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河北省65 a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等统计数据,分析全省耕地—粮食—人口系统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结合人均最小耕地面积公式计算耕地压力指数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利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河北省未来11 a耕地压力指数。结果表明:(1)河北省1949—2014年65 a时间内耕地面积由726.58×10~4hm~2下降至653.77×10~4hm~2,人均耕地面积由0.24 hm~2下降至0.09 hm~2,粮食总产量由469.51×10~4t上升至3 360.2×10~4t,人均粮食产量由152.14 kg上升至455.07 kg,总人口数由3 086.06万人上升至7 384万人;(2)耕地压力指数在人均年粮食需求量取值为380、400、420 kg的情景下均呈下降趋势,分别在2005年、2008年、2010年之后持续低于1,65 a中全省11市耕地压力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底仅4市耕地压力指数大于1,耕地压力指数的全局Moran’s I指数从弱正相关到弱负相关再到明显的正相关性,其空间聚集性变强;(3)未来11 a全省耕地压力指数保持稳定微弱下降趋势,均小于1,耕地压力较小。针对河北省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石家庄地区耕地与人口数量变化动态及其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石家庄各县市1986~2000年的人口与耕地统计资料,发现该地区耕地面积持续下降,人口数目逐年增加,人均耕地面积逐渐降低;耕地数量的变化还存在地区的差异,离市区远的地区,耕地变化速率相对较慢。通过灰色模型理论预测了该地区在今后15a内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宁夏粮食生产与耕地压力变化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和时间序列平滑外推预测的方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自建国以来50多年进行粮食生产、耕地压力指数作动态变化分析,对未来15年的粮食生产、耕地变化、人口、耕地压力指数预测。结果表明:(1)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的趋势,1950年宁夏的粮食总产量为33512×104kg,人均占有量为266.05kg,到2004年粮食总产量为290488×104kg,是1950年粮食总产量的8.87倍。(2)耕地压力指数变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7年,耕地压力指数迅速减小,从1950年的1.46减少至1957年的1.16。第二阶段,1957-1961年,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耕地压力指数高达1.61,该区域的粮食处于严重不安全的状态。第三阶段,1962-1984年,耕地压力指数呈下降的趋势,到1984年降至最低点0.9,粮食安全处于富余状态。第四阶段,1984-2004年,处于波动有升的趋势。(3)1950-2004年,人均耕地面积和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一直处于减少的趋势,分别从1950年的0.57hm2和0.832hm2降至2004年的0.19hm2和0.22hm2。(4)在未来的15年里,宁夏的耕地压力指数有下降的趋势,人口继续的增加,到2020年可能达7435792人,粮食产量也将会提高,到2020年预计可达426663kg。区域粮食安全隐患较小,但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很严重,所以对耕地的保护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耕地数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51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和近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揭示了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和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特征,1955~2005年,甘肃省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而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却呈现出上升趋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压力指数虽逐渐减小,但耕地压力指数历年都大于1,说明此期粮食的供给小于需求,粮食处于不安全状态。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理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在定量分析耕地数量变化和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对未来15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2006~2020年,耕地压力指数继续减小,且越来越接近1,这说明耕地面积-人口-粮食之间的供需矛盾减小,粮食安全形势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耕地压力动态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自改革开放以来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对未来15年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提出减轻耕地压力的措施。研究结果显示:1978年以来,虽然河北省耕地数量持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却在增加,耕地压力指数呈现降低的趋势。未来15年耕地压力指数仍较大,但将进一步降低。据此提出,依靠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食物安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耕地生态压力指数的中国耕地压力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利用耕地生态压力指数对中国1995~2005年的耕地压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近11年的中国耕地生态压力指数比较大,并处于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大量的减少和人口快速的增加;2)耕地压力省际差异比较大,东南和西南地区的耕地压力明显高于中部和北部地区;3)直辖市和东南部地区耕地生态压力指数等级增高,北部、西北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指数等级无变化,仅中部和东北部的少数地区指数等级变小,但并不明显。基于我国耕地压力现状,为缓解我国的耕地压力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宁夏耕地压力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耕地压力指数是指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是衡量区域耕地资源紧张程度及动态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文中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样本研究区,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宁夏自1950-2007年耕地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50-2007年,宁夏人均耕地面积和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呈不断减小趋势,近50年分别减少0.39hm2和0.74hm2,受耕地面积变化、人口增长、粮食单产变化及政策等影响,耕地压力指数在波动中呈减小趋势,这与近年来宁夏推行的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生态移民、科技兴农等措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耕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的计量和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延安市为例,对1978~2004年耕地资源面积与城市化水平进行计量和协调性分析,利用SPSS软件构建耕地资源面积与城市化水平的相关回归模型,并借鉴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模型,计算耕地资源面积与城市化水平的协调度。结果表明,耕地面积与城市化水平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耕地面积减少;大部分年份延安的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度呈调和型,耕地资源保持在承载力阈值内,短期内可接受。  相似文献   

9.
基于粮食安全的区域耕地转换研究——以辽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概念和"耕地转换数量"计算模型对辽宁省1997-2007年间耕地资源转换数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应用灰色系统GM(1.1)预测模型对未来15年耕地转换数量变化进行了预测,据此提出了耕地合理利用和有效利用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工业大发展以来,特别是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资源转换数量只有1997年、2000年、2001年这三年为负值,其余年份都为正值,说明耕地转换它用不会对粮食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预测未来耕地转换数量始终为正值,说明未来辽宁的经济建设与耕地矛盾趋于平缓,科技进步以及生态建设的完善是减轻耕地压力,保障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榆林市米脂县为例,选择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的粮食生产进行了对比分析;以1995~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GM(1,1)模型预测了该县2010年的粮食供需前景。研究结果表明:与退耕前相比,米脂县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25.15%,耕地压力指数增加了7.99%;粮食供需预测显示,2010年米脂县粮食总供给量为42522 t,当人均粮食需求量分别为190kg、230kg、260kg时,粮食总需求量为39847 t、48236 t、54527 t,粮食盈余率为6.29%、-13.44%、-28.23%。这说明在低的需求下,目前退耕还林工程没有对该县的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威胁,但随着需求水平提高粮食安全威胁迅速加大。因此,决不能对粮食安全放松警惕,并据此提出了保证未来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近年在黑龙江省保护地番茄上发现一种番茄植株黄萎病害,从其病茎上分离得到10个菌株。将其接种番茄幼苗,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重新分离到该菌。经鉴定,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llium dahliae Kleb)。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生长最低温度为5℃,最适范围20-25℃,以22.5℃生长最适。孢子萌发温度为5-30℃,最适温度为25℃。病菌菌丝在pH4-8都能生长,以pH 5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2.
除草剂对作物的药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除草剂已经大面积应用了半个多世纪,它在杂草防治及作物增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除草剂使用过程中,对作物的药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综述了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和出现药害后作物的症状,并介绍了发生药害后的救治方法以及预防药害产生的具体措施,以期为除草剂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于广西百色市老山林场调查了相思木蠹蛾对西南桦的为害情况,并进行了不同高度虫孔数组内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整枝方式虫孔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种群密度估计模型拟合研究。结果表明:西南桦有虫孔株率70%,虫孔密度2.79个/株;以2m为区间段,无虫孔的占74.8%,有1个以上虫孔的占25.2%;相思拟木蠹蛾对树干高度有选择性,树干4~6m间虫孔数最多;幼虫侵入期人工修枝会加重相思拟木蠹蛾为害;以无虫株率估计相思拟木蠹蛾种群密度的模型为^x=1.420 8(-lnP0)1.476 8。相思拟木蠹蛾为害对西南桦木材品质有较大影响,应加强监测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验证FAO的CROPWAT模型在非充分灌溉中的适用性和精确性,将民勤棉花和春小麦非充分灌溉的试验方案及当地气象资料输入模型,分析CROPWAT模型在模拟作物蒸发蒸腾量和非充分灌溉对产量影响的模拟效果。结果显示,棉花各生育期日平均蒸发蒸腾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表现出相同的分布规律,但模拟值整体高于实测值0.15~1 mm;模拟非充分灌溉对棉花和春小麦产量的影响时,模拟值和实测值显示出一致的变化规律,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棉花和春小麦的RMSE、EF、CRM分别为20.62%和10.35%、0.98和0.856、-0.00051和-0.0155,说明CROPWAT模型总体模拟效果较好,但模型的执行值较实测值偏高。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在非充分灌溉的研究中有着较好的适用性,但为了使模拟结果更准确,使用前需根据当地实测资料对Kc、Ky等参数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水资源的坝上植被生态恢复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是植被生态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也是农牧交错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根本。本文根据坝上各县水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水资源在坝上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光温资源的耦合程度;探讨了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对植被生长与分布的影响。研究认为坝上应以自然恢复为主,林草植被恢复建设则应以地带性植被分布规律为依据,以水定草、定林,实现土壤水分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高效氟吡甲禾灵微乳剂防除野燕麦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剂型的高效氟吡甲禾灵防除青海春油菜田野燕麦效果基本一致。10.8%高效氟吡甲禾灵ME375ml/hm^2,在油菜2~4叶期,野燕麦2叶1心~4叶期兑水300kg/hm^2作茎叶喷雾,防除野燕麦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基于EDEM的小区育种小麦脱粒装置作业参数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小区育种小麦脱粒装置最佳脱输性能参数,减少籽粒在装置内的滞留,提高育种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在不考虑脱粒破碎的情况下,利用离散元软件EDEM对脱粒装置内小麦籽粒和短茎秆混合物料的运动过程进行模拟,为优化脱粒装置工作参数,进一步降低籽粒在脱粒装置内的残留率,分析研究了脱粒物料中单个抛出籽粒、抛出茎秆及滞留籽粒的速度、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对脱粒装置内的物料流进行了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当滚筒转速为1 600 r·min~(-1),喂入量为0.3 kg·s~(-1),脱粒间隙为8 mm,装置内籽粒残留率最小,并按照该最优组合作业参数对脱粒装置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仿真试验和室内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利用EDEM对脱粒装置的工作参数进行优化是可行的,为脱粒装置的研究和改进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外标法,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韭菜上田间应用的动态残留和最终残留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韭菜上的半衰期为1.89d,用量500mL/667m2处理3次,最后一次施药后7d,韭菜中未检出农药(残留量低于0.1ug/kg)。  相似文献   

19.
为了改进生物分类检索方法,建立了基于数据库的图示多元检索表。该检索表由含有多个"分类单元-特征部位-特征"记录的数据库表构成,并配备分类特征鉴别图。检索时根据表中所列特征部位,参照特征的文字描述和图示,输入标本多个对应部位的特征,一次查询可获得检索结果。检索所用的SQL语句中,使用union all语句组合多个select查询语句,进行多个分类特征的并行检索。通过建立异翅长蠹属(鞘翅目长蠹科)分种多元检索表进行测试,检索效果良好。多元检索方法解决了传统的二叉检索遇到缺失特征而无法进行后续检索的问题。基于数据库的图示多元检索表直观易用,非常适合口岸检疫鉴定。  相似文献   

20.
铜制剂农药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因长期施用波尔多液致使铜在果园土壤中的残留积累状况及其对果 园作物生长的影响。对几种新的铜制剂农药在果树和蔬菜上的残留进行了试验,并对其在今 后使用中铜在土壤中的积累规律及允许安全使用年限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