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瑞华麦516(原代号瑞华1426)是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05年以洛麦21为母本、淮麦17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后代经多年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抗病小麦新品种,2018年5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180048。1特征特性瑞华麦516属弱春性中早熟小麦品种,全生  相似文献   

2.
正中垦麦212是安徽源隆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其母本为河南省农科院培育的高产强筋优质品种郑麦9023,父本为江苏省农科院培育的丰产抗赤霉病品种宁麦9号。该品种于2016-2019年参加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20年1月经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主任委员会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200005。1 特征特性该品种春性,全生育期192 d,  相似文献   

3.
适期晚播对弱春性小麦籽粒灌浆期光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适期晚播对小麦生育后期光合性能的影响,以弱春性小麦强筋品种郑麦9023、中筋品种偃展4110和弱筋品种豫麦5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旱播10月17日、适播10月24日、晚播10月31日)下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光合性能和产量特征。结果表明,郑麦9023晚播的籽粒产量比适播低8.26%,比早播高4.68%;偃展4110和豫麦50晩播籽粒产量分别比适播和早播平均高14.38%和18.55%。灌浆期各品种的叶面积指数晚播与适播处理差异不大,但均明显高于早播,平均高出12.7%;郑麦9023和偃展4110旗叶叶绿素含量晩播高于适播和早播,尤其花后14 d后差异达显著水平;旗叶净光合速率晚播处理中郑麦9023一直较高,偃展4110在花后21 d后明显高于适播和早播,豫麦50花后0~7 d较高。3个品种的灌浆速率晩播处理也占明显的优势。因此,适期晩播能维持弱春性小麦品种灌浆期较好的光合性能,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冻害对不同基因型稻茬小麦苗期幼茎细胞结构的影响,选用皖麦50(半冬性品种)、皖麦48(弱春性品种)和郑麦9023(春性品种)为材料,在低温条件下连续用显微镜观测幼茎分蘖节薄壁细胞质壁分离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低温天气发生的初期,三个品种只发生了轻微的质壁分离,回暖后可恢复。当0℃以下低温持续10d以上时,质壁分离现象加重,皖麦48和郑麦9023分蘖节薄壁细胞原生质体出现不规则收缩,导管和筛管破裂,细胞失水收缩率最高达到30%左右,明显高于皖麦50。不同品种细胞失水收缩最大值均出现在连续低温之后,与最低温度出现时间不一致。  相似文献   

5.
正川农29是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2003年以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培育的小麦品系02017为母本、高产抗病的川农19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2004年其杂交F1与高产大穗的川农21再次杂交,采用改良系谱法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15年12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川审麦2015009。1生物学特性该品种弱春性,芽鞘绿色,幼苗绿色、半直立,  相似文献   

6.
<正>国麦301是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河南赛德种业有限公司合作,以抗白粉病种质材料G883为母本、高产小麦品种濮麦9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2012年11月该品种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12011。  相似文献   

7.
正天民184是河南天民种业有限公司小麦育种研究所以兰考198为母本、兰考98-1-6-5为父本、采用复合杂交法系谱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抗病春小麦新品种。2016年12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7017。1特征特性天民184属弱春性、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23.3d。幼苗直立,叶片长,冬季抗寒性中等。春季起身早、发育快,抽穗早,抗倒春寒能力一般。  相似文献   

8.
正百农307是河南科技学院以矮抗58为母本、06-4047为父本杂交,经过连续多年选育而成的高产、抗逆、广适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2020年5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200017。1特征特性百农307为半冬性小麦品种,全生育期216.5~231.9d,平均熟期比对照品种周麦18早熟0.4d。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苗势一般,分蘖力弱。春季返青较迟,拔节较快,两极分化快,  相似文献   

9.
平麦02-16是河南省平顶山市农科院等单位于2002年以引进的小麦新品种西农278作母本,以自己选育的品种平麦999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在杂交后代中采用系统选育、系谱法处理,经多年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多抗的旱地小麦新品种。2011年9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11031。适宜在河南省丘陵旱肥地早中茬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给专用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以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豫麦34和弱筋小麦品种太空5号、豫麦50为材料,研究了灌溉方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和面筋含量、面团流变学特性和拉伸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对4个小麦品种的容重、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出粉率、面团粉质参数和拉伸参数均有显著影响,但4个品种表现有所不同。随浇水量的增加,4个小麦品种容重均逐渐降低,而湿面筋含量均逐渐升高;太空5号沉降值逐渐降低,而其他3个品种的差异不显著;郑麦9023、太空5号和豫麦50出粉率呈增加趋势,而豫麦34出粉率逐渐降低。灌溉方式对豫麦34和豫麦50面团粉质参数的影响均显著,而仅对郑麦9023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弱化度以及太空5号的弱化度影响显著。除豫麦34的延伸性和拉伸面积之外,灌溉方式对4个小麦品种的拉伸参数影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W4(浇越冬水+拔节水)是郑麦9023获得优质的最佳处理,W4和W5(浇越冬水+灌浆水)是豫麦34获得优质的最佳处理,而W3(浇灌浆水)和W5是太空5号和豫麦50获得优质的最佳处理。在实际生产中,应结合品种的需水特性,并统筹考虑水氮交互,制定优质专用型小麦品种的灌水方案。  相似文献   

11.
华麦1028是由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以母本扬麦11与父本华麦0722杂交配组,经多年系谱选育的春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性强、早熟、耐迟播等特点。本文重点介绍华麦1028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品质性状等特征特性,并从播期、播量、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小麦籽粒蛋白品质的形成机制,以弱筋和强筋小麦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灌浆期间旗叶叶绿素含量以及Rubisco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降解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灌浆期间不同品质类型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和Rubisco含量差异明显,弱筋小麦品种宁麦9号和扬麦15花后15~25 d旗叶叶绿素含量分别降低16.8%和19.6%,而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和镇麦168花后15~25 d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分别为52.8%和34.6%;旗叶灌浆期内肽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2个强筋品种花后5~25 d内肽酶活性始终高于2个弱筋品种;小麦旗叶Rubisco含量在开花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两个弱筋小麦品种旗叶中Rubisco含量始终高于两个强筋小麦品种。此外,扬麦15花后15~20 d才可以看出Rubisco亚基出现降解现象,郑麦9023在花后15 d就已经明显出现了Rubisco大亚基降解,说明强筋小麦郑麦9023旗叶较弱筋小麦扬麦15衰老早。  相似文献   

13.
为给小麦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选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和弱筋小麦品种郑麦004为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增铵营养对不同专用型小麦旗叶、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与籽粒中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铵营养条件下,两种小麦旗叶、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与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在灌浆期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在灌浆中后期差别较大,与郑麦9023相比,郑麦004对增铵营养的响应更为显著。在NO3-∶NH4+为50∶50时小麦旗叶、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及淀粉积累增加最显著。在此处理下,花后24d郑麦9023和郑麦004旗叶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了7%和21%;增铵营养对两个小麦品种淀粉组分支/直比例影响不一,与对照相比,增铵营养导致郑麦9023下降了3.2%,使郑麦004增长了1.1%。增铵营养可能主要通过增加小麦旗叶中可溶性糖含量促进籽粒淀粉积累,与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相比,弱筋小麦品种郑麦004的各项指标表现更为优异。  相似文献   

14.
裹麦55是襄樊市农科院以复合杂交的方法选育而成的中筋、中熟小麦新品种.2009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湖北省各麦区种植。该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上全面超过了郑麦9023.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新麦21由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用偃展1号为母本、新麦9号为父本杂交,经后代系谱法连续选择培育而成。新麦21属弱春性偏冬、高产、稳产、抗病、抗寒、中早熟品种。系谱分析表明,新麦21综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含有英国抗源和波兰、意大利小麦血缘,具有抗逆性强、综合性状优良及广泛的适应性等特点,适宜河南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关中、山东菏泽地区中高肥水、中晚茬地种植。全生育期667m2施纯氮12~15kg、磷(P2O5)6~7kg、钾(K2O)6~7kg、锌肥1kg。注意精细整地,适期播种,足墒下种,搞好后期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16.
宛麦 369系河南省南阳市农科所 1 990年利用 ( Tai l82 3×宛抗 43) F3 作母本 ,( Tai71 0 7×内乡 1 82 4) F4作父本进行杂交 ,经系谱选择法 ,于 1 998年选育而成 ,1 999年参加河南省区试 ,2 0 0 1年参加湖北省区试 ,2 0 0 1年 8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1 特征特性1 .1 植物学性状优良宛麦 369为弱春性中早熟品种 ,生育期 2 0 1 d,芽鞘绿色 ,幼苗叶片窄长 ,叶色浅绿 ,株型紧凑 ,旗叶直立 ,株高 80~ 85 cm,茎秆柔韧。长方穗 ,长芒 ,白壳 ,护颖椭圆型 ,千粒重 40 g以上。分蘖力强 ,成穗率极高 ,有效穗豫南接近 60 0…  相似文献   

17.
小麦品种冬春性、抗寒性与广适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我国冬小麦的冬、春性遗传改良提供参考,结合"济麦"系列小麦品种(济南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1、济麦22)及1996年以来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冬小麦品种的特性及作者多年育种经验,分析了目前小麦冬春性的分类、鉴定方法(常规田间鉴定方法及分子标记鉴定法)及与抗寒性、广适性的关系。小麦冬春性鉴定应将2种方法有机结合,冬春性与抗寒性无必然联系。冬小麦在其他特性相当的情况下,抗寒性强的偏春性品种往往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冬春麦杂交可作为提高小麦品种广适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宛麦20(区试、生试代号为宛黑064)是河南省南阳市农科院2000年以漯珍1号作母本、豫麦18为父本进行杂交,得到F1(黑粒),为了增加黑色性状的遗传力,第2年又用漯珍1号作父本与F1进行杂交,经系谱选择于2006年选育而成的特殊粒色小麦新品种。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11012号。适宜河南省麦区(南部稻茬麦区除外)中晚茬种植。  相似文献   

19.
正丰德存麦1号是利用周9811作母本、矮抗58作父本进行杂交,用系谱法经过多年定向选育,结合抗性鉴定和品质筛选,选育出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2011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麦区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4),同年通过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1022)。2015年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证书(品种权号:  相似文献   

20.
<正>川辐7号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2003年以弱筋小麦材料02中5X为母本,以自育高抗条锈病材料4093(组合云繁99G321/郑麦9023)为父本进行杂交,2003年秋播前1周用200Gy 60Co-γ射线对杂交所得干种子进行急性辐照处理,之后MF1~MF7代在成都市温江区和郫县两地经系谱法定向选育,于2010年育成遗传稳定、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系70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