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薯抗蔓割病的遗传趋势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9个甘薯杂交组合实生苗做田间接种鉴定。结果表明,9个家系实生苗对蔓割病抗性有较大的分离,出现不同程度的连续性分布,显示以加性效应为主的遗传特点,亲子间抗性相关测定达到d=0.01的极显著水平,说明F1群体抗性受双亲基因型支配,但正反交反应有异,有明显偏向母性的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2.
甘薯F1抗茎线虫病特性遗传变异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2个常用亲本进行抗茎线虫病鉴定结果看出,甘薯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广义遗传力为90.9%,遗传变异系数为73.1%。抗性遗传受环境的影响很小,用高抗的品种做亲本可得到更多高抗类型的杂交后代。据对12个亲本所组配的30个组合杂交后代的抗性分析表明,高抗与高抗(或抗病)亲本进行杂交,分离出的抗病品系远多于中间型和高感(或感病)亲本之间进行杂交分离出的抗性品系,并有超亲现象。说明甘薯抗茎线虫病遗传  相似文献   

3.
苹果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9个苹果杂交组合和1个国光天然实生苗群体的童期,果实大小及颜色,成熟期和抗病性等经济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认为,苹果遗传组成比较复杂,以上性状均属微效多基因控制,呈连续分布的数量性遗传。杂种性状明显表现母性遗传优势,杂种群体结果的早晚,果实大小及颜色均有倾向母本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以甘蔗20个杂交组合的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自然诱发条件下,按0-9级抗感分级标准分析了甘蔗F1群体对锈病的抗性.结果表明:20个家系实生苗对锈病抗性分离较大,普遍呈现偏向抗锈级别的偏态分布.根据χ2测验所显示的4种抗锈频次分布型,提出了选择抗锈单株的相应策略.从后代群体的抗病表现评价亲本组合,初步认为新台糖1号×崖84—153、CP72/1210×崖71-374、CP72/1210×川57—416和CP57—614×川57—416为抗锈性强的组合.  相似文献   

5.
以甘蔗20个杂交组合的实生苗群体为材料.分析了9个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相关遗传力及其通径系数.结果表明,丛重对丛含糖量的相关遗传力明显大于蔗糖分,高含糖量基因型的选择更多地依赖于产量组分.株高对丛重的相关遗传力大于其他的产量组分,对丛重的直接作用也大,而茎径对4个品质性状有正的相关遗传力.说明在实生苗世代,以株高和茎径为选择方向并适当兼顾丛有效茎数.能达到高产高糖基因型的选择目的.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稻田稗草的抗药性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广东9个县市稻田稗草抗药性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我省稗草对丁草胺表现有明显的抗药性,以LC50作标准,最高抗生系数达到8.12,抗性系数超过4的占全部测定地区的77.8%,说明抗性稗草种群在我省多数稻区存在,而我省大多数地区稗草对禾草丹仍未有明显抗性,除个别地区外,稗草抗性系数都在3以下。  相似文献   

7.
农杆菌介导甜橙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为改良柑桔品种,以普通溆浦甜橙(Citrussinensiscv Xupu)实生苗上胚轴为外植体,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并把chit42基因和phyB基因导入其中.上胚轴经农杆菌工程菌液浸染后,在共培培养基(MS+3mg/LBA)上培养3d,然后分别转移到含有100mg/L Kan(卡那霉素,Kanamycin)和500mg/L Cef(头孢噻肟霉素,Cefotaxime)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14d后,上胚轴开始分化抗性芽,chit42基因和phyB基因的抗性芽再生率分别为27.8%和35.6%.将抗性芽在筛选培养基上培养30d后用茎尖微芽嫁接成苗.目前,嫁接苗在温室中生长良好,经PCR鉴定为转化植株.  相似文献   

8.
1986-1993年作者对省内外20多个单位提供的16m余份(次)品种,进行了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褐飞虱、白背飞虱的多抗性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鉴定。筛选出早恢C98、IR64、70015、皖恢9号、76~27A等品种(系)可作抗病亲本利用。陆伍红、早籼240、59024扬稻4号、E164、广香40、当优9号、80优9号等品种表现高产,抗性也较好。本文还对水稻品种不同生育期发病关系、抗性鉴定接种方法和杂交水稻抗性遗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1.砧木的选择。甜柿对砧木的要求较严格,一般选用抗性强、生长快、成苗率高的野生柿实生苗作砧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茄子抗青枯病材料WCGR112-8的抗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WCGR112-8对青枯病的抗性遗传是1-2个基因控制的,其中有1个基因起主导作用,具有不完全显性遗传。对以WCGR112-8为亲本的F3代分析结果认为,其抗青枯病是稳定遗传的,对F3代的抗性遗传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广东优质水稻新品种(系)抗稻瘟病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广东省1991~1997年育成的619份水稻品种(系)进行稻瘟病菌抗谱测定和病区病圃大田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抗性频率达80%以上的广谱抗瘟性品种158份,占25.5%;抗性频率60%~79.9%的222份,占35.9%;抗性频率小于59.9%的有239份,占38.6%。绝大部分广谱抗性品种在病区大田中表现优异的抗瘟性。对78个苗头广谱抗性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品种(系)的抗源主要来自三黄占2号、青六矮1号、粳籼89和28占。三黄占2号和青六矮1号年际间的抗性均相对稳定,粳籼89的抗性下降显著,抗A1小种广谱抗性中间材料28占及其衍生抗性品种(系)有望成为广东优质稻抗瘟育种的新抗源及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12.
以甘蔗20个杂效组合的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自然诱发条件下,按0-9级抗感分级标准分析了甘蔗F1群体对锈病的抗性。结果表明:20个家系实生苗对锈病抗生分离较大,普遍呈现偏向抗锈级别的偏态分布。根据X^2测验所显示的4种抗锈频次分布型,提出了选择抗锈单株的相应策略。从后代群体的抗病表现评价亲本组合,初步认为新台糖1号×崖84-153,CP72/1210×崖71-374,CP72/1210×川57-  相似文献   

13.
以20个甘蔗杂交组合的实生苗群体为材料,分析了9个产量、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遗传通径系数。结果表明,株高对产量的遗传相关大于其他产量性状,茎径与4个品质性状为遗传正相关,以株高和茎径为选择方向并兼顾丛有效茎数,能达到高产高糖基因型的选择目标。丛重对丛含糖量的遗传正相关显著,直接效应大,而蔗汁蔗糖分对丛含糖量为遗传负相关,直接效应也为负,说明在实生苗世代应采用以丛重为主的选择高含糖量单株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4.
西瓜枯萎病抗性材料的转育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具有目标性状的不同抗性材料,采用多亲杂交和回交方法,经病圃定向选择,选育出2 个抗病新材料88 57 和88 44 。对2 个抗性材料遗传规律的研究表明:不同抗性材料其杂交组合所表现的遗传规律不一样:88 57 的抗性遗传特性是单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88 44 的抗性遗传特性不是简单的显隐性关系,应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15.
用9个不同抗瘟型的甘薯品种做亲本,对其杂交后代分菌系接种鉴定,并考察部分组合后代的产量性状.结果表明,甘薯对薯瘟Ⅰ型菌系抗性由显性主效基因控制,母本细胞质效应小.对Ⅱ型菌系抗性则呈现广泛的分离,并有超亲现象;双亲为抗病的组合,其后代出现抗病型的频率比抗×感或感×感的组合有明显提高,显示出加性效应的遗传特点.相关分析可看出,甘薯F1抗Ⅱ型菌系的能力与鲜薯重呈负相关,与干率呈弱相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自然鉴定方法,2008-2010年连续3年调查了42个栽培品种白粉病抗性表现及8个苹果杂交组合的F1代实生苗抗白粉病遗传表现。结果表明:苹果栽培品种在田间自然条件下抗白粉病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共鉴定出高抗材料5份,抗病材料21份,感病材料14份,高感材料2份。杂交后代表型分离说明苹果的抗白粉病由多基因控制,基因间存在互作效应,当表现累加效应时,后代表现高抗,富士对白粉病的抗性属于多基因控制的共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7.
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及其在杂交后代选择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玻璃占、辐竹2选、矮澄辐2号及辐包矮1号等4个华南籼稻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抗性属多基因遗传,控制单株平均病斑长的最少基因数k=5;广义遗传力的平均hb2=78.59%;在入选率为0.05的条件下,对单株平均病斑长作负向选择,遗传进度的平均△G=-5.376±0.903(cm);4个抗/感组合的F2均出现抗性超亲的个体,平均出现率为4.24%;以不同组合F2的超亲个体相互杂交定向选择至F3,多数组合内抗性基本稳定,选择效果比抗/感单交组合好。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野生葡萄及其F_1代抗白粉病的遗传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研究了中国野生葡萄9个种35个株系及其与欧洲葡萄品种种间杂交4个组合的杂种171株和自交后代16株的抗白粉病遗传表现。结果表明,中国野生葡萄及其F1代在田间自然条件下抗白粉病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中国野生葡萄对白粉病的抗性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显性独立遗传,在感病的中国野生葡萄中也存在着微效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19.
用rolB基因转化大红甜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为建立大红甜橙的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提高转化芽的成株率,以30d龄的大红甜橙(Citrus sineasis Osbeck)实生苗上胚轴为材料,导入rolB基因,进行遗传转化研究.结果表明:MS+3.0mg/L 6-BA培养基诱导不定芽的效果最好,达95%以上,.遗传转化时,采用培养基Ⅱ(MS+3mg/L 6-BA+200μmol/L As)+培养基Ⅳ(MT+3mg/L 6-BA+50mg/L Kan+500mg/L Cef)组合的抗性芽诱导最快,诱导率为51%.用微芽嫁接的方法,将抗性芽嫁接到卡里佐枳橙上,成苗良好,已获得19株转rolB基因植株,盆栽在温室中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5个二棱大麦“抗性强×抗性中”组合的F_6集团和4个“二棱抗性弱×六棱抗性中”组合的113个F_7系统以及50对二棱和六棱近等基因系,进行了大麦赤霉病的抗性鉴定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麦赤霉病抗性受具有累加效应的微效多基因系统的控制,其广义遗传力为0.60;二棱系统的抗性比六棱系统强,但控制抗性的基因和棱型基因之间连锁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