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圪垱遗址是一处位于河南伊洛盆地中西部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该遗址主体为龙山中晚期到二里头早期。本次对王圪垱遗址开展的浮选工作,获得了丰富的龙山晚期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黍、大豆、稻米、小麦五种农作物,以及其他非农作物植物遗存,包括20余种杂草类植物遗存及少量果核类植物遗存。浮选结果显示,粟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最高,黍和稻米也是重要的农作物资源,该遗址龙山时代晚期存在着稻旱混合的农业经济模式,又以旱作农业为主。王圪垱遗址龙山晚期出土植物遗存研究也为二里头遗址的稻旱混作农业提供了可能的来源,为进一步了解这一都邑性聚落的农业生产特点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武汉市物种类农业文化遗产现状的研究,发现武汉市现有物种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步较晚,主要通过开发地方品种的方式进行。针对目前武汉市物种类农业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如物种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偏低,保护管理体制分散,保护缺乏文化内涵的挖掘等,提出了需要加大物种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建立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深入挖掘物种类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畜牧兽医类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首先搞清楚其分类、特征,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植物考古学的研究历史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在人类发展史上,植物始终是人类生产和生存必须依赖的资源.人们采集果实,栽培作物,烹饪佳肴, 制造工具, 修葺屋舍等行为都与植物紧密相关.因而,不同种类和形态的植物遗存经常会出现在考古遗址中.  相似文献   

5.
杂草虽不同于粮食作物,但在古代一直被开发和利用着,尤其是灾荒年月,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产生过一定影响。在农业考古的研究中,除了利用直接的作物遗存,还可以发掘与作物遗存有关的信息。每种作物都有常见的、基本稳定的伴生杂草,杂草和作物有相同的生长环境,可以用杂草说明环境,用环境推定作物。利用杂草和作物的密切关系开展农业考古研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6.
《农业考古》2021,(3):23-30
2015年官田遗址发掘出土的植物遗存为了解湘西地区汉晋时期农业经济和生业模式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证据。遗址出土农作物有粟、黍、稻、大豆、绿豆、大麦和小麦,非农作物以禾本科为主。量化分析结果显示,粟是遗址中最主要的农作物,水稻同时占有重要地位,聚落农业呈现出以粟为主、稻次之、并同时种植多种作物的特点。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貌类型和偏干冷的气候等自然因素决定了遗址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北方人口南迁,可能是旱地作物得以发展的主要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7.
对湖北省物种类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物种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偏低,管理缺乏文化内涵的挖掘,提出需要加大管理和保护力度,实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保护,促进文农旅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鱼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为一处以河姆渡和商周地层为主体的遗址。本次对鱼山遗址开展采样、浮选工作,获得了大量河姆渡时期、良渚时期和商周时期的植物遗存,包括水稻、菱角、芡实、橡子、葫芦等可食性植物资源遗存,以及近20种其他乔木类和杂草类遗存。根据浮选结果显示可知,在河姆渡文化时期,生业模式经历了一个以采集狩猎为主逐渐依赖农业的转变,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也由野生植物资源逐渐转向以水稻为主。而商周时期,水稻则占据最主要的地位,遗址以种植水稻为单一的农业模式。鱼山遗址植物考古发现,为探讨河姆渡文化时期宁绍平原的植物资源利用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也填补了长江下游商周时期植物考古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孔利宁 《农业考古》2019,(4):254-259
农业考古遗存作为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史前遗址博物馆的重点展示内容。不同的阐释和展示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信息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观众对遗址内涵的理解和对农业考古学的认知。从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崧泽遗址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中农业考古遗存的展示来看,均在整体架构、辅助展品构成、内容拓展以及展示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农业考古遗存的特点,建立完善的阐释与展示体系,加强对农业考古遗存的二次阐释,推进农业公共考古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是改进农业考古遗存展示状况,推动农业考古学发展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10.
登封程窑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程窑村东北地一带,为一处主体为龙山时期,包括东周和其他历史时期的遗址。本次对程窑遗址开展的浮选工作获得了大量龙山时期和东周时期的植物遗存,包括粟、黍、大豆、稻米、小麦和大麻六种农作物炭化籽粒,以及近20种其他非农作物遗存。根据浮选结果显示,无论龙山时期还是东周时期,粟黍类小米都是当时居民最为重要的农作物资源,大豆也是必要的补充,稻米发现极少,为典型的旱作农业生产模式。东周时期小麦地位的显著提高以及大麻的发现,成为其区别于龙山时期的时代特点。程窑遗址龙山时期的植物考古发现,为我们探讨颍河中上游地区农业经济模式特点提供了新的素材。  相似文献   

11.
玉溪遗址是重庆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堆积深厚,发现遗物丰富,为研究该遗址古居民的生业模式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本文结合动植物遗存和古环境研究成果,综合生活、生产器物分析和遗址资源域分析方法,对玉溪文化时期古居民的生业模式进行了初步讨论。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的玉溪古居民生活以采集和渔猎为主,辅以简单的农业种植和家畜饲养,就近制作石器、陶器和骨器等日常生活、生产用器,对频发的长江洪水有着规律性的认识;依靠遗址周边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玉溪文化古居民在此生活了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12.
正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物质通称为生物质。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质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依据来源的不同,可以将适合于能源利用的生物质分为林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城市固体废物和畜禽粪便等五大类。林业生物质资源是指森林生长和林业生产过程提供的生物质能源。农业生物质能资源是指农业作物、农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能源植物等。生活污水主要由城镇居民生活、商业和服务  相似文献   

13.
<正>农业废弃物,是指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废弃的有机物质的总称。根据来源不同可将农业废弃物分为植物类废弃物(主要指废弃作物秸秆、枯叶残枝、果实废弃壳等)、动物类废弃物(即人类在组织牧、渔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没法实现经济产值的残余物)、加工类废弃物(即在渔牧林农业加工过程中不能实现经济价值的部分)、生活垃圾类(其中包括人类的粪便与尿液)。一般认为农业废弃物主要是禽畜粪便与农作物秸秆。  相似文献   

14.
<正>农业废弃物,是指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废弃的有机物质的总称。根据来源不同可将农业废弃物分为植物类废弃物(主要指废弃作物秸秆、枯叶残枝、果实废弃壳等)、动物类废弃物(即人类在组织牧、渔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没法实现经济产值的残余物)、加工类废弃物(即在渔牧林农业加工过程中不能实现经济价值的部分)、生活垃圾类(其中包括人类的粪便与尿液)。一般认为农业废弃物主要是禽畜粪便与农作物秸秆。  相似文献   

15.
河姆渡人如何食用稻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一处属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七千年的原始人类遗存。经大规模地发掘,获得了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稻谷、动植物遗骸和原始艺术品等实物标本。这些珍贵的实物资料,为研究原始人类在长江流域的发展和农业的起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从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稻谷、稻壳、稻秆和稻叶等实物资料证实:河姆渡的先民们,已栽培稻谷。当然也可由此推知河姆渡人已食用稻米,但如何食用呢?仅此还难以定论。本文试图用掌握的标本资料来论证这一问题。一九七八年,笔者为组织“古人类陈列”专程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察和征集标本资  相似文献   

16.
水泉遗址是辽西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典型遗址,2021年度首次发现的防洪护堤设施更彰显了其重要地位。该遗址植物遗存的浮选过程中发现了包括粟、黍和大豆在内的炭化农作物种子,以及禾本科、豆科、藜科、蓼科、蔷薇科、茄科和锦葵科在内的炭化非农作物种子。经过科学的分析和讨论,我们认识到水泉遗址先民从事着以粟、黍为主,大豆为辅的较发达的多品种旱作农业,农业经济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山东沭河上游史前聚落考古调查中进行的遗址灰坑植物遗存浮选中,包括炭化植物种子和木炭碎块,其中以粟、稻谷、黍等农作物为主,以块根植物、豆科、杏梅、猕猴桃等采集植物,狗尾草属、稗属、藜科、菊科、莎草科、苋科等杂草种子,以及壳斗科栎木的木炭碎块为辅,说明当时的农业是以粟、黍为组合的旱作农业和水田稻作农业的混合经济模式,兼有少量的采集植物活动。龙山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遗址中发现的莎草通常生长在湿地环境中,这种环境也适宜稻类作物的生长。遗址附近分布有以栎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史前先民利用的燃料很可能是栎木等木材,粟、黍、稻谷等农作物的秸秆和一些杂草。  相似文献   

18.
毛家坪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早期秦文化遗址。本文通过对2012-2013年采集的47份样品进行浮选,从中获得了94478粒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小麦、大麦、黍、大豆五种农作物遗存,以前四种为主;另外,还有部分禾本科、豆科、藜科、鸢尾科等非农作物遗存。量化分析结果显示,西周至战国时期,毛家坪先民主要从事的是“粟麦并重”的多品种旱作及用农业,大豆在春秋时期才成为先民利用的重要农作物。同时,毛家坪先民还会利用豆科苜蓿属、草木樨、胡枝子、鸢尾科马蔺等饲草资源来喂养家畜。在环境及文化背景的双重影响下,毛家坪遗址的秦人率先接纳了麦类作物并广泛种植,与函谷关以东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直到东周时期,麦类作物才逐渐在黄河流域得到普遍种植。  相似文献   

19.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88年秋,湖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中见到了水稻遗存。它不仅是中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证据,也是现阶段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资料之一。毫无疑问,这里的发现对于稻作农业发生与发展的研究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简要介绍彭头山文化稻作遗存与经济生活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稻作农业的若干问题。一、彭头山文化的稻作农业与经济生活彭头山文化是近年新发现的一支新石器早期文化。已正式发掘过的遗址有湖南澧县彭头山、湖北宜都城背溪、枝城北等。  相似文献   

20.
在二里头遗址浮选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包括粟、黍、水稻、小麦和大豆五种农作物。根据浮选结果分析,自二里头文化时期至商代早期,二里头遗址古代农业的特点是整体上属于北方旱作农业传统,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主。但是,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水稻遗存出土数量惊人,所占比重甚至超过了粟和黍,这个异常现象主要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可能与二里头遗址作为都城收取贡赋有关。小麦遗存集中发现在二里岗晚期浮选样品中,说明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向商代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小麦在中原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出现了一次跃进,小麦替代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北方旱作农业主体农作物的转化过程可能起始于商代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