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引进我国长江流域甘蓝型半冬性双低品种(系),在陕西关中生态条件下连续多年进行适应性选择,选育出适宜关中的双低自交系;用这类自交系与不育株测交和回交,育成不育株率100%、不育度95%以上的不育系212A、218A、159A等。用多亲本复合杂交改良的单、双低恢复系116C、1102C与不育系测交,育成了陕油6号、陕油8号等品种。2000年陕油6号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年陕油8号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
高产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中油杂2号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中油杂2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利用陕2A不育系等材料,经测交,诱变和杂交转育选育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品质优良,抗(耐)病性强,适应性广等特征。湖北省区试平均2926.43kg/hm^2,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73%,全国(长江中游)区试平均产量2318.18kg/hm^2,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3.94%。种子芥酸含量0.90%,商品籽硫甙量20.70μmol/fg。200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湘杂油6号的选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湘杂油6号是利用化学杀雄技术育成的双低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母本为湘油15号,父本为742.在湖南省和国家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2 305.35kg/hm2和2 309.1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9.54%和21.53%,均居参试品种(系)第1位;种子含油量为42.37%,粗蛋白含量23.33%,油中芥酸含量0.46%、饼中硫苷含量24.16μmol/g.2003年分别通过国家和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及邻近油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双低三系杂交油菜蜀杂9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蜀杂9号为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育成的甘蓝型油菜细胞雄性不育三系中熟杂交种,参加四川省区试产量为1917.0-2256.0kg/hm^2,比对照种中油821增产33.82%,生产示范最高产量2541.0kg/hm^2。品质优良,芥酸含量0.02%,硫甙(含吲哚硫代葡萄糖甙)含量23.03μmol/g,含油量(干基)41.47%,2001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冠油杂812(原区试代号:H812)是民乐县汇丰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武汉天益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不育系9511A为父本、恢复系3219R为母本,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法育成的中早熟甘蓝型双低油菜杂交种。本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广适、抗病、抗倒等特点,于2013年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油2013003)。  相似文献   

6.
抗菌核病双低油菜新品种中双9号的选育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中双9号是采用复合杂交和小孢子培养技术相结合选育的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具有高抗菌核病,高抗倒伏,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等优点。2000-2002年湖北省区域试验中,菌核病抗性强,菌核病平均发病率为13.31%,比对照中油821降低了28%;病情指数为6.47,比对照中油821降低了36%,平均产量2482.2kg/hm^2,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5.33%。种子芥酸含量0.23%,商品籽硫甙含量22.69μmol/g,含油量42.0%。2002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一个极具推广应用前景的优良品种,是油菜抗菌核病和抗倒性育种的优良资源。  相似文献   

7.
淮杂油1号系江苏淮阴农科所选育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杂交种,在江苏省油菜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多年多点示范种植中均表现出生长优势强,产量高,品质优,抗(耐)菌核病,熟期适中等特性,江苏省区试平均产量3157.75kg/hm^2,比对照宁杂1号增产4.5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843.40kg/hm^2,比对照宁杂1号增产10.79%,200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高产双低油菜新品种中双五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双五号系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选育的双低油菜新品种,经全国多点鉴定,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示范,表现综合性状好,产量高,抗(耐)病性强,熟期早,吕质优良等特征,上海市区试平均产量2424.0kg/hm2,比对照汇油50增产24.96%,生产示范最高产量达3075kg/hm2,1999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
薹油两用油菜因为菜薹风味独特和较好的经济效益,逐步转入产业化栽培。综述了薹油两用油菜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提出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5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5系采用品种(系)间的双方方法育成,种子含油量42.43%,芥酸含量0.38%,硫甙含量19.01μmol/g。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147.3kg/hm^2,比对照汇油50增产31.3%,上海市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700.0kg/hm^2,比对照汇油50增产12.6%。沪油15适于我国长江下游冬油菜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高产双低杂交油菜淮杂油1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淮杂油 1号系江苏淮阴农科所选育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杂交种 ,在江苏省油菜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多年多点示范种植中均表现出生长优势强、产量高、品质优、抗 (耐 )菌核病、熟期适中等特性。江苏省区试平均产量3 15 7.75kg/hm2 ,比对照宁杂 1号增产 4.5 0 % ,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2 843.40kg/hm2 ,比对照宁杂 1号增产 10 .79%。2 0 0 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沪油16是通过品种间杂交育成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种子含油率为41.22%、芥酸含量为0.74%、硫苷含量为21.20μmoL/g.沪油16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583.0kg/hm2,比对照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2增产12.0%;在国家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1 956.0kg/hm2,比对照双高品种中油821增产10.1%.  相似文献   

13.
试验于1990年9月—1991年5月在郴县农民中专实习基地进行。试验地肥力中等,前作玉米。供试品种;359(早熟)、320(中熟)、湘油11号(迟熟),由湖南农学院油料研究室供种。播种期分为:9/10、9/20、9/30、10/10、10/20共5期,每隔10天播一期,采用直播方式。三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3.4m~2。每小区205株,合每亩1万株。  相似文献   

14.
适应机械收获的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17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17系采用品种(系)间杂交和回交方法育成的.种子含油量42.64%.芥酸含量0.68%,硫苷含量26.46μmol/g.该品种抗落粒性强,适合于机械收获.上海市油菜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346.0kg/hm2,比对照汇油50增产21.8%,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荣华油6号是南通市种子管理站和陕西荣华杂交油菜种子有限公司以甘蓝型油菜不育系20A与恢复系C4R组配而成的早熟矮秆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2011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油201104。其特征特性及栽培要求与南通市目前大面积生产应用的迟熟优质油菜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高含油量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浙双72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高产品种宁油七号为母本,双低品种马努为父本,杂交育成高产、高含油量、油用和菜用双低油菜新品种浙双72。浙江省油菜区试平均产量2059.4kg/hm^2,比对照九二58系和浙优油2号增产12%以上。原种芥酸含量0.67%,硫甙含量22.73μmol/g,含油量43.52%。  相似文献   

17.
双低油菜湘油15号对菌核病抗性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菌核病 (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是危害油菜的主要病害 ,既严重影响产量 ,又降低品质。当前生产上主要采取农业防治和药物防治 ,但效果欠佳。至于抗病育种 ,由于没有找到抗源 ,至今尚未开展。笔者在湘油 1 5号选育过程中 ,经多年观察和鉴定 ,发现该品种对菌核病有较好的抗性 ,为此近年来对湘油1 5号的抗菌核病性作了一些研究 ,其主要结果简报如下。1 湘油 15号是一个高抗品种笔者在承担国家“九五”项目“油菜抗病育种亲本材料的研究”(编号 96 - 0 0 2 - 0 2 - 1 3-2 )期间 ,曾对湘油 1 5号抗性作过多次鉴定 ,均表现高抗 ,明显优于…  相似文献   

18.
杂交双低油菜广源58继2007年通过长江中游审定后,2008年、2009年又分别通过长江上、下游审定。该品种集早熟、高产、优质、多抗于一体,深受油菜种植农户欢迎。2007年推广1.3万hm2、2008年推广3.3万hm2、2009年推广6.7万hm2。随着该品种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种子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为了确保种植户及制种农户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沪油杂4号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的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三系杂交种.2008年通过上海市品种审定.同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08),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含油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蒲辅成 《作物研究》1998,12(4):23-24
1984年以自育的229自交系为母本,与来自澳大利亚的品种Wesbel杂交,经几年的选择,于1991年育成怀油7号,1994年通过怀化地区品种审定。介绍了该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