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堆肥是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有效的方法之一。微生物在堆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对于实现有机固体废弃物快速腐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述了堆肥微生物研究的传统方法:微生物培养方法、显微直接计数法和特定功能微生物研究法,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现代生物化学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分析了堆肥微生物研究的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并针对堆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研究方法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旨在研究不同摄食状态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利用Biolog 技术对不同摄食状态下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对六大类碳源利用情况及其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摄食状态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对醇类和胺类的利用强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其他类碳源利用情况基本相同;RDA分析表明,NH4+-N、NO2--N、NO3--N是影响不同摄食状态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摄食状态的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对长江下游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以及环境因子对它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长江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及修复做参考。通过Biolog-ECO技术分析了长江下游各江段水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探究各江段水质理化因子变化与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的关系。研究发现长江下游水质指标除TP、TN外,其他指标均符合Ⅱ类以上标准;微生物群落的整体代谢能力南京江段最强;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在南京江段最高;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安庆江段、南京江段、靖江江段、铜陵江段、芜湖江段;RDA分析表明,水体理化因子TP、Pb对长江微生物代谢六大类碳源呈现正相关关系。综合水质指标和各江段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分析,长江下游水体安庆江段和南京江段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TP、Pb对长江下游水体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土壤微生物群落由少数丰富类群和多数稀有类群组成,揭示丰富和稀有细菌的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对于理解土壤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旱地紫色土为研究对象,以猪粪和鸡粪为有机肥的外源,进行为期100 d的培养试验,并设计5个采样时间点,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施肥对照处理(CK),施加猪粪处理(PMS),施加鸡粪处理(CMS)紫色土中细菌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稀有细菌的数量、分类群以及α多样性指数高于丰富细菌,说明两者的分布组成存在差异。丰富和稀有细菌群落结构具有相似的动态变化,施用猪粪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异于未施肥和施鸡粪处理。共现网络分析显示稀有细菌的拓扑特性显著高于其他类群,但少数丰富细菌占据了网络的中心节点。条件稀有或丰富细菌具有高度中介中心性,表明其在群落动态变化中存在一定贡献。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施用粪肥土壤中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及其生态网络。  相似文献   

5.
探究茶与大豆间作条件下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茶园间作生态系统高产优质的机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茶树单作、大豆单作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运用Biolog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模式相比,茶-大豆间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平均利用率(AWCD),在120 h分别显著提高了11.52%,12.99%.茶-大豆间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及胺类等4类碳源的利用强度,并且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表明,茶树与大豆间作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糖类、羧酸类碳源利用的模式来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多样性.本试验条件下,茶与大豆间作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改善了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转基因棉花种植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Biolog方法对不同生育期转双价(Bt+CpTI)基因棉SGK321及其亲本常规棉‘石远321’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单一碳源利用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苗期、蕾期转双价棉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吸光值(AWCD)显著高于常规棉,而花铃期、吐絮期显著低于常规棉。2种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H)和优势度指数(D)随棉花生长时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均匀度指数(E)4个时期转双价棉与亲本常规棉间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转双价棉苗期、花铃期与常规棉苗期、蕾期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类型相似,转双价棉蕾期与常规棉花铃期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类型相似。对不同碳源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为: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聚合物类。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及其活性产物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加快了人们对其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然而,传统纯培养技术获得的微生物不足环境总量的1%,99%以上的微生物尚不能培养,阻碍了人们对其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研究。近年,随着宏基因组技术的发展,大量非培养来源的活性物质被挖掘并应用于病害防治,为微生物基因资源及其活性产物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就宏基因组学研究过程:宏基因组DNA提取、文库构建和筛选、高通量测序和序列分析等进行了回顾,探讨了宏基因组学在生物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宏基因组学这门新型的学科在热带冬季瓜菜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对微生物研究的深入,传统的农田土壤微生物分离培养与鉴定方式逐渐暴露出问题,很难满足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与多样性的需求。研究农田土壤多样性的过程中应用分子生物学,不仅能获取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更多相关信息,还可以解决传统研究方式无法培养农田土壤微生物的问题。阐述了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介绍了研究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对分子生物学在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为分子生物学在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微生物关系密切,两者形成了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统。植物影响着其周围及体内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这些微生物又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了解与认识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植物类型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叶围微生物和内生菌(包括内生真菌、内生细菌以及内生放线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进行了综述,并就其将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区域天然林保护和三峡库区生态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对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群落土壤微生态变化及其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常规方法比较分析了灌草丛、马尾松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4种演替阶段的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灌草丛(131.52×104/g干土)>常绿阔叶林(116.65×104/g干土)>马尾松阔叶混交林(95.74×104/g干土)>马尾松林(67.68×104/g干土);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变化与微生物数量变化类似;不同演替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均呈显著相关性。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群落4种不同植被土壤中的微生态特征态存在较大差异,其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土壤养分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草莓生产的发展趋势-省力化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莓生产不仅劳作时间长,而且劳动强度大。中国农业生产将会面临生产者老龄化的问题,因此省力化栽培将是草莓生产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从育种和栽培两方面介绍了草莓省力化栽培的技术和措施,并探讨了在中国进行草莓高架栽培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水稻大面积高产原因及关键技术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参与实施导师张洪程教授主持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单季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对江苏高产水稻进行了深入全面考察, 认为江苏水稻大面积产量重复超10500 kg/hm2, 从技术路线、栽培理论、关键技术到品种推广的指导思想等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偏迟熟水稻北移,充分利用光温生态生产潜力,是大面积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前提;高产群体质量的优化调控,是高产的技术理论基础;“壮秧、扩行、减苗、调肥、控水”是其高产的关键技术。据此引发思考并对安徽及同类地区水稻生产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Z. P. Yang    X. Y. Yang  D. C. Huang 《Plant Breeding》1999,118(4):289-292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compare efficiency of evaluation for resistance to Fusarium head blight (FHB) under two inoculation methods in a recurrent selection programme. Fifty selected homozygous F5 fertile lines, from each of five cycles (C0, C1, C2, C3 and C4) of recurrent selection, and two control cultivars were evaluated in a split-plot design in 1995 and 1996 under the soil-surface inoculation with Fusarium graminearum-colonized kernels and the single-floret inoculation with ascospore suspension. Comparison of the two inoculation methods using means, ranges,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heritabilities and correlations among infected spikelet rate (ISR), reaction index (RI) and disease index (DI) indicated that FHB resistance could be evaluated with similar accuracy and precision using either of the two inoculation methods. Regressions of disease scores in the soil-surface inoculation on disease scores in the single-surface inoculation were positive and highly significant, showing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inoculation methods for FHB resistance. The percentage of lines with similar performance for FHB disease scores in both inoculation methods was high. The soil-surface inoculation and single-floret inoculation appear to be useful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numerous individuals of segregating population and screening advanced homozygous lines for FHB resistance in a recurrent selection programme in wheat,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4.
鹿茸角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及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建立梅花鹿鹿茸软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方法,观察鹿茸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为鹿茸再生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鹿茸软骨细胞,采用组织学、MTT比色法、免疫组化等多种手段动态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情况;【结果】核心部分,约150字鹿茸软骨细胞贴壁生长,原代细胞比传代生长速度快,原代及传代4代内的鹿茸软骨细胞均有活跃的增殖能力,软骨细胞呈三角形,多边形等多种形态,II型胶原免疫组化,甲苯胺蓝染色为阳性;【结论】体外分离培养鹿茸软骨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传代培养4代内细胞生长旺盛并维持其生物学特性, 可满足后续实验研究要求。  相似文献   

15.
A. A. Rosielle 《Euphytica》1984,33(1):153-159
Summary 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efficiency of bulk-yield testing with direct-line yield testing. Bulk testing was almost always more efficient than direct-line testing for a wide range of values for population parameter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were smaller when the among-bulk heritability was low, the within-bulk genetic variance was high relative to the among-bulk variance, the variance of the within-bulk genetic variance was high,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ulk means and within-bulk genetic variances was highly negative.With the direct-line testing method, discarding lines with low means after the first year of testing was always more efficient than retaining all lines for 2 years. Selection of 25% of the lines was slightly more efficient than selection of 50%. In general, it was better to evaluate more crosses and less lines per cross with the direct-line testing procedure.  相似文献   

16.
我国棉田杂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概述了目前我国在棉田杂草发生种类、分布规律、种群动态、危害情况以及防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现状,对我国棉田杂草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我国棉田杂草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加强杂草基础理论研究,加快棉田除草剂创制,增强杂草抗药性监测和治理,推动生物除草剂和转基因抗除草剂棉花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彭泽斌  田志国  刘新芝 《作物学报》2004,30(11):1102-1107
对中综4号(ZZ4)完成了4轮改良S1-半同胞联合家系选择(简称MS1-HS)和4轮改良S1后代选择(简称MS1)。结果表明:以籽粒产量为主要目标的MS1-HS选择,每轮群体自身产量获得3.6%的遗传增益,群体S1后代籽粒产量可获得6.6%的增益;MS1选择每轮群体则可获得4.0%的遗传增益,群体S1后代籽粒产量可获得7.3%的增益。单穗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8.
陈萍  林玉辉 《粮食储藏》1999,28(6):25-28
根据常见储粮害虫的生活习性设计出几种习性诱杀法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证明习性防治是适合我省小型房式仓的一种有效的、经济的、无公害的害虫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窄基群体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芦江  兰海  潘光堂  杨克诚 《作物学报》2014,40(11):1895-1904
利用轮回选择进行群体改良,是玉米种质扩增与改良的有效方法,能为选育优良自交系提供基本素材,进而提高选育自交系及杂交种的效率。本研究以玉米窄基群体P4C0及其经过不同轮回选择方法改良的10个群体为材料,通过多点田间表型鉴定和配合力测定,研究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窄基群体的改良效果,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轮回选择方法都能有效改良群体的主要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GCA)。以时间计算,控制双亲混合选择(MS)对群体P4C0主要性状及其GCA改良效果优于半同胞-S2:3(HS-S2:3)轮回选择,但在株高和穗位高的改良上,HS-S2:3选择效果较好。以轮次计算,开放改良对群体P4HSC1主要性状及其GCA的改良效果优于MS,但开放改良后,群体株高和穗位高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影响不尽一致。P4C0经过5轮MS后,在群体改良的低代,群体遗传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持,而多代的改良导致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P4C0经过1轮HS-S2:3选择后,遗传多样性比P4C0有较大幅度的下降。P4HSC1经过1轮开放改良后,遗传多样性有较大幅度的增加。P4HSC1经过3轮MS改良后,群体遗传多样性呈增大的趋势,但每轮增加的幅度均较小。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掌握具有高药用价值的资源树种川黄檗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国内外近60年关于川黄檗的化学成分分析、有效药用成分含量测定、药用成分影响因素、药用成分提取方法、野外资源分布、栽培及其繁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对于川黄檗的有效药用成分测定、影响因素及其提取方法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关于野生资源分布的研究也比较充分,目前可知川黄檗在泛长江流域都有分布。鉴于川黄檗的广泛应用前景,应加强目前还严重不足的关于栽培和繁殖技术方面的研究,同时在生理生态特征、生活史特征、种群动态、遗传多样性等仍属空白的领域开展研究,以期掌握川黄檗从个体到群落多个尺度的生理、生态规律,更好地实现人工栽培,缓解野生资源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