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二、我国龟鳖的养殖概况龟鳖类具有食用、药用和观赏等价值。龟鳖类历来被认为高级佳肴,为我国及东南亚等国人们所喜爱。同时又是滋补佳品,对癌症以及对提高人体运动机能有一定作用。龟也能供人玩赏,绿毛龟是我国特有水生观赏动物。随着龟鳖类的开发利用,加之天然资源的锐减,供求矛盾日益突出,龟鳖类的养殖在我国开展起来。(一)鳖类的养殖鳖的养殖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缓慢发展期(60~7O年代初)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省开始起步,但大多停留在3~4年才能养成5…  相似文献   

2.
我国产爬行类约有380多种,隶属4个目。目前,我国养殖的爬行类主要有龟鳖目、鳖科(Trionychidae)的中华鳖,龟科(Emydidae)的乌龟、三线闭壳龟、黄喉拟水龟,鳄龟科(Chelydridae)的鳄龟,个别地区和单位还养殖鳖科的山瑞鳖(Paleasteindachneri)、龟科的黄缘盒龟(CistoclemmysfaolmarginatsGray)等。本文以综合比较方式,系统阐述我国目前养殖的几种淡水爬行动物的养殖关键技术。一、人工繁殖养殖技术1郾龟鳖和鳄龟亲体(1)亲体选择①雌雄鉴别及其比例:几种龟鳖类雌雄鉴别的主要依据是雌体的尾部比雄体的短。雄性中华鳖的尾部长、尾尖而硬并能伸…  相似文献   

3.
海南省龟鳖养殖业现状及发展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鳖类养殖起始于70年代中期,龟类养殖则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市场需求量日益递增,养殖龟类动物日渐升温,尤其是中华鳖一路下跌后,龟类养殖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我国至今尚未开展过龟鳖动物人工养殖状况的调查,存在本底不清现状。2004年受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委托,对海  相似文献   

4.
龟在生物学上属爬行纲、龟鳖目、龟科。近年随着养鳖业的大幅下滑,龟类养殖正悄然兴起,原来庭院式的养殖规模被不断地改建、扩大。有专家曾预言:龟类养殖即将成为继甲鱼养殖热后又一个热门养殖行业。分析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一、玩赏价值龟类长 \具灵性,作为...  相似文献   

5.
我国龟鳖资源丰富。在四川发现的晚佛罗纪龟鳖化石较多,而欧洲、北美等地的较少,此外世界各地的化石亦非常稀少。目前我国现存的龟鳖类有二十九种,其中鳖类三种,电类二十六种c江耀明(1986)张明华(1984)、家偷(1985)、罗碧涛(1988)、赵而它(1986)、博金钟(1993)对我国的龟鳖类分类作了较多工作。由于近年的龟鳖养殖热,对其种类区分成为养殖者关心的问题。国外龟鳖类的大量涌入,加之我国的种类中有较多的一、二类保护动物,对其分类、分布及养殖作些简介是有益的。一、我国龟鳖的分类及分布1.鳖科的分类我国现存的鳖包括2…  相似文献   

6.
南京龟鳖博物馆创建于1989年,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全馆由龟鳖史研究厅、龟鳖文化厅、中国龟鳖厅、世界龟鳖厅、海龟厅、珍稀动物厅等组成。收藏中外龟鳖活体80余种,数量千只以上。馆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四爪陆龟;二级保护动物山瑞鳖、地龟等;有日常罕见的蛇龟;  相似文献   

7.
杨宗坫 《淡水渔业》1999,29(3):44-45
专用型龟、鳖饲料是根据龟、鳖养殖某一特定条件下对营养的特殊要求而生产的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的饲料。这种专用型饲料在营养组方上不仅要区别龟、鳖生长发育的阶段性,也要区别龟鳖养殖的生产模式和环境条件,还可以满足养殖业主的其它特殊要求。1开发专用型龟鳖...  相似文献   

8.
(二)后生动物寄生虫病的防治1.病因 龟鳖后生动物寄生虫病是指大型寄生虫侵袭后引发的疾病,目前最为严重的是水蛭病。发病多在室外利用江河湖库水作水源的龟鳖鱼混养池、亲龟亲鳖池和高产精养池中。  相似文献   

9.
周婷  韩飞 《水产养殖》2023,(1):73-76
<正>1观赏龟文化传承及发展观赏龟泛指龟鳖目的所有成员,包括水栖龟类、半水栖龟类、海栖龟类、陆栖龟类和底栖龟类。龟鳖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之一,也是长寿的动物,自然环境中有超过百年寿命的。中华民族对龟的崇拜源远流长,龟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天文、地理、政治、军事、风土民情乃至人的意识形态中,龟被赋予了多种象征含义。  相似文献   

10.
《渔业科技产业》2006,(4):44-45
目前,中国龟鳖业市场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养鳖业“多云转晴”,养龟业“晴转多云”。主要原因是龟鳖占比平衡打破,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市场转型总量上升。近年来由于养龟业的迅猛发展,龟与鳖的比例由原来的1/15逐渐上升到现在的1/7,龟鳖总量上升,尤其是养鳖业正在扩大,养龟业基本维持现有的规模。  相似文献   

11.
龟鳖类动物隶属于脊椎动物门,爬行纲,龟鳖目。目前世界已知的龟鳖目动物共有200余种,我国现存的有24种,其中内陆有17余种,鳖类3种,其形态分类、生活习性及地理分布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2004年7月~2005年5月我们对浙江的湖州、杭州、平湖等地龟鳖养殖场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报道如下。一、养殖现状1.养殖户来源调查发现,养殖户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部分中、小型中华鳖养殖户在中华鳖一路价跌后,利用现有池塘改养龟;另一部分是养鳖大户,除继续养殖中华鳖外,增添养殖各种龟。另外,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用龟鳖的群体逐渐增加;此外,龟作为宠物进入了宠物市场,销量逐年上升,也吸引了一部分人投资养殖龟;尤其在2003年后,浙江省海洋渔业局将龟鳖规划成为浙江淡水优势养殖业后,龟类养殖户迅猛递增,使浙江省在继续保持养鳖大省地位的…  相似文献   

13.
2003年6月,我国和东盟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随之农产品也将实行贸易零关税,这将大大促进我国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那么它对我国的龟鳖产业特别是养鳖业的影响如何呢? 一、东盟国家与我国龟鳖产业的关系 多年来,虽然进入我国的龟鳖来自美洲和亚洲,但龟主要来自美洲,鳖主要来自我国的台湾省和东盟的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据笔者历年的不完全统计,从1993年开始,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的境外龟鳖商品、苗种与受精卵分别为:商品  相似文献   

14.
龟、鳖同属龟鳖目 ,但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上有许多不同之处。随着鳖价的下跌和龟价的上扬 ,一些养鳖者纷纷改为养殖龟类 ,但采用的仍是原来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结果导致养殖的失败。现将乌龟与鳖在养殖中不同的注意事项介绍如下。1生活习性乌龟与鳖的生活习性相反 :乌龟性情温和 ,易被驯化 ,个体之间常能和睦相处 ;鳖凶残而又胆怯 ,生性好斗 ,常自相残杀。因此 ,乌龟更适合人工养殖 ,特别是对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适应 ,乌龟具外壳 ,由于骨板和角质盾片内外二层组成 ,非常紧密和紧固。同时乌龟比鳖的四肢粗壮有力。所以乌龟的运动和抵抗敌害…  相似文献   

15.
正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龟鳖类属于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机制,其性别分化受环境温度影响。龟鳖类温度依赖型机制存在两种模式:温度依赖型Ⅰ型,高温产雌性,低温产雄性;温度依赖型Ⅱ型,高低温产雌性,中温产雄性。目前大规模人工养殖的乌龟、黄喉拟水龟、巴西彩龟、中华鳖等均属于温度依赖型,有关珍珠鳖的相关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生产实践中珍珠鳖生长速度比传统养殖的中华鳖  相似文献   

16.
胥东  丁荣 《水产养殖》2009,30(7):19-19
随着欧洲、东南亚市场对龟鳖需求量的增加及国内市场的升温,中国的龟鳖养殖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目前养殖数量多、规模大的品种有乌龟、中华花龟、红耳彩龟、蛇鳄龟、佛罗里达鳖和中华鳖.现将以上6个品种的基本习性做一个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现状 据了解,我国龟鳖的野生资源在人工养殖发展以前还是比较丰富的,野生龟鳖的品种有31种。 但自从发展人工养殖以后,龟鳖的野生种质存量急剧下降。至目前,连过去野生种群较大的中华鳖和乌龟也很难在常规的栖息地随意找到。所以,目前我国人工养殖的龟鳖苗种,龟类中除乌龟外,巴西龟的50%、鳄龟的80%  相似文献   

18.
我国面临绝灭威胁的淡水龟鳖类资源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顺才 《河北渔业》2004,(5):2-3,36
龟鳖类是动物界中特有的一种爬行动物,它出现在石炭纪,与恐龙是同时代的古老动物。但在白垩纪末期,恐龙全部灭绝,而龟鳖类都生存至今,故有“活化石”的美称。在动物界中,龟鳖类属脊椎动物门、爬行纲、龟鳖目,是一类半水栖的爬行动物,多分布在热带和温带。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龟鳖类以其医疗保健价值而受到宠爱和食用。随着这种需求的不断增长,龟鳖类的  相似文献   

19.
<正>黄缘盒龟俗称夹板龟,为半水栖龟类,是亚洲特有物种,该龟分布在我国的安徽、河南、浙江、台湾等省。2010年杭州萧山湘湖生态鳖养殖场从本省湖州一龟鳖养殖场引进平均体重为56克/只的二冬龄黄缘盒龟种520只,在甲鱼温室中进行控温养殖,效益良好,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养殖环境条件以温室水泥池为主养环境,进行大群体饲养,除少量龟放养于室外水泥池进行常温饲养外,其余500只龟均养殖于甲鱼温室的水泥池中。养殖温室用水空  相似文献   

20.
珍稀马蹄鳖,隐匿五百年; 当今龟鳖盛,知者能有几. 鳖,在动物学分类上,属爬行纲、龟鳖目、鳖科、鳖属,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水生经济动物.人们常见的、比较熟悉的有太湖鳖、黄沙鳖、黄河鳖、台湾鳖以及中华鳖日本品系等,而对马蹄鳖这个品种会有点陌生,网上流传的"著名徽菜清炖马蹄鳖,就是荸荠炖甲鱼"说法也实属名不副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