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水温(27±3)℃下,将体质量为(2.18±0.14)g的三疣梭子蟹幼蟹以多只(10只)或单只的方式饲养在半径为50cm的圆形养殖桶中,比较群养与单养条件下三疣梭子蟹的生长特性、消化酶与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1)群养组幼蟹在蜕壳后的软壳期间被同类捕食和残杀现象严重,死亡率和残疾率显著高于单养组幼蟹(P0.05);(2)两种养殖条件下幼蟹在夜间完成蜕壳的比例显著高于白天;群养组幼蟹在白天蜕壳的比例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3)群养组幼蟹的蜕壳周期显著小于单养组(P0.05),但蜕壳同步率低于单养组,群养组幼蟹的体质量、甲宽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略高于单养组,差异不显著;(4)群养组幼蟹肝胰腺和胃中的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单养组,肝胰腺中最为明显;(5)群养组幼蟹肝胰腺和血淋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而两种养殖条件下幼蟹组织中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以初始平均体重为7.1 g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幼蟹为试验对象,以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为试验因素,各设3个水平,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9(34),配制成9种饲料,在室内水族箱进行为期4周的饲养试验,以探讨三疣梭子蟹幼蟹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粗纤维的适宜含量.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幼蟹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粗纤维的适宜含量分别为40%、6%~8%和≤5%时,三疣梭子蟹幼蟹增重率和蜕壳率高,饲料系数低和蛋白质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注射可视嵌入性荧光、剪附肢两种手段对不同期别的三疣梭子蟹进行标记,以研究标记的适用性及对个体生长的影响。对不同发育阶段三疣梭子蟹进行两个部位荧光注射,统计蜕壳后可识别率。结果显示,Ⅱ、Ⅲ期幼蟹适合腹面区域注射,Ⅳ期以后幼蟹适合游泳足基节和头胸甲背面的薄膜关节注射;标记后,经过两次蜕壳,识别率在80%以上,但经3次蜕壳后,识别率较低;根据标记组、未标记组生长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标记对三疣梭子蟹个体生长无显著性影响。Ⅶ期以后的幼蟹,更适合剪附肢法,该法操作简单、识别率高,对个体生长、存活无显著性影响(P〉0.05)。  相似文献   

4.
盐度对三疣梭子蟹生长、蜕壳及能量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盐度(15,20,25,30,35)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幼蟹生长、蜕壳和能量利用的影响,探讨了三疣梭子蟹生长的最适盐度、蜕壳与生长的关系以及不同盐度水平下蟹的蜕壳同步性。实验时间为50 d,结果显示:1、盐度显著影响三疣梭子蟹的摄食、生长和能量利用。盐度20、25和30组,三疣梭子蟹的日摄食率(FId)较小,但其食物转化效率(FCEd)较高,其中盐度30组蟹的食物转化效率显著高于盐度15和35组(P<0.05),与盐度20和25组差异不显著(P>0.05)。盐度20、25和30组的能量吸收效率(K1)和净生长效率(K2)显著高于盐度15和35组。实验结束时,盐度30组三疣梭子蟹获得了较高的湿重、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且显著高于盐度15和35组(P<0.05),而与盐度20和25组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回归分析表明,当水体盐度为26.3时,三疣梭子蟹特定生长率(SGRd)最大。2、不同盐度下,三疣梭子蟹幼蟹从Ⅶ期生长到Ⅹ期的蜕壳周期为18.9~23.5 d,各盐度组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但盐度30组三疣梭子蟹蜕壳周期较其他盐度组缩短了3.1~4.6d。低盐(15)下,三疣梭子蟹出现MDS(蜕壳未遂)死亡,蜕壳受到抑制;而高盐(35)则抑制三疣梭子蟹新壳的硬化,盐度20和25组三疣梭子蟹的蜕壳同步性较好。实验结果初步表明,养殖生产中水体盐度控制在25左右有利于三疣梭子蟹的蜕壳同步及生长。  相似文献   

5.
三疣梭子蟹是靠蜕壳方能快速生长的。据资料介绍,三疣梭子蟹幼蟹变态、发育过程要经历门-18次蜕壳,每蜕壳1次,体长增加显著。仔幼蟹蜕壳周期较短,生长迅速,成蟹蜕壳周期较长,生长速度较慢。蜕壳的周期变化还取决于水环境和管理水平。但是在近几年的养殖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三疣梭子蟹蜕壳不遂而停止生长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水温和蜕壳次数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耗氧率的影响,采用静水式密闭装置测定了幼蟹在水温15~35℃范围内和第7~11蜕壳期(C7~C11,幼蟹Ⅳ期~幼蟹Ⅷ期)的耗氧率和耗氧量。结果显示,水温在15~30℃时,幼蟹的耗氧率在各蜕壳期都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升高,于30℃达到峰值,之后随着水温的上升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在C7阶段,水温30℃时幼蟹的耗氧率达到最高值0.661 mg/(g·h);幼蟹的耗氧量在各水温条件下都随着蜕壳次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C11阶段,水温30℃时幼蟹耗氧量达到最高值4.168 mg/h,不同蜕壳次数幼蟹的耗氧量差异显著(P<0.05)。幼蟹耗氧率(R)与温度(T)、不同蜕壳次数幼蟹湿质量(W)的二元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其关系式为:R=0.239 5+0.009 4T-0.019 7W(r=0.821 5,P<0.01)。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水温、蜕壳次数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耗氧率影响显著,三者之间有显著的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建立一种实用的标记方法,对更好地评价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效果和良种选育工作非常重要。本实验采用注射可视嵌入性荧光、剪附肢两种手段对不同期别三疣梭子蟹进行标记,以研究标记的适用性及对个体生长的影响。对不同发育阶段三疣梭子蟹进行两个部位荧光注射,统计蜕壳后可识率。结果显示,II、III期幼蟹适合腹面区域注射,IV期以后适合游泳足基节和头胸甲背面的薄膜关节注射;标记后,经过两次蜕壳,识别率在80%以上,但3次蜕壳后,识别率较低;根据标记组、未标记组生长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标记对三疣梭子蟹个体生长无显著性影响。VII期以后的幼蟹,更适合剪附肢法,该法操作简单,识别率高,对个体生长、存活无显著性影响(P≥0.05)。因此本研究得出:将两种个体标记方法结合起来应用,更合理、更科学,为梭子蟹增殖放流、良种选育等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淡水渔业》2021,51(5)
为探讨不同水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蜕壳、生长和摄食率的影响,本研究应用恒温的河蟹个体养殖系统,分析不同水温(10、15、20、25、30℃)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成活率、蜕壳次数、蜕壳间隔、蜕壳增重率、肥满度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33 d的试验中,各饲养水温的中华绒螯蟹成活率均在89%以上;10℃和15℃水温的实验蟹只蜕壳1次,20℃和25℃水温组的实验蟹蜕壳2次,30℃水温组的实验蟹蜕壳3次;五个水温组的平均蜕壳间隔分别为109.39、67.92、46.63、43.69、38.01 d;蜕壳增重率随水温升高呈总体增加的趋势,30℃水温组的蜕壳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水温组;平均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逐步增大,且各水温组间差异显著;肥满度随水温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五个水温组的平均日摄食率分别为1.58%、1.97%、3.54%、4.79%和5.25%。腿部肌肉切片观察发现,低水温组(10、15、20℃)的肌纤维直径显著大于高水温组(25、30℃)。结果表明:随着饲养水温的增加,河蟹的蜕壳速度加快,增重率增加,肥满度下降,摄食率增加,以30℃水温时的河蟹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9.
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幼蟹、雌性成蟹及抱卵雌蟹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比较了野生和养殖蟹肌肉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肝胰腺中的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旨在揭示三疣梭子蟹不同生长阶段的消化酶和SOD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幼蟹、成蟹和抱卵蟹的SOD酶均表现为野生蟹显著高于养殖蟹(P<0.05);野生成蟹的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亦显著高于养殖蟹,是养殖蟹的2.5倍以上。因此,养殖蟹的机体健康水平、免疫保护和抗应激能力不及野生蟹,尤以幼蟹阶段SOD酶活性最低,抗逆境力最差。(2)野生和养殖幼蟹的淀粉酶活性分别为(1.57±0.09)U.mg-1和(2.61±0.01)U.mg-1,显著高于成蟹和抱卵蟹(P<0.05);野生和养殖成蟹的胃蛋白酶活性分别为(5.83±0.45)U.mg-1和(2.77±0.10)U.mg-1,显著高于幼蟹和抱卵蟹(P<0.05),是幼蟹和抱卵蟹的2~3倍;脂肪酶活性以养殖抱卵蟹最高,野生成蟹次之;消化酶活性变化与蟹的生长阶段及食性转变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不同生长阶段的消化酶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野生和养殖三疣梭子蟹的幼蟹、雌性成蟹及抱卵雌蟹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比较了其肝胰腺中的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及肌肉中的SOD活性,结果表明:(1)野生和养殖幼蟹的淀粉酶活性分别为(1.57±0.09)U.mg-1和(2.61±0.01)U.mg-1,显著高于成蟹和抱卵蟹(P<0.05);野生和养殖成蟹的胃蛋白酶活性分别为(5.83±0.45)U.mg-1和(2.77±0.10)U.mg-1,显著高于幼蟹和抱卵蟹(P<0.05),是幼蟹和抱卵蟹的2~3倍;脂肪酶活性以养殖抱卵蟹最高,野生成蟹次之;消化酶活性变化与蟹的生长阶段及食性转变相关。(2)幼蟹、成蟹和抱卵蟹的SOD酶均表现为野生蟹显著高于养殖蟹(P<0.05);野生成蟹的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亦显著高于养殖成蟹,是养殖成蟹的2.5倍以上。因此,养殖蟹的机体健康水平、免疫保护和抗应激能力不及野生蟹,尤以幼蟹阶段SOD酶活性最低,抗逆境力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