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制约因素之一。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具有战略意义。乌兰察布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 水资源严重紧缺,水源问题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且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平衡。本文对全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供需在进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搞好水利规划, 优先发展水利产业; 合理布局水利工程,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 综合效益为中心的水利经营管理机制, 推广节水技术, 合理利用水资源, 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报道用免疫金染色和免疫金银染色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种的带菌部位及带菌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病原细菌分布于谷壳、籽实皮、胚和胚乳,主要集中在谷壳上。谷壳外表带菌量多于内表面。籽实皮外表面由于受谷壳污染较之内表面的带菌量多。籽实皮内表面、胚和胚乳的带菌量均较少,差异不显著。谷壳、谷壳内表面、籽实皮、胚乳(或胚)的带菌量之比为36:13:9:1。  相似文献   

3.
干旱是河北省夏大豆生育期内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选用1991—2020年河北省夏大豆种植区97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风速等资料,以作物水分亏缺距平指数划分干旱等级,基于游程理论提取干旱事件的历时和烈度,采用Copula函数分析干旱事件的同现重现期,以及干旱事件同现重现期与大豆单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区干旱历时、干旱烈度的高值区位于邢台、邯郸,干旱频次的高值区位于石家庄西部、保定西部、廊坊北部,说明高频次的区域不一定是长历时、强烈度干旱过程的分布区域。(2)河北省夏大豆干旱历时以威布尔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为主,而干旱烈度以广义极值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为主。(3)Frank-Copula函数为河北夏大豆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最优联合分布函数。(4)时长为3旬的干旱事件重现期最小,重旱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廊坊、保定、石家庄中西部、沧州中东部、衡水、邢台、邯郸;时长为11旬的各等级干旱仅邯郸中东部为相对高风险区,其它大部地区为低风险区,即时长为11旬的干旱事件出现的可能性较小。(5)大豆单产与干旱时长、干旱烈度的相关系数75%的站点通过了P<0.05的显著性检验,与重现期的相关系数所有站点均通过了P<0.05的显著性检验,甚至1个站点通过了P<0.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重现期更能反映干旱事件对产量的影响,长历时、高烈度干旱事件的重现期低值区为干旱的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4.
全膜双垄沟播起垄施肥铺膜机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的农艺要求,研制了一种起垄施肥铺膜机,可完成起垄、施肥、喷药、铺膜和覆土压膜联合作业。用旋耕方式整地起垄,覆土装置实现地膜纵向两边均匀覆土和地膜横向间隔覆土。采用旋耕前喷药和铺膜前施肥的作业方式,保证药效和肥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试验表明,垄面光滑,无明显缺陷且覆土后的地膜无机械破膜现象。膜横向覆土距离的平均值为102 cm,纵向覆土厚度和宽度的平均值为5.1 cm和11.4 cm,大垄的垄宽和垄高的平均值分别为69.3 cm和14.9 cm,小垄的垄宽和垄高的平均值为40.5 cm和15.2 cm,满足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农艺要求。覆土的厚度、宽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83%和7.52%,大垄宽度、高度的变异系数为1.22%和2.14%,小垄宽度、高度的变异系数为2.26%和1.58%,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1986年至2004年间8年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绿洲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社会经济与自然驱动力。文中对各项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对社会经济和自然驱动力的11个指标综合分析和对比,确定绿洲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阐明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张掖市甘州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的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74.303%和16.960%,反映出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因子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其中,社会经济驱动力在张掖市甘州区LUCC中起到主导作用,自然驱动力相对来说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6.
在中亚干旱区,发育着大量的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其中中国新疆北部以及哈萨克斯坦东部是中亚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典型区,山地系统是干旱区水资源的形成区,也是重要的矿质营养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绿洲系统是生产力相对较高的区域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心,而荒漠系统则是干旱区面积广阔和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地貌类型与气候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基础和框架,水文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空间格局,植被类型反应耦合类型的外貌,本文对新疆北部和东哈萨克斯坦山地、绿洲、荒漠三个子系统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典型区近40年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来探讨中亚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黑河流域不同生育期生态用水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不同农作物、森林等植被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张掖和额济纳旗的气象资料,估算了3~10月各旬平均的作物生态需水量,分析了张掖人工绿洲近20 a来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灌溉面积、作物以及下游天然绿洲的生态需水量的生育期变化。结果表明,绿洲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了26.6%。通过对黑河流域中游人工绿洲和下游天然绿洲逐旬生态需水量的估算发现,人工绿洲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与下游天然绿洲的生态需水量在生育期上不同步,小麦、玉米需水高峰分别在6月中旬和8月中旬,用水量分别为6.14 mm/d和8.6 mm/d;天然绿洲的需水高峰出现在8月下旬,为8 mm/d。张掖人工绿洲的区域平均生态需水量高峰在6月中旬,为6.37 mm/d,天然绿洲的需水高峰在8月下旬,区域最大需水量为6.06mm/d。对于整个流域,最大需水量高峰在6月中下旬,为6.03 mm/d。中游人工绿洲与下游天然绿洲生态用水的时间差,为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In arid areas,ecological degradation aroused by over-exploitation of fresh water,expansion of artificial oasis and shrinkage of natural oasis,has drawn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and officials.The water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 can b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water consumption of social-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eco-environments.In addition,increase of the water footprint indicates the expansion of artificial oasis,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natural oasis could be reflected by the variation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swer a scientific question that what is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ansion of the artificial oasis and the degradation of the natural oasis in the arid environments of Xinjiang,China.Thus,based on the social-economic data,water consumption data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during 2001–2015,we calculated the water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 to express the human-related pressure exerted on the water resources and arid environments in Xinjiang(including 14 prefectures and cities),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ter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its mechanism by using the coupling analysis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water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Xinjiang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2001–2015,and the increasing rate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was much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water footprint.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the water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 was relatively high at the temporal scale and varied at the spatial scale.Among the 14 prefectures and cities examined in Xinjiang,the greater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such as in Karamay and Urumqi)was associated with the lower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the two footprints.Increases in the water footprint will cause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to increase,such that a 1-unit increase in the consump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ould lead to 2–3 units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reases of the water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together with the intensities of water consumption both in the natural and artificial oases of Tarim River Basin,have approved the fact that the formation and expansion of 1 unit of the artificial oasis would bring about the degradation of 2 units of the natural oasis.These conclusions not only provide a technical basi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Xinjiang,but also offer a theoretical guide and scientific information that could be used in similar arid areas around the world.  相似文献   

9.
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原则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化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 5个指导思想与原则 :物种本地化原则、物种多样化及其合理配置原则、保护为主重建为辅的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和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原则 ,并提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10.
南疆近60年来大风灾害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疆各地州1949—2008年间的风灾发生次数、累计发生时间,其造成的死亡人口、受灾农田面积、经济损失和死亡牲畜资料,对南疆风灾、灾度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得出:(1)在南疆总体上,风灾发生次数由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逐年增长,50年代发生11次,90年代发生115次,但21世纪开始略有减少;巴州、阿克苏和喀什风灾发生次数多,累计发生时间长,是防范风灾和灾后救助的重要区;克州、和田风灾发生次数少,累计发生时间短,是防范风灾和灾后救助的次要区。(2)在南疆风灾中均有重大灾害、一般灾害和轻度灾害,巴州属于重大风灾区;阿克苏、喀什与和田属于一般风灾区;克州属于轻度风灾区;(3)在南疆整体上,4~5月份风灾发生次数较多,累计发生时间较长,而且4~5月份是作物播种和出苗期,大风容易成灾,为此4~5月份是风灾防范和灾后救助的重点季节。(4)大风受灾农田面积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而增加,而且增长速度比耕地增长速度还快,建议加大投入,改善生态环境,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进程,建立减灾系统,加强风灾防治。  相似文献   

11.
文中结合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七个批次的国家级历史文化村镇数据和历史文化名城数据,综合利用最近邻指数法、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全国尺度上,历史文化名城数量东西差异大,而历史文化村镇数量南北差异大。2)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分布比较均匀,而历史文化村镇属于集聚分布。3)因子影响程度上,人口要素、经济要素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较大,交通要素次之,自然要素的影响程度较小,另外不同因子对变量的影响方向具有差异性。4)人文环境、评审制度和传统风水理念也会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的地域分布和影响因素,有利于从空间上认识与保护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揭示历史文化资源空间分异的背后影响机制,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收集了尼雅河下游沙漠沙、土样品的矿物全量及微量元素分析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得出了矿物全量及微量元素在不同类型的沙、土样品中的分布规律。而且还通过引入一系列的氧化物比值来更进一步揭示不同类型样品中氧化物含量的变化及其反映的环境特征。同时,本文对沙、土样品中氧化物、微量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产生的原因给予了一定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采用熵技术法对高泉小流域治理的水土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高泉小流域生态恢复的水土效益指数为51.0,其水土效益指数排序为:林草地生态恢复效益>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养分效益>农田土地生产力效益.说明生态恢复治理措施对农田土地生产力和土壤养分效果,较之于土壤水分和林草地植被恢复效益低.这种评价结果比较符合当地实际,也说明该小流域通过治理后处于生态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alization of two-way coupling of the unsaturated-saturated flow interactions of the SWAT2000 and MODFLOW96 models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grated surface/groundwater model SWATMOD99, and its application in Hetao Irrigation District (HID), Inner Mongolia, China. Major revisions and enhancements were made to the SWAT2000 and MODFLOW models for simulating the detailed hydrologic budget and coupled unsaturated and saturated interactions, and irrigation canal hydrology for the HI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seasonal groundwater recharge to and evaporate from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and the annual water budget over the district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The results implied the necessity of two-way coupling of the unsaturated-saturated interactions when groundwater is shallow, and the feasibility of making comprehensive use of the information coming from both the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models to make a more physically-based assessment of the coupled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15.
旱作农田水肥耦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在查阅1970~2004年国内外大量旱作农田水肥耦合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对其中30篇进行了分析总结。综合评述了旱作农田水肥效应关系、水肥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不同水肥条件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施肥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水肥耦合模型和研究方法等研究进展情况。指出今后水肥耦合研究应该加强施肥对农产品品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研究,同时依据不同试验目的选用田间试验或模拟试验,注重构建通用性的水肥耦合模型。  相似文献   

16.
传统农药剂型利用率不高,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发展高效、安全的农药新剂型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植物保护开辟了新的应用前景。利用纳米材料与技术构建纳米载药系统,可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减施增效,降低农药残留与环境污染。本文对纳米农药的主要剂型和增效机理进行综述,对目前纳米农药存在的问题与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纳米农药能够显著改善农药有效成分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促进对靶沉积与剂量转移,减少流失和降解,进而降低农药施用剂量和施药频率。目前纳米农药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在规模化制备、定性与定量检测以及相关评估法规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容载力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在分析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了大气污染的特征及其原因 ,并计算出四种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降尘和氮氧化物的环境容载力。同时 ,结合乌鲁木齐市现阶段发展水平和清洁能源的资源优势 ,提出切实可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方法及解决途径 ,以达到明显改善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促进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要途径之一。文中运用钱纳里发展模型,并通过计算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指数,论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结合城镇人口与农业劳动力人口指标,分析了新疆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并对省域层面工业化和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新疆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发展存在显著不协调状况,总体发展水平低、城镇化滞后工业化发展态势明显;在省域85个县市中,协调发展区域尚处于低度协调水平,为提升新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必须打破当前发展模式,实现由"协调发展-交互发展-更高层次协调发展"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脆弱生态区适度经济开发的评价与调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脆弱生态区的适度经济开发及其调控模式 ,是实现脆弱生态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在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弹性力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脆弱生态区的演化模型 ,可对经济开发活动影响下脆弱生态区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 ,并进而提出脆弱生态区适度经济开发模式及其调控措施。本文首先讨论了经济开发活动对脆弱生态区的影响以及脆弱生态区主要经济开发活动的类型及其驱动因子 ,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脆弱生态区的适度经济开发的评价模型及其调控手段 ,最后以内蒙古翁牛特旗和敖汉旗脆弱生态区为例 ,通过对其 4个状态变量演化趋势的模拟 ,认为它们现有的经济开发模式都是不可持续的 ,并分别提出了它们的最佳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气候情景下中国东北与华北作物产量变化趋势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意大利ICTP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输出的多情景加权平均值简称REA情景和英国Hadley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A2和B2情景,结合WOFOST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模拟研究了未来40 a(2011—2050年)气候变化对我国华北东北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从40 a平均结果来看,对于东北玉米区,三种气候情景资料下可能减产区域主要是东北三省的偏西南地区,其中减产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吉林省的西部地区白城、通榆等地。对于华北冬麦区,REA情景下可能减产区主要是河北省的东部和山东省的东部,其中减产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及其以东地区;A2和B2情景下可能减产区主要是河北省的中部和东部、山东省的东部以及河南省的南部偏南地区,其中减产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天津及其以东地区和山东省的东部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