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锐齿栎林下枯落物层蓄积量、自然含水量和持水过程进行了研究.枯落物蓄积量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分别为14.61,15.60,13.99 t·hm-2;不同林龄枯落物中占比重最大的均是叶,其次是枝;各林龄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均是未分解层小于半分解层,未分解层最大持水率是200% ~ 219%,半分解层最大持水率是216% ~ 279%;3种林龄林分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排序为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3种林龄枯落物层有效拦蓄深分别为2.50,2.83,2.21 mm.  相似文献   

2.
采用枯落物林地调查和浸泡实验法,研究黄山地区不同林龄无患子人工林枯落物层的水文效应,建立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吸水速率和浸水时间之间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同一人工林内3个龄级无患子林分枯落物持水特性差异显著,龄级与持水特性间呈多项式回归,第Ⅰ龄级林分枯落物的持水性能最佳,其自然持水量、自然持水率、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最大净持水量均最大;不同龄级林分枯落物的吸水量与浸水时间呈现对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 R2为0.9124~0.9194,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表现为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 R2为0.9860~0.9875;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其吸水速率越来越低,浸水1 h 时吸水速率最大,达195.25 g/h,浸水2 h 后吸水速率降为109.81 g/h,浸水20 h 后吸水速率降为零。  相似文献   

3.
土桥沟流域不同林分枯落物的水文特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土桥沟流域5种主要林分类型的枯落物蓄积量及其持水性能的研究,分析了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的蓄积量、持水量、吸水速率等特性.结果表明:各林分枯落物蓄积量油松>刺槐>油松刺槐混交林>白榆>侧柏,蓄积量3.00~7.28 t·hm-2.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油松>油松刺槐混交林>刺槐>白榆>侧柏,最大持水率侧柏为256.67%,油松刺槐混交林为244.42%,白榆为224.00%,刺槐为214.05%,油松为177.43%.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在前0.25 h吸水速率最大,在前2 h内吸水速率降低幅度最大,以后逐渐减弱,浸水24 h时吸水速率趋近于零.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宁夏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典型林分类型白桦林和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水文效应的研究,为深入揭示该区域森林水文效应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观测和室内浸水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得到不同森林类型下枯落物储量、持水率、有效拦蓄量等水文特征指标.【结果】白桦和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厚度分别为31.3、19.2 cm;枯落物蓄积量分别为10.1、7.76 t/hm~2;二者有效拦蓄量分别为20.85、13.01 t/hm~2.白桦和华北落叶松林下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存在对数关系为y=alnt+b;而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存在幂函数关系为V=kt~n;枯落物浸水吸水速率在0~2 h内最大,4~10 h内逐渐变缓,12 h后其持水量基本达到最大值.【结论】白桦林枯落物层的持水性能优于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层的持水性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标准样地对角线取样法,对黔中地区4种喀斯特次生林枯落物的蓄积量及其持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森林枯落物的蓄积量为(3.47×103)~(7.95×103)kg/hm2,马尾松林蓄积量最大,云贵鹅耳枥林最小.枯枝落叶层持水率变化范围为221.50%~256.00%,大小顺序是云贵鹅耳枥林、朴树女贞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枯枝落叶层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8.72×103)~(17.54×103)kg/hm2,有效拦蓄量的变化范围为(5.99×103)~(11.41×103)kg/hm2,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的大小顺序表现出一致性,其顺序为马尾松林、灌木林、朴树女贞林、云贵鹅耳枥林.另外,4种林分半分解层不但持水率高,而且吸水速度快,其持水性能明显优于未分解层.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低质林生态改造后枯落物水文效应变化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样地设置在大兴安岭地区翠峰林场174林班,对大兴安岭白桦低质林枯落物未分解层及半分解层蓄积量、自然持水率、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5个指标进行连续4a的观测,研究发现带状生态改造对枯落物的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及自然持水率影响属于中度变异。对枯落物未分解层最大持水率属于高度变异,而对其半分解层最大持水率属于中度变异。带状生态改造对低质林枯落物的影响较为适中。林窗生态改造对枯落物的蓄积量、最大持水量影响属于高度变异,对自然持水量、有效拦蓄量的影响属于中度变异,对枯落物未分解层最大持水率影响属于高度变异,而对枯落物半分解层最大持水率影响属于中度变异。经过4a带状及林窗生态改造后,生态改造带宽度6 m的样地,其枯落物蓄积量最大,水土保持能力最佳;生态改造带宽度14 m的样地,枯落物有效拦蓄量最大,水源涵养功能最佳。  相似文献   

7.
塞罕坝地区几种林下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河北省塞罕坝地区4种不同林分下枯落物的储量、持水量、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枯落物储量最大(63.42 t·hm-2),其次为桦树林(32.63 t·hm-2)、云杉林(28.25 t·hm-2)、柞树林最小(17.66 t·hm-2).4种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均是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未分解层最大持水量是其风干重的161%倍~380%倍,半分解层是其风干重的241%倍~386%倍;未分解层最大持水量的顺序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桦树林>柞树林>云杉林,半分解层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柞树林>桦树林>云杉林.各林分不同层次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按对数方程W=alnt+b增加,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按幂函数S=ktn递减,表现为0 h~1/2 h吸水速率较快,2 h~4 h之后吸水速率明显减慢趋干平缓,另外还反映出半分解层枯落物吸水更为持久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试验样地设置在大兴安岭地区翠峰林场174林班,对大兴安岭白桦低质林枯落物未分解层及半分解层蓄积量、自然持水率、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5个指标进行连续4 a的观测,研究发现带状生态改造对枯落物的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及自然持水率影响属于中度变异。对枯落物未分解层最大持水率属于高度变异,而对其半分解层最大持水率属于中度变异。带状生态改造对低质林枯落物的影响较为适中。林窗生态改造对枯落物的蓄积量、最大持水量影响属于高度变异,对自然持水量、有效拦蓄量的影响属于中度变异,对枯落物未分解层最大持水率影响属于高度变异,而对枯落物半分解层最大持水率影响属于中度变异。经过4 a带状及林窗生态改造后,生态改造带宽度6 m的样地,其枯落物蓄积量最大,水土保持能力最佳;生态改造带宽度14m的样地,枯落物有效拦蓄量最大,水源涵养功能最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宁夏六盘山不同森林类型的凋落动态与林下枯落物层的厚度、贮量及其持水特性的研究,揭示了该区不同森林类型林下枯落物层在不同时期的水文生态功能。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在生长季末期的凋落都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规律,凋落比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致,凋落从8月下旬开始,红桦与椴树混交林的凋落在10月中旬结束,华北落叶松纯林和白桦与糙皮桦混交林的凋落在10月下旬结束,而辽东栎纯林的凋落会持续到次年;林下枯落物层的厚度在2.0 cm~6.0 cm之间,贮量在10.72 t/hm2~28.73 t/hm2之间;除华北落叶松林林地枯落物在浸泡6h时达到最大持水量外,其余3种落叶阔叶林林地的枯落物各层次均在浸泡3h时就达到最大持水量;枯落物未分解层的最大持水率在2.81~4.47之间,半分解层的最大持水率在3.80~4.32之间。经分析拟合,得到枯落物未分解层与半分解层持水量、持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的关系分别为Q=ktn和S=ktn。  相似文献   

10.
用浸水法对2个品种(四川桤木和台湾桤木)桤木人工林枯落物贮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桤木林下枯落物贮量(7.86t/hm^2)大于台湾桤木(7.35t/hm^2);②四川桤木比台湾桤木不论在总持水量还是在各层持水量上都要大;③枯落物持水率在不同浸泡时间段内为四川桤木半分解层〉台湾桤木半分解层〉台湾桤木未分解层〉四川桤木未分解层;④2个桤木品种的2个分解层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符合W=at-b;⑤四川桤木林下枯落物持水能力好于台湾桤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桂西北石漠化地区退耕还林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对桂西北5种退耕林分枯落物蓄积量与持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5种林分林下枯落物总蓄积量大小依次为尾叶桉(11.59 t/hm~2)、任豆(7.99 t/hm~2)、核桃(7.71 t/hm~2)、板栗(7.14 t/hm~2)、香椿(3.70 t/hm~2);5种不同林分各分解层枯落物持水能力表现基本一致,从大到小均为香椿、板栗、任豆、尾叶桉、核桃,半分解层枯落物持水量大于未分解层;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持水量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半分解层在浸泡2 h有较快上升,未分解层在浸泡4 h明显上升,之后进入平稳阶段;不同林分枯落物吸水速率随着时间增加而减小,枯落物半分解层与未分解层吸水速率在浸泡2 h内最快,2~8 h逐渐变小,8 h之后明显减缓;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的有效拦蓄量大小为尾叶桉(36.89 t/hm~2)、板栗(26.65 t/hm~2)、任豆(23.19 t/hm~2)、香椿(16.64 t/hm~2)、核桃(15.36 t/hm~2)。[结论]尾叶桉具有较大蓄积量和有效拦蓄量,今后在以涵养水源与水土保持为目标的森林经营中,可适当增加该树种的种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黔西南地区不同林分凋落叶不同分解阶段的化学计量特征,深入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  方法  选取黔西南地区4种典型林分类型,包括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以及以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安顺润楠Machilus cavaleriei和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为优势种的天然林,采集处于不同分解阶段的森林凋落叶,并测定其全碳、全氮和全磷化学计量特征。  结果  ①毛竹林各分解阶段全碳质量分数均显著低于其余林分(P<0.05),马尾松林和杉木林已分解阶段凋落叶全碳质量分数均显著低于未分解和半分解阶段(P<0.05);杉木林未分解阶段全氮质量分数显著低于半分解和已分解阶段(P<0.05);天然林已分解阶段全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余林分(P<0.05),且其半分解阶段全磷质量分数显著低于未分解和已分解阶段(P<0.05)。②杉木林已分解阶段碳氮比显著高于毛竹林(P<0.05),且其未分解阶段碳氮比显著高于半分解和已分解阶段(P<0.05);毛竹林未分解和已分解阶段氮磷比显著高于天然林(P<0.05);杉木林和天然林半分解阶段碳磷比均显著低于马尾松林(P<0.05),天然林已分解阶段碳磷比显著低于其余林分(P<0.05)。  结论  林分类型和分解阶段对凋落叶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及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显著影响。图2表2参36  相似文献   

13.
何琴飞      郑威      彭玉华      谭长强      何峰      申文辉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4):48-54
基于野外调查与室内浸水试验,研究贝江河林场不同林龄组的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储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储量为1.41~7.77 t·hm-2,大小顺序为成熟林>近熟林>幼龄林>中林龄,且未分解层大于半分解层;最大持水量为2.88~12.01 t·hm-2,大小顺序与总储量一致;最大持水率为171.0%~266.8%,大小顺序为幼龄林>中林龄>近熟林>成熟林。不同林龄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的持水动态变化规律一致,即持水量和持水率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0.25 h前增加较快,最后达到最大值;吸水速率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0.5 h前吸水速率很高,之后渐渐趋于饱和;且持水量和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均呈对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总体上,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林龄的增加有利于凋落物的积累和持水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万丹  丁晨曦  欧伟  喻武  张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910-12912
[目的]研究森林枯落物对水源涵养的作用。[方法]在色季拉山林分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部位设置样方,采集样方内的枯落物,记录枯枝落叶层和半分解层厚度,称量样品的湿重和干重,计算干物质蓄积量,并测定枯落物的持水量和吸水速率。[结果]枯枝落叶层和半分解层单位面积贮水量为56.89和116.89t/hm2。用浸泡法处理5min时,枯落物的吸水速率最大,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的吸水速率分别为1956和1896g/(kg.h)。0~10min内半分解层的吸水速率小于未分解层,而10min后则大于未分解层。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的最大持水量分别为89.77和73.51t/hm2,有效拦蓄量分别达62.38和164.06t/hm2。[结论]云杉枯落物具有显著的蓄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天然赤枝栲林下几种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天然赤枝栲林林下的几种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多数植物之间蒸腾强度的日变化有显著的差异,日进程分别为单峰、双峰形曲线。但在林下阴湿环境中,植物的蒸腾速率较小;叶片含水量低而日变化不大;调节水分平衡能力的大小为:光叶菝葜>芒萁>狗脊蕨>狗骨柴>木荷,且都较强,水分保持力高。(2)几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为3.573—4.225mg/dm~2,a/b的变化值为1.62—2.62。可以认为,该几种植物蒸腾速率低,失水缓慢,保水力强,叶绿素含量较高,而a/b值低,在赤枝栲的长期遮荫下,适于阴湿的生境,为较耐荫植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几种不同树种叶片枯落物蓄水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慈竹、刺槐、三角槭、青桐的最大持水率均较大,其次为榆树、枫香、构树、二球悬铃木等,其它树种则较小。另外不同树种叶片枯落物吸水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表现出相同的趋势,随着吸水时间的不断增加,不同时段的吸水速度逐渐减小并趋近于零,且不同时段的吸水速率均可以利用幂函数回归方程进行估测。  相似文献   

17.
按照美国史密森热带研究所1980年在巴拿马Barro Colorado Island地区建立50 hm2样地的技术规范,2012年在海南儋州橡胶林中建立1 hm2动态监测样地,通过对样地植被的野外调查,研究橡胶林的植物种类组成与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1 hm2橡胶林样地内共有植物69科155属183种,群落较大的科(物种数量较多)有5个,分别为茜草科、大戟科、禾本科、菊科和桑科。与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相比,橡胶林群落草本植物多样性较高且盖度较大。2)橡胶林群落结构简单,可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与其他热带森林不同,橡胶林群落乔木层仅含1层,灌木层植物较少,草本层发达,无散生巨树、附生、寄生植物种类较少。3)橡胶林群落的叶级普以小型叶和中型叶为主(75.9%);叶型以单叶比例较高(75.6%),叶缘以全缘叶为主(65.0%);叶质以纸质为主(61.2%)。海南橡胶林群落的叶质、叶缘、叶型普与海南和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完全不同,具体表现为革质叶、全缘叶和小型叶比例较低,而纸质叶、非全缘叶和中大型叶比例较高,反应出海南橡胶林群落的湿润和热带性质。  相似文献   

18.
陈琳  赵延宁  赵陟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06-14108
对半干旱黄土地区林地枯落物及土壤的水文效应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花果山林地枯落物的年蓄积量为1.45~17.92t/hm2,最大持水量在0.4~1.9 mm,其中落叶松/油松、油松/刺槐混交林枯落物具有较强的持水作用。采用方差分析不同林分前6 h枯落物持水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土壤物理性质测定表明,花果山林地土壤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1 m深土壤的饱和持水力在64.63~109.96 t/hm2范围变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格氏栲天然林凋落物浸提液对伴生种杉木种子萌发与胚根生长的影响,旨在阐明格氏栲自然更新受抑机制问题。方法以格氏栲天然林凋落物浸提液为化感物质来源,伴生种杉木种子为受试种子,分析未分解层(枝、叶、皮、壳)、半分解层和全分解层凋落物浸提液对杉木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胚根生长的影响。结果未分解层凋落物浸提液在低质量浓度时对杉木种子发芽率为促进作用,高质量浓度时为促进或较弱的抑制作用,各质量浓度作用下对发芽势与发芽指数均呈抑制;半分解层与全分解层凋落物浸提液抑制杉木种子萌发,且在低质量浓度(1∶50、1∶100)时抑制作用更强。未分解层凋落物浸提液对杉木胚根生长影响呈“低促高抑”的双重质量浓度效应,高质量浓度时为显著抑制(P < 0.05),其中1∶100质量浓度凋落物叶浸提液在作用第18天时,胚根长度较对照组增加14.3%,显著促进作用杉木胚根生长(P < 0.05);半分解层各质量浓度浸提液均促进杉木胚根生长,但不显著;全分解层浸提液在1∶5、1∶10和1∶50质量浓度时对杉木胚根生长呈促进作用,1∶30质量浓度时显著抑制(P < 0.05)。结论格氏栲天然林凋落物低质量浓度浸提液对杉木种子萌发总体呈促进或轻微的抑制作用,对胚根生长为促进作用,即促进了杉木更新,使林内种间竞争加剧,间接导致格氏栲自然更新受抑。   相似文献   

20.
人工纯林的长期连续生长或连栽所引起的土壤性质极化是导致土壤退化和影响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防治的根本途径是选择种间关系协调的树种进行混交改造。通过室内模拟混合分解试验,研究小叶杨与其他树种枯落叶混合分解对养分释放的影响,从而为人工纯林混交改造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对C释放的影响:辽东栎枯落叶表现为极强的促进作用,释放率提高21.32%,油松枯落叶表现为较弱的抑制作用,释放率降低14.78%,其他树种枯落叶作用不明显;②对N释放的影响:辽东栎枯落叶表现为极强的促进作用,释放率提高28.69%,樟子松、刺槐枯落叶促进作用较弱,释放率分别提高14.98%、13.36%,油松枯落叶表现为强烈的抑制作用,释放率降低20.33%,其他树种枯落叶作用不明显;③对P释放的影响:刺槐、辽东栎、沙棘枯落叶表现为超强的促进作用,释放率分别提高57.60%、43.06%、38.60%,紫穗槐枯落叶表现为强烈的促进作用,释放率提高22.64%,油松、樟子松枯落叶表现为超强的抑制作用,释放率分别降低62.63%、47.99%,其他树种枯落叶作用不明显;④对K释放的影响:油松枯落叶表现为较弱的抑制作用,释放率降低10.41%,其他树种枯落叶作用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