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岩性土体对猴樟生长影响试验初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黔中地区7种不同岩性土体进行栽植猴樟的试验研究,其初步结果表明;猴樟对不同的岩性土体有不同的生长效应,从高与地径生长看,以灰质白云岩,玄武同夺和变余砂岩上为好;而在第四纪粘土和紫色砂岩上较差。从成活率看,猴樟的生态适应性高于同属樟科的树种-檫木。通过试验,本文还对相应立地条件下进行针叶树与阔叶树的轮作,以改善针叶人工林地力衰退现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杉木对不同岩性土体的生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双喜 《福建林业科技》2001,28(4):32-34,38
用实验生态学方法 ,在不同岩性土体上进行了杉木栽植的研究 ,10a试验结果表明 :杉木的高、径生长以及生物量在不同岩性所发育的土壤上的差异是很显著的。其中以玄武岩与石英砂岩发育的土体上的杉木生长最好 ,依次为长石石英砂岩与变余砂岩 ,而以煤系砂页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上的杉木生长最差。不同岩性土体上杉木的生物量与其树高、胸径生长相关 ,反映在杉木生长好的岩性土体上的杉木生物量为高 ,但随着杉木的生长势降低 ,其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占全株总生物量的比例增大。该研究为南方山区杉木立地分类中应重视岩性因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岩性发育的土体上栽植杜仲,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以石英砂岩、石灰质白云岩、玄武岩和变余砂岩上的杜仲高、地径及生物量为高,第四纪红色粘土、煤系砂页岩和紫色砂岩上的杜仲生长最差。  相似文献   

4.
不同立地条件下南酸枣人工造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都匀杨柳街大坪、三都拉揽打略、荔波玉屏尧排等地的不同立地条件下进行人工植苗造林试验,获得南酸枣人工林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其早期生长状况表现不同。以砂岩、板岩、石灰岩发育的土层厚度在50cm以上的壤土表现较为适宜,是营造南酸枣速生丰产林主选的造林用地土壤类型。  相似文献   

5.
不同岩性土体对檫木幼树生长影响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黔中地区七种不同岩性发育的土壤,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栽植檫木试验研究,四年结果表明檫木对不同岩性土壤有不同适应性和生长效应,主要反映在成活率和保存率以及高生长上,以紫色砂岩、含煤系砂页岩、玄武岩、变余砂岩和石英砂岩上的檫木成活率及保存较高而灰质白云岩上的檫木保存率最低;高、径生长以玄武岩、变余砂岩、紫色砂岩为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豫新柳新品种在不同品种、不同立地条件、不同造林密度和不同造林季节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得出豫新柳新品种比对照金丝垂柳生长有极显著差异,在砂壤土比湿潮土和粘壤土上适宜生长,造林密度2 m×2 m年均材积生长量最大,秋冬季栽植比春季栽植可提高成活率与生长量。  相似文献   

7.
曹全意 《沙棘》1996,9(4):24-25
1992-1995年,在内蒙准格尔旗砒砂岩地区进行了小流域,不同立地类型,不同季节,不同地貌条件的中国沙棘模拟飞播试验,结果表明:飞播均可获得同苗,其中直面分沙土类型比沟坡裸露砒砂岩出革与生长情况较好,秋季飞播生长,保存率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2年的檫木菌在7种不同岩性土壤上的栽植试验,初步得出:檫木苗对各种岩性具育不同的适应性和生长效应,主要反映在成活率和高、径生长上,以变余砂岩、含煤系砂页岩、石英砂岩、紫色砂岩和玄武岩上的檫木苗成活率较高;紫色砂岩上高、径生长最好。此外,在黔中地区除1年生苗冬夏造林外,不足1年生小苗在初夏定植均可保证一定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几种樟树育苗及幼苗生长特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樟树各品种种子的场圃发芽率为75-85%,发芽相对整齐而集中,其中油樟所需时间最短(15-18d),猴樟所需时间最长(26-32d);播种期(月)的早晚是1年幼苗的高(地径)粗生长的决定性因素,此外,还与是否移植有关;6种樟树品种的年长其为257-213d,猴樟生长期最长,油樟的生长期最短;2年生幼苗地径(粗)生长略迟于高生长。  相似文献   

10.
沙质地毛白杨节水灌溉栽培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壤土、冬小麦秸秆和塑料膜等为材料,在沙质地上进行了毛白杨节水灌溉栽培试验。5a研究结果表明,掺壤土(秸秆)改土、铺塑料膜蓄水等技术措施,均对幼树的成活和生长(胸径、树高、枝条、叶面积)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掺壤土改土措施的幼树成活率和叶面积分别较对照提高了83%和212%;根据存活、生长及经济效益,提出了适于沙质地节水灌溉栽培的5种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