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家宽 《广西蚕业》2007,44(3):40-40
近年来随着我县桑蚕业不断发展,小蚕共育技术发展迅速。特别在2004年我县采取每个新建小蚕共育室补助2000元以上共育用具的措施后,全县小蚕共育室以每年30~50个增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80年代,我市引进推广了小蚕共育技术。到九十年代我市小蚕共育率达到50%以上,平川县达到70%以上,推广好的县达90%以上,小蚕共育技术在各个共育点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实施,共育质量能得到保证,对提高我市蚕茧产量和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小蚕共育虽有所降低,但仍是提高我市蚕茧产量、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杨昌旭 《广西蚕业》2002,39(2):29-30
小蚕共育技术是我县近年全面推广应用的一项新技术。经几年的实践 ,收到了良好的养蚕经济效益 ,深受广大蚕农的欢迎和接受。为使这项新技术更完善 ,笔者认为有必要更进一步地规范共育设施和饲养技术标准 ,使小蚕共育质量不断提高。1 物色好“小蚕共育员”是提高共育质量的基础小蚕共育操作员简称小蚕共育员是一个园区范围蚕农的技术骨干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蚕区蚕业生产的发展。因此 ,物色和选定好小蚕共育员意义十分重大。1 .1 小蚕共育员及共育户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是小蚕共育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小蚕共育员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棚养蚕的迅速推广,小蚕共育作为一项夺取蚕茧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措施就显得愈为重要.过去讲"养好小蚕一半收”,现在看来"搞好共育收七成” .为实现共育的苗齐、苗全、苗壮,我县自1998年以来针对大棚养蚕多的生产实际,对共育技术进行了几项改革,收到了提高共育质量的显著效果.其具体内容是: 1 共育室改简易小屋为养蚕大棚 针对原来部分共育室为小屋偏房,蚕室狭小、光线偏暗、通风不良、操作不便,造成下伏蚕增多易损失蚕苗,发生蚕病的状况,自1998年开始,在大胆实践的基础上应用养蚕塑料大棚加以改造配套,进行小蚕共育,达到了温湿易控、方便操作、光线、通风良好的目的, 提高了小蚕发育整齐度,降低了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5.
陈晟  苗道平 《江苏蚕业》2000,22(2):31-32
小蚕饲养好坏是决定蚕茧是否丰产、稳产的基础,而养好小蚕的关键在于能否组织好小蚕共育。见当前小蚕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1共育规模萎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集体为主的共育体系基本解体。我县在80年代及90年代初,由上级投资扶持,在全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小蚕共育体系,全市平均小蚕共育率曾一度达到95%以上,但在蚕桑低潮中,共育体系几乎全面崩溃,大多数共育室被改作它用或无力维修而破陋不堪,致使散发种大量存在,小蚕共育率降到30%左右,蚕茧产量也由共育高峰时全年平均35公斤/张下降到27公斤/张。近年来…  相似文献   

6.
冉平 《四川蚕业》2003,31(3):24-25
俗话说 :“养好小蚕七成收” ,可见小蚕共育的重要性。小蚕共育的推广使我县的蚕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单产增加 (由过去的2 0公斤 /张左右 ,提高到 2 0 0 2年全年平均单产 3 2 8公斤 /张 ) ,质量提高 (茧丝长达1 0 0 0米以上 ,上车率达 96%以上 ,上茧率达 90 %以上 ,色泽达 85以上 ,干茧茧层率达 47%以上 ,解舒率达 60 %以上 )蚕农经济效益提高 ,但随着市场的需求 ,科技的进步 ,高质量的小蚕共育就显得尤为重要。1 小蚕共育现状名山县车岭蚕桑蚕茧站有共育室 55个 ,全年平均单产在 3 5kg/张以上的有 7个 ,占1 2 7% ,单产在 3 0~ 3 5kg/…  相似文献   

7.
陈国荣 《四川蚕业》2002,30(2):34-35
<正> 科学管理能有效协调、控制、指挥,使之提高工作(生产)效率,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养好小蚕八成收”是每个养蚕人都知道的真理,因此,制定和落实行之有效的小蚕共育管理制度成为我们每个宜桑乡(镇)领导和蚕业技术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也是促进我县养蚕单产连年提高的重要因素。为了  相似文献   

8.
文章报告了近年来掘港镇小蚕共育体系中出现的共育室及设施老化、共育人员短缺、业务素质不齐,共育风险大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小蚕共育质量下降,共育体系难以维持。笔者认为小蚕共育是当前及今后稳定蚕桑生产的一个重要措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资金、技术扶持,确保小蚕共育体系的稳定,充分发挥小蚕共育在蚕桑生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如东县是蚕桑生产的重点县,也是优质蚕茧生产大县,年饲养蚕种近20万张,生产蚕茧7100吨左右,多年来我县一直实行小蚕共育,蚕农已习惯于小蚕共育,依赖于小蚕共育。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县曾拥有共育室1500余座,参与共育人员9000多人,承担着全县1~3龄蚕的共育任务,形成完整的共育体  相似文献   

10.
杭忠宝  杨斌 《江苏蚕业》2004,26(4):31-32
<正>东台市经过多年探索和完善,在小蚕共育的蚕具,加温设施方面进行了革新,形成了小蚕叠式蚕台电气化共育的规范化技术,促进了小蚕共育率和共育质量的提高,为东台市连续多年蚕茧优质高产打好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 ,大量劳动力转移 ,从事蚕桑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下降 ,给传统的养蚕方式带来巨大冲击。尤其是小蚕饲养管理更为粗放 ,普遍存在“不加温补湿”、“不精选良桑”、“不严格消毒防病”等现象。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 ,要想蚕茧高产增效 ,养好小蚕是关键。因此如何组织好小蚕共育是蚕桑生产中降低成本、提高茧质、增加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我县自1997年以来宣传指导、政策引导、典型示范推广小蚕共育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高了共育率。同时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因地制宜地…  相似文献   

12.
随着小蚕共育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变化,小蚕共育的经营已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的小蚕共育在叶质、防病等方面出现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小蚕共育的质量,必须开展小蚕共育专用桑树品种、培肥管理、防病及规模化共育技术等新问题的研究,建立与产业化共育相适应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小蚕集中共育在如东县已具相当长的历史,曾对我县的蚕桑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全县现有小蚕共育室1000多座,承担着全年近20万张蚕种的共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王雪楠 《四川蚕业》2008,36(4):55-56
<正>近几年来,随着我县蚕桑业的发展,小蚕共育在我县的蚕桑生产较发达或蚕桑生产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已被普遍采用。但在生产中也暴露了一些弊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共育  相似文献   

15.
李仕亚  赵义 《四川蚕业》2003,31(3):39-40
“养好小蚕一半收” ,而小蚕共育是养好小蚕的先决条件。搞好小蚕共育不仅有利于蚕儿生长发育 ,同时能够省工、省本、省叶。但是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变更 ,小蚕饲养模式由过去的集中共育过渡到今天的小蚕分户饲养。由于分散经营 ,户与户之间差距大 ,技术指导困难 ,养蚕设施跟不上 ,消毒防病不彻底 ,不加温补湿 ,不精选良桑 ,饲养粗放 ,从而导致小蚕发育不齐 ,发病率高 ,严重影响我县蚕桑生产。为了适应新形势 ,认真贯彻县丝绸公司提出的创建蚕桑专业村的号召 ,在 2 0 0 2年春 ,在经过前几年试点摸索的基础上 ,在姚集镇青年村全面推广小蚕联…  相似文献   

16.
根据江安镇周庄村小蚕联户共育实践经验,总结了小蚕联户共育技术措施,以期为蚕农提供技术参考。按照"共育养小蚕,十天眠三眠"的目标要求,在共育之前把好消毒关,共育过程中控制好温湿度,做到良桑饱蚕,超前做好扩座和匀座工作,达到省工、省料、省桑叶,蚕好、茧优、产量高。  相似文献   

17.
浅谈小蚕共育技术的普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明  余荣峰  童健全 《中国蚕业》2009,30(2):113-115
深入分析了普及应用小蚕共育技术的诸多好处及淳安县进行小蚕共育的主要模式,叙述了农村组织小蚕共育的主要技术环节,并且提出了当前农村小蚕共育中重点要解决好小蚕共育加温、蚕室专用和小蚕用叶质量这3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如东县人工饲料育技术共育小蚕的实践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益飞 《广西蚕业》2011,(3):51-56,69
为解决小蚕共育过程中出现的户主老龄化和人工短缺,以及共育安全等问题,开展了规模化人工饲料育技术共育小蚕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与桑叶育相比,1眠蚕体重无显著差异,2眠开始眠蚕时体重表现出差异,3眠期蚕体质量差距较大,4眠蚕体重差异缩小,熟蚕体重差异不显著;盒种产茧量除春蚕低于桑叶育5.1%外,续春蚕、一秋蚕和二...  相似文献   

19.
卢小芳 《广西蚕业》2005,42(3):24-25
近几年来,随着我县种桑养蚕规模的不断扩大,小蚕共育在我县桑蚕生产较发达或桑蚕生产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已被普遍采用。小蚕共育是一种由单位组织人员饲养小蚕,或由蚕室设备齐全、有相应的桑园面积、技术过硬的养蚕户饲养小蚕,3龄饷食或4龄饷食第二口叶后分给养蚕户饲养大蚕的一种分段养蚕方法,它有利于消毒防病和对小蚕的护理,有效地防止蚕病的发生,从而促进蚕体强健好养,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现就小蚕共育应注意的几个技术环节浅谈如下,供蚕农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小蚕专业化共育是适应当前现代蚕业生产的一种先进养蚕组织形式.介绍了小蚕专业化共育的特点以及在安徽省的岳西县、潜山县等地推广与普及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的经验,并结合现代蚕业粗放型生产的特点,总结了小蚕共育的相关技术措施和在安徽省主产县的推广成效,旨在建立一种高度专业化、组织化的小蚕专业化共育的新模式,为优质、高产、高效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