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控制黑麦草萌发时的NaCl浓度和温度,研究其幼苗叶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研究发现,所测指标对温度和NaCl的综合反应差异很大.适量NaCl对所测指标均有一定促进作用;不同温度条件下叶绿素含量、SOD酶、POD酶和CAT酶的活性随NaCl浓度增大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各指标对温度反应的差异却很大,20℃时黑麦草的叶绿素含量最高,SOD酶与CAT酶的活性在相同NaCl浓度下,均为10℃>20℃>30℃.POD酶在低NaCl浓度时,其活性为30℃>20℃>10℃,但NaCl浓度大于等于0.9%时,30℃的POD酶活性受抑明显,其活性最低.指示细胞受氧化损伤程度的MDA含量随温度和NaCl浓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超声波提取山楂叶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帮玉  杨新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845-846,935
[目的]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山楂叶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对影响超声波提取山楂叶总黄酮的多个因子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分析,并对超声波法和传统方法提取山楂叶总黄酮进行试验比较。[结果]70%乙醇超声波提取总黄酮得率最高。总黄酮得率在20~40min内,随提取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增加,40~50 min内趋于平衡。总黄酮得率在料液比(g∶ml,下同)1∶16~1∶20时增加较快,1∶28时略有所下降。总黄酮得率在40~6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50~60℃时增幅较大,超过60℃时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影响总黄酮得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乙醇浓度>超声时间>超声温度>料液比。[结论]超声波提取的最佳条件为:70%乙醇,料液比1(g)∶20(ml),温度70℃,时间50 min,2次,总黄酮的得率可高达98.87%;超声波提取总黄酮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陈祯  庄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427-16428
[目的] 报道了粉拟青霉(Isaria farinosa)对菜蚜(Lipaphis erysimi)的致病力,为探索对菜蚜的有效生物防治方法提供参考。[方法]用无菌水将粉拟青霉分生孢子从PDA平板上洗出,配制成1.5×10^8孢子/ml的高浓度孢子悬浮液用于蚜虫感染试验;将配制成的孢子悬浮液按梯度稀释法制成孢子数分别为1.5×10^4(pf1)、1.5×10^5(pf2)、1.5×10^6(pf3)、1.5×10^7(pf4)、1.5×10^8(pf5)孢子/ml 的5个浓度用于毒力测定。[结果]在用粉拟青霉1.5×10^8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7 d后,菜蚜的感染率达到9222%,死亡率为100%,校正死亡率为83.33%。说明粉拟青霉菌株PFCB001对菜蚜易造成侵染,并具有很高的毒力。粉拟青霉对菜蚜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0.595 7x-3.324 0,LC50为3.799 0×10^5孢子/ml,随着孢子浓度升高,蚜虫的死亡率也随之升高,时间越长,菜蚜死亡率越高。[结论]粉拟青霉对菜蚜具有良好的致病性,运用粉拟青霉防治菜蚜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以三氯化铁、硝酸铝、四氯化钛、氯化锂、氯化镍、氯化钴等6种金属盐作为媒染剂,研究茶黄素在棉织布上的媒染性能,通过染色棉布的色深K/S值、褪色牢度及其力学性能变化,确定媒染剂浓度、染色时间、染色温度和染色pH等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除氯化锂外其他5种金属盐均在不同程度上优化茶黄素的染色效果,优化媒染条件:氯化钴浓度6 g/L、温度30℃、时间80 min和pH 5;硝酸铝浓度1 g/L、温度50℃、时间30 min和pH10;氯化镍浓度4 g/L、温度80℃、时间80 min和pH5;四氯化钛浓度4 g/L、温度40℃、时间80 min和pH10;三氯化铁浓度1 g/L、温度80℃、时间80 min和pH7。此外,金属盐作为媒染剂媒染样品的强度及韧性均有一定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杜仲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维娜  张艳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461-6462
取30日龄SD大鼠的骨髓细胞,置于含20%小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37℃,5%CO2培养,传代3次后进行分化诱导,诱导培养基杜仲的浓度分别为4×10^-7、4×10^-6、4×10^-5,4×10^-4 g/ml。研究不同浓度杜仲对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除4×10^-7、4×10^-6g/ml处理组外,其余处理显著抑制细胞增殖;4×10^-6~4×10^-4g/ml杜仲可提高骨髓基质细胞ALP的活性;在各诱导组中均可见到钙化结节,4×10^-6~4×10^-4g/ml杜仲处理组钙化结节最明显。  相似文献   

6.
试验研究了5种叶菜类饲料(白菜、青菜、包菜、菠菜、生菜)在室温下(20~25℃)敞口储存7 d,不同储存温度(20、5℃),不同加工温度(220、80℃)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目的是得到叶菜类饲料适宜的储存温度,储存时间以及适宜的加工温度。试验结果表明,室温下(20~25℃)下储存7 d后,5种叶菜类饲料中亚硝酸盐含量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都在第6天达到峰值,并在达到峰值后呈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菠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更加明显。另外,两种不同温度的加工中,5种叶菜类饲料中亚硝酸钠的含量220℃比80℃亚硝酸钠的含量高6×10^-4~1×10^-3 mg·kg^-1。220℃处理放置24 h后,白菜和青菜中亚硝酸钠含量要比80℃处理放置24 h后中的含量要多3×10^-4~9×10^-4 mg·kg^-1,但菠菜、包菜、生菜的亚硝酸钠含量要多3×10^-4~1.2×10^-3 mg·kg^-1。5种叶菜类饲料中亚硝酸盐在不同储存温度条件下含量有所不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为:常温>低温。试验结果显示,叶菜类饲料不适宜长时间储存,更适合冷藏,储存时间应控制在4 d以内,加工温度约80℃更好。  相似文献   

7.
周向军  高义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297-17298
[目的]为荠菜多糖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测定了荠菜还原糖的含量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确定了其最佳测定条件。[结果]在0.5~1.5ml的范围内,吸光度随着DNS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DNS的用量大于1.5m1时,吸光度基本不变。在4~6min内,吸光度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大;6min后吸光度基本稳定。在70~90℃内,吸光度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反应温度超过90℃后,吸光度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趋于稳定。放置20min后吸光度达到最大。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的荠菜还原糖含量为1.002%,总糖含量为7.3393%,多糖含量为6.3373%。[结论]该试验确定的DNS比色法的最佳测定波长为510nm,最佳DNS用量为1.5ml,最佳反应温度为90℃,最佳反应时间为6min,最佳放置时间为20min。  相似文献   

8.
对硅酸盐细菌LNNZY-2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为36℃,培养31h时发酵液中芽孢数可达17.6×10^7个·ml^-1,适宜提高发酵温度,可在短时间内增加芽孢数。摇床转数为240r/min时,发酵液产芽孢数最多,达25.6×10^7个·ml。  相似文献   

9.
活性炭吸附法降低苹果汁中棒曲霉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活性炭用量、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和棒曲霉素初始浓度等因素对活性炭吸附苹果汁中棒曲霉素及主要风味和营养物质的影响,确定了最佳使用条件。结果表明,棒曲霉素去除率随活性炭用量的增大而增大,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先增后减,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先增后减,随棒曲霉素初始浓度的减小而降低。各因素对棒曲霉素去除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活性炭用量>处理时间>处理温度,最优条件为3 g/L活性炭在60℃下处理5 min,可以去除苹果汁中69%的棒曲霉素(初始浓度为1700μg/L)。果汁中的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总酸等成分在整个处理过程中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0.
沼气发酵微生物低温驯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6℃低温处理对沼气低温发酵微生物菌群产气特性及菌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利用生化培养箱控制温度条件,采用批量发酵、排水集气知MPN计数法,了解6℃条件沼气发酵器中的主要微生物菌群的数量。[结果]结果表明:通过6℃低温驯化,沼气发酵微生物菌群能维持日平均产气量为23.6ml/2500ml发酵液;发酵细菌数量为3×10^8个/ml,纤维素分解菌为9×10^4个/ml;硫酸盐还原菌数量为1.9×10^5个/ml,其种群数量与常温条件相近;产甲烷菌数量为4×10^5个/ml,比常温条件低2个数量级。[结论]发酵体系中,低温主要影响产甲烷菌群。  相似文献   

11.
深受利用方式影响的农业土壤碳库在缓减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温室效应加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明确区域稻田土壤碳库蓄积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资料为基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建立研究区以土种为单位的空间数据库,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基于土壤类型法估算重庆市巴南区稻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稻田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约为6.48×106t,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8.31 kg/m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市巴南区稻田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73~3.70 kg/m2之间,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5.13~14.07 kg/m2之间.0~20 cm和1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18×106 t和4.39x106t,0~2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0~100 cm碳储量的27.50%,说明碳储量主要富集在表层土壤.土壤有机碳密度呈带状分布,且具有高度的不均匀性,同类土壤具有相似的有机碳蓄积量.  相似文献   

12.
食物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淡水轮虫的高密度培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个体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对壶状臂尾轮虫主要发育阶段历时、净生殖率以及全部后代的混交雌体百分率等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结果]食物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胚胎发育历时没有明显影响,但对其他发育阶段历时、平均寿命、净生殖率和混交雌体百分率有显著影响。0.2×106cells/m l组生殖前期延长,平均寿命缩短,净生殖率和混交雌体百分率显著降低;12.0×106cells/m l组各发育阶段历时和平均寿命均显著缩短,其他浓度组的各发育阶段历时、平均寿命和混交雌体百分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低食物浓度下,轮虫生命周期缩短、繁殖力降低;食物浓度过高,能抑制轮虫生长,但对繁殖力影响不大;提高食物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的有性生殖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鲫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密度为1.085g/mL的聚蔗糖-泛影葡胺(Ficoll-hypaque)分离液在20℃,800g,离心20min的情况下,可将鲫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有效地分离出来,每毫升外周血可分离到的淋巴细胞数量平均为4.88×106个,淋巴细胞回收率为76.21%~93.79%,细胞存活率≥96%。  相似文献   

14.
陈勇  郭丽  陈舒泛  丁怀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539-4540
[目的]了解补体组分在感染性鱼类疾病中的作用,为鱼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不同浓度(2×106、4×106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异育银鲫,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感染不同时间后肝脏中补体组分C3和C4的表达量。[结果]感染后4、5 h时,异育银鲫肝脏中C3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感染后4 h时,不同浓度组之间C3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而在感染后5 h时,感染浓度1组(注射2×106 CFU/ml嗜水气单胞菌)中C3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染浓度2组(注射4×106 CFU/ml嗜水气单胞菌)。异育银鲫肝脏中C4的表达水平远低于C3。在感染后5 h时,感染浓度1组C4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处理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补体组分C3在鱼类免疫防御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粘虫的初孵幼虫为供试昆虫,对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昆虫教研室从哈尔滨地区病死的昆虫体内分离、保存的苏云金芽孢杆茵(Bacillus thuringiensis,以下简称Bt)74个菌株进行了筛选。经初筛、复筛,从中筛选出对粘虫初孵幼虫高素力Bt菌株5株,它们的菌株号分别为31,42,72,78,87号,当菌液浓度为1.60×10 8芽孢/mL时,粘虫初孵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0%~95%,它们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56×10 6芽孢/mL、4.60×10 5芽孢/mL、4.47×10 6芽孢/mL、5.49×10 6芽孢/mL、2.43×10 6芽孢/mL。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用50-DE微囊强化剂对褶皱臂尾轮虫进行强化培养,找出新的强化培养方案。[方法]用不同浓度的50-DE微囊脂肪酸强化剂对褶皱臂尾轮虫进行营养强化。[结果]轮虫浓度为250 ind/ml时,强化剂有效浓度为3×106-3×108ind/ml,最佳浓度为3×107ind/ml。强化最佳效应时间为12~16 h,强化48 h后强化组轮虫脂类含量仍高于对照组(酵母培养组)。[结论]强化剂浓度太高不仅不能有效提高轮虫的总脂含量,而且会导致被强化轮虫的密度下降,水体环境质量改变也与之有关。轮虫的生活需要洁净的水体,水体中含有过多的脂质强化剂微囊时,轮虫的活动空间以及水质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轮虫的存活和生长。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浓度的咖啡天蛾(Cephonodes hylas)质型多角体病毒包含体悬液,浸渍栀子花叶,再喂食感染3龄初咖啡天蛾幼虫。感染浓度与死亡率回归方程式为y=2.690 7+0.464x,其致死中浓度LC50为9.483×10~4PIB/ml;5×10~7、5×10~6和5×10~5PIB/ml三种浓度的LT50值分别为:6.16、6.67和7.89天。 试验表明,同一浓度病毒(5×10~6PIB/ml)对不同龄期幼虫的感染力不同,幼虫死亡率随龄期增大而降低,从2龄的92.35%降到5龄的69.44%;其中LT50随着龄期递增而加大,从2龄的6.08天增加到5龄的7.63天。温度对幼虫感病死亡速度有一定影响,但对总死亡率影响不大,高温(35℃)对病毒的增殖起抑制作用,幼虫死亡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不同密度条件下强筋小麦的冠层特征与产量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密度条件下强筋小麦豫麦34号的冠层结构特征与产量的关系,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120万苗/hm2、225万苗/hm2、330万苗/hm23个密度对豫麦34号的冠层结构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孕穗期以后,225万苗/hm2密度处理的小麦叶面积指数和消光系数最大,冠层开度最小,平均叶倾角居中,小麦产量最高。综合分析认为,3个密度处理之中,以225万苗/hm2处理的小麦冠层结构适宜、株形最佳、群体光分布合理,是最佳的密度水平。  相似文献   

19.
拮抗酵母菌对苹果采后青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拮抗菌的商业化贮藏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培养筛选出2株具有拮抗效果的酵母菌,通过活体和离体试验,研究拮抗酵母菌对青霉引起的苹果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活体条件下,含量为2×108CFU/ml的2株酵母菌对青霉菌具有较明显的抑制效果,其中菌株1的防效为89%,菌株2的防效为92%;离体条件下,含量为106CFU/ml的2株酵母菌可完全抑制青霉菌生长;用酵母菌菌悬液浸果后,贮藏20 d时苹果未出现腐烂现象,20 d后酵母菌菌株2在苹果上的数量为初始值的15.0倍,菌株1在苹果上的数量为初始值的10.2倍。[结论]2株酵母菌均可在苹果伤口上迅速繁殖,可有效防治苹果青霉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