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张进德  辛国  林云 《落叶果树》2008,40(1):9-10
总结出一套应用方便、工效高、嫁接成活率达90%以上的核桃高接换优方法.采用嫁接前砧木选择和处理,合理采集和贮藏接穗,选择嫁接适期,接后加强管理等配套措施,可从根本上解决核桃高接操作难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核桃高接换优简易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各地仍主要采用包土保湿高接技术进行核桃高接换优,操作繁琐、工效低,尤其对大树多头高接及平斜枝嫁接操作难度大。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借鉴云南和山东等地的核桃高接经验,通过多次试验,总结出了一种蜡封接穗裹报纸遮阴高接技术。该技术操作简便、工效高,成活率达86%。1砧  相似文献   

3.
核桃高接换优 ,将大大加快核桃优种化的进程 ,但是核桃高接因伤流等因素影响 ,成活率不稳定。2 0 0 0年我县高接换优 315 0株 ,通过实施提高核桃高接成活率技术 ,接穗成活率达到 87% ,株成活率达到92 4 % ,取得了较好效果。1 接穗的采集与贮藏 采集接穗在晚秋落叶前后 ,接穗选择生长正常 ,发育充实 ,髓心小 ,芽体饱满 ,粗度在 1 0~ 1 5cm的健壮当年生枝条 ,采下的接穗剪成 5 0cm长一段 ,两端封蜡 ,捆成 10 0根一捆 ,用塑料布包扎保湿 ,贮藏于阴凉潮湿的地窖中 ,环境温度保持在 0~ 5℃ ,春季气温升高后 ,埋于湿沙中用冰块降温 ,或用…  相似文献   

4.
以新丰等14个核桃品种为试材,对不同品种、不同砧木粗度和树龄的嫁接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核桃的高接时间、死亡原因和高接树的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总结提出适宜高接换优的核桃品种、最佳砧木粗度、树龄和最佳高接时间,为进一步提高核桃高接换优的成活率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影响核桃高接换优的因素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斌  李林 《北方园艺》2011,(6):60-61
根据多年从事核桃高接换优工作的经验和核桃高接换优试验研究的结果,及在陇南市进行推广的情况调查,对影响核桃嫁接成活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对影响核桃高接换优的因素进行了分类,并对核桃高接死亡原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接后管理工作在核桃高接换优中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提高核桃高接换优的成活率和加强技术培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核桃高接换优是将核桃优良品种的接穗嫁接到低产劣质的实生树上,以提高核桃产量和品质的嫁接方法,是改造低产劣质核桃树的有效办法,由于我国长期沿用实生繁殖,后代变异较大,良莠不齐,核桃高接换优的任务艰巨,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这项技术先后在各核桃产区推广使用,取得显著增产优质效果,在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有插皮舌接和单芽切接两种方法,其中以插皮舌接为最好,成活率最高,在80%以上,应用广泛.实践证明,高接换优是一项成熟的技术.近年来,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以上3种方法都是春季枝接,都存在接后伤口愈合差、易风折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一缺点,通过实地观察摸索出一套比以上方法更实用的嫁接技术,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核桃高接换优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对不同品种、不同砧木径级(龄级)的嫁接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核桃的高接时间、死亡原因和高接树的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总结提出适宜高接换优的核桃品种、最佳砧木径级(龄级)、最佳高接时间,提出了接后管理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提高核桃高接换优的成活率和加强技术培训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接穗的采集与保存、嫁接方法、嫁接后管理技术、操作注意事项等方面总结文玩核桃高接换优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9.
1 改早采接穗为适期采穗 以往核桃嫁接多实行冬剪接穗,夏初嫁接,由于过早的采接穗,采穗到嫁接之间的时间长,接穗容易失水,导致嫁接时接穗中水分不足,影响成活。而在发芽前20天左右采穗,芽子已处于萌动状态,接穗贮期短,接穗新鲜,水分含量足,嫁接成活率高。 2 改早接为晚接 核桃嫁接过早,气温低,空气干燥多风,砧穗难以产生愈伤组织,加之伤流大,嫁接成活率低。而到展叶期,树体生命活动旺盛,砧木伤流减少,  相似文献   

10.
聚乙烯醇保湿核桃高接改造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涂抹聚乙烯醇保湿代替装土保湿的核桃高接技术,进一步简便了操作环节,提高了嫁接效率和嫁接成活率。与传统嫁接方法相比较,采用涂抹聚乙烯醇保湿的嫁接方法对实生核桃高接换头、平均枝成活率和穗成活率均有显著提高。该文介绍了砧木的选取、接穗的储藏、高接步骤及接后管理等核桃嫁接技术。  相似文献   

11.
1高接换头核桃多是实生苗,品种混杂,品质劣,抗性差。所以对于2-10年的树均可采用高接换头的方法换种,高接后2—3年即可达到一定产量。优良品种有薄壳香、鲁光、中林(1、2、3)。嫁接方法宜采用砧穗接合面积大的“蜡封接穗插皮接”,成活率较高。试验表明,4月9-15日,高接成活率为81%-89%,选直径为1.06-1.90cm的接穗成活率达80%。选优良母株上发育充实、髓心小、无病虫害的枝条中段,每个接穗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市对核桃产业的支持,我县核桃产业也进入大发展阶段。截至2011年,我县核桃栽培面积已达5666.7hm2,但其中大部分为低产树,高接换优是改造低产树的有效途径。与其他果树相比,核桃嫁接的难度较大,必须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才能确保嫁接成活率。我们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认为影响核桃高接成活率的主导因素和技术如下。1影响核桃高接换优成活率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3.
核桃低产低效园高接换优改造是我国目前核桃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手段,如何才能提高高接换优的成活率是改造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笔者从嫁接前准备、嫁接方式、嫁接后管理3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可为低产低效林改造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提高含单宁果树嫁接成活率的方法柿、板栗、核桃等果树砧木和接穗含有单宁(即鞣酸),嫁接时,切口表面遇空气易氧化形成隔膜,大大降低嫁接成活率。笔者经多年实践表明,利用套袋吹气嫁接技术、萘乙酸水溶液处理接穗以及推迟嫁接时间和低砧裹泥埋土嫁接等方法,均可提高...  相似文献   

15.
孙继民 《中国园艺文摘》2011,27(10):157-158
通过对秦岭山区核桃实生幼树采取“薄膜包扎报纸遮阴插皮舌接”技术方法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总结出适合秦巴山区核桃实生幼树高接换优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高接前砧木、接穗准备,高接技术,嫁接后的“放风”、除萌、支撑、摘心等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核桃嫁接育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省清水县,以核桃实生苗做砧木,进行绿枝芽接和硬枝枝接育苗试验表明,绿枝方块芽接宜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进行,砧木用1年生苗,接穗用当年新枝中部芽,嫁接后7天剪砧,剪砧后20天解绑,成活率90%以上,接芽当年萌梢40cm左右,粗度1.1cm左右。核桃硬枝单芽切接宜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进行,砧木以1年生苗最好,愈合能力强于2、3年生砧苗,嫁接成活率65%以上。  相似文献   

17.
核桃绿枝高接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核桃绿枝高接,是核桃嫁接技术的改进,方法是采用当年生半木质化绿技,进行多头高接,比通常插皮舌接法,具有较大的优越性,根据条件和生产上的需要,为了进一步简化嫁接工序,提高工效,降低成本,缓解优种接穗的不足,于1987年进行绿枝高接试验,1989年结合幼树高接换优,进行大面积重复试验,平均成活率81.4%。试验表明,成活率高,简便易行,易于掌握,是改造低产劣种树,实现良种化的有效措施。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老产区核桃更新复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核桃老产区立地条件都很差,不修剪、不打药、不施肥、不浇水,粗放管理,导致树体衰弱,结果部位外移,产量下降,极大地影响了果农对发展核桃种植产业的积极性。为此,在生产中,我们针对性地采取了几项更新复壮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高接换头由于核桃多是实生苗,品种混杂,品质劣,抗性差,所以对于2~10年的树均可采用高接换种的方法,高接后2~3年即可达到一定产量。目前,优良品种有薄壳香、鲁光、中林(1、2、3),嫁接方法宜采用砧穗接合面积大的“蜡封接穗插皮接”成活率较高。嫁接试验表明:4月9日~4月15日,高接成活率为81~89%,…  相似文献   

19.
<正>1高接换优1.1高接换优的主要对象高接换优主要是2~10年生未挂果的实生树和11~15年生结果少、品质差的低产树。一般16年生以上的大树不宜再嫁接。1.2绿枝芽接此方法操作简单,成活率高,节约接穗,成形快。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采用哪种嫁接方法和包缚方法使山楂高接的成活率最高,从而提高当前生产上山楂高接换种的成功率,进行了劈接、单芽枝腹接和插皮接三种方法的对比,结果山楂高接成活率无显著差异,在生产上都可应用。但在嫁接时期上有所不同,劈接宜早,一般从3月下旬至砧枝离皮,插皮接在离皮后进行,单芽枝腹接可在整个嫁接时期(3月下旬至4月下旬)。高接时所用五种包缚方法中,以“塑料薄膜绕嫁接部位卷成筒状,其内村纸再袋入湿土上口扎严”和“蜡封接穗用塑料薄膜条只包缚接口”两种方法.成活率最高,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山楂高接适用的方法和包缚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