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江西1978土壤分类系统与FAO1990土壤分类系统的衔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国1978和FAO1990两种土壤分类系统分类依据的共性、联系,把FAO1990土壤分类系统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同中国1978土壤分类系统的土壤发生学特性进行了对比。通过指标对照和转换,选择关键特性作为两种土壤分类系统衔接转换的依据,进行了江西省土壤分类系统(1978暂行草案)与FAO1990土壤分类系统的近似衔接对照转换,并应用于FAO-AEZ土地生产潜力模型中,取得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2.
土壤分类研究回顾与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修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在第二次土壤普查(二普)中,由百余名土壤科学家共同制定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作为二普用规范性文档,二普后作为国标在全国推荐使用。对二普分县调查资料的首次汇总显示,从分县资料提取出的土壤分类名与国家标准发布的分类名存在一定差异。为对与国标不符的土壤类型名进行审核和修编,同时弄清中国现有两套土壤分类系统之间,以及这两套系统与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之间的关联,对土壤分类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本研究显示,土壤发生学是各国进行土壤分类的共同基础,虽然理论基础相同,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处气候带不同,拥有的土壤资源类型和人均资源量不同,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不同,采用的分类原则、命名规则、地面调查方法和采样量各有差异,最终形成的分类系统各不相同。受各国语言习惯和已有分类系统影响,也受近年来在土壤调查中对了解成土过程需求在弱化的影响,对各国土壤分类系统的整合进展并不顺利。对不同语言土壤分类系统的比较显示:中国国标分类系统更符合汉语语言特征,特别是高层级分类中的60个土类命名,能较好表达中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典型特征,易于专业及非专业人员对土壤类型及成土过程的认知,且推广应用时间已有30多年,在全国影响较大,应继续采用。国标分类系统不便进行国际交流的问题应通过建立其高层级分类,特别是国标中60个土类与世界参比基础的关联加以解决。研究表明,将土壤分类名限定于对成土过程的描述,有利于分类系统的稳定和对主要土壤类型成土过程的认知,在层级结构上对分类系统的不断调整,或将成土过程以外的土壤质量评价引入分类系统,将导致繁冗的土壤分类名,弱化对成土过程认知。由于土壤发生分类信息是进行土壤功能性状调查、评价和分类的重要辅助信息,将土壤分类限定于描述发生分类还有利于将其用于阐明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和土壤健康功能性状。根据上述观点,对分县资料中土壤类型名进行了编审,土类按照国标发布的60个土类进行了归并,亚类进行了适度归并,在土属和土种名编审中,则对名称中源于现场调查的土壤分类信息尽量予以保留。  相似文献   

3.
土壤物质的迁移聚积和扩散强度是人口引力场的函数,引力半径恒大于扩散半径,扩散强度是同心圆规律递减,从而指出了地球表面土壤物质斑点状浓集边界的存在,正是这个规律决定了城市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城市土壤的分类,既可进行解释性分类和因素一生态分类,对典型城市土壤也可进行实体分类,但其实质是土壤自然人工体的实用分类,根据土壤的利用情况和经济生态功能,可分为市区土壤,近郊土壤和远郊土壤三大类型。成为系统土壤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4.
新疆平原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的参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新疆土壤系统科学分类提供依据,分析了新疆平原土壤的分布特点,并根据成土条件,比较了新疆平原土壤在中国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中的地位、分类依据和名称差异,对在系统分类中出现的干旱表层、钙积土与荒漠土的区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我国紫色土的系统分类与发生分类参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首先对紫色土的分布、成土条件及形成特点进行简要介绍,进而对紫色土系统分类和发生分类进行了参比分析,然后对发生分类下同一亚类典型分布点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相较于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分类各级分类单元的分类标准更为明确具体,实际应用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北京山地与山前土壤为研究对象,针对过去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体系用地带性理论代替以土壤本身性状为划分依据的土壤分类方法,从而导致在土壤分类中,对土壤属性的定量化研究不够,分类单元的概念与边界模糊,以及违反分类逻辑等问题,通过对研究区土壤特性及发生特点的研究,建立了一个以定量化的土壤本身性状为分类标准的符合科学分类逻辑的便于实际应用于土壤调查的本区土壤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在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土壤分类系统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该地区土壤进行分类,对照,认为方法可行,比传统的土壤分类更具科学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土壤分类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 引言 根据土壤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土体构型、土壤属性的异同,进行分类和比较,从而构成一个由不同分类单元组成的土壤分类系统,以反映各类土壤间发生上的联系和地理分布上的差异,为土壤调查制图和资源评价以及土壤的改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是土壤分类学的主要目的.也是土壤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本文重点介绍了几种较为典型的土壤分类制的特点,以期能在实际工作中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9.
四川土壤系统分类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 )中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本文初步探讨了四川土壤类型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并将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系统分类的亚类级别单元进行了对比 ,分析了两种分类制的关系 ,并就系统分类的命名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土壤分类 建阳市土壤分类按照《福建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分类暂行方案》规定的要求进行分类。分类单元采用土类、亚类、土属、土种4级分类法。全市土壤共分6个土类、15个亚类、45个土属、42个土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及在大庆市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在大庆市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依据所积累掌握的大庆市土壤资料,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方法进行检索,建立了大庆市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系统。大庆市土壤可划分为均腐土土纲,新成土土纲,雏形土土纲,盐成土土纲,潜育土土纲共5个土纲,土纲往下续分了12个亚纲,20个土类,32个亚类。本文还研究了大庆市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的参比,以便于了解大庆市土壤系统分类以及对其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密云水库上游区域实测的土壤容重数据,对现行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中的土壤流失厚度参考指标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讨论。结果发现:不同土壤和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表层容重存在较大的差异;利用现行标准的参考指标判定土壤流失的强度出现较大的误差。建议在区域水土流失调查、评价时应采取区域实际土壤容重数据,以更加科学合理使用该标准,更好地服务于当地水土保持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13.
於忠祥 《安徽农业科学》1994,22(2):115-118,138
木文论述了我国现行土壤分类制。因为受到地理发生学派的影响,存在着边界不清及土壤分类侧重于成土因子和地带性而忽视了土壤属性等问题。阐明了我国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是:继承地理发生分类制的优点,在重视中心概念的同时注意边界定义。应确定以土壤本身属性即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土壤分类的依据,注意土壤阶段发育特征,区分土壤由初期发育向顶极发育的各阶段,加强基层分类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的总要求 ,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理论·方法·实践 )》和《湖北省土系概要》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对江汉平原后湖农场样区进行了土壤详查和室内土壤理化分析 ;通过对样区资料数据的分析比较 ,提出了适合江汉平原的土系划分与命名的原则和依据 ;在此基础上 ,对样区土系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和命名  相似文献   

15.
湘东板页岩发育水耕人为土的土系分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湘东地区6个板页岩发育的典型水耕人为土剖面,通过调查当地成土环境,描述土壤剖面形态和室内分析理化性质,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方案,探索类似母质/母土条件下水耕人为土的基层分类指标和建立土系。在水耕人为土亚纲下,划分出铁聚和简育水耕人为土2个土类,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和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2个亚类,进一步划分出4个土族和6个土系(五峰系、黄田系、洪鸟系、拗才系、晋坪系和城望系)。同一地区类似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系统分类的定量化指标(颗粒大小级别和质地层次差异)比发生分类的定性判定具有更强的划分能力,能更有效的反映基层土壤类型的生产性能,对当地农作物生产和土壤改良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螯合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酶和呼吸强度的影响。[方法]在盆栽油菜的土壤中添加螯合剂,测定土壤pH值、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土壤呼吸强度。[结果]施用螯合剂EDTA、DTPA和柠檬酸刺激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土壤脲酶活性。土壤中施入螯合剂后,土壤呼吸强度降低,尤其是在施入初期降低作用最为明显。螯合剂DTPA和柠檬酸施入初期、2周时,土壤pH值降低,随处理浓度的增加pH值降低更为明显,而螯合剂EDTA处理则相反。[结论]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以施用螯合剂EDTA、DTPA为好。  相似文献   

17.
豫东平原开封样区土壤基层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诊断定量的方法 ,将开封样区划分出 3个土刚、5个亚刚、7个土类、9个亚类、1 0个土族和 1 0个土系。明确了不同土系的分异特征 ,为相同类型区土壤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8.
曾月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095-10096
分析了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黄壤及其理化性质,并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对其进行诊断定量分类,从而定名为铝质常湿雏形土和铝质湿润淋溶土,避免了发生学分类制上的异土同名。根据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对铝质常湿雏形土和铝质湿润淋溶土进行肥力评价与比较。提出土地开发利用的建议,要保护性利用,合理规划利用,合理施肥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太行山石灰岩山地水土保持林立地类型的划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236块野外标准地资料,运用数量化理论I及广义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土层厚度,海拔、坡向为影响林木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3个主导因子共构成60个立地类型,参照石灰岩山地油松、侧柏、刺槐等树种立地划分研究结果。将60个立地类型中的35个划为适于用材林的立地类型。剩余25个为水保林的立地类型。利用最优分割法。将25个水保林立地类型划分为3个立地类型组。并对每个立地类型且的立地特点及生产力做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