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山东昌邑是全国知名的生姜产地,2011年11月22日,原农业部批准对"昌邑大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7年,昌邑市大姜生产区域申报为"中国特色农产品生姜优势区"。据了解,当前昌邑大姜常年面积在30万亩左右,围绕大姜构建的全产业链建设也日趋完善,让当地的村民也尝到了特色种植的甜头。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乳山市大孤山镇立足产业和区域优势,积极推广大姜新技术、新品种,并通过大姜无公害生产、龙头加工企业带动等措施,使大姜真正成为区域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目前,全镇形成20多个大姜种植专业村,共有大姜种植面积1000公顷,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多元。一、扶持主导擦亮品牌大孤山镇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为抓手,大胆创新管理机制和服务方式,实施对姜种、农药、化肥等物资一  相似文献   

3.
7月26日早上市的嫩姜生姜是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的传统农产品,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新丰生姜是浙江嘉兴的一个地方品种,学名红枣姜。新丰生姜具有辣度高、纤维多的特点,嫩姜肉质脆嫩,口感鲜美。在嘉兴,人们都习惯把腌制的嫩姜当菜吃。每年新姜收获的季节,新丰镇都要举办盛大的活动庆祝新姜丰收。  相似文献   

4.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季常吃姜,益寿保安康""四季吃生姜.百病一扫光"等诸多民谚都反映了生姜的保健功效,同时生姜还有健胃增进食欲的作用,因此生姜很受人们的青睐。由于生姜不耐连作,连续种植地块病虫害发生严重,农药的用量、使用次数增多,导致生姜质量下降,使人们有点"谈姜色变"的感觉。如何生产出优质高产生姜,这是种植户和消费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为此,笔者根据近几年的生姜种植经验,总结出有机生姜生产技术,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早上吃姜,胜过喝参汤",可见早上吃姜的好处有多大。有专家研究后表示,生姜更适合在早上食用,而不适合在晚上食用。早上吃姜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具有提高脾胃功能的作用。一、早晨吃姜有3大养生奇效一是不感冒,二是远离胆管结石,三是保护肝功能。含姜的方法是:将生姜刮去皮(姜皮属凉性),每天切四五片生姜(切得像厚纸一样薄,切得太厚,很辣),放在碗内。每天早上起来,先饮一  相似文献   

6.
《四川农业科技》2013,(8):61-62
近日,新闻媒体报道山东潍坊生姜种植过程中违规滥用剧毒农药"神农丹"的情况,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为进一步加强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业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四川省紧急采取措施,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确保生姜质量安全。一、全面摸清全省生姜生产情况四川省生姜主产自川南片区,全省生姜种植面积23.6万亩,产量42.9万吨,种植品种以本地竹根姜、白口姜和黄口姜为主。病虫害防治,采取预防为主,辅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办法。除稻——菜水旱轮作、套作、深沟高厢、  相似文献   

7.
无公害生姜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姜为多年生宿根植物,但在实际生产中一般都作一年生作物栽培。生姜在江西武宁这个山区县栽培历史悠久,特别是石门楼镇廒下村的生姜声名远播,主销我国中部省区的各大农贸市场。在2007年成屯廒下村生姜专业合作社并一举通过农业部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后,农户种姜的热情和销售市场得到一个质的飞跃。现将我地的无公害生姜栽培技术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及"每天三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的谚语,随着农业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调整,生姜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种植农户对生姜的种植技术十分缺乏。生姜种植栽培技术也越来越重要,就生姜种植技术提出技术措施。1播前的准备1.1掰种姜:种姜催芽时,种姜较大,虽有的姜区催芽前已将大块掰开,但出芽后仍需挑选,因此,在种姜在播种前应该进行掰姜。通过掰姜,实质上是对种姜进行块选和芽选。通常要求  相似文献   

9.
乳山市白沙滩镇地处沿海丘陵地带,属暖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度适宜,光照充足。全市种植面积达10000多亩,年产生姜近100万吨。生产的无公害白沙大姜畅销东北三省、广州、西安、上海等地。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拳头产品的优势,尽快打入国际市场,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经过多年的实验,我们总结出了无公害大姜高产栽培技术,一般亩产生姜4000-4500kg,高产地块可达5500-6000kg。  相似文献   

10.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季常吃姜,益寿保安康""四季吃生姜,百病一扫光"等诸多民谚都反映了生姜的保健功效,同时生姜还有健胃增进食欲的作用,因此生姜很受人们的青睐。由于生姜不耐连作,连续种植地块病虫害发生严重,农药的用量、使用次数增多,导致生姜质量下降,使人们有点"谈姜色变"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正>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姜除了用于做菜、煲汤,其在祛风散寒、温补养生等方面的功效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国内外市场对中国优质大姜的需求逐年增大,使昌邑、安丘、昌乐等地的农户通过种植大姜走上了丰收致富的道路。不过,由于大姜种植的技术门槛较高,加上连作、施肥不科学、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许多大姜种植户都遇到了产量与品质的双重瓶颈。近日,《中国农资》记者专程就大姜种植的要点、难点及优质高产的水肥管理技巧等问题,采访了德国康朴专家公司高级农艺师郁振兴。  相似文献   

12.
<正>生姜,是姜科姜属多年生植物的根茎,具有独特的芳香气味和辛辣口感,生姜分为小种姜、大种姜、山姜(野姜)等品种。生姜作为药食两用的植物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大、产量高,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巴基斯坦、德国、美国等国家,每年可为我国创造大量外汇收入。近年来,生姜货源紧缺,价格偏高,效益较好,以致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连作种植较为普遍。连作使生姜病虫害的发生呈现出上升趋势,给姜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生姜主要发生的病害有炭疽病、姜瘟病、癞皮病、斑点病,虫害有甜菜夜蛾、姜螟和蓟马等,其中甜菜夜蛾是危害生姜的主要害虫,严重危害生姜生产。  相似文献   

13.
《新农业》2017,(13)
<正>重庆江津临峰山海拔500米左右,气候温暖湿润,土质肥沃且富含硒元素,当地姜农已有数百年种姜历史。"临峰生姜"因一窝一洞,生姜芽口嫩白,品质上乘,生姜鲜品供应时间长达7个月,远销川、渝、黔等地,已成为本地优质农产品名片,但受当地传统种植习惯、品种退化、土传病虫害严重等因素制约,导致临峰生姜规模种不具竞争优势及生姜品质良莠不齐。为此,笔者多次走访种植大户和深入田间地块实地观察,总结出一套适合  相似文献   

14.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生姜温中散寒,开胃健胃,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其加工产品如姜粉、姜油、姜糖、姜片等等,更是令人喜爱。如今生姜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现将生姜露地高产栽培要点介绍如下:一、选好基地,备足基肥1. 选基地。生姜喜温耐荫,不耐干旱,不耐渍涝,不宜连作。一般林区种植应选在海拔700m以下,比较平坦、肥沃、深厚的土壤进行种植;丘陵平原种植,应注意选择水源充足,能排能灌,不涝渍的为好,切忌在浸水田种植。生姜易发生腐烂病(俗称姜瘟),不宜连作,可与玉米、水稻、十字花科蔬菜、豆科作物轮作,间隔3年左…  相似文献   

15.
阆中种植生姜有悠久的历史,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种植生姜,并且阆中生姜产品中的嫩姜白、嫩、脆,老姜则是辛香四溢,深受人们喜欢,市场也很畅销。阆中市政府把"竹根姜"作为本市生姜产业打造、带动农户致富已有近20年,目前阆中"竹根姜"面积已经达到了2000hm~2,产品远销全国各地。2016年,阆中竹根姜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为推广阆中"竹根姜"产业发展,现将我市"竹根姜"标准化种植技术总结于后,供竹根姜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生姜,属姜科草本植物。嫩者称仔姜,老者称老姜、老生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蔬菜,同时还具有很多药用价值,用途极广。安岳县顶新乡地处四川盆地东部浅丘地带的边缘,有着悠久的生姜种植历史,是生姜无公害生产基地乡。这里出产的生姜块大肉嫩、质地光滑,  相似文献   

17.
<正>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国内市场对高品质生姜的需求日益增多,目前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价高无货"的现状,特别是在山区丘陵地带窖存的生姜,因其姜色黄亮,表面干净无泥土、姜块完整、肥胖等特点,即使其价格高出市场平均价格1~2元/千克来收购,也收购不到足够销售的大姜,现在货源稀少。五莲县鑫浩生姜专业合作社种植、贮存大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合作社认为,在贮存生姜过程中主要抓住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现将生姜无公害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整地施肥选择通气性好、无内涝发生、有水浇条件、未种过生姜的地块。种植地块在前茬作物采收后,彻底清园,冬前  相似文献   

19.
《农家参谋》2014,(9):41-41
<正>"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目前正是生姜消费旺季,生姜需求量增加。然而,"姜你军"在时隔四年之后卷土重来,生姜价格再次出现大幅上涨,价格比去年同期翻了两番。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生姜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未来生姜价格又将如何发展?山东安丘是有名的"中国姜蒜之乡",生  相似文献   

20.
<正>近两年来,虽然"姜你军"的市场行情时有发生,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听到的则是大姜滞销、价格下跌的消息,大姜种植的风险让不少姜农吃尽了苦头。在青州市黄楼镇杨河村,有一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创客贾睿,她另辟蹊径,把大姜加工成姜粉、姜汁、姜茶等产品,热销网络,从而避免了生姜滞销,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