于豚草的结实量估算及制定外来入侵植物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以吉林市龙潭山森林公园火车道旁的豚草为研究对象,对豚草植株的大小与雄头状花序数、结实量、总状花序数和分枝数的关系及果实、种子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豚草单株间雄头状花序数、结实量、总状花序数和分枝数差异巨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72.00%、227.55%、173.93%和174.76%。豚草雄头状花序数、结实量、总状花序数和分枝数与株高、地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豚草结实量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状花序数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瘦果平均横径、纵径分别为1.944 mm、3.735 mm,变异系数分别为9.67%、14.92%;平均百果重0.366 9 g,变异系数6.83%;果实大小比重量差异更明显,果实形态差异较小。种子平均长、宽分别为2.937 mm和1.896 mm,变异系数分别为11.77%和10.37%;种子千粒重3.364 g,变异系数2.81%。该研究结果可为豚草的进一步研究和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源胡枝子播种品质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种源二色胡枝子和截叶胡枝子种子主要播种品质检验指标对比分析表明,供试的两个种的胡枝子种子均存在着因种源不同而使种子播种品质发生变异的现象。二色胡枝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在27.50%~91.25%和25.00%~90.00%之间,截叶胡枝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在14.00%~62.75%和12.25%~56.25%之间;与二色胡枝子不同,个体较小的截叶胡枝子种子千粒重多有极显著差异,存在更容易受自然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的趋势。本研究中二色胡枝子和截叶胡枝子种子的播种品质因种源不同而发生的变异,是否属于种子遗传品质的变异,还必须通过种源试验进一步验证,只有这样才能为二色胡枝子和截叶胡枝子种子的合理调拨与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种子形态学性状对种子植物繁衍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比叶面积反映植物截获光能的能力,这二大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及自身调控机制。以天然沙冬青种群为研究对象,沿270-50mm年降水梯度,测量分析了6个分布区内的标准株的种子和叶片。结果表明:6个自然分布区的沙冬青种子长度、宽度、体积、表面积及千粒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种子长宽比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种子体积变异程度最大,且种子多项形态指标的协同作用显著,说明种子通过调节大小和性状间的最优组合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同区域的环境因子中仅年平均降雨量对沙冬青比叶面积的影响显著,且随着雨量的增加,比叶面积呈增大趋势,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沙冬青种子各性状与比叶面积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仅种子长度与比叶面积的相关性显著,说明植物的资源营养生长和种子繁殖生长的时期本身不完全同步,两者间的权衡关系体现了沙冬青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EV1、EV2、EV3、EV4、EV5、EV66个抗旱性不同的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浓度PEG-6000渗透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处理,研究油菜幼苗的抗旱指数、根长、苗高和根冠比等性状变化,探索在大田环境条件下的苗期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EV2的抗旱指数最大,EV6的抗旱指数最小;不同浓度PEG胁迫下,各品种差异显著,EV1、EV2、和EV3的根长、苗高和根冠比较大,而EV5和EV6的表现较差。在大田油菜五叶期时,EV2的冠层覆盖面积最大,与其它品种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总生物量以EV2、EV3和EV1较大,根系干重以EV2较大,而且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与抗旱指数进行通径分析,冠层覆盖面积对抗旱性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达到0.5975。冠层覆盖面积的大小反映了早期活力的强弱,早期活力强,相应的品种抗旱指数高,抗旱性强。  相似文献   

8.
以6个早期活力不同的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浓度的PEG-6000渗透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了油菜幼苗在胁迫条件下的根长、苗高和根冠比等性状,并与大田环境条件下的苗期长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的PEG-6000渗透溶液的胁迫条件下,各个品种的表现不同,呈现显著性差异,EV1、EV2和EV3的根长、苗高和根冠比都较大,而EV5和EV6的表现较差。在大田五叶期时,以EV2和EV3的表现最好,具有较大的冠层覆盖面积,同时干物质积累量和根量干重都较大,以EV5和EV6的表现最差,冠层覆盖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和根量干重较小,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冠层覆盖面积与干物质积累量呈现极显著的相关性,与苗期胁迫条件下的性状特征相结合发现早期活力强的材料在大田中有较好的生长势。  相似文献   

9.
采用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对文冠果主要分布区WQ、KD和YX三个地区优树子代进行测定和选择。苗高、地径等性状在家系间差异显著。苗高和地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最高均为YX子代,最低均为KD子代。子代表型变异系数均高于遗传变异系数。苗高和地径都是YX遗传变异系数大。表型变异系数都是KD最高,WQ最低。选出优良家系29个。1512号家系地径遗传增益最大(27.30%)。5061号苗高遗传增益最大(77.33%)。地径和苗高平均遗传增益为14.12%和12.52%。子代中选出29个优良单株,平均地径4.33mm,苗高44.11cm,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26.02%和19.18%。这些优良家系和单株可作为优良种质资源筛选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从萌发率、根长、苗高、干重及鲜重等方面初步研究了麦田常见杂草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L.)水提物对小麦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水提物在较高浓度下对小麦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不同浓度处理对小麦苗期的生长均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入侵植物黄花刺茄对当地主栽经济作物番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本文采用培养皿滤纸法,在智能光照培养箱的变温控制条件下,分别研究了黄花刺茄根、茎、叶浸提液对番茄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幼苗根长和苗高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花刺茄不同器官的浸提液对番茄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根长和苗高的影响不同,其茎、叶浸提液的化感作用较为显著(P<0.01)。(2)黄花刺茄同部位浸提液对番茄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根长和苗高不同指标的影响也不同。根浸提液对种子发芽率、幼苗根长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极显著(P<0.01)。茎和叶浸提液各浓度对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比种子发芽率、幼苗根长和苗高的影响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2.
戊唑醇和三唑醇种衣剂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三唑醇、戊唑醇用于小麦种子处理,当包衣浓度分别高于0.3g ai/kg种子和0.6g ai/kg种子时,对小麦的发芽及出苗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株高降低,根长、胚芽鞘高度、第1片真叶长减小,而分根数增加,第1片真叶宽增大;除包衣用量大于1.2g ai/kg种子百株鲜重明显降低外,其余与空白对照无明显差异。相同用量下,戊唑醇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要比三唑醇的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种子处理对西瓜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以及在西瓜中的残留状况, 本研究以10%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为供试药剂, 采用拌种试验, 开展噻虫胺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残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噻虫胺有效成分用量100~250 g/100 kg范围内, 对西瓜出苗安全; 噻虫胺拌种处理对西瓜苗期的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西瓜的生长促进作用减弱, 西瓜出苗后30 d,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噻虫胺各处理西瓜产量均高于空白对照, 对西瓜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噻虫胺拌种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西瓜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提升西瓜的品质; 随着西瓜生长发育, 叶片内噻虫胺含量逐渐降低, 出苗后45 d, 叶片内未检测到噻虫胺残留; 西瓜收获时果实中未检测到噻虫胺残留, 西瓜根部土壤中噻虫胺的残留量在0.041 2~0.097 5 mg/kg之间。综上所述, 噻虫胺100~250 g/100 kg用量范围内处理西瓜种子, 对西瓜苗期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 并可提高产量, 改善西瓜的品质, 叶片内噻虫胺含量随植株生长逐渐降低, 果实中无残留, 本研究为噻虫胺种子处理在西瓜生产实践中合理、安全、高效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以45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在播深10 cm和15 cm条件下,研究了出苗率、根数、根长、中胚轴长、胚芽鞘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苗长与玉米耐深播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播深的增加,根长、中胚轴长、胚芽鞘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大体呈增加趋势,而出苗率、根数、苗长呈下降趋势。不同播深条件下出苗率和胚芽鞘长度的变异系数较大;而根长、根数和中胚轴的变异系数较小。在10 cm播深条件下的出苗率与胚芽鞘长、根长和苗长显著相关,而15 cm条件下的出苗率与中胚轴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根数、根长、苗长显著相关。15 cm播深条件下的鉴定结果可以反映不同品种的耐深播能力。因此,在15 cm条件下,用出苗率、根数、根长、中胚轴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以及苗长按耐深播性强弱将45份自交系分成3组;同时,将45份自交系划分为Lancaster、四平头、PA、PB、BSSS和旅大红骨共6个亚群,其中Lancaster(Lan)、四平头(SPT)、PA的出苗率、根数、根长、中胚轴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以及苗长较高,含有较多耐深播系和中等耐深播系,为重要的耐深播种质类群。  相似文献   

15.
采用盆栽试验,分别设置1、3、5、7 cm播深,对34个高粱品种在不同播深下的出苗率、幼苗形态和幼苗干物质量进行分析,筛选耐深播性鉴定指标,综合评价高粱品种的耐深播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深度的加大,出苗率、苗长、根长、根数和苗重均呈下降趋势,3、5、7 cm与1 cm播深上述指标测定值的比值分别为0.84~0.60、0.96~0.75、0.83~0.53、0.88~0.64和0.95~0.85;中胚轴长、根重和根冠比呈上升趋势,3、5、7 cm与1 cm播深上述指标测定值的比值为1.52~3.30、1.10~1.25和1.17~1.50;胚芽鞘长在播深间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7.647%,相对根冠比、相对根长、相对中胚轴长和相对出苗率载荷量最大,将其作为高粱耐深播性筛选的主要指标并计算隶属函数值。根据隶属函数值对高粱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4个高粱品种可聚为3类,晋粱白2号等11个品种为耐深播品种,红青壳等14个品种为中等耐深播品种,吉品609等9个品种为深播敏感品种。品种间耐深播性差异明显,杂交种较常规种耐深播性强。  相似文献   

16.
无菌培养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耐盐性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种不同基因型小麦(小偃6号、NR9405、RB6和陕229)种子为材料,研究组培条件下盐胁迫对小麦种子活力、幼苗生物量、保护酶活性、亲合性渗调物质以及Na+、K+ 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的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表现为发芽率、根长、芽长、生物量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明显下降,并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盐胁迫下小偃6号与NR9405的生物量显著高于陕229与RB6;小偃6号与NR9405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均随着盐浓度的增大而升高;RB6和陕229在0~150 mmol/L盐浓度下SOD酶活性升高,而在2 00 mmol/L盐浓度时,SOD活性急剧下降.随着盐浓度的升高4种不同基因型小麦体内游离脯氨酸累积量增大,在200 mmol/L时RB6的累积量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幼苗体内的Na+含量增加,K+含量下降,Na+/K+比值增大.小偃6号和NR9405的耐盐性优于陕229与RB6.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旱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苗期根系形态、生理生化、解剖结构的差异变化,为玉米自交系抗旱种质的筛选提供可借鉴的指标、方法,为玉米自交系苗期根系抗旱遗传机理研究提供依据。试验选用了14份玉米自交系,采用PEG-6000胁迫处理,测定玉米自交系苗期13个与抗旱紧密相关的根系形态与生理生化指标,并通过方差分析、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对各自交系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中两个抗旱性差异明显的自交系,通过石蜡切片-显微镜观察根系横切面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不同玉米自交系苗期的单株根干质量、单株地上部干质量、根系长度、根直径、根伸长速率、根失水率、根系还原力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根系可溶性糖、脯氨酸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且不同自交系的变化幅度差异较大。随着诱导物倾斜角的增大,不同自交系根系的向水性弯曲增强,不同自交系间的差异较大,高湿度梯度条件下,自交系Mo17向水性弯曲较对照增加134%,增加幅度最大,WN897向水性弯曲增加20%,增加幅度较小。利用不同抗旱指标的加权抗旱指数,综合评价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的抗旱性,并将14个玉米自交系种质聚类划分为强抗旱型、中抗旱型和旱敏感型、高旱敏感型4个抗旱级别。石蜡切片结果显示,抗旱性差异明显的自交系根系解剖结构差异较大,抗旱性自交系昌7-2皮层占根系直径比例较低,不抗旱自交系WN897皮层占根系直径比例大于昌7-2,且WN897的导管直径较大。结论:采用方差分析、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玉米自交系苗期抗旱性进行评估,可以较好地揭示根系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根系还原力、根系可溶性糖、根系长度、根向水性对干旱胁迫的反应较其他指标敏感,可作为玉米苗期的抗旱能力和抗旱自交系选育时优先考虑的鉴定指标。旱胁迫下,抗旱性差异明显的玉米自交系根系解剖特征差异显著,强抗旱型自交系苗期根系皮层厚度较小,皮层占根系直径比例较低,根系导管直径也较高旱敏感型自交系小。  相似文献   

18.
不同环境因素对猪殃殃种子萌发及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猪殃殃种子萌发的适宜环境条件,通过室内萌发试验研究了温度、光照、pH、水势、盐分对猪殃殃种子萌发以及埋土深度对其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猪殃殃种子萌发的适宜环境条件为温度10~20℃、光暗12h交替培养以及pH 4~10,萌发率可达到50%以上。猪殃殃种子对水势比较敏感,萌发率随着水势的降低而降低,当水势为0时,萌发率为50.50%,水势降低至-0.6 MPa时,仅有个别种子萌发,萌发率为3.50%,当水势为-0.7 MPa时,种子萌发完全受到抑制;猪殃殃种子对盐分胁迫有一定忍耐力,当NaCl浓度为0.16mol/L时,仍有少数种子萌发,萌发率为16.50%;适于猪殃殃种子出苗的埋土深度是1~2cm,出苗率达到49.50%。研究结果为猪殃殃的出苗调控和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番茄幼苗为材料,研究了50 mg/g 的赤霉素(GA3)和清水浸种后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0、40、80、120 mg/g)胁迫对番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0 mg/g的聚乙二醇胁迫对番茄种子的萌发率、发芽指数、幼苗株高、根长有促进作用,120 mg/g的聚乙二醇明显抑制种子的萌发率、发芽指数、幼苗株高、根长;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胁迫明显降低了幼苗的叶绿素含量.用50 mg/g GA3浸种后明显增加聚乙二醇胁迫下番茄种子的萌发率、发芽指数、幼苗株高、根长和叶绿素含量.用50 m g/g GA3浸种对番茄幼苗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马铃薯早熟品种大西洋、中熟品种克新1号、晚熟品种青薯168脱毒基础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品种、培养基质和接种量对马铃薯脱毒基础苗苗鲜重、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叶片数、株高、茎粗、根长和根条数等性状指标的影响,培养14 d时,测定各性状指标。结果表明:三个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均在液体培养基上表现为最佳,其平均单株鲜重、干重、株高、茎粗、节长和根条数分别为:159.4 mg、9.1 mg、7.3 cm、1.16 mm、1.4 cm、5.6条。在液体培养基上,降低了马铃薯工厂化生产成本,同时还可缩短马铃薯脱毒基础苗培养时间7~9 d。接种量对马铃薯单株根鲜重、苗干重、叶片数、株高、茎粗、根长有显著性影响(P<0.05);不同成熟期品种苗鲜重、根鲜重、根干重、叶片数、株高、茎粗、根长和根条数受品种影响显著(P<0.05);不同成熟期品种、不同接种密度处理对马铃薯单株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叶片数、株高、茎粗、根长影响有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早熟品种大西洋,接种密度为0.67株/cm2时,中熟品种克新1号和晚熟品种青薯168接种密度为0.80株/cm2时,综合农艺性状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