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玉米主要病害 1、玉米大斑病 (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田间发病始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锤形的大斑.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产生黑灰色霉状物,致病部纵裂或枯黄萎蔫;果穗、包叶染病,病斑不规则. (2)发病规律.该病病原为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温度在18~22℃高湿时发生偏重,尤以多雨多雾或连阴雨天气流行发生.  相似文献   

2.
一、霜霉病霜霉病是瓜类的重要病害,可侵染黄瓜、节瓜、丝瓜、冬瓜、苦瓜、白瓜、南瓜、甜瓜等瓜类作物.其病原为霜霉菌科多种真菌,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多始于下部叶背,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被感染发病.初期病斑是水渍状淡黄色小圆点,无明显边缘,持续较长时间后,叶背病部湿度大或有露水时长出白色至灰白色霉层.病斑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严重时病斑连成片,病叶呈火烧状.如不及时防治,会导致植株早衰,严重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3.
杨树灰斑病是为害杨树幼苗较重的一种真菌病害,苗圃发病严重。本文阐述了杨树灰斑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大豆灰斑病是一种对大豆影响较为严重的世界性病害,严重影响大豆的质量,影响大豆的经济效益。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大豆灰斑病的病因、性质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大豆灰斑病是一种间歇性的流行性病害,严重时可导致大豆大量减产。大豆灰斑病在东北地区广泛发病,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等大豆产区,其中黑龙江地区发病最为严重,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1大豆灰斑病病因及性质大豆灰斑病的主要病因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病原是大豆  相似文献   

5.
真菌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真菌引起的病害占全部植物病害的三分之二,建立快速、准确的植物真菌病害早期检测技术是解决植物病原真菌预测预报难题、防止病害大面积暴发和流行的关键.笔者综述了常用植物病原真菌早期检测技术的检测原理、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炭疽菌荧光定量PCR早期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其在橡胶树炭疽病预测预报模型构建中的应...  相似文献   

6.
植物的真菌病原菌可以通过核糖体RNA或者其他通用引物进行鉴定,植物病毒缺乏通用引物,这给植物未知病毒病的鉴定带来较大挑战。随着分子生物学及测序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直接从植物病料中检测未知病毒的方法,这些方法推进了植物病毒的发掘和病原鉴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文主要阐述近年来应用于检测未知植物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霜霉病霜霉病是瓜类的重要病害,可侵染黄瓜、节瓜、丝瓜、冬瓜、苦瓜、白瓜、南瓜、甜瓜等瓜类作物。其病原为霜霉菌科多种真菌,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多始于下部叶背,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被感染发病。初期病斑是水渍状淡黄色小圆点,  相似文献   

8.
从发生症状、病原、发病规律等方面介绍了大豆灰斑病的发生特点,分析了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技术,具体包括品种选择、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大豆灰斑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离、鉴定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并探明其体外生长速率。[方法]用马铃薯葡聚糖琼脂培养基分离、纯化病原真菌,以真菌体外培养时的菌落形态和回接试验中的病兆特征和再分离真菌的菌落形态进行形态鉴定,以真菌ITS序列扩增与比对进行分子鉴定,用体外培养时病原真菌菌落直径和厚度的增加速率来表征其生长速率。[结果]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分别为双孢柱孢、人参链格孢和槭菌刺孢。体外培养时,双孢柱孢菌落的直径和厚度增大最快,其次为人参链格孢的,槭菌刺孢的则最慢;在同一培养时间,不同真菌的菌落直径、厚度间的各自差异仅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分别为双孢柱孢、人参链格孢和槭菌刺孢,当三种病害同时发生时,根腐病将蔓延最快,黑斑病次之,圆斑病则最慢。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玉米大斑病菌Velvet基因家族成员进行序列鉴定,并从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二级及三级结构以及功能域等方面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家族各成员无信号肽结构。玉米大斑病菌Velvet家族基因与其他植物病原真菌Velvet家族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该家族成员具有典型的Velvet超家族保守结构域。二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该家族各成员蛋白质的结构元件均主要由无规则卷曲构成。家族成员可能通过可逆磷酸化在植物病原真菌的次生代谢中发挥作用。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Velvet基因家族在植物病原真菌次生代谢中的作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离、鉴定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并探明其体外生长速率。[方法]用马铃薯葡聚糖琼脂培养基分离、纯化病原真菌,以真菌体外培养时的菌落形态和回接试验中的病兆特征和再分离真菌的菌落形态进行形态鉴定,以真菌ITS序列扩增与比对进行分子鉴定,用体外培养时病原真菌菌落直径和厚度的增加速率来表征其生长速率。[结果]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分别为双孢柱孢、人参链格孢和槭菌刺孢。体外培养时,双孢柱孢菌落的直径和厚度增大最快,其次为人参链格孢的,槭菌刺孢的则最慢;在同一培养时间,不同真菌的菌落直径、厚度间的各自差异仅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分别为双孢柱孢、人参链格孢和槭菌刺孢,当三种病害同时发生时,根腐病将蔓延最快,黑斑病次之,圆斑病则最慢。  相似文献   

12.
培育无病健壮的幼苗是获得丰收的基础,而防治苗期病害是保证培育壮苗的关键措施。下面介绍蔬菜苗期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一、猝倒病:由病原真菌的腐霉菌引起。番茄、黄瓜、甜椒、茄子、莴苣等蔬菜幼苗发病多发生在育苗床上,出土前染病可造成烂种,烂芽;出土后幼苗受害,茎基部出现水浸状暗绿病斑,围绕幼茎扩展,病斑变褐并缢缩呈线状,病苗折倒。发病往往从棚顶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主要病害1、玉米大斑病(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田间发病始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锤形的大斑。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产生黑灰色霉状物,致病部纵裂或枯黄萎蔫;果穗、包叶染病,病斑不规则。(2)发病规律。该病病原为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温度在18~22℃高湿时发生偏重,尤以多雨多雾或连  相似文献   

14.
正一、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田间发病始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锤形的大斑。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产生黑灰色霉状物,致病部纵裂或枯黄萎蔫;果穗、包叶染病,病斑不规则。1、发病规律。该病病原为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温度在18~22℃高湿时发生偏重,尤以多雨多雾或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桑轮纹病是影响亚洲蚕桑生产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研究桑轮纹病病斑内部及周边不同区域的真菌群落结构可有助于揭示桑轮纹病的致病机理,为桑轮纹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基础。【方法】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桑轮纹病发病叶片的病斑核心区(H区)、病斑边缘区(L区)和病斑周围的未发病区(N区)内部真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H、L和N区3个区域内真菌群落结构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在种水平上H、L和N区的真菌Gonatophragmium triuniae相对丰度排名皆是最高,分别为96.25%、96.95%和31.29%。此外,真菌Myrothecium roridum在H区的相对丰度为1.04%,是L区相对丰度的2.17倍。【结论】桑轮纹病的病斑形成过程复杂,病斑的出现、扩大和穿孔涉及多种真菌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杂草生防真菌是从罹病杂草组织中分离筛选获得的一类能够有效侵染有害植物,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生长或繁殖的植物病原真菌。利用杂草病原真菌防控杂草具有巨大的潜在优势。本文从杂草生防真菌的控草潜力、主要类群、生物防控机理、寄主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总结了杂草生防真菌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杂草生防真菌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接上期) 三、真菌性病烂果的识别与防治 这类病烂果由病原真菌侵染所致,可以传染,受害果实上出现不同形状的病斑和霉层.根据果实的受害期,可分为两类,第1类主要为害成熟果实,如炭疽病、根霉果腐病、酸腐病等,第2类主要为害青果,如绵腐病,绵疫病、晚疫病、圆纹病、灰斑病、黑斑病、早疫病等.  相似文献   

18.
光叶菝葜是我国南方常用的中药植物,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锈病的发病面积也逐年增加。光叶菝葜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在病斑处产生桔黄色粉状物,病斑边缘有黄绿色晕环。显微观察发现夏孢子为卵圆形、梨形或椭圆形,孢子大小为22.6μm×20.2μm。初步鉴定该病原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ina),冬孢菌纲(Teliomycetes),锈菌目(Uredinales),夏孢锈菌属(Uredo)真菌。目前在野外尚未发现该病原菌的冬孢子和转主寄主。研究结果为光叶菝葜锈病的识别和鉴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玉米灰斑病的症状与病原、病原物的越冬与侵染及影响发病的条件,提出了玉米灰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经过桑树、喜树等10多种植物发病的观察和研究,明确烟煤病的病原是小煤炱目(Meliolales)小煤炱科(Meliolaceae)中民炱属(Armatella)真菌。研究表明,该属病原能产生无性孢子,并能在培养基中生长。其菌丝又能回接健康叶片,形成相同的菌膜。但此属真菌专化性较强,不能在不同科、属、种的植物间交互接种。植物烟煤病易在阴、湿等环境条件下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