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为筛选出抗迟缓爱德华菌的牙鲆家系,实验以已经选育出的牙鲆抗病和快速生长家系以及从韩国引进的选育群体为亲本建立了牙鲆家系56个,并对其中32个家系进行了迟缓爱德华菌人工感染实验。确定了迟缓爱德华菌对牙鲆家系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3.69×105CFU/mL后,从每个家系中随机抽取75尾,按照0.2 mL/10 g体质量腹腔注射半致死浓度的菌液,并设置1次重复。人工感染时水温控制在(19±1)℃。从32个家系中共选取4 800尾5月龄牙鲆幼鱼进行感染,16 d实验结束后统计各家系存活率为8.2%~66.1%,平均存活率为31.2%。不同家系对迟缓爱德华菌的抗感染能力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筛选出6个存活率高于45%的抗病家系,发现2007年筛选出的抗鳗弧菌病家系F0768的后代家系在迟缓爱德华菌感染后的存活率普遍很高,表现出抗迟缓爱德华菌病的能力。研究为选育抗鳗弧菌病和抗迟缓爱德华菌病的牙鲆优良品系奠定了基础,对牙鲆抗细菌病的分子机理研究及抗病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牙鲆抗鳗弧菌病家系筛选及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2007年以从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中筛选出的抗病选育群体、从日本引进的日本群体以及从黄海捕捞的野生群体为基础,进行各种组合方式的交配,建立了63个牙鲆家系;2008年又建立了30个家系。对2007年培育的59个家系和2008年培育的30个家系进行了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感染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的抗病力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从2007年培育的59个家系中筛选出4个抗病家系,鳗弧菌感染后存活率达到50%以上;2008年的30个家系中5个家系抗病力较强,鳗弧菌感染后的存活率达到60%以上。2008年培育的30个家系其4月龄和6月龄的感染后存活率的相关系数为0.403(P0.05),表明不同生长时期的感染结果具有一致性。230d的体长和体质量与对鳗弧菌的抗病力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皮尔森相关系数分别为0.282和0.237。研究发现,日本群体与抗病选育群体的杂交后代抗病性能表现优异,可以通过日本群体与中国群体间的杂交进行遗传改良,达到培育出高产、抗病牙鲆新品种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正>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主导品种之一,目前牙鲆养殖业中存在病害严重的问题,其中由迟缓爱德华氏菌引起的腹水病经常造成大批死亡。为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山东海阳黄海水产有限公司,分别选育出快速生长品系和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家系,再将这2个品系进行交配,获得具有抗病力强、养殖成活率高、生长快速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牙鲆"鲆优2号"(品种登记号:GS-02-005-2016)。  相似文献   

4.
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牙鲆家系的筛选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养殖病害日益严重,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是牙鲆养殖中的主要致病菌,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培育出对该病抵抗能力强的牙鲆新品种,2014年4–6月间,利用我们长期以来建立和筛选出来的牙鲆抗病群体和家系的亲鱼,通过杂交,自交,雌核发育建立47个家系,9–10月间,对其中39个家系进行感染实验,先用少量鱼进行预实验摸索出半致死浓度,然后再进行正式感染实验,感染数量为每个家系80尾。各家系的存活率范围为1.19%~51.19%,最终平均存活率为20.29%,认为存活率高于30%的7个家系为抗病力强家系,存活率在20.29%~30%的9个家系为抗病力一般家系,平均存活率以下的23个家系为抗病力弱家系。1406#家系抗病力最强,它为1005#家系的自交后代,而其他抗病力强家系也大多是1005#、09104#、0915#的后代。而09104#为0768#的后代,并且0768#抗鳗弧菌病能力强。1005#为韩国群体自交后代,0915#为韩国群体和日本群体杂交后代。这些抗病力强的牙鲆可以作为新品系进行推广养殖,可望减少牙鲆腹水病发生。  相似文献   

5.
牙鲆抗病群体和家系的建立及其生长和抗病性能测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感染途径筛选出抗鳗弧菌病牙鲆鱼种,将其培育成亲鱼94尾,建立了牙鲆抗病群体;从日本引进了牙鲆日本群体;以上述2个群体以及黄海中捕捞的黄海群体为基础群体,通过不同组合的交配,建立了63个牙鲆家系,其中半同胞家系54个,全同胞家系9个.生长比较实验表明这63个家系的生长速度存在着明显差异,从中筛选出生长快速的家系4个(家系36,42,43和57),生长较快的家系9个(家系27、28、35、39、41、51、60、65和76),生长慢的家系1个(75号家系).通过对59个家系的抗病能力测定表明,不同家系在抗鳗弧菌感染的能力上存在着明显差别,从中鉴定出抗病力强的家系3个(家系50,61和68号),其在鳗弧菌感染后的成活率高达60%以上;抗病力比较强的家系17个,其成活率为39%~60%;抗病力一般的家系33个,其成活率为17%~39%之间;抗病力差的家系6个,其成活率在17%以下.这些牙鲆家系的建立为牙鲆抗病、高产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迟缓爱德华氏菌病是海水鲆鲽鱼类的主要病害,发掘抗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十分有效的策略。本研究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rnd1基因(Pornd1)为对象,对该基因在牙鲆抗病免疫方面的作用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对Pornd1基因进行克隆鉴定和抗病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定位,然后利用荧光定量PCR (qRT-PCR)对Pornd1基因的组织分布、细菌感染后表达情况以及在抗病和易感家系中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ornd1 cDNA开放阅读框为699 bp,编码232个氨基酸。结合前期GWAS分析数据,本研究对Pornd1基因扩增和测序,确定Pornd1基因内含子2上存在一个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该位点在易感家系和抗病家系中分别是C/T,抗病家系(freqT=0.92)高于易感家系(freqT=0.2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ornd1在心、肝和肾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后肝、肾和脾中Pornd1的表达量在6 h降低后逐渐升高,在48 h达到最高。Pornd1在抗病家系肝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易感家系。在蛋白水平,利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达系统表达PoRnd1重组蛋白,检测其抑菌活性,发现PoRnd1重组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均具有一定抑菌活性。本研究揭示了Pornd1在牙鲆免疫抗病方面的作用,为开展牙鲆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一个有效标记,并为解析其抗病性状的遗传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牙鲆家系4 个选育性状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不同选育性状之间的相关性,2009年建立了38个牙鲆实验家系和1个养殖场对照组。选取其中33个家系和对照组进行鳗弧菌感染实验并对存活个体进行荧光标记后混合养殖在2个水泥池中,其中一个混养池在平均400日龄时暴发了淋巴囊肿病(Lymphocystis Disease,LD),LD发病率为62.4%,包括16个家系和对照组。从这些家系中筛选出4个发病率低于40.0%的抗病家系(F0939,F09104,F0915,F0908)。另外,在4~5月龄时,从每个家系中平均选取100尾鱼进行荧光标记后混合养殖,580日龄时测定这些家系的养殖存活率和体重,平均养殖存活率为32.0%,将7个养殖存活率高于55.0%的家系定义为高养殖存活率家系(F0908,F0975,F0990,F09125,F0927,F09119,F0905)。对牙鲆LD的抗病个体和易感个体的体重和全长进行卡方检验,发现抗病个体的体重和全长均显著高于易感个体(P0.01),同时分析牙鲆各个家系的LD发病率与发病时的体重和全长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牙鲆各个家系LD发病率与发病时体重和全长均呈强负相关(r–0.6)。对牙鲆家系鳗弧菌感染存活率、LD发病率、580日龄的养殖存活率和体重这4个性状两两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LD发病率与580日龄的体重呈强负相关(r=–0.790);鳗弧菌感染存活率与养殖存活率之间为弱正相关(r=0.371);其他性状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0.092≤r≤0.185)。本研究共筛选到了4个牙鲆LD抗病家系和7个高养殖存活率家系,并揭示了4个牙鲆选育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为培育速生多抗的牙鲆新品种提供了遗传材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抗病F5代的选育效果,以F0代群体和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niloticus)作为对照组,对F_5代42个家系的抗病性能及生长性能进行评估。对42个家系进行人工腹腔注射感染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后,分别有36个和22个家系的感染成活率比F0代和奥尼罗非鱼高,各家系的抗病育种值为–0.158~0.086;生长性能测定发现,42个家系中有27个家系的绝对增长率大于F_0代;感染成活率与体质量之间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033。综合分析各个家系的感染成活率、抗病育种值和绝对增长率,筛选出抗病力强且生长速度快的家系7个(2~#、3~#、4~#、6~#、28~#、31~#和35~#),可作为F6代选育和苗种扩繁的亲本。结果表明,经过5个世代的针对性选育,吉富罗非鱼的抗病性能和生长性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选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细菌性疾病是中国海水养殖鲆鲽类的主要病害,为全面了解病原菌种类,本研究对1999~2012年从山东、江苏、河北、天津等沿海地区养殖场发病鲆鲽鱼类中分离得到的124株优势菌株进行了16S rR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学分析。将基因序列与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相似度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有83株与弧菌属(Vibriosp.)细菌相似度最高,11株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细菌相似度最高,4株与爱德华氏菌属(Edwardsiella sp.)细菌相似度最高,26株为其他15种属的细菌。根据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进一步将66株菌鉴定为16个种,优势种为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哈氏弧菌(V.harveyi)、鳗弧菌(V.anguillarum)、杀鲑气单胞菌(A.salmonicida)和迟缓爱德华氏菌(E.tarda)。选择其中的9株鳗弧菌和4株迟缓爱德华氏菌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其中7株鳗弧菌和3株迟缓爱德华氏菌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有较强的致病性。研究结果可为阐明中国海水养殖鲆鲽类的流行病发生历史、病原种类、病原监测及疾病控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2006年9月山东胶南某养殖场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发生病害,从患病大菱鲆脾脏分离出优势菌株WY28,人工感染试验证实WY28菌株对大菱鲆和斑马鱼(Danio rerio)有较强的致病性,其对大菱鲆和斑马鱼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39cfu/g(Bw)(3.3×102cfu/ind)和2.1×104cfu/g(Bw)(6.4×103cfu/ind).综合该菌在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同源性等方面的实验结果,确定WY28菌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该菌对先锋霉素V、庆大霉素、氟哌酸、痢特灵等抗生素敏感.WY28菌株经福尔马林灭活制成灭活疫苗,对大菱鲆进行腹腔注射免疫,免疫后第4周测得免疫鱼血清中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的抗体效价平均为1:1 280.免疫后第6周.免疫鱼血清中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的抗体效价达到更高水平(平均值为1:3 289.6).攻毒试验表明,受免鱼的相对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利用从病鱼体内分离的迟缓爱德华氏菌菌株制备的灭活疫苗能使大菱鲆较有效抵御迟缓爱德华氏菌强毒株的攻击.  相似文献   

11.
抗迟缓爱德华菌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金晓航 《水产学报》2000,24(6):554-559
检测了抗迟缓爱德华菌单抗对牙鲆的保护性。从10株自制单抗中筛选出一株对牙鲆具有较强保护性的单抗3F7。与仅以该菌感染的对照组相比,该抗体可显著提高牙鲆感染迟缓爱德华菌后的存活率。在以每条鱼0.1mL(10^9CFU)菌量做攻击保护时,其保护率可达80%。另外,利用所制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织组织化学SABC法检查了迟缓爱德华菌经腹腔感染牙鲆鱼后细菌的侵染途径,结果显示牙鲆对该菌易感的器官为肝、肾、脾等  相似文献   

12.
牙鲆抗鳗弧菌病AFLP分子标记筛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感病群体和抗病群体通过注射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获得。利用61对AFLP引物组合扫描了牙鲆感病群体和抗病群体各20个个体,结果共扩增出3 200条带,8条AFLP带在2个群体中显示了极大的差异(P<0.01),其中有2条带是在抗病群体中出现的高显性基因频率的标记,另外6条带是在感病群体中出现的高显性基因频率的标记。这些标记很可能是与抗病性相关的候选标记。这些抗病性候选标记的获得为实现牙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病基因克隆奠定了一定基础。[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55-159]  相似文献   

13.
牙鲆连续三代抗鳗弧菌病家系的筛选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培育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抗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病的品系或品种, 20092012年利用中国牙鲆抗病群体、从日本和韩国引进的牙鲆群体以及2007年和2009年从大量牙鲆家系中选留的优良家系为亲本, 通过巢式杂交、三元杂交及雌核发育等方法, 分别于2009年和2012年建成牙鲆家系43个和65, 选取2009年的33个家系和2012年的43个家系进行鳗弧菌感染实验, 共筛选出13个抗病家系, 其中3个家系的存活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另外10个家系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13个家系包含F3家系、雌核发育一代和二代家系各1, F2家系3, 在以上6个家系中,除了1F2家系, 其他家系的亲本均来自于抗病家系且鳗弧菌感染存活率的变异系数都低于10%。对连续三代抗病家系进行分析, 发现在上述13个抗病家系和2007年筛选出的3个抗病家系共16个抗病家系中有13个家系来自于中国牙鲆抗病群体相关, 结果表明, 部分F1F2F3和雌核发育家系较好地遗传了其亲本的抗病性能, 抗病性能稳定, 为培育抗鳗弧菌病的牙鲆品系或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牙鲆不同家系生长性能比较及优良亲本选择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针对牙鲆生长慢的问题,实验室建立了63个牙鲆家系生长性能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对日龄80~230 d的不同家系鱼苗的体长和体重进行了测量,发现家系之间存在明显的生长差异,生长最快家系平均体重是最慢家系的3.08倍,最大体长是最小体长的1.47倍。家系的绝对增重率分布在0.138~0.478。利用多元方差分析(MANOVA)对家系因子进行分析表明,牙鲆家系生长日龄对家系体长和体重未达显著影响(P>0.05);利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和多重比较法(SNK)对63个家系的生长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后表明,所有家系可分为生长快速、生长较快、生长一般、生长较慢和生长最慢5个组,5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筛选出19、36、51、21、69、61、64和81号8个生长快速家系。利用多重比较法对RS×JS♀、RS×RS♀、RS×YS♀、JS×RS♀、JS×JS♀、YS×RS♀、YS×JS♀ 7个杂交组合产生的后代生长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JS×RS♀杂交产生的家系生长最快(P<0.05),不同群体间与群体内杂交产生家系在生长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利用半同胞家系进行后裔性状测定和分析,对牙鲆3个群体中14个父本和12个母本的生长遗传性状进行鉴定,发现JS29、JS12 和RS41 3个父本及 RS75、RS28、RS86、JS21和JS22 5个母本产生的家系生长较快(P<0.05)。利用生长最快家系和生长最慢家系的体长和体重数据,建立了体长和体重关系式,决定系数R2>0.5、a值相近、b<3,表明家系个体的体长和体重密切相关,家系生长环境较稳定,两家系都处于异速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15.
采用重测序方法,利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野生个体,扩增了牙鲆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 I-1基因的编码区(CDS)和2605 bp的启动子序列。在牙鲆丝氨酸蛋白酶I-1基因(PoSP I-1)编码区中筛选出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同时在其启动子区筛选出28个SNP位点。对感染鳗弧菌的抗病牙鲆和易感牙鲆进行了部分SNP位点的分型,通过分析CDS中SNP位点的分布情况,发现SNP365A/G位点在抗病个体中的AG基因型的基因频率是60%,高于易感个体的40% (P=0.01)。qRT-PCR结果显示,易感个体在细菌感染后,PoSP I-1相对表达量相比对照组呈下降趋势。在抗病个体中,PoSP I-1相对表达量相比对照组呈上升趋势,且高于易感个体。结果表明,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在牙鲆抗鳗弧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该基因的SNP365A/G位点是与牙鲆鳗弧菌感染相关的候选位点,该位点可作为牙鲆抗鳗弧菌选择育种的潜在标记。  相似文献   

16.
Perkinsus marinus, the causative agent of Dermo disease, is responsible for mass mortalities and negatively impacts aquaculture production of the eastern oyster, Crassostrea virginica. Selective breeding is a viable option for Dermo disease management; however, fluctuations in natural selection pressure and environmental noise hinder accumulation of genetic gains acquired through field performance trial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dapt and apply laboratory disease challenge methods to eastern oysters, better characterize resistance‐specific traits and assess the potential for genetic variation in Dermo resistance among distinct families within a breeding population. Two challeng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e in 2014 and the other in 2015. Significant treatment (control vs. challenged) and family effects on survival (measured as per cent survival and days to death) were detected in the 2014 challenge, while overall high survival precluded the detection of a significant family effect in the 2015 challenge. An alternate measure of resistance, parasite elimination rate, was also measured in the 2015 challenge, and this varied significantly among families. Thus, both survival and the change in parasite concentration in oyster tissues over time represent Dermo resistance phenotypes that can be measured accurately with the adapted laboratory disease challenge protocol described here. The obvious next step is to incorporate the challenge protocol in eastern oyster breeding programmes to assess whether well‐defined, accurately measured, Dermo‐resistant phenotypes result in enhanced genetic improvement for this commercially important trait.  相似文献   

17.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维生素E(VE)(60mg/kg标为e或300mg/kg标为E)和硒(Se)(0mg/kg标为s或2.5mg/kg标为S),制成4种试验饲料(s/e,s/E,S/e,S/E)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38.5±0.15g的牙鲆70d,观察其对生长性能、肝脏及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非特异免疫力以及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添加高剂量VE的两组饲料(s/E,S/E),牙鲆的特定生长率和吞噬率明显地提高(P0.05)。饲喂添加硒的两组饲料(S/e,S/E),牙鲆血液和肝脏的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70d投喂实验结束后,利用鳗弧菌进行攻毒试验,不添加硒和低剂量VE(s/e)使牙鲆的累积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