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甘蓝型油菜温敏核不育利用的一些障碍,研究了隐性核不育×温敏核不育分别在温敏核不育繁殖区和制种区的育性表现,发现其杂交后代为一种新的温敏核不育类型,这种新类型的温敏不育系能有效地降低育性转换温度,从而使杂交制种过程更简易、安全,可进一步扩大了温敏核不育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利用甘×白杂交F2产生的核不育株,培育出了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型核不育系绵7AB-4。该不育系不育率高达70%~90%,不育性彻底而稳定,不受环境条件影响,其恢复源广泛,已培育出高产杂交组合绵油12号。本文对该不育系在育性遗传上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其利用方法与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为了利用芸薹属近缘属的基因资源进行油菜品种改良,探索了甘蓝型油菜×芸芥的属间杂交亲 和性。以甘蓝型油菜湘油15号、中油821和J-2为母本,三营芸芥和东郊芸芥为父本,进行人工远缘杂 交试验。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与芸芥属间杂交亲和性较低,杂交亲和性的强弱与亲本材料有关,不同 品种的甘蓝型油菜与不同品种的芸芥属间杂交亲和性(真杂种苗数/授粉花蕾数)不同,湘油15号与三 营芸芥的亲和程度最高,为0.036,J-2和东郊芸芥的亲和程度最低,为0.014。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6年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甘蓝型油菜三系配套,推动了全球杂交油菜育种进程.1991年独家发现温敏核不育现象,创立了核不育两系法育种途径,展示了杂交油菜新的应用前景,近年筛选的杂交组合在产量、品质、抗性上不断取得突破,先后选育了优质、高产三系组合湘杂油2号、湘杂油4号及两系杂交组合湘杂油5号,对湖南乃至全国杂交油菜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2225AB以双低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98-116AB中优良不育株为母本,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株系2225作杂交父本,通过杂交、回交和兄妹交选育成功的高油分黄籽双低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黄籽不育系2225A的叶色浓绿、叶片较厚、抗寒性强,冻害指数8.5.该不育系群体的黄籽株率和黄籽频率均达100%,芥酸平均含量低于0.5%,硫甙含量低于20umol/(g·饼),含油量在45%左右,最高可达49.94%,恢复源广.  相似文献   

6.
以甘蓝型双低常规油菜品种'沪油15'和'川油17'为亲本,通过回交、自交和测交,育成显性核不育恢复系HF08、临保系LB4155和纯合型两型系4166AB,并建立了无性系4166A;用无性系4166A与临保系LB4155按核不育油菜二系制种法生产全不育系4166CA,并与恢复系HF08配制杂交组合,育成显性核不育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核杂17号'。采用不同地域来源的亲本通过杂交和回交,分别转育成不育系和恢复系,有利于获得优势明显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无花瓣油菜的缺陷及克服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摸清无瓣油菜生长势较差,冬季低温心叶严重缺绿的缺陷及找到相应的克服途径,以育成的甘蓝型、白菜型和埃芥胞质的甘蓝型无花瓣油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除甘蓝型胞质的甘蓝型无瓣油菜材料外,白菜型胞质和埃芥胞质的甘蓝型无瓣油菜均有大量品系生长势较差,冬季低温心叶严重缺绿的重大缺陷。不同胞质的甘蓝型无花瓣油菜品系无瓣性状的稳定性以埃芥胞质无瓣系最好,甘蓝型次之,白菜型较差,但相同胞质的不同材料间存在差异。全部胞质的无瓣材料均存在有瓣花朵从花序基部由下至上增多的趋势,特别是开花后期上部花序开放的有瓣花明显增多。其中,又以白菜型胞质的无瓣系最明显,甘蓝型胞质稍次,埃芥胞质再次。无瓣隐性核不育系和正常有瓣的隐性核不育系都存在花序基部特别是主序基部死蕾现象,其死蕾花率基本相近,但不同年度有明显差异。闭蕾现象却只有无瓣核不育系存在,且较重,其比例高达28.6%~33.4%。无瓣隐性核不育系的不育株结荚结实均很差,较正常有瓣隐性核不育系差距很大。  相似文献   

8.
芥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后代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揭示芥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后代的遗传分离规律 ,用芥菜型油菜四川黄籽作母本与甘蓝型油菜 10 47自交系杂交 ,杂种F1人工自交或用 10 47自交系花粉回交 ,然后将亲本、杂种F1、F2 和BC1代用 16个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 98条带 ,其中双亲共有的带 35条 ,四川黄籽特异带 30条 ,10 47特异带 33条。带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芥甘杂种后代中来自 10 47的遗传物质比来自四川黄籽的遗传物质更能传递给后代 ,这种趋势与杂种后代植株的育性无关 ,在回交后代中四川黄籽的遗传物质比在自交后代中丢失更快。并对造成芥甘种间杂种后代分离扭曲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100S是一个甘蓝型油菜新型温敏核不育系。利用油菜2个自交系(09157和09254)、3个温敏核不育系(湘油402S、104S和Z094S)和4个隐性核不育系(402AB、104AB、209AB和127AB)与之测交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00S的育性受2对隐性不育基因和2对主效温敏基因及微效基因的共同调控,而不受细胞质的影响。基因等位性分析表明,100S与温敏核不育系湘油402S、104S、Z09S的育性受不同的遗传系统调控,它们的不育基因均为非等位基因,同时100S的温敏基因对其他不育系的不育基因不起调控作用,且其他不育系的温敏基因对100S的不育基因也不起调控作用。100S的不育基因与隐性核不育系127A的不育基因为等位基因,且100S的温敏基因对127A的育性具有调控作用。继续用100S与127B进行测交,其后代的育性调查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为选育优质、高产杂交油菜品种,以黄籽双低不育系1357AB与双低优良恢复系89-4R为亲本配制育成杂交油菜新组合花油203.在2006-2008年四川省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为163.72kg/667m2,比对照(川油21)增产13.44%;全生育期219d,比对照(川油21)晚熟1d.在2008-2009年四川省油菜生...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湘5A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品质育种中间材料70-4×Manoo与Pol细胞质雄性不育质源经多代测交、回交、育成了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湘5A。该不育系育性稳定,品质优良,不育率和不育度均在99%以上,芥酸含量稳定在1%以下,且经济性状优良,配合力高,利用湘5A配制杂交组合,易于获得强优质交杂组合,现已育成一个杂交组合湘杂油2号通过了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2.
168A是利用"油研10号"中的"不育株(Y10A)"与"双低油菜品系H6(R31×中双4号)"为材料,运用杂交改造的方法育成的甘蓝型油菜双低核不育两型系。该不育系品质好,芥酸含量0.4%,硫苷含量20.27μmol/g,含油量41.24%;育性稳定、恢复谱广,经济性状优良,易测配出黄籽型优质组合;繁殖、制种产量高,有利于产业化开发。  相似文献   

13.
赵福永  鲁军雄  黄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8-720,794
[目的]分析甘蓝型油菜与野生芥菜型油菜杂交子代的性状遗传。[方法]选用1个甘蓝型油菜种(湘油15号,编号138)与2个野生芥菜型油菜品系(编号153和154)作为试材,进行正反杂交并获得了杂交种子。对杂种F1、F2代的发芽率、叶片大小及形状、株高、花粉育性、籽粒颜色等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芥甘杂交较易获得杂交种子,F1代种子发芽率、成苗率及花粉育性均相对较高,平均株高低于双亲;而甘芥杂交较难获得杂种,且F1代自交亲和性差,结实率低,平均株高介于双亲之间;不论正反交,F1代营养生长优势和叶形母本效应明显,F2代株高出现明显分离,呈正态分布,未获得黄籽品系。[结论]为将甘芥杂交子代进一步应用于油菜遗传育种与品质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芥蓝和黄籽羽衣甘蓝的杂种 F1 作母本与黄籽白菜型油菜材料杂交.开展了甘蓝与白菜间多变种复合杂交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初步研究.在4个种间杂交组合中,授粉后20天统计,发育子房率在31.5%~60.1%;每100蕾发育胚珠数为 1.1~60.8;借助胚珠培养获得了1个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新材料,其形态上综合了3个亲本的特征.该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自交高度不亲和,蕾期自交结籽也仅 1.8粒/花蕾;与天然甘蓝型油菜杂交表现较高的亲和性,杂交亲和性表现与天然甘蓝型油菜基因型有关.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与紫罗兰远缘杂交亲和性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4个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湘油15号、湘油13号、花油3号和云油7号为母本,紫罗兰为父本进行人工远缘杂交试验,结果表明,亲和性的强弱与亲本材料有关,甘蓝型油菜与紫罗兰属间杂交亲和性较低,不同品种甘蓝型油菜与紫罗兰属间杂交亲和指数不同,湘油15号和湘油13号与紫罗兰杂交的亲和程度高于花油3号和云油7号与紫罗兰杂交的亲和程度,四者有效亲和指数分别为0.16、0.22、0.09和0.14。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与芝麻菜远缘杂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母本,3个芝麻菜材料为父本,研究了单一授粉、混合花粉授粉、重复授粉和GA3处理柱头后授粉等4种授粉方式对其杂交亲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与芝麻菜的远缘杂交为高度不亲和,最强的组合是花油3号×凤庆芝麻菜,其亲和指数为0.032。混合花粉授粉降低了其杂交亲和性,花油3号×芝麻菜的亲和指数为0.021。重复授粉和GA3处理柱头后授粉可以提高杂交亲和性,花油3号×凤庆芝麻菜的亲和指数分别为0.046,0.067。但角果中的种子几乎都是皱瘪的,可见甘蓝型油菜与芝麻菜杂交是受精后不亲和,其杂种胚发育受到阻碍而不能形成正常的种子。  相似文献   

17.
Y4-2AB具有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特征,综合性状优良,配组优势明显,达到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选育指标要求。其品质符合双低要求,平均含油率45.2%,该不育系不育彻底,育性不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利用该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组合盐油杂3号已于2011年11月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0),于2012年11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苏审油201203)。对Y4-2AB的特征特性和繁殖制种的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杂黄籽优质杂交油菜品种嘉油占是以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两系不育系8187A与双低恢复系8274R配制的双低杂交组合,表现杂种优势强,丰产性突出,产量高,含油量较高,中早熟,抗倒,病毒病和菌核病抗病能力与对照德油6号相当。在2009—2011年四川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17个试点平均产量181.43kg/667m2,比对照德油6号显著增产(4.85%);在2010-2011年度6点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171kg/667m2,比对照增产3.32%;种子含油量(干基)40.75%,种子芥酸含量0.45%,硫甙含量31.62μmol/g饼。于2011年11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油2011007),适宜在四川省平坝及丘陵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针对重庆市油菜生产的生态特点,对部分具有特殊意义的育种材料、优质亲本和它们的组合的光合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新型双重不育系在阴天的光合强度显著低于核不育系,而与胞质不育系无显著差异,晴天的光合强度却显著高于它们的保持系和原始亲本L17A,双重不育系光合强度的特殊表现与它们的叶绿素含量及a/b比值无关;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光合强度低,产量较低,原因不只在叶绿素含量,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在亲本与组合的比较中,杂一代在阴天的光合强度倾向于较高的亲本,而在晴天的光合强度倾向较低的亲本,杂交能保留双亲较适应生态环境的光合特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甘蓝与甘蓝型油菜的六倍体杂交种为桥梁与甘蓝型油菜回交,从回交种的自交后代中选育理想的甘蓝型油菜个体,是将甘蓝遗传成分转入甘蓝型油菜的一种新策略。调查多份甘蓝型油菜与六倍体的可交配性及杂交种后代的育性,并以油菜菌核病抗性为例,以验证该策略在甘蓝型油菜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潜力。【方法】用菌核病抗性较强的野生甘蓝与甘蓝型油菜中双9号进行种间远缘杂交,采用胚挽救及染色体加倍技术创建A~nA~nC~nC~nC~oC~o六倍体。通过调查六倍体与9份甘蓝型油菜的杂交结实率,分析六倍体与甘蓝型油菜的可交配性。通过调查六倍体与9份甘蓝型油菜的杂交种F_1的自交、自由授粉结实率和菌核病抗性水平,反映杂交种F_1代的结实能力以及目标性状的改良情况。【结果】经鉴定,六倍体含有20条A基因组染色体和36条C基因组染色体,即染色体组成为A~nA~nC~nC~nC~oC~o。该六倍体同时具有甘蓝亲本和甘蓝型油菜亲本中双9号的遗传物质,其自交结实率和自由授粉结实率分别为5.6和8.6粒/角。六倍体与9份甘蓝型油菜杂交的结角率在69.1%—92.9%,每角粒数介于4.7-10.5,不同基因型的甘蓝型油菜与六倍体杂交结果率和每角粒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所调查的9份杂交种F_1的花粉育性达到正常水平,但自交结实率和自由授粉结实率分别为11.4-20.7粒和19.9-26.1粒,基因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01),自交结实率和自由授粉结实率之间相关性显著(r=0.67*,P0.05)。综合2013和2014年的茎秆菌核病抗性鉴定数据,六倍体相对于中双9号的相对感病度为0.47,9份甘蓝型油菜的相对感病度在0.94—1.26,亲本基因型之间抗性水平差异显著(P0.0001)。9份杂交种F_1的相对感病度为0.56—1.10,均介于对应的双亲之间,且与甘蓝型油菜亲本的抗性水平显著相关(r=0.78*,P0.05)。其中5份杂交种F_1的相对感病度显著低于对应的甘蓝型油菜亲本(P0.05),即其抗性水平相对于原甘蓝型油菜亲本获得明显提高。【结论】A~nA~nC~nC~nC~oC~o六倍体有一定的结实能力,与甘蓝型油菜的可交配性受油菜基因型显著影响,但均易获得具有较好(一定)结实性的杂交种后代,目标性状在杂交种一代获得显著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