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多年生黑麦草根际不同部位分离具有溶磷能力的溶磷菌菌株,采用溶磷圈法筛选出7株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开展溶磷潜力实验。结果表明,各菌株的磷源溶解量差异较大(135.27~187.87μg/ml),各菌株分泌IAA量为3.47~24.27μg/ml,其中以Lp59最大;综合菌株的溶磷量、分泌IAA量,认为Lp59、Lp61、Lp65、Lp69、Lp70和Lp72等6个菌株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白三叶根际解无机磷菌株进行筛选、鉴定及促生效果研究,以期为收集优良溶磷菌菌种资源奠定基础。[方法]对贵州省种植的白三叶根际溶磷菌进行分离筛选,并测定其溶磷、分泌IAA能力及促生效果。[结果]白三叶根际存在数量多且溶磷能力各异的溶磷菌株,其中菌株RW2、RW6和RW18对磷酸钙中磷的溶解能力较强,溶磷量分别为337.39、447.45与462.03μg/ml;菌株溶磷量与分泌有机酸量之间无显著线性关系;分泌IAA量最高的是菌株RW2,为12.69μg/ml,其次为菌株RW18,为12.34μg/ml;16SrDNA序列分析将RW2、RW6和RW18菌株初步鉴定为勒克氏菌属(Leclerciasp.),菌株RW18对白三叶幼苗促生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其株高、根长、根重及地上生物量分别提高110.98%、89.17%、346.17%和242.22%,具有作为促生菌利用开发的潜力。[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研发溶磷菌和复合接种剂提供了菌种和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缓解贵州地区贫瘠土地磷素供给、节约磷矿等资源、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保障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大豆根际溶磷菌分离鉴定及溶磷过程中有机酸的分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吉林省地区大豆Glycine max根际溶磷菌的种类及溶磷特点。【方法】利用溶磷圈法筛选溶磷菌,16S rDNA序列测定和Vitek2生理生化系统对菌株进行分析鉴定。测定菌株生长量、溶磷量、培养基pH变化与有机酸的产生。【结果】从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4株溶磷菌株WJ1、WJ3、WJ5和WJ6。4个菌株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苍白杆菌属Ochrobacterum sp.和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 sp.。4株溶磷菌96 h内最大溶磷量分别为558、478、596和586μg·m L-1。甲基红试验和培养物p H测定结果表明:4个菌株在溶磷过程中可使培养物的pH下降,当p H小于4时,会明显阻碍菌株的生长。p H为5时,WJ1和WJ3的生长受到轻微的影响,WJ5和WJ6能正常生长。GC-MS对菌株在溶磷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化合物的分析表明,4菌株均分泌多种有机酸,其中α-酮戊二酸在WJ1、WJ3和WJ6菌株溶磷过程中大量产生。【结论】4菌株具有较好的溶磷能力,溶磷过程中分泌有机酸种类不完全相同,有机酸的分泌造成培养基的p H降低,影响菌体生长,而菌体数量决定各菌株的溶磷量。  相似文献   

4.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根际土壤中筛选到7株无机磷细菌(phosphate solubilizing bacteria)和8株有机磷细菌(organic phosphate solubilizing bacteria)进行磷细菌溶磷定性判断和磷细菌溶磷量测定。结果表明,从草地早熟禾根际筛选得到的无机磷细菌菌株及有机磷细菌菌株均表现出一定的溶磷能力,溶磷量分别为17.05~62.37μg/mL、15.23~57.28μg/mL,其中无机磷细菌菌株PM2、PM3以及PM5溶磷量较高,有机磷细菌菌株PO2、PO3、PO6、PO7溶磷效能较强。这些菌株在后续微生物菌肥研制中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松嫩草地微生物深度开发和利用,采用PKO无机磷培养基,从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根际分离获得具有溶磷能力的菌株,对菌株采用溶磷圈法和钼蓝比色法进行溶磷水平测定。结果表明:筛选菌株对磷酸钙的分解能力差异较大(P0.05),其溶磷量为7.60~348.14mg·L~(-1),筛选菌株的溶磷量与分泌有机酸量、培养基质pH都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筛选菌株都可以分泌生长素,生长素分泌量介于11.00~16.55mg·L~(-1),大多数菌落呈淡黄色或乳白色、不规则、不透明、扁平、无色素。  相似文献   

6.
玉米根际溶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及溶磷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法,对玉米根际溶磷细菌进行分离,筛选出38株解无机磷菌株和35株解有机磷菌株,并发现无论是细菌总数,还是溶磷细菌总数,根际土壤都比非根际土壤要多.对筛选获得的73株菌株进行菌落形态观察发现,大多数菌落呈乳白色或黄色、形状不规则或近圆形、光滑黏稠、扁平、不透明、边缘不整齐.进一步利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其溶磷能力,发现无机磷菌株溶解的有效磷含量与培养液pH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有机磷菌株则无明显相关.各菌株溶解磷酸钙和卵磷脂的能力差异较大.无机磷菌株和有机磷菌株对无机磷(磷酸钙)和有机磷(卵磷脂)的溶磷量分别为8.88~108.31和0.51~3.53 mg/L.菌株中SWJ1-4和SWJ3-1溶解无机磷能力较强,RYJ1-6溶解有机磷能力较强,且这3株菌株生长快、生长状况良好,在后续微生物菌肥研制中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西藏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溶磷菌株,为高寒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开发利用和丰富溶磷菌种质资源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以长鞭红景天为研究物种,采用溶磷圈法从其根际土壤中分离溶磷菌,以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溶磷量进行复筛;筛选出溶磷效果最好的菌株,测定其产吲哚乙酸(IAA)、固氮促生特性,结合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以芽孢杆菌为对照,将芽孢杆菌和分离获得的溶磷菌株分别在4、10、15、20和30 ℃下培养7 d,研究其低温适应性.[结果]从长鞭红景天根际土壤中筛选出21株具有溶磷作用的菌株,其中PSB19菌株在PKO无机磷培养基上的溶磷圈直径/菌落直径(D/d)最高,液体溶磷量达392.15 μg/mL,具有产IAA和固氮特性,其在4和10℃的低温条件下生长良好.通过形态、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PSB19菌株归类于粘着箭菌(Ensifer adhaerens).[结论]PSB19菌株有较好的溶磷、产IAA和固氮特性及低温适应性,具有作为生物菌肥在农业生产及植被恢复等方面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春小麦和苜蓿根际溶磷菌筛选及其溶磷能力测定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苜蓿(Medicago sativa)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溶磷菌进行分离得到溶磷菌株368株,小麦和苜蓿根际溶磷菌数量分布为:根际土(RS)>远离根际土(NRS)>根表(RP)>根内(HP)。利用溶磷圈法初步筛选出66株具有较高溶磷能力的菌株,经钼蓝比色法测定其溶磷量,获得12株溶磷量大于100 mg/L的高效溶磷菌,且发现溶磷能力与pH值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固体平板和液体摇瓶实验,以自玉米根际分离获得的10株优良溶磷菌为材料,进一步筛选出4株兼具 较好利用Ga3(PO4)2,AlPO4,FePO4 和卵磷脂的溶磷菌株(P1,P17,P35,P21).4株溶磷菌对不同难溶磷的溶解能 力从大到小依次为Ga3(PO4)2、混合难溶磷>AlPO4、FePO4>卵磷脂.其中,菌株P21对混合难溶磷、AlPO4、 FePO4 以及卵磷脂的溶磷量(全磷、有效磷)均为最大,该菌株在上述各难溶磷培养液中的全磷分别为128.84, 30.23,27.20和6.79μg/mL,有效磷分别为90.27,25.03,21.47和6.53μg/mL,对Ca3(PO4)2 也能较好地溶解 (全磷85.07μg/mL、有效磷56.68μg/mL),表明在室内培养条件下,菌株P21对多种难溶磷的兼溶能力更为突 出.盆栽实验表明,与CK相比,4株溶磷菌均能显著提高玉米幼苗干物质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及 根系活力;可能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菌株P21对幼苗的促生效应不及P17,P35菌株突出,表现出溶磷菌实际应 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水稻根际土壤溶磷菌的分离、鉴定及对水稻的促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明确水稻根际溶磷菌株溶磷能力及其对水稻植株及根际土壤磷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溶磷圈法从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具有较强溶解Ca3(PO4)2能力的2株细菌NDW1和NDW3,根据16S r DNA对菌株进行鉴定。以NBRIP为基础培养基,通过正交试验对2株菌株利用氮源、碳源及初始p H进行优化,鉴定菌株的吲哚乙酸(IAA)分泌量,研究溶磷菌对水稻的促生作用,以及对土壤速效磷和水稻幼苗全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菌株NDW1和菌株NDW3分别被鉴定为Enterobacter sp.和Serratia sp.,2株菌株溶磷的最佳条件组合均为葡萄糖、蛋白胨及初始p H 6。2株菌株24 h内最高溶磷量分别为294.95和312.93μg·m L-1,且都可分泌IAA。土培和沙培条件下,溶磷菌NDW3对水稻株高、根长、最大叶长及地上干质量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NDW3在2种种植条件下均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速效磷及水稻植株全磷含量。【结论】从水稻根际土壤分离获得2株溶磷能力较好的细菌菌株Enterobacter sp.NDW1和Serratia sp.NDW3,菌株NDW3对水稻的促生作用强于菌株NDW1。  相似文献   

11.
百合是重要的切花品种之一,长期的无性繁殖造成病毒在其体内大量积累。介绍了侵染百合的常见病毒种类,并详细叙述了通过热处理、茎尖组织培养脱毒、化学处理、玻璃化超低温处理法等获得无病毒苗的方法,以及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水稻香味的特点和类型、香味的化学成分、遗传研究进展以及影响水稻香味的环境因素,并针对水稻香味研究提出了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Passage of proteins across membranes during export from their site of synthesis to their final destination is mediated by leader peptides that paradoxically exhibit a unity of function in spite of a diversity of sequence. These leader peptides act in at least two stages of the export process: at entry into the pathway and subsequently during translocation across the membrane. How selectivity is imposed on the system in the absence of a consensus among the sequences of leader peptides is the main issue discussed here.  相似文献   

14.
新疆喀什市周边地区绵羊寄生蜱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4月下旬,我们对喀什市周边地区绵羊寄生蜱种类进行了调查。鉴定出2个科11个属的17种蜱,其中有3属未做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15.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机油乳剂防治柑桔害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机油乳剂对柑桔螨类、蚧类、粉虱类、蚜虫类、木虱、潜叶蛾等多种害虫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而对天敌则较安全。旧式的、宽馏程范围的机油乳剂若使用不当易产生药害,随着本文的不断改进,机油乳剂的对害虫的防治效果更好而对植物更为安全,在柑桔害虫综合防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澳合作研究的结果表明,机油乳剂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从数字图书馆看21世纪我国图书馆工作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在向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服务功能、管理对象等方面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应用多效抗旱驱鼠剂(RPA)在固原地区进行蘸浆造林,能有效驱避害鼠对林木的危害,提高苗木抗旱能力.研究表明,应用RPA对落叶松进行蘸浆造林,苗木定植后,第一年的净生长量为8.36 cm,第二年为22.08 cm,分别比对照高出2.00cm和13.33 cm;苗木定植2 a后由鼢鼠引起的死亡率仅为1.0,而对照区死亡率平均达33.0;处理区内苗木因干旱引起的死亡率为4.0,而对照区为20.0.几年来,通过在落叶松、山杏、桦木等主要树种上应用,证明RPA能使鼢鼠危害率控制在5以下,对干旱和鼠害的综合预防效果达  相似文献   

20.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