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国外引入我国的栽培技术,将这种栽培技术应用于棉花种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通过对棉花种植区域的地表进行地膜覆盖,能够有效促进棉花的根茎生长,有助于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大了农业科技的研发力度,对棉花地膜覆盖栽培发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改进后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土壤温度,减少的杂草生长,减少了肥料的流失,为  相似文献   

2.
正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并逐渐在玉米、棉花等作物中推广应用,这一技术使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得到了大幅提高,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被人们誉为农业上的"白色革命"。近年来,由于增产效果明显,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迅速普及。然而,一些农业生态专家指出,残膜的"白色污染"已经超过了当地农田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上限,如不加快治理和防范,农田生态将进一步恶化。一些业内人士  相似文献   

3.
《福建农业科技》2009,(6):23-23
该项技术的原理采用机械和光物理方法处理作物种子,激发种子内部各种生物功能因子的活性,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扩大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规模,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是一项绿色、环保的新技术。该项技术在黑龙江省嫩江县经过3年的推广试验取得成功,该项技术2010年将在全县推开,可为全县增产粮食0.75亿kg。  相似文献   

4.
<正>吲哚乙酸促进种子萌发。在播种前,以0.52.5毫克/千克吲哚乙酸溶液浸泡种子312小时,能促进根的生长。2.4-滴促进生长,增加产量。用5毫升/千克2,4-滴溶液处理40天苗龄的棉花植株,此后每隔20天重复施用1次,直至开花,能防止落蕾落铃,可提高产量。增产灵防止落花落果。现蕾期或始花期用510毫克/千克增产灵溶液喷洒全株,或  相似文献   

5.
棉田残膜污染调查及其危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将地膜应用于棉花生产。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地膜棉花比大田棉花生育期提早10~15d,霜前花率提高15%~20%,增产40%~60%,因此,地膜棉花发展十分迅猛,到目前为止,地膜棉花栽培面积已占全国总植棉面积的70%~80%。由于多年连续使用地膜,棉农对地膜不注重回收或回收率不高,地膜残留于土壤较多。据对多年使用地膜的棉田调查,残膜对棉田的污染和危害逐年加重,导致土壤容重增加,影响棉花种子发芽出苗,产量降低。现将残膜对棉田的污染情况、残膜对棉田的危害及控制残膜的措施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棉花生产发展迅速.棉花产量连年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产棉大国。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农业经济不可避免地融合到世界经济发展之中,成为世界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徐腊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85-8287
利用1980~2008年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的地面气象资料与棉花农业气象资料,分析了石河子地区气温、日照等因素与棉花发育期、产量要素等的相关关系,运用逐步回归法得到响应模型,并应用2009~2012年相应地面和农气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1980~2008年棉花生育期天数呈增多趋势;受棉花覆膜技术的推广应用,棉花发育期20世纪90年代后较80年代提前,且发育期前期较后期提前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后,棉花的单铃重、伏桃数、纤维长和衣分呈上升趋势。最低、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以及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对棉花发育期影响较大,不同时期影响有所不同。运用逐步回归法得到棉花生长发育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模型,且模式检验发现,发育期模式和产量因素模式预测值与实况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在0.3以内,且就发育期和产量2种模式综合分析来看,85%以上的相对误差绝对值0.1,模式检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是通过等离子体发出的各种能量作用于种子,激发种子的潜能、提高种子的活力、增强种子的健壮度,作物生长能力得到提升。经过处理的种子更加健壮,提高种子批次的整体品质,种子个体之间的差异缩小,特别是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幼苗的整齐度明显提高。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农业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现将其增产机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包衣种子好     
吴凡 《农家顾问》2001,(2):23-24
种子包衣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有力地促进了作物产量的提高,被国家列为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项目。它有以下好处:  相似文献   

10.
欧盟环境政策与农业政策的协调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主安 《世界农业》2004,(5):12-13,17
20世纪90年代前的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着眼于提高产量和生产力,目的是确保粮食供应和稳定农民收入,基本上没有考虑农业的环境影响,结果是农业活动的高速增长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例如只顾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生产方式使用大量的农药、除草剂、  相似文献   

11.
在棉花生产上,施用锌肥可促进植物生长,减少蕾铃脱落,提高产量。施用硼肥可刺激花期正常生长,增加果实的形成。施用锰肥能有效促进叶片光合作用,改善氮营养代谢,防早衰,可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产品质量。为此,2008年我团对3种微肥在棉花不同生育期的应用效果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2.
静电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介绍在保护地(温室、塑料大棚等)生产中,利用外加静电场可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20~50%。利用适宜的静电场处理种子,可提高种子的活力、发芽率、出苗率、抗病能力,提高产量5~20%。在食用菌生产中,利用静电处理可缩短食用菌的生长周期,提高子实体的质量,提高生物学效率。在果蔬贮存保鲜过程中,利用静电场及其产生的负离子、臭氧能抑制果蔬新陈代谢,防止霉烂,延长其贮存保鲜期。  相似文献   

13.
激光和机器人在农牧业中的应用甘肃省平凉地区农科所张明峰激光技术和机器人在农业和畜牧业领域的应用,为发展高科技农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激光技术的应用1.激光处理种子和育种用激光处理种子主要是激光照射,使适宜的光子进入种子细胞,增强细胞的生物能,促进种...  相似文献   

14.
《北京农业》2008,(8):15-15
精准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高技术前沿,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技术思想是根据作物产量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作物生长环境的差异性,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定量决策、变量投入和定位实施。精准农业的实施对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种衣技术是一项增加种子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的高新种子包衣技术,是作物物化栽培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良种标准化、播种精量化、栽培管理轻型化及农业生产节支增收的重要途径。种子包衣后不仅对病虫害的防治、提高种苗抗逆及生长素质、增加作物产量等方面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增强农药的防治效果和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也具有潜在优势。种子包衣的特点是处理效果好,目的性强,适应农作物种子加工现代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水稻经济合理施用化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经济合理施用化肥是农业生产中最快和最有效的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世纪以来化肥增产作用占农作物产量的60%,最高达到67%,作物产量增加的一半来自化肥,现在如果立即停止施用化肥作物产量将会减少40%-50%。  相似文献   

17.
《新农业》2020,(18)
正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主要国家农业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与各种农业设施、农业机械技术相结合产生了农业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大型温室、农场的畜禽生产管理、农田灌溉、农机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科研等方面,大大节省了劳力,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一些国家的农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进入20世纪  相似文献   

19.
农作物种子处理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种子处理技术的进展王艳,尹经章(新疆八一农学院,乌鲁木齐,830052)种子处理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为带病的种子消毒,防止种子在萌发和幼苗生长期间遭受病虫害的侵袭,而且还能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幼苗生长。自1750年法国植物学家首...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氮量、绿肥还田及耕作方式对棉花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棉株生长的最佳土壤和养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3年在美国田纳西大学西部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点(1981至今)进行三因素裂区试验,即:主区为施氮量,共设4个不同施氮量处理(0、34、67和101 kg/hm2);覆盖作为裂区,设不覆盖和覆盖豆科绿肥(毛苕子)处理;耕作方式为再裂区,设免耕和传统耕作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棉株不同生育期生物量及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结果】在不覆盖毛苕子情况下,棉花早期生长时的生物量和皮棉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高于67 kg/hm2处理下,棉花的皮棉产量和品质并未表现出较好的结果。在覆盖毛苕子后,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可显著增加棉花皮棉产量,棉花纤维长度则显著减小。【结论】在不覆盖毛苕子的情况下,适氮(67 kg/hm~2)对促进棉花早期生长、增加棉花产量和减少生产投入有十分显著的作用。长期免耕并配合绿肥覆盖这一措施可以在棉花生产上进行推广运用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