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CodeHop方法设计简并引物克隆得到了GAPDH、β-actin、α-tubulin、UBQ5、RPL4、eIF4A和eEF1α 7个看家基因的部分序列,将这7个基因和GenBank中已公布的18S rRNA、NADHD 2个基因共9个基因作为候选内参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在茎点枯病菌诱导下芝麻中的表达稳定性。经BestKeeper、NormFinder和GeNorm软件分析可知,UBQ5、eIF4A、α-tubulin 3个基因表达均较稳定,eEF1α变化最大。当使用多基因作为内参基因时,选择这3个最稳定的候选内参基因即可准确矫正定量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用于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性别分化过程研究和不同器官的内参基因,本研究以文冠果性别分化关键期的顶芽和侧芽、根、茎、叶、种仁、雌能花和雄能花为材料,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鉴定7个候选内参基因(Actin,UBQ,EF-1α,TUB,eIF-4α,18S rRNA和GAPDH)在各样品中的表达量,并评价7个基因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7个候选内参基因在不同样品中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各基因在雌能花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其他材料,在雄能花中的表达处于较低水平;适用于文冠果性别分化过程的最优内参基因为UBQ和eIF-4α,适用于不同器官的最优内参基因为EF-1α和GAPDH。研究结果将对今后进行文冠果性别分化过程研究和不同器官中的基因表达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适用于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花香物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的内参基因,本研究从建兰‘小桃红’转录组测序结果中筛选出ACT、GAPDH、EF1α、TUA、TUB、CYP、UBQ和ADF这8个常用的内参基因作为候选内参基因。以建兰‘小桃红’的不同花期(小蕾期,中蕾期,大蕾期,初开期,盛花期,衰败期)和盛花期不同花器官(萼片,花瓣,唇瓣,合蕊柱)为实验材料,利用RT-qPCR技术分析候选内参基因在不同样品中的表达量,并结合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软件对候选基因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候选内参基因中,TUB的稳定性最高,可作为建兰‘小桃红’花香物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的最适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传统藏药翼首草为材料,利用翼首草转录组数据库和RT-qPCR技术分析6个植物常用的候选内参基因(Actin,18S,TUBa,TUBb1,TUBb2和GAPDH)。选用geNorm、NormFider和BestKeeper 3款分析软件进行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以期筛选出翼首草不同组织中表达稳定的内参基因。内参基因Ct值分析、geNorm和NormFider软件分析结果表明Actin基因表达量最高,表达最稳定。BestKeeper软件分析结果表明GAPDH和Actin基因表达最稳定。综合分析结果说明,运用RT-qPCR技术研究翼首草关键基因表达量时,可选用Actin基因作为内参基因。翼首草合适内参基因的确定,可为今后其相关基因表达研究的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适宜数量且表达稳定的内参基因对目的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标准化是获得准确、可靠RT-qPCR数据的重要条件。以不同日龄大蒲莲猪8种组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肠组织、肌肉、血液)为试验材料,使用ge Norm、Norm Find软件对8个常用候选内参基因(ACTB、B2M、GAPDH、RPL4、SDHA、TBP、YWHAZ、PPIA)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筛选适宜内参基因及其组合。ge Norm、Norm Find软件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日龄大蒲莲猪心脏中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为TBP、PPIA和YWHAZ,肝脏、肾脏、肠组织和肌肉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均为TBP和PPIA,脾脏中表达最稳定内参基因为TBP和RPL4,肺脏中表达最稳定内参基因为TBP、RPL4、PPIA和ACTB,血液中表达最稳定内参基因为ACTB、YWHAZ和GAPDH。由于大蒲莲猪8种体组织中最适宜内参基因组合和数量不同,因此内参基因筛选是进行RT-qPCR数据分析的必要条件。结果可为研究大蒲莲猪目的基因表达时适宜内参基因的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地黄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RT-qPCR分析了地黄中7个传统内参基因18S、EF-1?、ACT11、UBQ10、UBQ5、TUB5、GAPDH和4个新报道的内参基因PP2A、RPⅡ、HSP90、TIP41的mRNA表达差异情况,分别利用Ct值比较,GeNorm、NormFiner和BestKeeper软件分析它们在两个发育时期、八种不同组织器官中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地黄花器官中(花瓣、花托、雄蕊、雌蕊、子房),TIP41和UBQ10表达稳定;在地黄生殖生长期和营养生长期不同器官中(根、茎、叶),TIP41和UBQ5表达稳定。因此,以上两组基因分别适宜作为不同营养器官的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种子成熟过程中均可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本研究以沙地云杉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RT-qPCR技术,检测沙地云杉种子转录组数据库中GAPDH、EF1α、CYC、Actin等8个候选内参基因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呈现的综合表达水平,并通过内参基因分析软件(geNorm, NormFinder, BestKeeper)对其稳定性统一评估。结果表明,候选内参基因中稳定性最好的是CYC、EF1α和GAPDH。分别以CYC、EF1α和GAPDH作为内参基因对沙地云杉胚胎发育关键调控基因LEA1(L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 protein)和WOX9 (WUSCHEL related homebox)进行了定量分析,其表达趋势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将对沙地云杉及近缘物种的分子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芍药不同花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器官为研究材料,利用qPCR技术检测8个内参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软件综合评价它们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分析芍药花瓣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的基因表达时可选用UBQ,GAPDH和ACTIN作为内参基因,而PP2A和SAMS不适于作为内参基因。PlF3H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证实,在芍药花瓣不同发育时期,利用UBQ和GAPDH两个表达最稳定的组合即可获得精确的基因表达结果。  相似文献   

9.
实时荧光定量PCR具有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好等优点,是植物中常用于基因表达和转录分析的重要手段。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选择表达相对稳定的内参基因是分析实时荧光定量实验数据的前提。本研究以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开花时期的幼根、嫩茎、叶片、块茎和花瓣为材料,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18S rRNA、EF1α、Actin、β-actin、GAPDH、25S rRNA和UBQ5 7个内参基因的表达量,通过Ge Norm、Norm Finder和Best Kkeeper软件的综合分析,发现25S r RNA的稳定性最好,可用于菊芋基因表达的内参基因。而GAPDH在不同样品中稳定性最差,不适合作为内参基因。本研究为菊芋实时荧光定量PCR中内参基因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引起的一种细菌性枯萎病害,严重危害水稻产量。水稻受白叶枯侵染后,通过对相关基因表达变化进行检测,是研究水稻-白叶枯病菌分子互作机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筛选出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以确保后续基因表达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以接种了白叶枯病菌PXO61、PXO99的水稻叶片为研究材料,在侵染后不同时间点取样,对6个常用的水稻内参基因(TUB,EF1α,UBQ5,ACT,18Sr RNA和GAPDH)的表达进行qRT-PCR检测并用ge 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三种软件对6对常用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6个内参基因在两种白叶枯病菌侵染后的表达量变化均有差异;综合三种软件算法,受白叶枯PXO61和PXO99侵染后水稻叶片中表达最稳定的基因为EF1α、ACT和TUB,为水稻响应白叶枯病菌基因表达及其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紫叶’酢浆草(Oxalis triangularis ’Purpurea’)为酢浆草科(Oxalidaceae)酢浆草属(Oxalis)多年生草本植物,除具有极高观赏价值外,也是研究植物感夜性运动的理想材料。为了筛选适合于研究‘紫叶’酢浆草感夜性运动的内参基因,根据白天和夜间状态下叶枕转录组测序结果,选取6个常用内参基因ACT、EF-1α、TUA、TUB、UBC和UBQ作为候选内参基因,以‘紫叶’酢浆草的叶枕、叶柄、小叶和花4个部位白天和晚上的组织为试验材料,通过RT-qPCR对各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利用3个常用内参基因分析软件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对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UBC在3个软件和稳定性综合排名中均在第二,且与各个软件的第一稳定性相近,综合稳定性最高,是研究‘紫叶’酢浆草感夜性运动最适内参基因。同时也为其他‘紫叶’酢浆草基因表达量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沙棘非种子组织(果肉)和种子油脂合成积累与源汇基因表达间的关系,以2016年不同发育时期(7月10日,7月26日,8月11日,8月26日)的品系"TF-23"果实为材料,利用氯仿甲醇法测定果肉和种子含油量,采用q RT-PCR方法分析油脂合成源基因(GPD1)和汇基因(DGAT1,DGAT2)在果肉和种子间的表达差异及其对油脂合成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棘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和种子含油率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但果肉的油脂合成积累速度快于种子,且果肉含油率20.62%明显高于种子6.16%。(2)源基因GPD1在果肉发育过程中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明显促进了果肉TAG合成前体G3P的高效合成,而同期汇基因DGAT1和DGAT2的高表达则促进了TAG的高效积累;相反,种子发育过程中,源基因GPD1表达量非常低,而同期的DGAT1基因表达维持在较低水平且呈略微下降趋势,限制了种子油脂的合成积累。(3)沙棘非种子组织(果肉)和种子油脂合成积累的显著差异源于源基因GPD1和汇基因DGAT1协同表达的差异。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培育果肉和种子含油量均高的沙棘良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大白菜基因表达的准确性,选取添加结球甘蓝4号染色体片段的大白菜-结球甘蓝易位系营养生长阶段的幼苗期、莲座期、包心期、结球期的叶片和不同大小花蕾,及生长素(Indole-3-acetic acid,IAA)和生长素抑制剂(2,3,5-triiodobenzoic acid,TIBA)处理后的叶片为材料,运用ge Norm和Norm Finder这2种分析方法,对Apr、BcTIP41、U34559、EF1α、TUB4、CYP、DNAJ、HIS、TUA5、UKN1、SKIP16、CAC、ACTIN、ACTIN-1、ACTIN-2、GAPDH、UBC30、UBQ、PPR、PP2A、MDH共21个内参基因进行稳定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部位的材料,以及在不同激素处理条件下,大白菜-结球甘蓝易位系qRT-PCR最适内参基因各不相同。在营养生长阶段(从幼苗到结球),内参基因UKN1和TUB4表达最为稳定。在大白菜-结球甘蓝易位系包心期利用生长素IAA处理后,最稳定的内参基因为BcTIP41和ACTIN;生长素抑制剂TIBA处理后,最稳定的内参基因为UKN1和BcTIP41。在花发育的6个等级大小花蕾中,发现DNAJ、ACTIN和PP2A最为稳定。研究结果为大白菜-结球甘蓝易位系基因表达量的精确分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芸薹属其他植物不同发育时期及激素处理对内参基因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百合体胚诱导、发育及不同组织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筛选观赏百合(Lilium oriental×Trumpet hybrid)体胚诱导、发育不同时期及不同组织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以观赏百合品种‘Conca D'Or’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PCR分析百合8个候选内参基因(18S,ɑ-TUB,GAPDH,UBQ,b HLH,ACT,EIF,EF1)在体胚诱导不同时期、体胚发育不同阶段及不同组织中的扩增效果,并采用Ge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三种软件对候选内参基因在百合中的表达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b HLH在体胚诱导、发育及不同组织中的稳定性优于其他基因;GAPDH及ACT在观赏百合‘Conca D'Or’上扩增效果差。将体胚诱导不同时期、体胚发育不同时期及不同组织的扩增数据放在一起分析,Ge Norm和Norm Finder软件评估最适内参基因为b HLH和EIF,Best Keeper软件评估最适内参为EF1和b HLH。本研究建立了观赏百合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体系并选出观赏百合体胚诱导、发育及不同组织表达最稳定的前三个内参基因分别为b HLH、EIF和EF1。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彩色马蹄莲不同品种和组织最佳内参基因,以彩色马蹄莲不同品种和不同组织为研究材料,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结合3个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软件(geNorm, NormFinder和BestKeeper),对彩色马蹄莲6个候选内参基因(18S rRNA, ACT, EF1α, GAPDH, LEU和TUB)的表达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通过geNorm软件计算出彩色马蹄莲不同品种和组织的最适内参基因数目均为3个;综合3个软件的分析结果,筛选出彩色马蹄莲不同品种中稳定性最好的3个基因为18S rRNA、LEU和GAPDH;不同组织中稳定性最佳的3个基因为ACT、EF1α和18S rRNA。本研究为彩色马蹄莲品种间叶片表型差异、种球发育、赤霉素敏感差异等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红花檵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内参基因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是目前基因定量表达分析的重要方法,而适宜内参基因的选择对目的基因表达特征的准确分析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红花檵木‘大叶红’( L. chinense var.Rubrum ‘Dayehong’)的芽、嫩茎、叶、花瓣、种子和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qRT-PCR 技术比较了4个常用看家基因微管蛋白基因(α-tubulin)、肌动蛋白基因(β-actin)、18S 核糖体 RNA(18S rRNA)与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4个看家基因均能特异扩增并显示较高的扩增效率;(2)经 geNorm 和 NormFinder 程序综合分析,当采用qRT-PCR分析红花檵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差异时,以GAPDH表达最为稳定,可选择作为校正内参基因;在比较不同发育阶段的叶片及明暗处理的愈伤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差异时,β-actin表达最为稳定,可以选择作为校正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实时荧光定量PCR已经成为研究基因表达的标准方法,稳定的内参基因可使反应标准化进行,并提高该方法的敏感度和重复性。许多研究表明不同组织、细胞和不同条件下内参基因的表达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研究基因表达分析时,需要以内参基因对目标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校准,由此来获得更为准确的结果。本研究以番茄经过果糖、蔗糖、葡萄糖、高温和低温处理的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Actin、CAC、TIP41、Expressed、SAND 5个内参基因m RNA水平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经ge Norm和Norm Finder软件分析5个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以期为番茄果实基因表达调控相关的研究提供内参基因。研究结果为番茄植株在非生物胁迫下的实时定量RT-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与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RT-qPCR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因表达分析方法,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对数据进行标准化至关重要。结合geNorm、Normfinder和RefFinder 3个软件分析了8个候选miRNA内参基因在核桃不同分化期花芽与叶芽、不同组织及不同品种中的表达稳定性。结果显示,jre-miR394a,jre-miR159a和jre-miR159c可作为不同分化期花芽中基因表达分析的内参;5.8S rRNA和jre-miRn3可作为不同分化期叶芽中基因表达分析的内参;5.8S rRNA,jre-miRn3、jre-miR159b-3p和jre-miR159c可作为不同组织中基因表达分析的内参;jre-miR159b-3p,jre-miR159c和jre-miR159a可作为不同品种中基因表达分析的内参。5.8S rRNA不适合作为不同分化期花芽和不同品种中基因表达分析的内参。本研究为核桃miRNA表达分析中的数据标准化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8):6088-6095
为筛选芒果细菌性角斑病菌在侵染芒果叶片过程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技术检测和分析病原细菌的16S rRNA、gyrB、GAPDH、dan K和rpo D这5个看家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经过PCR扩增效率筛选,5个基因均扩增出单一条带,且条带大小与预期产物相符,特异性较好,符合基本稳定性要求。利用ge Norm软件分析发现,GAPDH和rpo D稳定性最高,M值均为0.122。其余3个基因的表达稳定性依次为gyr B (M=0.17)dan K (M=0.325)16S rRNA (M=0.542)。在5个候选内参基因中,GAPDH和gyr B为病原细菌侵染芒果叶片下表达最稳定的基因,且不需要引入第三个基因(V_(2/3)=0.063)。NormFinder软件分析5个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数值顺序依次为:gyr B (0.092)dan K (0.169)GAPDH(0.188)rpo D (0.235)16S rRNA (0.581)。Bestkeeper程序分析5个候选内参基因的标准差(SD)值都在0.86~0.79之间。综合以上结果发现GAPDH和gyr B基因的表达稳定性最好,能够作为病原细菌在侵染芒果叶片时的内参基因,更准确地校正定量结果。  相似文献   

20.
干旱和盐胁迫中大麦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大麦中干旱和盐胁迫条件下适宜的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我们对栽培大麦23-19和野生大麦4-3进行了3种不同的胁迫处理:不浇水自然干旱、30%PEG干旱胁迫、0.4 mol/L Na Cl盐胁迫,用内参分析软件Ge Norm和Norm Finder分析比较了6种常用内参基因ubiquitin、a-tubulin 2、Actin、ARF1、EF1a、SAM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稳定性,并以筛选到的稳定内参分析了胁迫诱导表达基因DHN1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筛选内参基因时,将所有实验数据综合在一起分析,未能找到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及其组合;按根、茎、叶进行内参基因的筛选发现不同的组织部位、在不同的胁迫处理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不完全相同;叶片中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最为一致,ubiquitin、Actin和ARF1在3种不同的胁迫处理下均有较为稳定的表达。以筛选到的内参基因ubiquitin、Actin和ARF1分析DHN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植物的生长表现吻合。研究结果表明同时考虑太多的变量组合(如不同胁迫,不同组织)不易筛选到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建议在进行实时定量PCR研究之前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先对内参基因进行筛选。叶片适宜作为组织材料、ubiquitin、Actin和ARF1适宜作为内参基因组合对干旱和盐胁迫下野生大麦和栽培大麦进行实时定量PCR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