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为促进黑河市水稻生产,2012-2016年连续5a在黑河市同一地块种植早熟水稻品种三江1号,发现其稳产性好、熟期适宜、抗倒性强、结实率高,较适合当地生产发展种植。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合在黑河市爱辉区种植的水稻品种,通过田间试验,对10个水稻品种物候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黑粳1518、龙粳4344、黑粳9号、龙粳1504、中龙粳121等5个品种比较适应当地气候,可在黑河市爱辉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适合在高纬寒地黑河市种植的水稻品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对13个水稻品种物候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绥育117349、龙生02015、龙盾311-1496、育龙11709、田友9865、庆09-686、龙盾08-111、龙交13S6、龙丰12393、龙育06087这10个水稻品种较适应黑河市气候条件。[结论]该研究可为高纬寒地水稻种植品种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近年来黑河市绿色食品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黑河市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限制因素及对策,并对黑河市绿色食品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适合在黑河市种植的水稻品种,通过田间试验,对15个水稻品种物候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龙粳1504、龙粳4344、黑粳9号、黑粳1518、中龙粳121、莲汇15、绥粳307比对照黑粳10号5%水平显著增产,且在当地都能安全成熟,较适合当地种植。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目前黑河市大豆种植情况,主要从黑河市种植结构调整、农民种植积极性降低等方面分析了近年来黑河市大豆面积迅速减少的原因,同时提出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大豆品质、开发深加工产品和扩大新品种推广示范面积、积极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等发展黑河市大豆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当前黑河市大豆生产形势,并剖析了当前黑河市大豆生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当前黑河市大豆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提出的"水田北扩发展",主要是指地处我国最北部的北纬48°30′~53°29′这部分有待开发、具备水稻种植条件的区域。其中包括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以及伊春市的部分地区。该区气温低、水温凉、有效积温少,属于高纬度高寒作物区,作物生  相似文献   

9.
大豆起源于中国,黑龙江省是中国大豆主产区,黑河市是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面积和产量占黑龙江的30%左右,占全国的11%左右。黑河市大豆生产的经济效益逐年降低。豆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为了提高黑河市大豆的市场竞争力,加快黑河市大豆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1黑河市大豆生产现状1.1种植面积近几年来,黑河市大豆面积比较稳定,2010年1118.9万亩;2011年1004.29万亩:2012年804.2万亩。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适合在黑河市种植的水稻品种,通过田间试验,对18个水稻品种物候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龙粳3007、龙盾09-625、龙交13S6、龙丰12393、龙稻111、龙粳4298、龙育06087、绥育117349、龙粳3033、龙粳2401、育龙11709、合粳9号、龙粳4556与对照三江1号比较达5%水平显著增产,且在当地都能安全成熟,较适合当地种植.  相似文献   

11.
基于ENVISAT ASAR数据的水稻遥感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江苏省兴化市水稻试验区为例,利用单时相多极化ENVISAT ASAR(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数据进行水稻识别和生长参数反演。通过分析水稻和其他地物在该时相上的VV极化和HH极化后向散射特征,选择合适的阈值和条件,利用阈值分类算法从影像中提取水稻分布。另外,利用实测水稻生长参数和获取的植被指数(NDVI)数据与水稻后向散射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水稻VV极化后向散射强度与水稻形态结构、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水稻HH极化后向散射强度对水稻冠层含水量的变化更敏感。基于上述分析,建立反演水稻株高、叶面积指数和NDVI等参数的关系模型。经过验证,水稻识别精度为84.36%,反演的水稻生长参数的空间变化和实际情形相符合。  相似文献   

12.
旱作条件下水陆稻灌浆期根系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旱作条件下水陆稻灌浆期根系生长特性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灌浆期根系的垂直分布不同,水稻的根系一般分布在0~40cm土层,陆稻根系一般分布在0~60cm土层,最深可达80cm,且水稻总根系分布较浅(0~30cm间占总量的87.02%~96.67%),陆稻总根系分布较深(0~30cm间只占总量的61.42%~81.70%)。因此,陆稻具有深扎根性。(2)除比根长参数外,不论是同一垂直位置,还是整个根系,陆稻的各根参数值远远大于水稻,甚至达3.21倍。(3)旱作条件下,陆稻的比根长小于水稻,即陆稻的根直径略大于水稻,这可能是生态适应性的缘故。(4)陆稻的耐旱性强于水稻。  相似文献   

13.
以水稻品种湘1和早稻品种763612为材料,对它们苗期的抗早性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抗旱性较强的水稻品种湘1有较快的发根速度,较多的根条数。在渗透胁迫下能维持较高的相对含水量(RWC)和较高的保护酶(SOD)活性,质膜相对透性较小,膜伤害较轻。因而,在严重水分胁迫下有较高的存活率,并能维持一定的生物量。抗旱性较弱的旱稻品种763612正相反。这些结果意味着水、陆稻的抗旱体系似乎可以分为抗旱相、中间相、敏感相。  相似文献   

14.
水、陆稻根部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选用来自日本、中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地的粳型水稻品种8个和陆稻品种7个,在大田旱种和雾培条件下测其根系性状和叶片水势等。结果表明,在2种栽培条件下水、陆稻的根长、根数、根基粗、根中粗和根体积等性状相关显著;水、陆稻不同的品种间根系性状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陆稻品种的根比水稻品种的长、根的基部粗。陆稻品种的叶 片水势比水稻高,并且与根长、根基粗相关显著;水陆稻幼苗4叶期根基粗和灌浆期的根基粗相关极显著。因此水、陆稻苗期根基粗可以作苗期初步鉴定抗旱性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灌水量对旱稻(旱香1号)和水稻(粮香3号)的产量及生育特性的影响,为新疆旱稻种植的适宜灌溉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覆膜滴灌栽培模式,以旱稻和水稻为研究对象,水稻为对照,设置5个灌水量,分别为 375 mm(W1)、525 mm(W2)、675 mm(W3)、900 mm(W4)、1 125 mm(W5),研究滴灌覆膜下不同灌溉量对旱稻和水稻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不同灌水处理下,旱稻和水稻随灌水量减少生育期延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产量、WUE等呈下降趋势。675 mm(W3)处理下旱稻产量及WUE显著提高,分别为4 506 kg/hm2、0.67;1 125 mm(W5)处理下水稻产量最高为7 485 kg/hm2,WUE为0.67。当灌水量大于675 mm后增加灌溉量旱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且旱稻在 675 mm(W3)灌溉量时比水稻产量高60.45%、水分利用效率高61.19%。旱稻各灌溉下产量平均值比水稻高11.24%、水分利用效率高10%、节水22.2%。【结论】 新疆干旱区种植旱稻受水分限制小,在节约水资源、提高产量的同时,新疆旱稻种植的最优灌水量为675 mm。  相似文献   

16.
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少免耕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用技术,对中国水稻可持续发展作用甚大.综述了稻田免耕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免耕对稻田上壤的物理特性、化学性质、微生物和酶等方面的影响,免耕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免耕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水旱栽培条件下水、陆稻品种产量和生理性状比较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选用来自日本、中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地的早熟粳型水稻品种8个和陆稻品种7个,在盆栽保水、盆栽旱种和大田旱种3种栽培条件下,比较水稻品种和陆稻品种的穗长、穗粒重、实粒数、结实率、百粒重和株粒重等产量性状、叶片水势、叶片鲜重、气孔阻力、植株高度和叶片卷叶度等生理及其它地上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旱种条件下水稻、陆稻产量都低于保水栽培的产量,水稻品种的抗旱系数(旱种产量/保水产量)低于陆稻;旱种下株高低于保水种植;陆稻品种的叶片水势均高于水稻品种,且叶片水势与抗旱系数密切相关;旱种条件下陆稻气孔阻力低于水稻品种,保水条件下并无规律性;品种间叶片鲜重差异不大,但陆稻品种稍大于水稻品种;陆稻的叶片卷叶度低于水稻。此外还提出苗期通过根系或旱种卷叶度,后期通过叶片水势鉴定水陆稻抗旱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PEG胁迫下水、陆稻幼苗生长势比较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选用2个陆稻品种作为抗旱类型,2个水稻品种作为敏旱类型,以PEG作为水分胁迫剂,通过对幼芽,幼根和幼苗等不同时期或状态的PEG胁迫比较水,陆稻的生长势,。研究结果表明:水,陆稻幼芽粗度,幼根粗度差异相对较小;/陆稻幼芽长度,幼根长度,发芽率及3周后苗高等明显比水稻表现有较强的生长势,因此可用这些性状与抗旱品种的相对生长势鉴定水,陆稻的抗旱性,未浸种处理的种子可用15%的PEG溶液胁迫,浸种处理过的种子可用20%的PEG溶液胁迫,低浓度的PEG溶液(<15%)胁迫抗旱类型与敏旱类型差异不明显,高浓度的PEG溶液(>20%)胁迫对所有试验材料损伤严重,达不到鉴定抗旱类型与敏旱类型的目的,因此,可以在15%(未浸种)或20%(浸种)浓度的PEG处理下,以抗旱的陆稻品种作对照比较幼芽长度,幼根长度,发芽率及幼苗高度等性状的相对值Xu/Xp,%,称胁迫系数)来判别供试品种的抗旱性,以达到简单,快速鉴定抗旱品种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