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略谈我国的赤潮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潮是由于海域环境条件的改变,尤其是有机污染导致海域富营养化,促使浮游生物,特别是微小的藻类细胞异常增殖和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危及鱼、虾、贝和藻等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我国最早有关赤潮的记载是1933年。解放后,渤,黄、东、南海邻近港湾均陆续有过赤潮的报道。香港地区,1975-1984年共发生84次赤潮,  相似文献   

2.
一、生物毒素中毒性疾病环境污染使海洋近岸富营养化逐年严重,导致海洋赤潮(红潮)近年来频繁发生,赤潮发生海区及其周边海域的水生动物因中毒而大规模死亡,尤其是使大片的海水网箱养殖区鱼、贝类死亡,对海洋生态以及人类生活危害十分严重。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控制海...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海洋环境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主要表现为:人海污染物质显著增加,河口、海湾和近岸海区污染严重,环境质量逐年退化;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石油、氮、磷等营养盐类污染明显;海域海水富营养化明显加重,赤潮、溢油、违章倾倒等污损事件频频发生;外海水质基本良好,重金属污染得到较  相似文献   

4.
报刊文萃     
葛鸥  保平 《海洋渔业》1988,10(6):254-254
<正> 据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有关专家透露,经对日前在长江口花鸟山以北海域发现的大面积赤潮进行追踪观察,此次赤潮与去年在该海域发生的赤潮现象基本相似,属于夜光藻赤潮;暴发突然,范围较大,消失迅速,系外海性赤潮。它明显是海洋遭受污染的一种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5.
吴琴瑟 《海洋与渔业》2009,(8):45-46,17
随着近海局部海域环境条件的变化,海水中某些微小生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繁殖,而形成赤潮。近年来赤潮发生频率逐年增多。其中1998年-2002年的5年间发生赤潮221起。而2007年我国海域发生赤潮82次,累计发生面积约11610km^2,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6000万元。这些赤潮多数发生在近海港湾、给沿海渔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广东近年来对水域环境进行不少保护措施,但近海水环境并不乐观。因此,为了确保海洋渔业减少损失,我们要了解赤潮形成原因,对渔业的影响,及防范措施,采取有效的对策,尽量减少对国民经济和人民健康生活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2010年5月对东海嵊泗海域、东极海域、朱家尖外侧海域和台州海域进行了赤潮专项调查,对这些海区的水质、海水细菌和浮游植物进行了研究。台州海区的东海原甲藻比例达到98.1%,发生东海原甲藻赤潮;嵊泗和东极海域的中肋骨条藻比例分别是61.1%和71.1%,发生以中肋骨条藻为主的混合型赤潮。未发生赤潮的朱家尖海区细菌第1优势种是短黄杆菌(Flavobacteriumbreve),第2优势种是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salmonicida)。3个赤潮发生海区的细菌优势种有一定的相似性:嵊泗和东极海区的第1优势种均为莫拉氏菌属,台州海区的第1优势种(创伤弧菌Vibriovulnificus)和东极海区的第2优势种(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as)均为弧菌属,嵊泗海区的第2优势种和台州海区的第3优势种同为泡囊假单胞菌(Pseudomonasvesicularis)。发生赤潮的3个海区细菌数量与未发生赤潮的朱家尖海区相比没有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7.
2009年以来秦皇岛海域爆发褐潮,赤潮种是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2017年8月对秦皇岛北戴河海域进行了海域调查,探讨和分析了秦皇岛海域抑食金球藻赤潮爆发期间的海水环境因子,主要分析海水重金属分布特征,并对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影响分析。赤潮期间整个调查海域大部分区域重金属含量符合海水一类水质标准。褐潮爆发区域海水中的重金属含量较其他海域偏高。  相似文献   

8.
海水养殖对近岸海域环境影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藻华污染在我国近海已日趋严重。除了受工业、生活等废水废弃物排放的影响,海水养殖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盲目扩大规模和投入的负面效应日益严重,养殖环境不断恶化,养殖生物病害频繁发生。海水养殖正成为近岸海域重要污染源。但是这种污染是可控的。可以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等方法控制污染,修复环境。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式进行海水养殖,就能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本文就海水养殖对近岸海域环境影响及对策作一些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潍坊市位于渤海莱州湾南岸,海岸线长154公里。负10米等深线内海域面积1212平方公里、滩涂面积446.7平方公里。区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条,分别是小清河、弥河、白浪河、潍河、胶莱河,这些河流源自南部山地和丘陵,向北流入渤海莱州湾。我市毗邻海域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是多种鱼、虾、蟹、贝栖息、洄游、繁殖、索饵的优良场所。近年以来,由于污染不断加剧,造成了沿岸海域渔业环境严重恶化,赤潮频繁发生,给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海水育苗业、浅海增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海洋污染对渔业的影响由于海域渔业环境严重…  相似文献   

10.
赤潮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士虎  吴建新  李庭古  朱明  郑伟 《水利渔业》2003,23(6):38-39,54
赤潮危害性主要在于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破坏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并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针对赤潮的危害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渤海赤潮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害赤潮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1990年联合国将赤潮列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渤海过去有我国鱼类宝库的美称,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影响最深,在我国四大海域中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的面积所占的比例最大,所以是赤潮频频发生的海域,近年来,渤海赤潮发生的时间越来越早,频率越来越高,受灾面积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严重影响了海产品的生产和海洋环境的质量,经济损失惨重,不仅对渤海天然种群和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损失也已危及人类健康。采取有力措施,控制渤海污染和赤潮的发生已成为当务之急。一 、赤潮赤潮是指在某一海域内(通常是被陆地…  相似文献   

12.
一、生物毒素中毒性疾病环境污染使海洋近岸富营养化逐年严重,导致海洋赤潮(红潮)近年来频繁发生,赤潮发生海区及其周边海域的水生动物因中毒而大规模死亡,尤其是使大片的海水网箱养殖区鱼、贝类死亡,对海洋生态以及人类生活危害十分严重。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控制海...  相似文献   

13.
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沿海各地规模化的人工育苗及工厂化养殖发展迅猛,鱼虾蟹贝的池塘养殖面积也在不断增加,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主要养殖品种的病害却日趋严重,并呈暴发性流行,育苗、养殖废水的排放,使海区近岸水域造成污染。这种人为的对滩涂及养殖海域的破坏,不仅造成大面积赤潮,  相似文献   

14.
厦门海域赤潮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斌 《中国水产》2012,(10):27-29
厦门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西部与漳州毗邻,北接泉州,东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厦门海域环绕厦门岛,主要由同安湾、西海域、东部海域组成,其中同安湾与厦门西海域由高集海堤隔开,并通过一闸口相连.近五年来,发生在厦门海域的赤潮呈多元化的趋势,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冬季赤潮接连发生,引起赤潮的赤潮生物种类也不断出现以前未引起过赤潮的种类. 厦门海域的赤潮研究已有较多报道,但近五年来有关赤潮的研究报道较少,特别是没有较系统介绍近几年赤潮现状的报道.本文通过近五年厦门海域赤潮的发生情况,详细地分析赤潮现状并提出对策,以期为实现厦门海域赤潮研究和控制,海洋保护和管理,改善海洋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赤潮乃植物浮游生物异常增殖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 60年代以来 ,日本发生赤潮有次数增加 ,成因多样化及地域扩大的趋势。特别是近岸海域的赤潮造成养殖鱼贝类大量死亡 ,给水产业带来很大的危害。1 赤潮的定义及成因生物赤潮现象由古而来 ,但定义并不明确 ,各有其说。 1 966年召开的有关赤潮研究会上才正式将赤潮的定义定为“赤潮即海水中微小生物 (主要是植物浮游生物 )异常增殖 ,引起海水变色现象的总称”赤潮并非一定为红色 ,按浮游生物的种类可呈褐、绿等各种颜色。对水产生物鱼贝类也并非一定有害 ,也有无害的赤潮。有关赤潮中应有多少…  相似文献   

16.
赤潮的简介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相似文献   

17.
中国渔业生态环境总体状况 一、中国渔业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良好。部分渔业水域受到营养盐、有机物、石油类和重金属等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水域污染较严重,对渔业造成一定损害。监测结果分析表明,污染面积、污染程度及对渔业的损害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 二、离陆地较远的海水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索饵场基本没有受到污染或污染十分轻微,对鱼、虾类的繁殖生长没有造成不良影响。 三、由于陆源污染物排放,我国海域部分近岸、河口及内湾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索饵场受到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水体呈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赤潮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8.
最近有媒体报道 :我国某海域出现赤潮 ,还有人吃了这些海域的贝类后发生中毒。这是怎么回事呢 ?赤潮主要是由于海域受有机物严重污染 ,致使硅藻、隐藻、裸甲藻、兰藻等浮游生物和某些细菌、原生动物大量繁殖 ,致使海水颜色变深。由于赤潮期间的海域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某些生物的异常生长使共中的一些藻类产生毒素 ,另有一种叫腰鞭毛虫的微生物本身也含毒素。而生活在此海域中的织纹螺、贻贝、扁玉螺、福氏玉螺、扇贝、菲律滨蛤仔、牡蛎、蚶类等多种贝类生物在摄入藻类等食物的同时还会将腰鞭毛虫一起摄入。贝类是通过鳃过滤摄食的 ,因此在…  相似文献   

19.
2010年7月8月.广东省深圳大鹏湾和惠州大亚湾近岸海域先后暴发了赤潮事件。赤潮主要集中在惠州大亚湾澳头渔港海域、东升至坝光网箱养殖区和深圳大鹏湾盐田渔港至南澳附近海域。赤潮带呈带状或片状分布,宽均约3公里左右,长4-7公里不等。赤潮带海水颜色从浅到深依次为砖红色、红褐色和褐色,若船只驶在赤潮带上,船尾浪花会散发出耀眼红色。澳头渔港海域的赤潮带由于靠近渔港。赤潮带上漂浮着死鱼和白色泡沫,并伴有浓烈腥臭味。8月18日赤潮开始消退,赤潮带海水颜色逐渐变浅,同时产生絮状物和泡沫。8月25日,海水颜色基本恢复正常。赤潮在发展和消亡期间均未对当地海洋相关产业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20.
赤潮是海洋自然灾害之一,近十年来频率增多、范围扩大、时间延长,大有发展之势。位于广东省沿海中部的珠江口是赤潮乡发区,但这几年来赤潮区域逐步向东、西方向扩展,例如 1998年3月中旬,珠江口范围内的香港海域发生赤潮后迅速向粤东、粤西两侧蔓延.这股持续了一个月的大规模赤潮,给粤港两地海水养殖业带来了3.5亿元的经济损失。 令人惊奇的是粤东汕尾港,这些年来虽曾有过赤潮生物带出现,但却幸运地通过了频频发生的赤潮灾害。由于水体富营养化是赤潮的的诱因,而汕尾港区范围内有3500多个养鱼网箱、200多公顷鱼虾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