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引进竹种Guadua amplexifolia为对象,进行了种苗林竹丛结构调控、全年连续育苗和主枝、次生枝扦插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种苗林竹丛结构调控对提高新竹质量有显著作用,处理较对照新竹径级增大51.5%,立竹全高增加30.9%;全年3次移栽育苗成活率均达87%以上,其中以5月份移栽效果好,成竹率达45.7%;1年生、2年生立竹主枝、次生枝扦插成活率68%以上,各处理生根时间无显著差异,平均为47d,综合扦插成活率、出笋成竹数、新竹地径等,以2年生立竹主枝扦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南竹北移"快速育苗及栽培技术实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年的调研试验及一年多的实践 ,总结出了“南竹北移”快速育苗的主要技术 ,使毛竹母竹、金竹母竹北移成活率达到了 95 %以上 ;金竹当年移栽当年出笋成竹 ;其他竹种北移成活率达 80 %以上。  相似文献   

3.
丛生竹高效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竹秆、竹节和竹枝高效育苗技术的系统研究,总结出丛生竹主要竹种经济实用的育苗方法。结果表明:正确选择苗圃地及母竹,用适当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适时育苗,进行科学的抚育管理,可使育苗成活率由传统育苗方法的10%-20%提高到80%-95%,竹苗质量明显改善。造大成活率达90%以上,实现了高效育苗1hm^2,规模化造成350-900hm^2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车筒竹不同育苗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比较了大型丛生竹种车筒竹带蔸埋秆、埋单节、埋双节和主枝扦插法的育苗效果,通过分析4种育苗方法的出苗率、成竹率和成竹质量等指标,认为,埋双节法效果最好,出苗后基本全部成竹,成竹率达97.9%,育苗1年后新竹平均竹高达2.0m,平均地径1.48 cm.另外3种方法,各有优劣,带蔸埋秆法尤其是母竹基部的成竹质量较好;主枝扦插法材料丰富、费用低,通过条件控制提高其成竹率,亦有较大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5.
几种造纸用丛生竹秆节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福建省邵武市对椽竹、孝顺竹、坭竹等几种造纸用丛生竹进行秆节育苗试验表明,用平埋方法育苗显著优于斜埋和直插,竹蔸平埋效果更佳;不同竹种秆节育苗成活率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年龄的秆节育苗成活率在不同竹种间表现不同;不同育苗时间(3月或5月)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竹秆不同粗细、不同部位、单节段或双节段育苗对比试验,结果以细秆(胸径2.5cm)、上部节段、双节段育苗成活率较粗秆(胸径4.6cm)、下部节段、单节段的为高。椽竹秆节径用不同激素处理后,处理间成苗率差异显著,以2,4-D20mg/kg处理5h和硼酸20mg/kg处理24h的效果最佳。几种造纸用丛生竹秆节育苗试验*张文燕周道三马乃训叶长青曹德友张华明  相似文献   

6.
采用1~4年生的毛竹母竹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母竹对毛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均有极显著影响,以2年生母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最高,分别达93.3%、76.9%、83.7%;3年生母竹次之;1年生、4年生母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2个不同海拔试验点的引种试验,严格按照引种栽培技术措施,在宜宾海拔850m以下引种栽植甜龙竹成活率达90%以上,保存率达80%以上,能正常生长越冬,气候、土壤条件适宜,在甜龙竹育苗技术试验中,扦插育苗以ABT100ppm+90分钟处理效果最好,成活率达68.6%,比对照提高33%的成活率;小母竹带蔸埋秆育苗,以NAA30ppm+覆盖处理效果最好,成活率达89.2%,比对照提高37.5%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8.
几种造纸用丛生竹秆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福建省邵武市对橼竹、孝顺竹、坭竹等几种造纸用丛生竹进行秆节育苗试验表明,用平埋方法育苗显著优于斜埋直插,竹蔸平埋效果便佳;不同秆有苗成活率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年龄的秆节育苗成活率在不同竹种同间表现没;不同育苗时间(3月或5月)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竹秆不同粗细、不同部位、单节段或双节段育苗对比试验,结果以细秆、上部节段、双节段育苗居活率较粗秆,下部节段、单节段的为高。橼竹杆节径用不同激素处理后,处理  相似文献   

9.
在河边两岸栽培箣竹,箣竹栽培成活率高,平均每百株箣竹母株成活率达到95.9%。出笋率达。到100%,每株箣竹母株平均出笋达2.2株。箣竹出笋成竹生长迅速,试验结果表明7年生平均竹稍高7.6m,胸径粗16.6cm,枝叶茂盛,枯枝落叶多,能保护河岸不被洪水径流,可保持水土,起到固岸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丛生竹育苗与栽培技术研究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近10年的教学、科研和生产,总结了丛生竹快速育苗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课题组在云、贵、川、桂四省区18个地州市60余个县市所从事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情况。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云南省情,研究创新出侧枝扦插、竹节扦插、小苗压条快繁、容器育苗、促进开花结实、修枝抹芽、封顶、竹秆摆置方式、整地筑床方式、生长素应用技术、HC生根促进剂研制、SW生物肥料应用、根外施肥技术、竹笋促成技术、造林新技术、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等多项技术措施。应用这些措施,可以提高育苗造竹成活率20%以上,提高产苗量30%以上,缩短苗木和幼林生长周期半年至一年,并填补了36个竹种育苗研究和10个竹种丰产栽培研究的空白。在云南指导育苗133.3hm~2,造竹1.5万hm~2,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紫竹秆枝连体埋穗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竹子秆枝连体(枝条与竹秆不分离)埋穗育苗技术是利用分枝枝节隐芽在适宜条件下能萌发成竹的特性而进行的无性繁殖方法。对紫竹进行的秆枝连体埋穗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在钢架大棚内,采用砂壤土作育苗基质,选取粗1cm以上、2年生母竹及侧枝,于枝叶萌发前半月内埋穗,并在埋枝前用100mg/kg的ABT1号生根粉或IBA溶液浸泡基部30min,能够明显提高埋穗的出苗率和成活率,最高可达到87.5%和76.3%。该方法能够大大降低育苗成本,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育苗方法,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佯黄竹(Bambusa changningensis Yi et B.X.Li)具有发笋期长、发笋量大、生长适应性广、材性好等特点,是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文章试验研究了底肥类型(农家肥、复合肥)、栽植季节(春季、冬季)、栽植方式(双头带蔸埋秆栽植、单株栽植)对佯黄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底肥类型间对佯黄竹成活率具有显著影响,对发笋数和成竹数则影响不显著;不同的栽植季节和栽植方式对佯黄竹成活率、发笋数和成竹数均有显著影响;底肥类型、栽植季节和栽植方式的不同处理组合对佯黄竹成活率、发笋数、成竹数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施复合肥底肥,春季采用双头带蔸埋秆栽植方式在成活率、发笋数、成竹数3个指标上均表现最优,成活率达到96.7%,发笋数达到8.3株/丛,成竹数达到6.7株/丛。  相似文献   

13.
竹子集经济、生态、文化价值于一身,是最具开发潜力的绿色植物资源之一,其茎秆是最具开发利用价值的部分。文中概述了竹类植物由笋到茎秆的生长发育研究进展,包括生长规律、形态解剖结构、激素和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4个方面。文中在分析和综述的基础上,指出竹类植物茎秆生长发育研究尚比较薄弱,认为培育符合工业化利用要求和具有高观赏价值的竹子新品种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了除常规的培育和经营措施外,分子辅助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将是实现高产、优质、抗逆等竹子新品种培育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竹子工业化利用效率、实现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隶属箣竹属(Bambusa)箣竹亚属(Subgen.Bambusa),合轴丛生型,为我国著名的观赏竹种,自然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多国有引种[1],具两种秆形--畸形秆和正常秆,畸形秆常用于植物盆景制作和庭院观赏栽培.  相似文献   

15.
以绿竹Dendrocalamopis oldhami、勃氏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的竹蔸苗为研究材料,在南宁市营造试验林,研究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造林后半年,绿竹的造林成活率为96.87%,新竹长势好,勃氏甜龙竹的成活率为50.63%;2个竹种新竹的数量、地径和高度均与母竹秆基径呈正相关关系,造林后半年至1年的新竹数量、地径、高度均与造林后半年的相应指标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加强竹蔸造林抚育管理,促进造林前期的生长量,有利于提早成林。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德宏州重要大型丛生竹及其无性繁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省瑞丽市生态条件优越,竹藤种质资源极其丰富,是发展竹产业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之一,也是建立竹藤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繁育基地最为理想的地区。结合瑞丽珍稀竹藤种质资源保存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对26种优良大型丛生竹种首次进行截秆移植无性繁殖试验,平均生根成活率为59.6%,观测时已发新笋355枝,最高为云南甜竹(83.3%)和潞西大竹(80.8%),最低为锡金龙竹(20%)和金丝巨竹(20%)。结合试验结果,对10个重要竹种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对广西中越沿边的8个县(市、区)的竹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自然分布的竹子有14属40种及6变种或变型,其中以箣竹属(Bambusa)居多,占自然分布竹种数量的39%;许多优良笋材两用竹和生态竹种可以开发利用,一些珍稀竹种需要保护;开展竹类繁殖与培育技术研究是利用和保护当地竹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原态竹材对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应变响应,为原态竹材的尺寸稳定性和环境适用性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以我国6个城市的年均温度和相对湿度为基础数据,通过湿热图谱研究原态竹材的湿热应变行为,采用静态应变仪采集直径相似(96.52 mm±1.46 mm)但长度不同(500、400、300和200 mm)原态竹材依次经历6个阶段温湿度变化(5 ℃、66%;13 ℃、50%;20 ℃、70%;20 ℃、80%;30 ℃、80%;9 ℃、36%)过程中端部和中部的周向应变以及原态竹材的轴向应变数据,分析讨论温度、湿度和长度对原态竹材应变响应行为的影响。【结果】初始状态应变值设定为零,竹材水分蒸发收缩时应变为负,吸湿膨胀时应变为正,当温湿度骤然下降时,试样端部和中部膨胀应变急剧减小甚至开始收缩。竹材的周向应变为-500~3 000 με,轴向应变为-50~225 με。原态竹材端部周向应变较敏感,中部周向应变出现滞后现象。长度为500和400 mm试样端部和中部的最大应变差较大,相比300和200 mm试样端部应变差差异显著;较短试样端部和中部的应变差从正值缩小为零后变为负值,端部和中部应变行为出现此消彼长现象。【结论】原态竹材能够对温湿度变化做出即时响应,温度、湿度和长度对原态竹材的应变响应具有明显影响,温度的影响主要依赖湿度导致竹材含水率变化来体现。周向应变与轴向应变行为相似,但明显大于轴向应变,端部对温湿度的响应更为敏感,中部响应有滞后现象,长度越长的竹材内部干缩或湿胀应力越不均衡。温湿度变化引起原态竹材内应力不均衡是原态竹材应变不均甚至开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The effects of removing aboveground vegetation on survival and growth of Hondo spruce (Picea jezoensis var. hondoensis) saplings were examined in a dense dwarf bamboo (Sasa nipponica) field inside a deer-proof fence built in a degraded sub-alpine forest on Mt Ohdaigahara, central Japan. All bamboo culms were removed within a radius of 1 m from each sapling in a plot of 0.6 ha (removal plot), whereas no culms were removed in two control plots of 0.1 ha. We measured the height, crown depth, and main shoot elongation over 1 year for all spruce saplings, culm height and cover ratios of dwarf bamboo growing around each spruce sapling, and the light levels above each sapling. Removal of dwarf bamboo regulated the culm height and bamboo coverage until the following summer such that light conditions improved. The mortality of saplings smaller than the average culm height was lower in the removal plot (0.89%) than in a control plot (5.9%). After bamboo removal, sapling height growth was reduced with increasing bamboo cover in the previous year. Complete removal of the aboveground portions of covering bamboo improved sapling survival while regulating elongation growth, possibly because of the sudden increase in light intensity. Thus, controlling the extent of dwarf bamboo removal might be necessary to facilitate the growth of spruce saplings to restore the for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