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猪带绦虫有成虫、虫卵、六钩蚴、囊尾蚴不同形式的发育阶段和寄生状态,不同的虫体形式以独特的组织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满足其寄生在相应宿主体内的需要。研究发现,六钩蚴与囊尾蚴在虫体组成成分、生化指标以及代谢(分泌)产物等方面都有差异。SDS-PAGE和免疫印迹研究表明,六钩蚴的抗原成分非常复杂,不仅有共同抗原、阶段发育特异性抗原,而且在入侵宿主定植在肌肉组织后,表  相似文献   

2.
异源性抗原抗猪囊尾蚴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泡状带绦虫活化六钩蚴的超声裂解抗原可以诱导猪体产生抗猪带绦虫攻击感染的交叉保护作用。猪囊尾蚴匀浆抗原也使猪体产生了较强的抗猪带绦虫攻击感染的保护作用。泡状带绦虫六钩蚴超裂抗原免疫组与猪囊尾蚴匀浆抗原免疫组的保护情况是相似的,这表明异源免疫也可使猪体产生较好的抗猪囊尾蚴感染的免疫。由于制备异源性抗原的泡状带绦虫能够从狗的体内获得,因此在体外培养猪带绦虫未获成功之前可以解决从人体获取猪带绦虫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猪带绦虫成熟虫卵、孵化激活的六钩蚴以及人工感染的囊尾蚴为原始材料,采用Promega试剂盒法分别分离提取总RNA和mRNA,反转录合成cDNA,并用a-^32P CTP掺入法放射测定其含量。实验表明:合成的猪带绦虫虫卵、六钩蚴和囊尾蚴的cDNA含量高,均可达2500ng,片段大小在300bp以上,可满足构建不同发育阶段cDNA基因文库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一)猪囊尾蚴病本病是由寄生在人小肠内的有钩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体内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寄生虫病。诊断要点:(1)流行特点。多见于猪只的散放、连茅圈和人的粪便管理不严的地区,猪吃了带节片或破裂后逸出的虫卵,在小肠内,虫卵里的幼虫(六钩蚴)逸出,钻入肠壁,经  相似文献   

5.
亚洲带绦虫是以猪为中间宿主的人体带绦虫,为了研究其幼虫的肝趋向性和组织选择性,试验分别用亚洲带绦虫虫卵灌胃和酶法孵化出六钩蚴后以静脉注射方式感染幼猪,35d后剖检,观察六钩蚴在猪体内的分布、发育和引起病变的特征。结果表明:两种途径入侵家猪的亚洲带绦虫六钩蚴都仅在肝脏发育成囊尾蚴;经静脉感染的幼猪肝脏、肺脏、肾脏、肌肉和皮下组织可检出以嗜酸性肉芽肿为主要特征的病变;经灌胃感染的幼猪则仅见肝脏出现病变,其他组织器官未见明显病变。  相似文献   

6.
猪带绦虫10 ku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猪带绦虫六钩蚴10ku蛋白(TS010)和囊尾蚴10ku蛋白(CE10)的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GEX-4T—TS010和pGEX-4T—CE10,经测序证明基因序列完全正确。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后诱导表达,用SDS-PAGE、Western—blot和薄层扫描检测表达产物。表达的目的蛋白纯化后用于血清样品ELISA检测。SDS-PAGE、Western—blot和薄层扫描检测结果表明,六钩蚴和囊尾蚴10ku蛋白基因均能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5ku,并能被囊虫病人阳性血清所识别,具有反应原性,表达量分别占菌体蛋白总量的25%和30%。ELISA检测结果显示,10ku蛋白可用于囊虫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猪囊尾蚴病病原入侵与免疫机理以及免疫预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囊尾蚴病是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病原是复杂的真核生物,有猪带绦虫成虫、六钩蚴、囊尾蚴等多个发育阶段,在人猪之间循环感染寄生发育。目前国内外已在病原和宿主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猪囊尾蚴入侵与免疫、免疫与免疫逃避以及免疫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初步明确了虫体的组成成分与结构形态以及发育形式,与病原入侵和免疫的关系,为免疫预防控制,特别是分子免疫预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完全控制和消灭该病,要走的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8.
猪带绦虫六钩蚴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首次以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在离体的情况下将猪带绦虫的六钩蚴离体孵化与激活,并使用RPMI1640对激活的六钩蚴进行了体外培养。六钩蚴在培养的前几天内的变化十分明显,运动频率也较高。培养到第10天时,可见到明显的二层体壁。  相似文献   

9.
猪囊虫病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猪带绦虫孕节经酸性胃蛋白酶 37℃消化后,离心收集虫卵,加入含胰蛋白酶、 Na H C O3 及猪胆汁的孵化液,置 37℃孵化,孵化率在 75% 以上。孵化后的六钩蚴经尾静脉感染昆明小鼠,9 周后剖检,在小鼠的心脏及肺脏见有猪囊虫,感染率为 100% 。压片镜检,确认检出的猪囊虫发育成熟,形态结构完整;胆汁孵化试验,见其头节自动外翻。用 E L I S A 方法在小鼠血清中检测到囊虫 C A 抗原和抗体。试验表明,经尾静脉感染昆明小鼠的六钩蚴,可发育成成熟的猪囊虫,从而为猪囊虫病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制作简便、经济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为研制新型猪囊尾蚴疫苗,将猪带绦虫六钩蚴阶段编码 TSOL18 的基因定向克隆于真核表达质粒 pVAX1, 经筛选、鉴定及 DNA序列分析正确后,将重组质粒 pVAX1/TSOL18 转染 BHK-21 细胞,通过 SDS-PAGE、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试验等方法检测细胞中表达的 TSOL18 抗原。结果表明,重组真核质粒 pVAX1/TSOL18 可在 BHK-21 细胞中表达TSOL18 目的蛋白,表达蛋白能被猪囊尾蚴病阳性血清所识别。动物免疫试验表明,真核表达载体能有效地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这为猪囊尾蚴病基因疫苗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动物检疫》2000年第2期7页所登的《关于一起自食猪囊虫肉感染疾病的深思》一文,笔者认为有不妥之处,希与三作者商榷。1有钩绦虫发育史人误食未煮熟的或生的带有猪囊尾蚴的猪肉,幼虫到人的十二指肠以后,头节由囊泡里翻出,吸着在肠壁粘膜上,经2个月~3个月发育为成虫[1],这时可随粪便排出孕卵节片或虫卵。2囊尾拗的发育史人感染有钩绦虫卵后,在胃液作用下,逸出六钩蚴,钻人肠壁血管内,随血液循环散布到全身各组织,经9周~10周发育为囊尾蚴[2],继而出现临床症状。3感染途径人患猪囊尾蚴病感染途径有两种…  相似文献   

12.
绦虫感染在经济、公共卫生上的重要性,促进了寄生虫免疫学的广泛研究。六钩蚴体外短期培养所产生的代谢物,免疫牛、羊等带科绦虫病国外已进入实用阶段。但猪囊尾蚴匀浆直接免疫猪囊虫病尚未见报道。本试验以囊尾蚴(A)、囊液(B)、六钩蚴(C)为免疫原,处理各试验动物组,结合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扩增猪带绦虫六钩蚴TSOL16免疫原基因,将扩增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重组质粒经PCR、酶切鉴定后进行测序;构建TSOL16基因的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用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Western blot分析;将所表达的蛋白免疫小鼠,经ELISA检测血清抗体验证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所克隆的TSOL16基因片段长度为559bp,含有1个402bp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134个氨基酸,与已报道的猪带绦虫六钩蚴TSOL16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表达的融合蛋白大小为40Ku,并能被猪带绦虫六钩蚴阳性血清所识别;免疫小鼠在1周后即检测到血清抗体,第30d即达到较高水平,说明该融合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目的在于制备抗猪带绦虫TSOL18单克隆抗体,并分析单抗对六钩蚴的杀伤作用。采用SephadexG-100纯化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的猪带绦虫六钩蚴TSOL18蛋白;纯化的蛋白免疫BALB/c小鼠,运用杂交瘤技术建立能分泌抗TSOL18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通过ELISA叠加试验进行mAb的抗原表位分析;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TSOL18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及腹水效价;采用抗TSOL18单克隆抗体对激活的猪带绦虫六钩蚴进行体外六钩蚴杀伤试验,观察单抗对猪带绦虫六钩蚴活力的影响。结果成功获得12株稳定分泌抗TSOL18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识别2个不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表位的2株单克隆抗体腹水效价分别为1×102、1×106。抗体体外六钩蚴杀伤试验结果证明,在有补体的情况下,多抗和单抗作用6 d后,六钩蚴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表明单抗对六钩蚴有一定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 前言猪肉绦虫囊尾蚴虫病是东南亚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Pathak等人在1983年报道,有18%的猪流行此病。由于感染此病,致使许多猪肉被废弃。有效药物对治疗感染猪肉绦虫成虫是可行的,但对预防该病却无实际意义。本研究报道了接种六钩蚴的试管培养抗原后的猪对抗猪肉绦虫的免疫效力。  相似文献   

16.
猪带绦虫六钩蚴抗原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λgt11为载体构建了猪带绦虫六钩蚴cDNA文库,从中筛选出5株表达六钩蚴抗原成分的重组噬菌体。将其中的六钩蚴cDNA与表达质粒pGEX-4T2连接,在TG1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获得了2株表达GST-六钩蚴抗原融合蛋白(Mr分别为5×104和6×104)的工程菌。在LB营养液中添加1%乳糖和0.2%葡萄糖,工程菌的表达效果优于用IPTG诱导的效果。融合蛋白约占工程菌总蛋白的23%。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一种用于比较猪带绦虫六钩蚴(Taenia solium)激活前后蛋白差异表达的二维液相色谱方法,本研究对人工肠液激活前后的六钩蚴进行一维色谱聚焦和二维反相色谱分析,以0.3pH为单位在pH7.71~pH5.31的范围内梯度分离出208个激活和197个未激活的六钩蚴蛋白.Mapping tools软件分析结果表明,六钩蚴激活前后的差异蛋白数量为77个,其中激活的六钩蚴差异蛋白44个,未激活的六钩蚴差异蛋白33个.该方法具有分辨率高、重现性好、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为研究六钩蚴与其宿主间的寄生机制提供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猪带绦虫六钩抗原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以λgt11为载体构建了猪带绦虫钩蚴cDNA文库,从中筛选出5株表达六钩蚴抗原成分的重组噬菌体。将其中的六钩蚴cDNA与表达质粒PGEX-4T2连接,在TG1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获得了2株表达GST-六钩蚴抗原融合蛋白(Mr分别为5×10^4和6×10^4)的工程菌。在LB营养液中添加1%乳糖和0.2%葡萄糖,工程菌的表达效果优于用IPTG诱导的效果。融合约占工程菌总蛋白23%。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报告了柯氏伪裸头绦虫的生活史。实验证明:在温度为26.5~27℃,相对湿度为68~74.5%的温室条件下,中间宿主——赤拟谷盗吞食绦虫后24小时,六钩蚴进入其血腔发育,历时27~31天形成拟囊尾蚴,50天具有侵袭能力。猪吞食拟囊尾蚴后第10天发育成为成虫,第30天孕卵节片申的虫卵发育成熟。对这种绦虫的分类问题作了简要的讨论,认为盛氏许壳绦虫、陕西许壳绦虫和日本伪裸头绦虫都是它的同种异名。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测定了体内发育过程中猪囊尾蚴钠钾三磷酸腺苷酸(Na^ K^ -ATPase)、钙三磷酸腺苷酸(Ca^ -ATPase)和镁三磷酸腺苷酸(Mg^ -ATPase)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囊壁部的Na^ K^ -ATPase和头颈部Ca^ -ATPase活性在体内发育60、80、95天高于或显著高于体内发育30、40天。提示随虫体生长发育相应代谢通路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