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调查了浙江省三门县健跳港蛎江滩牡蛎礁中牡蛎的种类、资源量和幼体补充量,并分析了牡蛎的遗传多样性及资源量和幼体补充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蛎江滩牡蛎礁中分布有6种牡蛎,即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熊本牡蛎(C.sikamea)、福建牡蛎(C.angulata)、香港牡蛎(C.hongkongensis)、猫爪牡蛎(Talonostrea talonata)和长牡蛎(C.gigas)。在牡蛎群落组成中,熊本牡蛎、香港牡蛎和近江牡蛎的占比分别为92.92%、5.00%和2.08%,其他3种牡蛎仅在定性调查中发现。夏初和秋季牡蛎平均密度分别为(97±40)个·m-2和(1 770±467)个·m-2;随着潮间带高程的降低,熊本牡蛎密度逐渐降低,而近江牡蛎和香港牡蛎的密度逐步升高。牡蛎幼体附着与补充开始于6月初、结束于10月初左右,补充量呈现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熊本牡蛎在整个礁区均有较高的补充量,近江牡蛎和香港牡蛎则在中、低礁区补充量较高。结果表明,蛎江滩牡蛎礁中的牡蛎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未来需进一步研究泥沙淤...  相似文献   

2.
位于江苏海门的渔场东灶港,有座神秘的“蜊蚜山”,传说它总是随潮水而出没,每当农历初八、廿三小汛期,它就受龙王的指派,带若满身珍珠宝贝露出水面,住上几日。蜊蚜山是一个天然生物半岛,面积约45km^2,因盛产牡蛎而得名。经专家考察后认为,淤泥质海岸出现大面积的生物礁实属中国惟一,世界罕见,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体现了我国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大国担当。海洋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牡蛎礁作为全球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碳储量和强大固碳能力。牡蛎礁在生物钙化、呼吸作用等过程中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但在生物合成、沉积作用等过程中却可以埋藏大量碳。目前,全球牡蛎礁是大气碳的源还是汇尚不明确。为探究牡蛎礁碳源–汇功能,本文综述了牡蛎礁碳源–汇功能研究现状,分析了影响牡蛎礁碳 源–汇功能的关键生态过程,探讨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牡蛎礁碳源–汇特征。研究表明,牡蛎礁不仅可以成为大气碳的汇,还可以提高盐沼植被、海藻、海洋动物等生物的碳汇功能。未来应尽快开展牡蛎礁碳汇功能评估技术等研究,形成以提高牡蛎礁碳汇为目的的牡蛎礁保护与修复技术,提升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4.
蛎乡访问     
一个初冬的早晨,我们驶着小艇,从林木茂密的横山岛出发,沿着碧波粼粼的象山港,向宁海县西店公社牡蛎养殖场驶去.这里是牡蛎的故乡,早在清光绪年间所修的浙江宁海县县志上就有“牡蛎附面而生,块螺相连和蜂房,壳可化灰以涂墙壁,土名蛎黄……”的记载.“蛎乡”真是名不虚传,只见海边和广场上,到处是一堆堆白闪闪的牡蛎壳,房屋和围墙,全刷上了白色的蛎壳灰,村子里的道路掺合粉碎的蛎壳铺成,既平坦,又干燥,下雨天也不会翻浆泥泞.  相似文献   

5.
在广袤的海洋中,各式各样的珊瑚礁使水下世界绚丽多彩。珊瑚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形成的。造礁珊瑚具有分泌碳酸钙形成外骨骼的功能,并且由于有单细胞的虫黄藻与之共生,钙化生长速度快,所以能造礁。珊瑚礁是由生长在热带海洋中的石珊瑚和其他造礁生物、附礁生物、藻类等经历了长期生活、死亡后的骨骼堆积建造而成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将农渔废弃物(花生秸秆和海湾扇贝壳)作为鱼礁材料添加物,利用礁体自身碳封存增加人工鱼礁碳汇潜能的可行性,并通过研究礁体附着生物的变化特征,探讨礁体材料添加物对人工鱼礁生态系统生物固碳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海区礁体附着生物的优势种为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 Gmelin),添加了花生秸秆和海湾扇贝壳的人工鱼礁并未显著增加褶牡蛎的附着量(P0.05)。通过对添加物礁体自身碳封存量的计算,海湾扇贝壳添加物单位实验礁的最小碳封存量为104.13 kg,最大碳封存量为260.32 kg;花生秸秆添加物单位实验礁的最小碳封存量为296.28 kg,最大碳封存量为740.70 kg;实验礁体添加物的总碳封存量达2802.87 kg。以此估算,如将实验所在的66.67 hm2礁区已投放的圆管型混凝土礁材料加入添加物,以海湾扇贝壳替代率为10%计算,至少可完成52040.00 kg碳的封存,以花生秸秆替代率为25%计算,礁体自身的碳封存量可达370350.00 kg。  相似文献   

7.
盐度和营养盐对礁膜配子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礁膜(Monostroma nitidum)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海藻之一,隶属于绿藻门,绿藻纲,石莼目,礁膜科,礁膜属。礁膜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南沿海,生长在内湾静水处的岩石上或具有泥砂的石块上。日常所见的礁膜叶状体是配子体,为膜状,呈绿色或黄绿色,体软并具光泽。礁膜是绿藻中食用价值最高的一种,体软味美,我国南北沿海居民有食用。日本人也喜食“紫菜酱”(原料以礁膜为主,掺入少量紫菜,加入调味料,高压烹煮而成)。此外,礁膜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清热化痰,利水解毒以及降低胆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宁海县牡蛎养殖历史悠久,据《宁海县志》记载,相传宋咸谆四年(公元1268年)就开始抛石养蛎,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该县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沿用原始古老的“块石地播”法养殖牡蛎,用工多而产量低,近几年全县推广水泥条立体养蛎,比“块石地播”法增产3倍~4倍多,经济效益显著。一、根据牡蛎的生物学特性,选好采苗海区。牡蛎是一种营国着生活的海产贝类,各地养殖用的蛎苗都是采集海洋中的自然苗。俗语说:“苗好三分收”,要使牡蛎高产,采好蛎苗是关键。采集蛎苗的海区宜选择沿海内湾,风浪小,流速慢,并有淡水注入的中、低潮海区(潮水干…  相似文献   

9.
十字型人工鱼礁礁体的水动力计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连云港投放礁体海域的波流状况、水深等设计了十字型礁体,并根据波流动力学理论计算了此礁体受到的最大作用力。该十字型礁体在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最大受力为2940N,作用力矩为5699N.m。与礁体受到的静摩擦力、重力矩相比,满足礁体稳定条件,即礁体在海底不会发生滑移或翻滚。  相似文献   

10.
牡蛎的开壳目的是要从贝壳中取出蛎肉以便加工食用。但由于牡蛎的大小、形状不一,给开壳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常用的开壳方法以手工操作为主,其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不适于大规模生产。国外对  相似文献   

11.
正在自然条件下拥有金色壳的牡蛎是非常罕见的,2009年起科研人员从福建、广东等地沿海出产的庞大牡蛎群体中精挑细选出个头大的金黄色牡蛎个体,经过六代定向选育,才培育出如今的"金蛎1号"。"金牡蛎1号"外壳金黄绚丽,能生吃,贝壳还是开发贝雕等工艺品的好材料。2016年11月8~9日,新品种葡萄牙牡蛎"金蛎1号"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现场审查并提交年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为检验底物物理特性对牡蛎幼体附着的影响,通过野外实验分别检验了底物颜色(实验I:黑板和白板)、附着物(实验II: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熊本牡蛎C.sikamea、牡蛎壳、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对熊本牡蛎和藤壶自然补充量的影响。实验I结果显示,底物颜色显著影响牡蛎自然补充量,在实验开始后15 d和30 d时,白板上牡蛎自然补充量显著高于黑板(P<0.05),45 d时白板和黑板间牡蛎自然补充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底物颜色没有显著影响藤壶自然补充量(P>0.05)。实验II结果显示,活牡蛎(熊本牡蛎或近江牡蛎)或牡蛎壳的存在在第1次实验时(8月15日)显著降低了牡蛎自然补充量(P<0.05),而在第2次实验时(8月22日)没有显著影响牡蛎自然补充量(P>0.05);藤壶的存在显著降低了牡蛎自然补充量(P<0.05)。活体牡蛎、牡蛎壳和藤壶的存在均未显著影响藤壶自然补充量(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潮间带牡蛎礁生态修复时,应选择颜色浅且表面干净(没有污损)的底物,且礁体建造须避开...  相似文献   

13.
混凝土人工鱼礁选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人工鱼礁的选型优化包括对礁体材料和礁体构造的选择。参考目前现有人工鱼礁结构类型,选取混凝土为设计礁体材料,计算各礁体实体体积、空方体积、表面积及其重量,通过计算找出礁体各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引入礁体每体积混凝土产生的空方体积(ε)和表面积(η)两个优化参数,来衡量礁体的性能。结果表明:框架形礁ε值相对较高,而异体形或组合鱼礁η值相对较高,说明框架形礁体单位体积混凝土产生流态效应最好,异体形或组合结构礁体单位混凝土附着面积较多。同时引入有效空方体积概念,进一步说明礁体结构与流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褶牡蛎是福建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历来是在潮间带的滩涂上,用竖叠石条或插竹进行养殖,一般并不缺苗。但是,个别海区在某些年景,如莆田县湄洲湾,在1961~1963年曾发生过严重缺苗现象、影响生产。又如霞浦县东吾洋插竹养蛎,附苗区与养殖区不在同一地方,一万根蛎竹(可养一亩)要交付六十元作为代管费,且附苗量并不稳定。蛎民盼望的是能附足养殖期较短、产量高的“梅蛎苗”,可是并不年年如愿,常不得不改附“寡蛎苗”(也称“八月蛎苗”)。  相似文献   

15.
牡蛎开壳脱肉方法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针对福建、广东等省生产的褶牡蛎个体小、形状与大小差异大等特点进行的自动开壳脱肉试验作了介绍。文章叙述了试验内容和方法以及所得的结果。采用高温短时加热、压力迅速释放的方法,可使蛎壳自动打开、蛎肉自动脱落;采用蒸汽作为加热介质,并探索互闭壳肌与贝壳内壁结合处的温度是开壳脱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日本人工鱼礁研究开发的最新动向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日本的鱼礁建设历史悠久。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 ,日本的人工鱼礁建设进一步形成制度化 ,由民间自发行为提升为国家事业 ,近几年每年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 60 0亿日元 (约合 3.6亿元人民币 )用于鱼礁建设 ,建礁体积每年约 60 0万空方。在建礁决策、礁址选择、礁体建造、效果调查等方面更趋科学化、合理化、计划化、制度化。1 政策与投入面对 2 0 0海里海洋专属经济区划界 ,远洋渔业萎缩等问题 ,日本渔民急剧减少 ,水产品进口连年增加 ,而政府又希望国民每天的食物中有 40 %的蛋白质来自水产品。因此 ,保护沿岸海域的渔业资源显得愈来愈重要 ,人…  相似文献   

17.
2013年5月、8月对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生物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监测,利用侧扫声纳系统扫描分析,天然活体牡蛎礁已遭到严重破坏,保存良好的仅为60hm2。调查结果与近三年比较,浮游植物、大型底栖生物、鱼卵仔稚鱼、游泳动物平均密度有所增加,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及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等游泳动物平均资源量降低较为明显。笔者提出,建立天然牡蛎礁核心保护区,在加强监管,开展集鱼型海洋生物资源养护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增殖放流,改善浅海生态环境状况,达到部分修复当地已经消失的活牡蛎礁,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遏制生态系统的退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应杰 《海洋渔业》1982,(5):238-238
<正> 日本沿海的许多地方常有软体动物的贝壳堆积如山,如据岩手县渔业振兴科统计,仅1980年捕上来的牡蛎及扇贝壳就有4,971吨。历年积累的贝壳除极少一部分用做鸡饲料外,绝大部分被埋于地下或原封不动地堆在那里,而且造成蝇蛆孳生,形成环境公害。所以沿海的养殖渔民急于想找到一条再利用这些贝壳的出路。最近该县大船渡市的小野  相似文献   

19.
我们大队位于浙江省温岭县青屿公社,是一个劳力多、田地少,地贫瘠、山头秃的大队。发展生产,靠田、靠山都有困难。去年,大队党支部号召社员发展条石养蛎生产时,部分干部社员激烈反对。他们说,条石养蛎一无经验、二缺技术,搞不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大队党支部经过进一步讨论分析,认为本队发展条石养蛎有四大有利条件:一是滩涂面积大,底质好、适合条石牡蛎生产;二是港湾里自然生长的蛎子多,苗种资源丰富,把握大;三是社员有丰富的抛石养蛎生产经验;四是有兄弟大队条石养牡蛎的试点经验。干部社员统一认识后,干劲倍增,决心把滩涂变良田。  相似文献   

20.
<正> 前言条石养蛎,是我国南方沿海普遍采用的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 L.)养殖技术。采用水泥板代替条石作蛎苗附着基,是对传统养蛎技术的一项革新。水泥板比条石具有价格便宜,结实耐用,附苗牢固,操作方便等优点。在我国北方,特别是辽宁沿海,历来都是采捕野生牡蛎。由于只捕不养,产量逐年下降;目前,蛎肉已成为市场上的中高档水产品。为了提高牡蛎产量,有必要在辽宁南部冬冻较轻的海涂,开展人工养殖牡蛎的实验,建立牡蛎商品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