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确定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雌蛾的性信息素特征成分及其不同配比的室内引诱效果,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检测了雌蛾性腺浸提液,并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粘虫雄蛾对不同配比性信息素特征成分的选择反应。结果显示,从粘虫的求偶雌蛾性腺浸提液中可分离到顺-11-十六碳烯醛、十六碳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醇3种特征成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依次为15.82、16.06和17.27 min,含量分别为3.37、1.83和0.10 ng,比例约为34∶18∶1。无论是天然存在于雌蛾性腺还是人工合成的顺-11-十六碳烯醛均能够激发雄蛾的电生理反应。顺-11-十六碳烯醛、十六碳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醇不同配比对雄蛾表现出不同的引诱活性,最大引诱率达87%,极显著高于对照溶剂石蜡油对雄蛾的引诱率。表明顺-11-十六碳烯醛、十六碳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醇为中国粘虫种群的雌蛾性信息素特征成分,且其不同配比对雄蛾有不同的引诱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开发持效期长、诱蛾活性高的仿生诱芯,本文对马尾松毛虫性信息素在不同释放载体上的诱捕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林间引诱试验,研究微胶囊不同壁材、不同壁材比例对马尾松毛虫雄蛾诱捕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悬浮聚合微胶囊、复合凝聚微胶囊和复合橡胶塞做为诱芯载体时,三者之间的诱蛾活性有明显的差异,诱捕活性:悬浮聚合微胶囊诱芯>复合凝...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风洞中模拟形成高浓度性信息素Z7-12:Ac、Z9-14:Ac和 Z11-16:Ac 环境,研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的求偶和交配行为,为进一步开发交配干扰技术提供技术参数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下,草地贪夜蛾雄蛾的暗期活动时间延后,而雌蛾的活动节律则没有变化,雌雄蛾之间产生了活动节律的时间差。同时,雌雄交配率和交配持续时间显著下降,交配日龄则显著延迟2 d。由于交配日龄延迟,产卵量及其孵化率也相应降低。性信息素喷射时间间隔对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释放滴度有显著影响,当间隔时间为5、10、20 min时,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滴度显著下降,以5 min为最低。因此,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不仅影响雄蛾对性信息素的定向,对雌雄蛾间化学通讯和交配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杀虫剂对蛾类昆虫生殖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杀虫剂对蛾类昆虫求偶、性信息素合成及释放、定向行为、交配和产卵等生殖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经杀虫剂处理后,许多雌蛾的求偶行为受到抑制、性信息素含量降低,雄蛾对性信息素的反应和交配成功率下降,但药剂对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没有明显影响。而部分药剂可增强雄蛾对性信息素的反应,刺激雌蛾信息素含量异常增高和使活性组的比例发生漂移。  相似文献   

5.
性信息素是蛾类昆虫通讯的关键信号分子,其生物合成机制已在家蚕Bombyx mori、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等蛾类中明确了,但其负向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探索了Harelish基因在棉铃虫雌蛾性信息素生物合成中的作用。结果发现,Harelish基因在棉铃虫雌蛾中肠、表皮、脑、触角、脂肪体、肌肉和性信息素腺体等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羽化后随着性信息素生物的合成和释放而高丰度表达。基于RNAi降低Harelish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量后,其性信息素含量和钙调磷酸酶活性均显著上升,表明Harelish通过抑制钙调磷酸酶活性负向调控了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该研究为利用性信息素生物合成的终止信号为分子靶标来防控害虫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应用斜纹夜蛾性信息素对花生斜纹夜蛾进行诱蛾控害试验,结果表明,斜纹夜蛾性信息素具有很强的引诱力引诱雄蛾的功能,控蛾效果明显;使用后田间落卵量减少69.07%;为害率减轻62.4%;减少化学农药的用药次数,大大减轻了防治压力,是开展无公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生产上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是吉林省杨树主要食叶害虫之一。成虫6月上旬开始羽化,中旬达羽化盛期,晚7~9时为羽化高峰。连续观察10个夜晚,发现未交尾的雌蛾,夜晚10~12时伸出外生殖器并分泌性外激素,对雄蛾产生性引诱力,持续2小时左右。当日羽化的雌蛾,其性引诱力最强,以后逐日减弱。为探讨利用黄刺蛾性引诱进行预测预报和生物防治的途径,1988~1989年在吉林省双辽县实验林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了解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系统,利用风洞技术测定了小地老虎雄蛾对性信息素各组分及其不同组合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5种单一组分Z7-12:Ac(A)、Z9-14:Ac(B)、Z11-16:Ac(C)、Z5-10:Ac(D)、Z8-12:Ac(E)只能引起雄蛾兴奋,均不能引起雄蛾向性信息素源定向飞行;当性信息素释放源为二元混合物AB时,能引起15.71%的雄蛾完成从兴奋到搜索释放源,并表现出预交尾的完整行为反应;在同等使用剂量下,三元混合物ABC的引诱效果最好,有40.58%的雄蛾能搜索释放源,26.15%的雄蛾表现预交尾行为.三元混合物ABC在最佳比例(3:1:1)下,制成不同剂量的诱芯进行风洞试验,结果发现剂量为100μg时雄蛾反应最强烈,有29.87%的雄蛾表现预交尾行为,50μg次之,二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触角电位及田间诱蛾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证明反-8,反-10-十二碳二烯醇醋酸(B)是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性信息素的组分。通过触角电位(EAG)测试,发现反-10-十二碳烯醇醋酸酯(A)、B 和反-7,顺-9-十二碳二烯醇醋酸酯(C)对该虫雄蛾触角有强烈刺激作用。大量田间诱蛾试验表明,由 A 和 B 两化合物组成的性引诱剂,对该虫雄蛾有很高的引诱活性。其中 A 和 B 按5∶2混合,剂量50μg/诱捕盆,单盆每日最多诱捕雄蛾达776头,诱捕雄蛾总数是1头活雌蛾的16.8倍。顺-10-十二碳烯醇醋酸酯(D)和反-10-十四碳烯醇醋酸酯(E)降低 AB 的引诱活性,甘油作为缓释剂,能延长诱芯的有效期,即诱蛾活性。上述结果表明,我国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不同于日本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小面积防治应用试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触角电位及田间诱蛾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证明反-8,反-10-十二碳二烯醇醋酸(B)是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性信息素的组分。通过触角电位(EAG)测试,发现反-10-十二碳烯醇醋酸酯(A)、B和反-7,顺-9-十二碳二烯醇醋酸酯(C)对该虫雄蛾触角有强烈刺激作用。大量田间诱蛾试验表明,由A和B两化合物组成的性引诱剂,对该虫雄蛾有很高的引诱活性。其中A和B按5:2混合,剂量50μg/诱捕盆,单盆每日最多诱捕雄蛾达776头,诱捕雄蛾总数是1头活雌蛾的16.8倍。顺-10-十二碳烯醇醋酸酯(D)和反-10-十四碳烯醇醋酸酯(E)降低AB的引诱活性,甘油作为缓释剂,能延长诱芯的有效期,即诱蛾活性。上述结果表明,我国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不同于日本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小面积防治应用试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双委夜蛾Athetis dissimilis雌蛾性信息素主要组分及其对雄蛾的引诱效果,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双委夜蛾未交配雌蛾性腺提取物的活性组分进行鉴定,分析不同日龄雌蛾性腺活性组分滴度的变化,同时利用二项选择嗅觉仪测定未交配雄蛾对雌蛾性腺活性组分的选择反应。结果显示,从双委夜蛾未交配雌蛾性腺提取物中分离到顺-9-十四碳烯醇、顺-7-十六碳烯醛和顺-11-十四碳烯乙酸酯3个组分,其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依次为21.940、26.312和26.844 min,各组分滴度分别为2.00、1.20和1.86 ng/雌,三者的比例约为3∶2∶3。这3种组分以不同体积比混合后对雄蛾的引诱活性不同,以1∶1∶1三元混合物的引诱效果最好,且在使用剂量为0.2μg时雄蛾对其的选择率最高,达80.77%。顺-9-十四碳烯醇和顺-11-十四碳烯乙酸酯在不同日龄雌蛾中的滴度变化基本一致,均为羽化后前3 d缓慢增加,第4天升至最高,此后又快速下降;顺-7-十六碳烯醛的滴度在羽化后前2 d差异不大,第3天显著升高,第4天略有下降,之后再度升高并于第6天达到最高。推测顺-9-十四碳烯醇、顺-7-十六碳烯...  相似文献   

12.
黄野螟是白木香重要害虫,本文利用室内饲养观察、室外田间模拟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黄野螟成虫的性比及日羽化节律,并利用性腺粗提物、杀虫灯等诱集黄野螟成虫,研究其活动规律;采用正己烷浸提雌蛾性腺获得粗提物,用Y型嗅觉仪测定雄蛾对雌蛾性腺粗提物的选择趋势反应。结果表明,黄野螟成虫田间雌雄比例为1∶1.124,室内饲养雌雄比例为1∶1.481;成虫羽化时间主要集中在19:00—1:00,其中以21:00—23:00羽化率最高;2日龄雄蛾对2日龄处女雌蛾性腺粗提物的反应较强,尤其对雌蛾性腺23:00—2:00粗提物反应最强,说明23:00—2:00是黄野螟性信息素释放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3.
采用胸部点滴法研究马拉硫磷、溴氰菊酯在亚致死剂量(100h-LD30)下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雌蛾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干扰作用。试验结果表明:①点滴当天雌蛾的求偶百分率分别下降为对照的50%、33%,但求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未受影响。②点滴这两种药剂后求偶百分率的恢复过程相当缓慢。③亚致死剂量的马拉硫磷使性信息素的量下降1/2左右,亚致死剂量的溴氰菊酯使性信息素量下降为不足对照的1/4,但性信息素顺反异构体比例均不受影响。④马拉硫磷点滴后第4天性信息素量能完全恢复,但溴氰菊酯点滴后,到第4天仍几乎不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杨树叶气味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加拿大杨树枝把田间诱蛾试验,单把日平均诱蛾4.17头,雌性比为1.72;在加拿大杨树枝把中加入棉铃虫性诱剂诱芯后,单反日平均诱蛾5.5头,雌笥比为1.86。鲜加拿大杨树叶粗提物对棉铃虫刚羽化处女雌蛾引诱效果为26.67%;经过堆放2天垢杨树叶粗提物对棉铃虫刚羽化的处女雌蛾引诱效果为44.44%。  相似文献   

15.
性信息素可用于田间诱集雄虫,干扰雌、雄虫的交配从而抑制害虫种群,但田间应用性信息素对昆虫的寄生性天敌是否产生影响,能否和卵寄生蜂协同利用,尚不明确。本文在室内测定了二化螟性信息素混合物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在田间定点挂放寄主卵并释放稻螟赤眼蜂,比较了有无二化螟性诱剂诱芯存在时寄主卵被寄生的情况。结果发现二化螟性信息素混合物影响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当混合物浓度从0.01μg/μL升高到10μg/μL时,供试米蛾卵被寄生率从50.29%下降到1.71%,均显著低于对照的62.14%。寄生发生后,赤眼蜂子代的雌性比不受性信息素浓度的影响,子代雌性比在45.9%~87.0%,与对照77.8%无显著差异。田间挂放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芯影响了释放的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寄生率。远离诱芯位置的卵块的被寄生率高于距离诱芯近的卵块,但挂放诱芯吸引了自然界中的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以上结果显示二化螟性信息素影响了稻螟赤眼蜂的寄生,但不同种赤眼蜂对二化螟诱芯的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6.
测报和田间试验应用的诱捕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目前,国内外采用装有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或活雌蛾的诱捕器进行预测预报已十分普遍。选择适当田块、放置高效诱捕器、每天记录诱捕到的虫数,以掌握某一特定目标害虫的发生时间和危害的面积大小,从而指导适时施药,提高防治效果,是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在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测报技术中,诱捕器的设计,性信息素的诱蕊材料和剂型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诱捕器的诱捕效率和有效使用时间。本文简略概述性信息素诱捕器的种类、式样和诱蕊材料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性信息素诱捕器的种类和式样 性信息素诱捕器的种类繁多,有筒形、水盆式或杯型、平板式、双层圆盘式、自动定向式诱捕器等。诱捕器的设计须依据雄蛾的飞翔特点,并能使性信息素诱蕊所散发的气味发挥最大的作用。 图(1)列出了若干常见的诱捕器式样。其中A和C型诱捕器是美国佐康公司生产的  相似文献   

17.
因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从而产生了各种负面影响,应用性信息素已成为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就蛾类昆虫性信息素释放机制、诱杀机制的研究现状,性信息索在虫情测报、诱杀防治、迷向防治等方面的应用现状与前景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在光期对甜菜夜蛾雌蛾注射人工合成的小分子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PBAN,并观察其求偶、交配与产卵行为。结果表明,人工合成甜菜夜蛾PBAN适宜的注射浓度为3.5 pmol/μL。与注射蒸馏水对照相比,注射PBAN能够有效促进雌蛾提前发生求偶行为,且持续交配时间显著延长,单雌产卵量也显著增加。但与空白对照(未注射)相比,尽管注射PBAN的雌蛾求偶行为有所提前,但交配率和产卵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初步说明外源注射PBAN对甜菜夜蛾求偶、交配与产卵行为均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引起雌蛾求偶行为明显提前,甚至在光期观察到注射PBAN的雌蛾出现求偶行为。这为验证甜菜夜蛾PBAN的功能提供了依据,也为遗传改造PBAN基因干扰成虫交配达到无公害防治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19.
用低致死剂量(LD30)氰菊酯和氰戊菊酯胸部点滴处理棉铃虫3龄幼虫后,研究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存活雌蛾化学通讯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虫剂对雌蛾的求偶行为不产生明显影响,对照组和杀虫剂处理组雌蛾的求偶高峰均为第3个暗期的8-8.5h,求偶率均可达73%-82%。氰戊菊酯处理组中雌蛾性信息素各组分滴度和总量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但溴氰菊酯处理组中雌蛾性信息素的主组分Z11-16:Ald和次要组分Z9-16:Ald、Z7-16:Ald的滴度及信息素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两个活性组分Z11-16:Ald和Z9-16:Ald的比例与对照组雌蛾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利用性诱剂干扰交配或诱杀钻蛀性蛾类害虫是果园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研发既诱雄蛾也诱雌蛾的新型诱剂近年来颇受关注。本研究在苹果蠹蛾性信息素基础上,加入寄主植物挥发物--梨酯、苯乙酮、香叶醇、冬青油和苯乙醇等制成若干配方,在南疆两地(库尔勒与阿克苏地区)梨园中于蛾类害虫发生的早期和中期进行诱捕试验。对苹果蠹蛾诱集结果表明,虽然与仅含性信息素配方相比,添加植物挥发物的配方可诱集到雌蛾,但诱集虫量较少。对梨小食心虫的诱集结果表明,在库尔勒,大部分配方诱到的虫量多于商品诱剂(对照),其中,在性信息素中添加少量植物挥发性物质的配方诱集的虫量总体较多;在阿克苏,所有配方诱集的虫量均多于对照,在性信息素中是否添加植物挥发物质对诱集效果总体上没有影响。对优斑螟的诱集结果表明,仅含2种性信息素物质的配方诱集的虫量最大,与加入少量梨脂的配方接近。果园诱集试验结果说明,在苹果蠹蛾性信息素中添加梨脂等多种寄主植物挥发物的供试配方诱集雌蛾效果不理想,但对多种混合发生的夜蛾害虫雄性具有较好诱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