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姑娘,快来吃山竹。"中午回家,一进屋便听到妈妈欢快的招呼声。我见她正在厨房剥着一袋山竹,盘子里摆满了一瓣一瓣的"月牙"。我拿起一瓣扔进嘴里,直呼"甜!"妈妈笑眯眯地看着我吃,眼中溢出满足和快乐。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与爸妈分享一个苹果的故事。那是上世纪90年代,爸爸下岗多年,家里经济拮据,买什么都省之又省,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会  相似文献   

2.
朋友说要给我推荐本书,李宝臣先生的《礼不远人》,说我一定会喜欢,尤其是里面的些小道理,很有启发性。朋友说,李宝臣,嘴里的明清掌故一大堆,好像亲身经历似的。尤其是存礼仪研究方面,更是如数家珍。不知道李宅臣是怎么知道历史深处那些犄角旮旯的事情的。  相似文献   

3.
紫苏的由来     
《北京农业》2007,(23):31
<正>相传东汉末年的一天,名医华佗在一家酒店里小饮,巧遇一群青年正在比赛吃螃蟹,吃空的蟹壳堆紫了一大堆。华佗上前劝他们说:吃  相似文献   

4.
无私的母爱     
华凯 《新农村》2007,(4):29-29
上世纪60年代,我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逢年过节才能杀一只鸡吃。吃鸡时,大家都喜欢吃鸡肉,唯有母亲只吃鸡头。我们让母亲吃鸡肉,母亲说:“我喜欢吃鸡头。”她吃得津津有味。母亲这么喜欢鸡头,以后每一次杀鸡,我们就互相叮嘱:“把鸡头留给妈。”后来,母亲生了大病,医生说很难治好了。在母亲临终之前,我们让她好好吃一顿喜欢吃的鸡头。我正准备去买,母亲却拉着我说:“别浪费钱了,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吃鸡头。”我诧异地问:“那你为什么每次杀鸡都吃鸡头呢?”母亲说:“傻孩子,妈怎么能跟你们抢肉吃?”这么多年来,我们竟然一直以为母亲真的喜欢…  相似文献   

5.
正大家可能都有在路边向小摊贩买水果的经历。假如我们问这个摊贩的水果"甜不甜",答案当然是"包甜,不甜不要钱"。于是,我们请他称千克,结果回家一吃,第一个橘子就是酸的。为什么?不是明明说是甜的吗?产生这样的结果应该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卖橘子的小贩不应该骗人,他应该说橘子当然有甜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2020,(2)
正早上,和母亲到早点铺吃早餐。落座后,我叫了两碗馄饨。这时,一个铁塔般的身影压了过来,一抬头,一个民工正嘿嘿地对着我憨笑。原来,他想和我们挤一桌。看着他满脸的脏污、一身的灰尘,我想拒绝,母亲却热情地招呼他坐下。男子坐了下来,要了一碗素面、两个馒头,就低着头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从他和母亲的攀谈中,我了解到  相似文献   

7.
<正>正月十九日这天我开车载着母亲到山东阳谷县张秋镇表弟家吃"喜面"。"兰姐!兰姐!"听到有人叫我,我循声望去,一个西装革履、耳朵上带着蓝牙耳机的男子朝我走来。我一时没看出是谁,姑妈告诉我这是阿城镇刘庄村的远房姨哥。"姨哥?不就是前几年经常来我家向我父母借钱的刘姨的儿子吗?"不容我多想,姨哥高兴地说:"我这几年承  相似文献   

8.
《百姓》2001,(6)
谁说“笑比哭好”?我就最怕母亲笑。母亲一笑,就露出那嘴里孤零零的最后一颗牙,让我看了心酸。要知道,母亲还不到50岁呀!母亲常常说:“我爹我娘什么都好,就在牙上对我不好。”母亲把过早脱牙玩笑地归咎于外公外婆——她认为那是遗传。她开完这个玩笑后总是笑,一笑又露出那颗让我难以接受的牙。每逢此时,我心里总是  相似文献   

9.
写下这个题目,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是穿越到童年故乡正月十三傍晚的情景,家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小孩都穿着新衣,父亲和我给兔子灯插上红红的小蜡烛,母亲在灶台上忙碌着,而我的目光时不时就会被锅中的圆子勾了过去,心里喜滋滋的。不一会儿,母亲说一声"好了",父亲就会把手洗干净,在贴有"天地君亲师"的家神案柜上敬上圆子,点燃大红蜡烛,焚香磕拜,接着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圆子,这就是所谓的"高灯圆子"。  相似文献   

10.
上千头牛悠闲地吃着草,原本臭烘烘的牛粪被拉到一大块地上,铺上干草,地里红红的蚯蚓马上一撮撮往上钻,扑向这堆"美味"。这是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农业固体废弃物无公害化处理技术"在双流县三星镇鑫山牧业农场试点的一幕。可别小看这些蚯蚓,去年农场引进了  相似文献   

11.
鸡蛋情怀     
任献文 《百姓》2001,(9):45
如今,鸡蛋作为一种极其普通的日用副食品已不再被人稀罕。每天早餐时,母亲常将煮熟的鸡蛋剥开。放到我两岁儿子的口中,儿子常极不情愿的嚼几下,有时干脆紧紧闭嘴,摇头拒绝吃鸡蛋,引得母亲常常慨叹:“现在生活好了,孩子吃饭却挑拣了,象你们小时候,常年难得吃个鸡蛋,弄到个鸡蛋玩上两三天都舍不得吃!”妻反驳道:“那时候不是缺嘛!都快三十年了,哪能再比!”  相似文献   

12.
正吃过晚饭,我正要出门找小伙伴玩耍。忙着洗刷餐具的母亲叫住我说,等会儿咱们一起搓玉米。生产队分到家里的玉米棒子,全都堆垒在卧室里半空架设的竹棚子上。哥哥问母亲,今晚咱们搓白玉米还是黄玉米?母亲说,这段日子咱们吃的是黄玉米面,也该换个口味儿了,就搓白玉米吧!哥哥拿来木梯子,蹬上了竹棚子,用背篼装好玉米棒子,再递到母亲手里,估摸着取下来的玉  相似文献   

13.
正推开破烂的柴门,母亲将三只山鸡放进厨房。一夜未归的母亲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接受婆婆、丈夫的质问。奶奶看见山鸡,高兴地提起来,在手中抖了又抖,脸上笑开了花:"哎呀,我说你这一夜咋不回来,敢情是撵山鸡迷路了吧。老三还说进山找你呢,我拦住他不让去。有啥事哩,这几只鸡子够咱们家吃几个月了,娃们也隔三岔五有鸡汤喝了。"父亲从屋内出来,看见山鸡,也是喜形于色,连夸这几  相似文献   

14.
皓元 《农家致富》2006,(6):52-53
无意中开起粥店 豫北农家女王丽英二十岁到武汉打工,在医院做陪护。王丽英陪护的是一位60多岁的潘姓太婆。有一天,潘太婆说想喝粥.她儿子做了一锅,潘太婆尝了说味道不对。王丽英看到后经过一晚上的努力,做成了一锅具有北方风味的大米粥。潘太婆一连吃了三碗,连佐餐的咸菜也吃了个干净。同房的病人还以为是吃了什么高级补品.好奇地尝了尝,也都觉得味道不同一般。  相似文献   

15.
豆花珍珍饭     
缺吃的年代,有玉米面吃是殷实人家.把玉米磨成针尖一样的颗粒,黄的,白的堆在一起,闪亮闪亮的,不叫珍珠,我老家叫珍珍.这叫法现在一想起,感觉就像叫一个殷胖的女人,洁白、干净. 清晨,天蒙蒙亮,母亲要把一簸箕玉米磨成珍珍.母亲把一簸箕玉米倒在磨台上,牵了磨房外站着的枣红马,轻轻把拉磨的套子架在马背上,把磨杆咕噜咕噜推到马屁股后套好.母亲走到马前,把眼罩给它戴上.枣红马静静站在磨房的阳光里等待母亲做好这一切.母亲一拍马的肩膀,喊一声:“走”.枣红马慢悠悠摇晃铃铛,慢悠悠在磨道上来回转,玉米面筛糠一样磨下来.阳光在悠悠的铃铛声中慢慢升起.  相似文献   

16.
《北京农业》2012,(23):36
<正>那年,我辞去轻松工作到外面闯荡,结果高不成来低不就屡屡碰壁,情绪一下子跌落到低谷。心情沮丧至极,我回到了老家。这是一个深秋的季节,乡下四处充盈着饱满的姿态,而我却无心驻足欣赏。母亲似乎看出我的心情,轻叹了一声。这天下午,从邻村同学家喝酒回家,见院子里有一堆青蚕豆,母亲正气定神闲地坐在小板凳上剥豆。我默默地从屋内拿板凳挨在母亲  相似文献   

17.
徐佳伟 《新农村》2014,(7):42-42
不少妈妈在给宝宝喂饭时,往往会说:“宝宝乖,来,再吃一口!”其实,家长们没完没了地往宝宝嘴里“塞”食物,会让宝宝的肠胃很“受伤”,轻则食欲下降,重则造成积食,引起宝宝肚子胀、肚子疼,甚至腹泻等。  相似文献   

18.
“大鱼头”     
我总是这样固执地认为.吃肉比吃鱼方便,夹一大块肉往嘴里一送,三嚼两嚼即可吞咽。爽快便捷:而吃鱼就很麻烦,又挑又剔,还要细嚼慢咽,要不然.说不定哪天就会出洋相。所以,喜肉者爽.善鱼者细,此所谓“坐有坐相,吃有吃相”。从人的吃喝中看品行,是我的独家发明.竟也屡试不爽。  相似文献   

19.
<正>李明是一个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学生,他经常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自主探究。一次,妈妈说橘子是碱性食物,多吃碱性食物有益健康。可李明想,"橘子吃起来酸酸的,为什么说橘子是碱性食物呢?"。收集资料上网搜集得到信息:碱性食物是指含钾、钠、钙、镁等元素较多的食物,在体内最终的  相似文献   

20.
我的农机情     
<正>2002年10月,在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我荣获"中国农业机械发展贡献奖"。在获奖感言中,我说了三句话:任重道远,责任重大,永不后悔。任重道远60年前,那时我还是个六、七岁的孩子,"双抢"季节,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把我从床上拉起来到田里去拔秧。天大亮后才回家吃饭,吃过早饭后,又赶快下田去插秧。插秧时,我不时站起来伸伸腰,妈妈看见了,立即说,小孩子有什么腰,赶快插!当时我就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