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贵州省野生果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贵州果树资源蕴藏量大,野生资源丰富.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标本与资料,对贵州野生果树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野生果树的利用对策及建议,为贵州野生果树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西藏野生蔬菜种类丰富,在调查的基础上,以Visual Basic6.0为主导设计语言,Microsoft-Access2003为编写软件建立了西藏部分野生蔬菜种质资源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了野生蔬菜科、属、种名,分布地点、形态特征、食用文化及食用部位等基本情况,具有管理数据和用户查询功能。  相似文献   

3.
西藏部分野生蔬菜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西藏野生蔬菜种类丰富,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以Visual Basic6.0为主导设计语言,Microsoft-Access2003为编写软件建立了西藏部分野生蔬菜种质资源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了野生蔬菜科、属、种名,分布地点、形态特征、食用文化及食用部位等基本情况,具有管理数据和用户查询功能。  相似文献   

4.
新疆野生油菜与野芥(Sinapis arvensis L.)遗传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官春云 《作物学报》1996,22(2):214-219
对新疆野生油菜和野芥(Sinapis arvensis L)的cpDNA,染色体数及核型,叶表皮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生殖隔离,植株形态和生长发育等研究结果表明,新疆野生油菜就是野芥。鉴于野芥在我国还没有记载和报道,因此,新疆野生油菜的发现就是野芥在中国的新发现。野芥在加拿大被称为“毒草”。文章对防止野芥蔓延,野芥作为种质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和在油菜起源进化中的地位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辽宁凤凰山野生果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梅 《种子》2007,26(12):50-52
凤凰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果树资源丰富。经过3年野外调查,结合有关标本与资料,分析研究了果树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共有23科36属86种。并提出野生果树的利用对策及建议,为凤凰山野生果树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疆野生油菜与野芥遗传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官春云 《作物学报》1996,22(2):214-219
对新疆野生油菜和野芥的cpDNA,染色体数及核型,叶表皮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生殖隔离,植株形态和生长发育等研究结果表明,新疆野生油菜就是野芥。鉴于野芥在我国还没有记载和报道,因此,新疆野生油菜的发现就是野芥在中国的新发现。野芥在加拿大被称为“毒草”。文章对防止野芥蔓延,野芥作为种质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和在油菜起源进化中的地位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贵州主要野生果树种质资源的丰富度和相似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继红 《种子》2000,(3):76-78
通过对贵州野生果树种质资源的统计、研究表明:贵州省一果树物种资源丰富,共有19科、32属、113种及16变种。这些野生果树主要集中在蔷薇科、桑科、猕猴桃科和葡萄科。贵州省野生果树物种资源在各地区分布不平衡,黔东南地区最丰富,黔西南、黔南和铜仁地区较丰富,而遵义、安顺和六盘水地区较贫乏。各地区野生果树物种资源的相似系数表明,遵义地区和毕节地区的野生果树物种资源最为接近,黔东南与六盘水之间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8.
贵州亚热带地区野生经济植物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利用这些野生植物资源建立农业科技园区有其重要价值。选用野生果树、野生药用植物、野生观赏植物、野生蔬菜、野生香料和野生淀粉植物进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走产学研综合之路,对促进科技进步,从而推进贵州亚热带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潍坊市果树种质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3℃,为落叶果树适宜栽培区,果树资源丰富。为摸清果树种质资源状况,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资源。自1980年以来,笔者对本市果树种质资源进行了多年的搜集、调查、鉴别整理工作。现已基本查明了本市果树种质资源状况,共有栽培(包括砧木)、野生及引种果树种质资源21科47属121种14个变种。各科(属、种)之间的先后次序,以其拉丁文首字母按A、B、C、D……的顺序排列。  相似文献   

10.
摘 要:本文对西藏各地(市)搜集而来的14份野生白菜型油菜进行了形态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材料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性状在不同材料之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其株高、基生叶、伸长茎叶和苔茎叶、千粒重等都非常丰富。采用卡方距离、离差平方和聚类方法对14份西藏野生白菜型油菜的植株高度、主茎粗度、分枝总数、主花序角果数等7个主要考种性状进行聚类,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G1类群包括野白5、野白6、野白9共4份种质材料,占种质资源总数的21.43%,属于下生分枝型;G2类群包括白14一份种质资源,占种质资源总数的7.14%,属于上生分枝型;G3类群包括野白1,野白2,野白3,野白4,野白7,野白8,野白10,野白11,野白12,野白13等10份材料,占种质资源总数的71.43%,属于均生分枝型。当阈值为0.54时,可将供试材料划分为SG1、SG2、SG3、SG4、SG5等5个亚类群。该聚类方法用于西藏野生白菜型油菜的综合分类是科学可靠的。另外聚类结果也如实反映了各类群之间的差异性,这为正确评价西藏野生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及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关键词:西藏;野生白菜型油菜;形态性状;多样性;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和植物标本研究表明,青海省蔷薇科野生果树有60种(含2个变种、1个变型),隶属于10属,占全省野生果树总数的53.6%。其中以蔷薇属(Rosa)和栒子属(Cotoneaster)最为丰富,分别有13种、12种,其次悬钩子属(Rubus)和李属(Prunus)分别有9种、8种,这4个属的种类占青海蔷薇科野生果树的70%;果实类型有梨果、聚合果、核果3种类型,其中梨果类、聚合果类占有较大比例,分别占总种数的45%和40%。青海省蔷薇科野生果树不少种类具有抗寒耐旱等特性,可作为砧木或抗性育种材料,一些种类果实营养较为丰富。青海蔷薇科野生果树主要分布于东部的黄河、湟水河及大通河流域,并划分为西倾山区、祁连山区和青南高原区3个分布区域,分析了各区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垂直分布在海拔1800~4000 m之间。另外,对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贵州亚热带地区野生果树资源种类,评价及利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代正福  周正邦 《种子》1998,(4):22-25,33
贵州亚热带地区野生果树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收集到18科37属94种,根据植物学特性,有常绿乔木,常绿灌木或水乔木,常绿藤本和常绿草本,落叶乔木,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和落叶木质量藤本7类,果实为核果,浆果,仁果和瓠果,垂直分布于海拔150~1000m的常绿阔叶林或灌丛中,本文亦对该区野生果树资源蕴藏量,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指出引种栽培土壤,水分,光照等因子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野生欧洲李种子特性,解决其繁殖困难的问题,以新疆野生欧洲李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种子表型,并对其种壳、种皮及胚的石蜡切片显微结构及扫描电镜微观结构研究,掌握野生欧洲李种子形态及结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1)新疆野生欧洲李种壳为椭圆形,两端略尖,浅棕色,具有坚硬的种壳,表面粗糙。种仁为扁平近卵形,种皮具纵向条纹。双子叶,白色。(2)扫描电镜下,种皮饰纹为形状不规则的褶起,多为近圆形、长椭圆形,又似蜂房状,并有排列不规则的瘤状突起;种壳表面饰纹呈现多层次不规则多边形连接状孔穴,连接边粗糙。(3)石蜡切片显示野生欧洲李种皮纵切由3层构成,胚表层细胞近长方形,排列整齐紧密。野生欧洲李种子形态与其他李属植物种子的基本相似,但其微观形态在植物分类、亲缘关系研究中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The family Rosaceae includes many economically important fruit trees, such as pear, apple, peach, cherry, quince, apricot, plum, raspberry, and loquat.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whole-genome sequences have been released for Chinese pear, European pear, apple, peach, Japanese apricot, and strawberry. These sequences help us to conduct functional and comparative genomics studies and to develop new cultivars with desirable traits by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in breeding programs. These genomics resources also allow identification of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in Rosaceae, development of genome-wide SNP and SSR markers, and construction of reference genetic linkage maps, which are available through the Genome Database for the Rosaceae website. Here, we review the recent advances in genomics studies and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for Rosaceae fruit trees, particularly pear, apple, peach, and cherry.  相似文献   

15.
黑宝石李果实目前常用低温气调方法进行贮藏,果实贮藏前的准备过程对低温气调贮藏效果有极大影响。综述了黑宝石李果实采前管理、采摘、采后处理和库体消毒等贮藏前准备过程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梅是原产于我国的水果。梅自古以来在医疗和饮食方面都有很多的应用。总结了我国梅果的品种分布、基本成分和产品加工,并简述了国内外对梅果保健功能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具有保持梅果原有天然营养成分,减少功能性成分损失,具有保健功能的梅加工新工艺。  相似文献   

17.
Daniel Zohary 《Euphytica》1992,60(1):75-77
Summary The mode of origin of the hexaploid (6x=48) European plum Prunus domestica has been re-examined. It is argued that the evidence in support of an allo-polyploid origin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4x P. spinosa in the formation of this fruit tree is far from being satisfactory. Instead, the morphological affinities between P. domestica, P. spinosa and P. cerasifera (= P. divaricata) and the available cytogenetic evidence seem to implicate 2x, 4x, 6x P. cerasifera as the sole wild stock from which the cultivated 6x European plum could have evolved.  相似文献   

18.
生态活性有机肥在蔬菜及果树上的施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蔬菜及果树上进行了施用活性有机肥的试验,结果表明:(1)施用活性有机肥对大白菜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株高、叶片数、叶宽、开展度3次测量均高于常规施肥,产量比常规施肥每公顷增产5010kg,增产率达10.96%,投入产出比也较高,效益比为1:6;植株的抗病能力也较常规施肥(5.6%)强,降低了2.9%。(2)活性有机肥较传统施肥明显提高番茄的品质。座果总数增加14,小果数量降低4%,大果和中等果数分别增加2%和1.9%;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传统施肥高3.1 %。(3)施用活性有机肥处理能提高李果百果重、单株平均产量,分别比施等量普通复合肥的高11.1%和22.7%;施用活性有机肥可显著降低李果果实的总酸度,降低了0.1%,Vc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0.2 mg/100g和2.1%,果实硬度指标未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主成分分析法在李果实贮藏特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李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八个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原始的指标可划分为四个主成分因子。第一、二、三和四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52.774%、23.154%、15.025%、7.987%,累计贡献率为98.941%。构建的综合评价模型表明,贮藏0d至4d期间,李果实进行的是后熟过程,这一期间果实的品质较好;贮藏4d至10d,果实进入衰老阶段,至贮藏10d时,果实失去价值。  相似文献   

20.
Intact fruit from five plum × apricot hybrids, two Japanese plums and seven apricots were sampled for their volatile constituents by headspace analysis to study the transmission of biochemical flavor constituents from apricot and plum to hybrids between them. Volatiles were collected in Tenax traps, eluted with ether, and examin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Forty-one compounds from seven chemical class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fruit samples. Seven of the identified volatiles were unique to plumcot, and not present in either the plum or apricot parent. Aromatic profiles from plumcot accessions more closely resemble apricot profiles rather than pl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