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网改造中 ,10 k V电网的改造比重很大。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有一些技术问题值得注意。它反映了电网发展之后出现的新情况 ,为使农网改造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 ,现将这些问题论述如下 :1 存在的问题(1)  10 k V专线用户的数量要不要控制 :某县一个新建 110 k V变电所共有 10 k V出线 12回 ,而用户专线达 5回 ;另一县的新建 110 k V变电所10 k V出线 16回 ,用户专线达 7回。专线用户供电方式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产权分界点在变电所出线处 ,线路设备的投资归用户 ;计量点设在产权分界点 ,线路损耗全部由用户承担 ;运行维护的责任分界点…  相似文献   

2.
张祥 《农村电工》2023,(5):56-57
<正>1事故回顾某用户与供电公司签订供电协议,供电公司安装1台10 kV配电变压器,并通过一段10 kV线路T接到供电公司公用的10 kV主干线路上。主干线路为供电公司产权线路,T接点处为产权分界点,T接点下方为用户产权的电力设备。某日用户向供电公司申请暂停供电,供电公司将用户配电变压器配置的跌落式熔断器断开。此时虽然用户变压器已停电,但T接点以下的用户线路设备及跌落式熔断器上口依然带电。随后有人触碰跌落式熔断器静触头,造成人身触电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对于计量装置安装在非产权分界处的专变用户,从产权分界点到计量装置安装点之间线路设备存在电能损耗,因此合理加收这部分线损电量是合理的。以前根据电能损耗有关计算规定和办法,各地供电企业一般加计3%~5%的线损电量。但后期的文件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按此比例加计线损没有了依据,如何解决是摆在供电企业面前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转供电行为是指供电企业无法直接供电到终端用户,需由其他主体转供电的行为。承担这个转供行为的企业主体,称之为转供电主体;使用转供电的终端用户,称之为被转供户或者终端用户。转供电的特点是供电企业直接与转供电主体结算,产权分界点后的设备归转供电主体所有,供电企业无法直接对每一个终端用户的电价进行管理。县级市的转供电主体大多数为专用变压器客户,转供类型主要有居民住宅小区、商业综合体、工业园区、企事业单位等。  相似文献   

5.
<正>供电产权分界点的划定,是供用电合同中的重要条款,关系到供用电双方对供电资产的权属和维护保养责任的划分。明确供电产权分界点设备的投资主体和维护保养主体,对供用电双方由此引发的争议和纠纷将起到明显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1供电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表现1.1营销服务环节主要表现在:因安全防护措施不足导致人身意外触电;因作业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自身伤害或用户生产设备损坏及停电损失;在签订供用电合同环节中,存在对主体资格审查不严、签订不及时、合同主要条款约定不明确、产权分界点界定不清晰等。1.2生产运行环节主要表现在:电网重大缺陷处理不及时,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运行人员误操作、调度人员误下指令、继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电能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的必需要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安全可靠用电需求明显提升。长期以来,用电客户对于产权分界点的概念不十分明确。"两改一同价"之后,"服务到户"又让客户和供电企业对优质服务的理解发生了偏差,优质服务趋向极端化。"e修哥"共享电工服务,着力解决用户产权侧用电问题,建立社会和谐用电氛围。  相似文献   

8.
“两改一同价”给县供电企业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但新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触及多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县供电企业将面临随之而来的诸多风险,如农网改造的资金还贷风险、产权移交带来的安全风险、体制改革后的经营风险等。如何超前思考、稳妥操作,积极努力去防范和规避风险,以减少县级供电企业的损失,争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当前县供电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朱天顺 《农村电工》2006,14(4):40-41
根据用户报装容量,尽量采用高供高计,对三相供电的用户来讲,为防止用户表前接线,供电线路尽可能采用电缆暗敷。提高防窃电能力。计量点尽可能设在产权分界点,或用户工程电源接入点,综合考虑是否方便抄表和用电检查,防止用户表前接线或改接进表线。  相似文献   

10.
目前,农网改造部分县(市)已经结束,有几个问题应引起重视。1 加强农村电工班的建设 随着农电体制改革的进展,农村电工已经由松散型管理发展到集中化管理,为了适应新的管理体制,应对电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这是取消“人情电、权力电、关系电” 的基础。业务技能的提高是农村安全用电的基础。过去安全事故的责任以产权分界点来划分,农网改造和农村电工统管后低压安全事故责任由电业部门承担。因此县供电企业应把农村安全用电放在首位,使农村电工对安全用电有较高的认识。所以县供电企业…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有关规定,供电公司可对10kV配电线路高供高计用户加收产权分界点至用电计量装置段的线损费用。因此,供电公司为提高效益,对10kV配电线路进行了理论分析,以确定线损值。本文以某线路为例(见表1)进行典型核算。  相似文献   

12.
供电企业要建设坚强的电网,把企业做大做强,离不开优质服务。强化服务理念,树立企业形象,才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优质服务要建立在服务规范的框架内,尽量避免越位服务。首先,要为客户做好供电服务,就要明晰产权分界,以产权为分界点划分各自的维护管理责任。《供电营业规则》第五十一条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3.
赣榆县 1 0 k V以下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共投资 1 .5 2 8亿元 ,经过近千名农电职工的艰苦奋战 ,2 0 0 0年 3月份全面完成 ,并通过了上级检查验收。目前 ,全县农村拥有 1 0 k V线路 5 4条 ,1 45 8km;1 0 k V配电变压器 2 2 1 6台 2 2 .1 6万 k VA;40 0 V线路 3 0 1 2条 ,1 86 0 .5 km;2 2 0 V线路 3 76 5条 ,1 1 5 2 .9km。随着农网建设结束和农电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出现了农村用电户与供电企业产权分界点的变更 ,由于国有电力资产成倍增加 ,供电企业安全责任加重 ,如何抓好农村配网运行管理 ,提高配网健康水平 ,保证安全多供少损是…  相似文献   

14.
佚名 《农村电工》2009,17(9):44-44
对于计量装置安装在非产权分界处的专用变压器客户,显而易见,从产权分界点到计量装置安装点之间线路设备存在电能损耗,因此合理加计这部分线损无可厚非.根据电能损耗有关计算规定和办法,按以往惯例,各地供电企业一般加计3%~5%的线损,但后期的文件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按此比例"一刀切"加计线损已经没有了执行依据.如何化解此类矛盾是摆在供电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5.
分界负荷开关在配电线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界负荷开关是解决“波及”事故的理想设备,该设备安装于10kV架空配电线路的分支0号杆或产权分界点处,可以自动切除分支单相接地故障和自动隔离相间短路故障,确保非故障用户的用电安全,提高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请问如何理解网改中的农村居民用电户的产权分界点?是接户线最后支持物为分界点,还是接户线第一支持点为分界点?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六横供电营业所 王臣川)王臣川同志: 我认为,以上两个方案都不是问题的核心与要害。 《电力法》第27条规定:“电力供应与使用双方应当根据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按照国务院制定的《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签订供用电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法》第178条规定:“供用电合同的履行地点,按照当事人约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供电设施的产权分界处为履行…  相似文献   

17.
实际工作中,执行功率因数考核调整电费的用户时常出现如下现象:原来功率因数符合《供电营业规则》规定的要求,但光伏电源并网运行后其功率因数降低,而切除光伏电源后,其功率因数立即升高。笔者现针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供参考。1调整电费考核用功率因数计算方法为公平公正,功率因数的考核点设置在电力设施产权分界点,且考核用功率因数值以月用电量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8.
从 1999年开始实施的“一户一表”工程 ,通过对配电线路及接户线的改造、更换大容量电表等 ,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使居民用电不再受到线路、电表等条件的限制 ,满足了居民用电的需求 ,“一户一表”工程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而且使供电企业的售电量也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 ,自从实施此工程以来 ,我们也陆续收到了一些用户的反映 ,指出新安装的表计比过去的旧表走得快 ,甚至有的用户怀疑是供电部门有意将电表调快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用户感觉电表走得快呢 ?1 电表走得“快”的原因分析(1) 电压升高 :我们这次户表改造 ,不仅仅限于更换…  相似文献   

19.
吴疆 《农电管理》2006,(2):11-11
当前专用供电设施销户中“藕断丝连”的现象.本质上还是产权不清的问题.无疑会给供用双方都带来风险与额外损失。产权是一系列行为规范的集合,供电企业也需要从多个层面避害趋利。  相似文献   

20.
在农网配电系统中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以下简称保护器)是防止人身触电、电气火灾及电气设备损坏的一种有效的防护措施。农网改造后,低压电网供电系统产权由用户所有变为供电企业统一管理,这给保护器的安装使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却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