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抗性花生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差异,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喷雾法研究抗病品种‘贺油13’、感病品种‘泉花10号’接种疮痂病菌后其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在接种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抗病品种其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其对照,而感病品种与其对照相比均有所下降,说明花生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与植株抗病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抗感花生品种接菌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其对照,但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的峰值出现的要早,表明感病品种对病菌的侵染较敏感,品种的抗病性与对病菌侵染的反应呈负相关。接菌后抗感品种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其相应的对照相比,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降低的幅度相对较小;花生叶片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生育进程的推进整体呈现先下降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其相应的对照相比,接种后抗病品种的CAT和POD活性表现相对较高,由此说明保护酶在花生对疮痂病的抗性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接种后2个品种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有所增加,表明其质膜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产量结果研究表明,接菌后抗、感品种均有所减产,但感病品种‘泉花10号’减产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叶霉菌粗毒素对番茄幼苗防御酶及活性氧的诱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番茄不同抗性品种的幼苗为材料,采用浸渍法研究了低浓度的叶霉菌粗毒素对番茄叶片防御酶(SOD 、POD 、PAL)活性及活性氧(O_2~-和H_2O_2)的诱导作用,为探讨病菌毒素诱导植物抗病性的生理生化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番茄经叶霉菌粗毒素诱导后,抗、感品种叶片的SOD活性下降,但抗病品种的下降比率小,且比感病品种具有较高的酶活性;抗、感品种的POD活性变化趋势均为先上升后下降,二者间的酶活性变化差异不大; 抗、感品种PAL活性均升高,但抗病品种增加更快,且增加比率高于感病品种;抗、感品种的O_2~-产率和H_2O_2含量的变化呈增加趋势,抗病品种的增加比率均高于感病品种,且增加峰值出现早.说明叶霉菌粗毒素诱导的番茄体内防御酶和活性氧变化与番茄抗叶霉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多胺与番茄对烟草花叶病病毒抗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番茄的抗病品种中游离态Put(腐胺)和Spd(亚精按)的含量较高,且游离态Spd/Spm(精胺)显著高于感病品种。番茄植株中结合态Put和Spd的含量低于游离态且感病品种高于抗病品种。TMV(烟草花叶病病毒)侵染使得番茄抗,感品种植株体内游离态和结合态多胺的水平不同程度地提高,一般地说:Put的含量在接种后48h之前大量合成,而Spm的含量在接种48h之后上升幅度较大。总之,较高含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不同甘蓝品种对黑腐病的抗性与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为深入研究甘蓝对黑腐病的抗病机理和加快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本试验对5个抗性不同的甘蓝品种幼苗接种黑腐病菌,并在接种后不同时期取样,测定根长、根系鲜重、根系活力、叶片POD活性、叶片SOD活性、叶片PAL活性。结果表明,接种黑腐病菌后根长和根系鲜重均低于未接种植株,抗病品种受病原菌侵染的影响小于感病品种;根系活力提升,抗病品种根系活力增加率高于感病品种;叶片POD活性、SOD活性和PAL活性升高,抗病品种酶活性增加率普遍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5.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是严重危害大豆生产的叶部病害。本研究采用针刺法,对高抗大豆细菌性斑点病4号生理小种的大豆品种绥农8和高感品种合丰25分别接种大豆细菌性斑点病4号生理小种后,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随着接种时间的增加,抗感大豆品种叶片超微结构出现了明显差异,接种120h后,抗病品种叶片细胞内部结构基本上比较完整,而感病品种叶片细胞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细胞质膜、核膜、核质及叶绿体均受到严重的破坏;叶绿体基粒片层消失,大部分叶绿体膜也逐渐解体,线粒体的空泡化严重,说明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引起细胞结构病变在抗感品种间的表现不同。研究为揭示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大豆植株中类黄酮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毒杀效果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3年采用索氏提取法对大豆植株中类黄酮物质进行了提取,通过外源添加法研究了不同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杭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杭、感品种类黄酮粗提物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J2幼虫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处理48h,抗病品种根类黄酮提取物对卵孵化的抑制率明显高于感病品种;杭病品种根类黄酮提取物对J2的校正死亡率比感病品种明显降低;杭、感品种根类黄酮提取物对线虫体内的谷耽甘肤转硫酶(GST)活性的影响差异不大,但明显大于其茎叶提取物;杭、感品种根内类黄酮提取物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抑制作用差异明显,且感病品种根内类黄酮提取物对线虫体内CAT活性的影响明显大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7.
在抽雄期用禾谷镰刀菌孢子悬浮液接种抗病品种陕单931和感病品种西农11号,于接种后测定茎秆髓部组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木质素和绿原酸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植株受镰刀菌侵染后,抗病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酶活上升快,活性强,且形成两个活性高峰,高活性时间持续长;感病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酶活上升慢,活性相对较弱,且只形成一个峰,高活性持续时间短。抗病品种过氧化物酶酶活峰值高,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酶活峰值低,且抗病品种高酶活持续的时间长,感病品种高酶活持续的短。研究还表明,植株原生的木质素对玉米的抗性贡献不大,而诱导的木质素在玉米的抗病性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无论抗、感品种,其组织诱导提取液对镰刀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瓜感染白粉病菌后的生理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抗性不同的黄瓜品种接种白粉病菌后,对与抗性有关的光合作用、呼吸强度及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呼吸强度比对照明显升高,感病品种则低于对照;抗、中抗品种光合速率先升高,5~6 d后开始下降,而感病品种的光合速率基本上低于对照,这与呼吸强度的变化相一致;无论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叶绿素含量均有增加,抗病品种增加幅度更大,说明黄瓜抗白粉病的能力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接种后各品种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降低-升高-再降低-再提高,而且均在第5 d出现第1个峰值,第7 d则出现最大幅度下降,可溶性糖含量明显低于对照,说明病菌的侵染消耗植株体内的糖,但并不能说明糖含量的降低与品种的抗病性密切相关;各黄瓜品种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对照,但感病品种比抗、中抗品种的峰值出现的要早,说明感病品种对病菌的侵染更敏感,品种的抗病性与对病菌侵染的反应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正>河北农业科技人员在温室条件下,通过盆栽试验,测试了土壤根结线虫初始种群密度对番茄感病品种"硕源东洋"和抗病品种"仙客6号"不同生长期的根部危害程度和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南方根结线虫对不同抗性番茄品种的危害均  相似文献   

10.
番茄晚疫病是危害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开展番茄晚疫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对番茄抗病品种选育和番茄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意义重大。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晚疫病菌具有明显的生理小种分化现象,且致病性分化变异频繁。2001年,从北京地区采集并获得了一份番茄晚疫病新菌株,以番茄晚疫病菌的5个鉴别寄主品种为材料,采用苗期喷雾接种法对其致病性进行了研究。根据致病性表现初步得出结论,该菌株属于晚疫病生理小种T1.3。同时,利用该菌株对7份番茄一代杂种和10份育种材料接种鉴定表明,7份一代杂种品种均高度感病;而10份番茄育种材料中,7份表现感病或高感病,3份耐病。另外,在2份耐病品系和3份感病材料中均存在一定比例的抗病单株;而两个感病亲本杂交后,其F1抗性明显增强。可见,番茄晚疫病抗性并非简单的由单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我国主栽品种对番茄疮痂病抗性状况,本研究以我国番茄疮痂病主要小种T1和T3的菌株接种我国目前种植的39个番茄品种,并通过分子标记进行分析和辅助育种.结果表明,虽然有些品种具有了抗性材料的特征条带,但所有材料对T1和T3小种都不能产生过敏反应.采用与T1小种抗性位点Rx3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成功地将抗病品种OH9834的抗性位点Rx3转移到9个不同的感病品种中,获得了抗病植株.从本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番茄品种缺乏对番茄疮痂病的抗性,同时也表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用于番茄疮痂病的抗性育种中.  相似文献   

12.
番茄品种对ToMV抗性与氧化酶活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6个不同抗性番茄品种接种ToMV两周后POD、PPO和PAL活性,以及POD同工酶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抗、感病品种接种ToMV后POD、PPO和PAL活性均比相应未接种株高,而且POD、PPO和PAL的酶活增长率与抗病性成负相关;感病品种接种株的POD同工酶谱带数都比相应未接种株多出2条酶带,而抗病品种只增加了1条酶带。  相似文献   

13.
引进番茄品种抗晚疫病苗期鉴定及抗性品种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俄罗斯番茄品种A5、A6、A8、A9、A10、7-1、20、富贵(中国)和日本品种耐运2000为试材进行番茄苗期抗晚疫病鉴定及抗性品种筛选,研究表明:(1)最适的孢子囊悬浮液接种浓度为1×103孢子囊/ml;(2)同一品种幼苗比离体叶片病情指数普遍偏低;(3)耐运2000 、A10抗病性最强(抗病品种),A9、20、7-1、A5和A8中等(感病品种),富贵和A6最差,属于高感品种。因此耐运2000和A10有希望成为抗晚疫病品种或作为进一步培育抗晚疫病品种的亲本。  相似文献   

14.
甜菜坏死黄脉病毒胁迫下甜菜HRGP的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玉珍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3):199-203
为了从细胞学水平明确甜菜细胞壁HRGP积累与甜菜抗丛根病性的关系,采用Western-blot分析及电镜细胞化学定位的方法,研究了BNYVV侵染甜菜抗、感病品种后,其细胞壁HRGP积累的差异。结果显示,BNYVV侵染以前,抗、感病品种块根与叶脉导管细胞的细胞壁表面观察到少量HRGP的沉积,两者之间无明显的差异;BNYVV侵染后,抗、感病品种植株体内病毒含量均在苗龄55天达到最高峰,此期抗、感病甜菜品种块根与叶脉横切面的所有导管细胞细胞壁上的HRGP均较对照显著增加,并且抗病品种HRGP的积累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的。说明在甜菜与BNYVV互作的体系中,HRGP在甜菜组织内快速积累是甜菜抗丛根病性的表现之一,从细胞化学角度证明了HRGP可作为评价甜菜品种抗丛根病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多酚氧化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的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比对照增加;而感病品种接种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比对照下降。这表明多酚氧化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活性的大小与大豆抗病性成正相关,可以作为大豆品种抗性鉴定的一个重要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小麦抗白粉病生化标记--过氧化物酶pⅠ 6.1酶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等电聚焦凝胶电泳比较了抗、感白粉病小麦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发现抗、感品种之间的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Ⅰ6.1酶带(位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等电聚焦凝胶电泳酶谱pⅠ6.1)在拔节期至白粉病发生期表现水平有很大差别.抗病品种中编码pⅠ6.1酶带的基因终生正常表达,该酶带在小麦全生育期均有较强的活性,染色后着色深,多属一级酶带.而该基因的表达在感病品种拔节之后受到抑制,酶带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消失踪迹,多为三级、零级酶带.感染白粉病之后酶活性才回升,再度表现为一、二级酶带.为了探索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比较了119株抗病品种与感品种杂交F2代和65株抗病品种/感病品种//感病品种的BC1代植株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IEF酶谱,证明感病品种成株的pⅠ6.1酶带活性下降是因另一隐性基因所至.  相似文献   

17.
黑腐病菌对抗感不同花椰菜品种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组织病理学角度探讨花椰菜对黑腐病菌的抗性机制,利用黑腐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pv.campestris)菌种BG02接种抗、感不同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L. varbotrytis DC.)品种幼苗的第4片真叶,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研究黑腐病菌侵染的不同时期对花椰菜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腐病菌侵染后,花椰菜叶细胞的细胞壁变形、质壁分离、质膜断裂、叶绿体变形、片层结构零乱、线粒体膜破坏,甚至最后细胞器解体、膜系统破坏,直至整个细胞死亡。感病品种2003X-106的叶绿体片层和质膜部位受损害较早,叶绿体和线粒体外膜外突成致密的小球。抗病品种雪峰叶绿体膜系统比感病品种受损害时间晚且程度轻,近细胞壁处有电子密集物沉积。以上结果说明,黑腐病菌引起的细胞结构病变在抗、感品种间的表现不同,抗性品种叶片细胞的膜系统比感病品种的膜系统更能抵抗黑腐病菌的破坏。  相似文献   

18.
旨为揭示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器官中内生菌的多样性特征,初步明确内生菌群落结构与宿主品种、器官类型及病害抗感特性的相关性。选取抗赤霉病的冀谷22、红谷、陇谷11号和感赤霉病的小青谷、石榴子、嫩选16号共6个谷子品种,取其根、茎、叶片、叶鞘、成熟谷穗,提取DNA,针对16S rDNA V3—V4区域,进行PCR扩增,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样本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感病品种与抗病品种内生菌物种组成具有明显差异。供试样本在门水平上的优势种群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其次是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粘菌门、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和梭杆菌门相对丰度较低。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抗病品种的叶片、成熟谷穗群落丰富度较高,叶片、根、成熟谷穗多样性较高;而感病品种则是根和茎群落丰富度较高,茎和叶鞘多样性相对较高;PCoA分析则表明,器官类型比品种对内生菌群落结构影响更大。物种组成分析表明,谷子内生菌群的多样性受到不同品种及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器官所含内生菌种类相差较大。感病品种小青谷、石榴子和嫩选16与抗病品种冀谷22、红谷和陇谷11的内生菌群多样性差异较大,抗病品种在叶鞘时期都具有NB1-j菌门,成熟谷穗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根肿病的迅速蔓延已对我国油菜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课题组前期多年多点大田试验发现,感病、抗病品种混播可显著降低感病油菜品种根肿病发病率。为进一步探究感病、抗病品种播种间距对根肿病的防控效果,本试验采用穴盘栽培,设置感、抗根肿病油菜近等基因系不同播种间距(0、2、4、6 cm),出苗后7 d接种根肿菌,接种42 d后调查幼苗发病率、病情指数,并测定根系主要成分。结果表明:(1)与单播相比,感病、抗病品种同播时,抗病品种苗期发病率无明显变化,而感病品种苗期发病率显著下降,其发病率与感病、抗病品种播种间距密切相关,二者距离为0 cm时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显著(P0.05)低于其他处理;(2)与单播相比,感病、抗病品种同播时,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根中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降低,酸不溶木质素含量在感病品种中显著增加,而在抗病品种中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与根系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发病率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7、0.403,病情指数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2、0.509。综上,油菜感、抗品种混播可以显著降低感病品种的根肿病发病率,且混播间距在0 cm时效果最好。该技术可以作为油菜根肿病防控的技术措施,在根肿病发病区域油菜生产上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棉花黄萎病抗性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20个来源及抗性不同的海岛棉和陆地棉品种和2个陆地棉(S)/海岛棉(R)杂交组合 的亲本、 F1、 F2世代的POX同工酶研究表明, 接种黄萎病菌前后, 棉花叶片中的 POX同工酶酶谱发生明显变化, 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的阴性POX同工酶谱带均由原来的3 条 增 至6条, 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阳性POX同工酶谱带接种前后均只有1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