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为了解剑湖流域土壤侵蚀状况,以云南省剑川县剑湖流域为研究区,利用RS与GIS相结合的手段,基于修正的美国通用流失方程(RUSLE),对各个因子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计算,估算剑湖流域土壤侵蚀模数。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2.56 t/(hm~2·a),侵蚀强度为轻度,其中土壤侵蚀中度及以下占到流域面积的94.5%,而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分别为1.8%、2.2%和1.5%。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退耕还林后黄土高原地域土壤侵蚀的变化,在ArcGIS和ENVI软件中,利用土地利用、降雨、地形和植被覆盖度数据,在通用的土壤侵蚀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土壤流失方程,计算出陕西省榆林市1988—2013年土壤侵蚀模数,运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对1988—2013年土壤侵蚀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并利用空间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变化与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地形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88—2013年榆林市总体土壤侵蚀平均模数稳定,但在2000年和2001年出现明显差异,2000年土壤侵蚀平均模数达到最小值,2001年土壤侵蚀平均模数达到最大值。1988—2013年榆林市土壤侵蚀状况明显改善,平均土壤侵蚀由1988年4 368.83 t/(km~2·a)减少为2013年2 345.97 t/(km~2·a),相应的土壤流失总量从175.94×10~6 t减少到68.96×10~6 t。全市微度侵蚀面积增加,其他侵蚀等级转移到剧烈侵蚀的百分比均不足1%。根据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未来40年榆林市土壤侵蚀状况逐渐减轻,微度土壤侵蚀面积逐渐增加,其他侵蚀等级的面积持续减少。  相似文献   

3.
利用~(137)Cs示踪技术,研究了戴家沟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地貌部位的侵蚀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137)Cs的面积活度大小依次表现为马尾松林,经济林,农耕地,灌木林;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137)Cs的面积活度大小依次表现为坡脚,坡中,坡顶;排除分布不均的土地利用类型(农耕地、裸岩地),各地貌部位土壤侵蚀模数大小依次为:坡中,坡顶,坡脚.流域内平均侵蚀模数为:897.37 t/(km~2·a),裸岩地侵蚀模数达9 240 t/(km~2·a),农耕地侵蚀模数达1 056.43 t/(km~2·a),在小流域土壤侵蚀防治中裸岩地、农耕地仍是治理的关键.
Abstract:
The ~(137)Cs tracer technology was used to study the soil erosion features for different land usage types and landform positions in Daijiagou small catchment of Chongq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37)Cs activity per unit area for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was in the order of masson pine forest> economic forest>farmland> shrub land and in the order of foot slope > middle slope position > slope crest for different landform positions; and soil erosion modulus size appeared in the order of middle slope position> slope crest > foot slope. The average erosion modulus within the catchment was 897.37 t/(km~2·a), the erosion modulus of uncovered rock land was as high as 9 240 t/(km~2·a), while that of farmland was 1 056.43 t/(km~2·a). Therefore, the control of soil erosion on uncovered rock land and farmland should be the key link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il erosion of the small catchment.  相似文献   

4.
王林  刘家忠  刘宇  李梅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157-2158,2375
对抚仙湖流域水土流失进行调查,对流失泥沙的营养元素进行测试,结果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146.01 km2,土壤侵蚀量54.7×104t/a,入湖泥沙量21.2×104t/a。随泥沙携带入湖中的各种营养元素:有机质4 793 t/a、全氮256.1 t/a、有效氮24 t/a、全磷352.5 t/a、有效磷10.69 t/a、全钾4 442 t/a、有效钾49.41 t/a。长期年复输入加重了湖泊的淤积及入湖污染负荷量。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流域景观演变规律并有效保护高原湖泊,以滇西北剑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15年6期剑湖流域以及1974-2015年8期剑湖湖泊Landsat影像数据,在Arc GIS平台下采用Fragstats计算景观指数,并运用SPSS分析流域景观格局与剑湖景观形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25 a间剑湖流域的建设用地和耕地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1 269.27和1 038.42 hm2,水域和未利用地显著减少,分别减少了93.51和2 664.99 hm2,林地面积变化幅度不大,增加了450.81 hm2;②景观水平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和蔓延度指数增加,分别增加了193个、0.09和0.60,景观多样性指数降低了0.05;③剑湖湖泊面积整体呈递减趋势,从1974年的504.47 hm2减少到2015年的451.72 hm2;剑湖景观形状指数越来越复杂,金龙河入湖口形状变化尤其剧烈;剑湖湖泊质心向西南偏移,1974-2015年偏移了113.92 m。表明:剑湖流域25 a间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景观蔓延度不断增加,泥沙淤积、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对剑湖景观的演变起主要作用,流域景观格局的演变影响湖泊形状及质心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称钩河流域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方法】基于GIS、RS技术和当地径流泥沙观测资料,利用RUSLE模型对称钩河流域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进行了模拟与分析.【结果】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农地、草地及林地为主,占全流域的93.19%;流域微度及轻度侵蚀面积占了总侵蚀面积的94.48%,年土壤侵蚀模数为618.42t/(km~2·a);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模数梯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有林地旱平地天然草地建设用地坡耕地裸地;土壤侵蚀量与梯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及裸地面积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1(P0.05)、-0.310(P0.01)、0.372(P0.01)和0.390(P0.01).【结论】治理后流域土壤侵蚀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沟坡侵蚀仍然严重;梯田、人工草地为主要减沙措施,天然草地、裸地为主要产沙土地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7.
对大通河流域的土壤侵蚀进行估算和定量评价,以期为该流域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对大通河流域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估算,并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坡度下土壤侵蚀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大通河流域土壤侵蚀总面积为12 683.66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83.83%,年均侵蚀模数为6 274.76 t/km~2。侵蚀强度整体表现为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草地,侵蚀面积占比高达55.50%,灌木林次之。在0~25°坡度范围内,侵蚀面积随着坡度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在25°时达到最大侵蚀面积。微度侵蚀主要发生在0~10°坡度范围内,中度以上侵蚀等级的侵蚀面积均在25°坡度范围时达到最大值。林草过牧滥伐、城镇无序扩张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适度控制人类活动、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流域内今后土壤侵蚀治理及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技术的黄前水库流域水土流失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卫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6043-6045
在GIS技术基础上采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作为评价模型,计算了黄前水库流域土壤侵蚀量,并结合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对流域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级。利用GIS的叠置分析功能,定量分析了土壤侵蚀与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关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结果表明:黄前水库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为41.03 t/(hm2.a),属中度侵蚀区,年水土流失量1.33万t。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模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园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  相似文献   

9.
采用137Cs法对重庆中梁山岩溶区坡耕地进行了土壤侵蚀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样地顶部侵蚀速率都大于10 000 t/(km2·a),是坡耕地土壤侵蚀最强烈的地方,坡耕地上部侵蚀速率为3 000-4 000 t/(km2·a)左右,而在耕地下部土壤出现堆积.样地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速率分别为2 765,3 202 t/(km2·a),其均值相当云贵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的40.3%,三峡库区的39.9%,嘉陵江流域的54.1%,黄土高原的39.1%,土壤侵蚀绝对量不大、相对侵蚀强烈是岩溶山区的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以朱溪河小流域2007年遥感数据为基础,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USLE模型计算该流域土壤侵蚀量,并运用环境经济学理论,计算流域土壤侵蚀造成的养分损失(N、P、K、有机质含量)、水分损失、土地损失、泥沙滞留损失及泥沙淤积损失等5种经济损失总值。结果显示:2007年朱溪河小流域土壤侵蚀总量为42 893.96 t,土壤侵蚀模数达954.047 t/(km2.a),土壤侵蚀的经济损失总值达957.507万元。土壤侵蚀导致流域内土地的年经济损失为21.296 7万元/km2,相当于该县单位面积农副经济年产出的27.33%。土壤侵蚀直接导致流域内土地生产力下降和农业发展受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内蒙古准格尔旗西黑岱流域坝地土壤的野外调查,结合西黑岱沟监测站监测资料,估算淤地坝泥沙量和泥沙有机碳储量,揭示坝系拦蓄泥沙对该流域碳汇的贡献.结果表明:1988-2009年,西黑岱流域坝系累积拦沙量为554万t.1988-1993年拦沙量为119万t,1994-2004年拦沙量为201万t,2005-2009年拦沙量为234万t.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9 407t/(km2·年),土壤侵蚀模数随时间变化呈递减趋势.淤地坝泥沙共贮存有机碳14 958 t.1988-1993年泥沙贮存有机碳3 213 t,1994-2004年泥沙贮存有机碳5427 t,2005 -2009年泥沙贮存有机碳6 318 t.平均提高流域泥沙有机碳贮存速率为0.27 t/( hm2·年),泥沙有机碳贮存速率随泥沙贮存有机碳总量的增加而提高.本研究结果可为西黑岱流域土壤碳循环和该流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研究了黑水河流域土壤侵蚀量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遭受土壤侵蚀的潜在因素。【方法】运用INVEST模型对黑水河流域土壤侵蚀状况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对流域土壤侵蚀因素进行权重分析。【结果】(1)黑水河流域轻度侵蚀占47.7%,中度侵蚀占22.3%,强烈侵蚀占15.5%,极强烈侵蚀占9.7%。(2)采石挖沙、水域设施用地、养殖、裸地和建设用地的泥沙平均输出量分别为59.94、54.87、73.88、32.5 t/hm~2,是土壤流失的高危险区域,而林地、耕地、梯田泥沙侵蚀量相对较低。(3)黑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分布差异性大,土壤侵蚀强度与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及坡度密切相关。【结论】研究成果为黑水河流域进一步水土流失调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水库管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制定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伙房水库控制流域土壤侵蚀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大伙房水库控制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为评价模型,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 3.3为分析平台,通过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等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获取基于栅格数据的小流域土壤侵蚀量和侵蚀强度,对大伙房水库控制流域的土壤流失量进行了定量化分析;采用土壤侵蚀综合指数评价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坡度及土壤类型对区域土壤流失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大伙房水库控制流域大部分地区土壤侵蚀模数小于50t·km-2·a-1,总体上水土保持良好;不同用地类型上,旱地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水田次之;不同坡度等级中,0°~3°的土壤侵蚀强度最强,25°以上的土壤侵蚀强度最弱;各种土壤类型中,水稻土的侵蚀强度最重,暗棕壤最轻.  相似文献   

14.
对金安桥水电站工程每年径流泥沙、施工区不同部位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治理状况、河道含沙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以覆土绿化坡面的产流量和侵蚀量作对照,未覆土绿化坡面、有林地坡面、弃耕梯台地坡面的保水率分别为35.14%、56.14%和79.35%,保土率分别为61.43%、77.12%和84.79%;2006—2011年弃渣场侵蚀量分别为6725.1、4946.8、3677.9、2522.8、1651.7t和1047.3t,石料场侵蚀量分别为1010.0、1093.0、955.1、921.2、635.1t和407.7t,施工公路侵蚀量分别为12250.1、5316.3、2885.1、2089.7、1161.1t和756.6t,枢纽建筑物侵蚀量分别为1184.8、844.0、1132.9、691.1、79.5t和47.4t;水土流失治理情况方面,到2011年,工程区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4.86%,土壤侵蚀模数由2006年的2288.26 t/(km2·a)降低到2011年的429.17t/(km2·a),土壤流失控制比由2006年的4.58降低到2011年的0.86;植被覆盖率由2006年的1.95%提高到2011年的22.13%;2006—2011年河道泥沙年平均含量分别为0.980、0.740、3.091、1.185、0.170kg/m3和0.086kg/m3  相似文献   

15.
对白龙江流域水土流失考察表明,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输沙模数为4000t/km~2a多,河水含沙量3.41kg/m~3。土壤侵蚀以基岩侵蚀为主,侵蚀类型主要有鳞片状面蚀,沙砾化面蚀,岩石泻溜、滑坡,泥石流及沟道侵蚀等。并提出了水土保持林配置的原则和造林措施。  相似文献   

16.
龙里县为贵州省重点开发区,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土壤侵蚀发生了明显变化。以龙里县为研究区域,利用2002年、2009年和2015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为信息源,运用GIS、R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分析了龙里县2002—2015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土壤侵蚀。结果表明:(1)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呈增长趋势,耕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水域呈平衡状态保持相对不变;(2)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呈递增趋势,平均斑块呈减少趋势,形状指数、周长面积分维数呈先下降后增加的变化,蔓延度指数、聚集度指数、香浓多样性指数、香浓均匀度指数呈总体上升;(3)土壤侵蚀面积由449. 79 km~2减少为405. 22 km~2,其中微度侵蚀和中度侵蚀呈上升趋势,轻度侵蚀呈下降趋势,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7.
川中丘陵区土壤侵蚀比较严重,对于嘉陵江流域乃至长江航道泥沙淤积、水环境安全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选择川中丘陵区李子口小流域为研究区,利用单次降雨产生的径流量,测定径流池中泥沙含量,并结合小区土地利用现状,快速测定小区土壤的近似侵蚀量.该研究可为土壤侵蚀严重地区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有着重要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卫东  刘云根  田昆  梁启斌  刘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43-17645,17685
以滇西北高原的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生活污水纳污河流-永丰河,农业面源污染纳污河流-金龙河和面山泥沙地表径流汇集河流-格美江河口的茭草湿地湖滨带迎水面和背水面采样监测分析,研究湖滨带对入湖泥沙的拦截效果。结果表明,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各入湖河流泥沙拦截效果较好,且夏秋季节的拦截效果为冬春季节的2~4倍。同时,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通过对入湖泥沙的拦截作用能有效减少外源氯、磷污染物进入水体,从而达到对剑湖水环境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RUSLE模型理论支持下,以山西省永和县岔口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野外实地调查及观测数据,在ArcGIS软件环境下建立土壤侵蚀定量计算模型,生成小流域土壤侵蚀分布图,并分析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流域主要以微度侵蚀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98.52%;流域最高侵蚀模数为4377.82 t·km-2·a-1,未达到强度侵蚀分级;流域内土壤侵蚀强度较大的区域集中于坡度大于8°的荒坡及无植被覆盖的居民点用地等.通过定量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模数及土壤侵蚀分级,为流域侵蚀防治及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农作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建立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轻度以上侵蚀土地占地率与平耕地、坡耕地、有林地、其它林地、荒草地、其它用地占地率无截距模型,以及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与不同侵蚀强度土地占地率无截距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土地的侵蚀模数、土壤流失率、土壤流失比、土壤流失面积比.不同侵蚀强度土地侵蚀模数、土壤流失比.结果表明:①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及其以上侵蚀土地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397.78t/km2a、1639.95t/km2·a、5000.00t/km2·a、9119.12t/km2·a,土壤流失比分别为:-7%、6%、34%、67%,在不同小流域变幅为:-3%--23%、0%-21%、8%-100%、11%-98%,有80%的小流域强度侵蚀土地是土壤流失的主要源地,有20%的小流域土壤流失主要发生在中度侵蚀土地;②平耕地、坡耕地、有林地、其它林地、荒草地、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458.27t/km2·a、6410.8t/km2·a、-2083.89t/km2·a、2668.43t/kin2·a、6639.33 t/km2·a、-759.6 t/km2·a;土壤流失比分别为:-6%、89%、-4%、11%、12%、-3%,流失面积比为1%、72%、0%、18%、9%、0%,水土流失的首要用地类型是坡耕地,平耕地、有林地、其他用地对土壤流失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