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州伊犁州昭苏县伊犁马感染胃蝇属幼虫的感染情况。方法:通过药物(伊维菌素)驱虫及死后剖检进行胃蝇属幼虫统计。结果:伊犁马感染了4种胃蝇属幼虫,共收集16755个三期幼虫,总感染率为100%,感染率分别为鼻胃蝇蛆53.17%、、兽胃蝇蛆22.71%、红尾胃蝇蛆11.98%、肠胃蝇蛆12.14%。混合感染现象严重,33.05%的马感染4种胃蝇属幼虫,27.97%的马感染3种胃蝇属幼虫,25.42%的马感染2种马胃蝇属幼虫,13.56%的马感染1种胃蝇属幼虫,混合感染严重。鼻胃蝇幼虫更倾向于寄生贲门处,其他三种则无规律的寄生于幽门处。结论:昭苏县胃蝇属的物种丰富,马胃蝇蛆病的流行可能是由于马匹品种、年龄、饲养环境、马匹易感性、所处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差异所造成。  相似文献   

2.
前胃弛缓是前胃机能减弱,影响反刍、食欲、嗳气和食物消化的一种前胃合并发生的消化机能扰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支配前胃的神经兴奋性降  相似文献   

3.
<正>临床剖检所见的腺胃肿大只是复杂病原在腺胃部位的一种表现,这种以腺胃肿大为主的、兼有肠道炎症变化、免疫器官损伤等病理变化为主的疾病应称之为鸡的腺胃肿大征候群。该病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多病因的鸡病征候群。  相似文献   

4.
<正>马胃蝇蛆病是由狂蝇科、马胃蝇属的各种马胃蝇幼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胃肠道内引起的一种慢性消瘦和中毒性疾病。在我国常见的马胃蝇有四种,即肠胃蝇;红尾胃蝇;兽胃蝇,又称东方胃蝇等。其中,肠胃蝇在我国分布极广。为最常见的一种。破坏胃的消化、吸收、运动和分泌机能以及幼虫的毒素作用,致使马高度贫血、消瘦、严重感染可造成马死亡。2016年4月19日。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巴音松布尔嘎查牧户图门放牧的马发生了一种逐日消瘦、食欲不好的疾病。请求出诊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学报》2017,(8):1517-1522
为了解伊犁马体内寄生胃蝇属幼虫的种类及马胃蝇蛆的分类。本试验通过对鉴定出的优势种马胃蝇三期幼虫进行流行病学及COI基因分析,采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共收集16 755个三期幼虫,总感染率为100%,共发现4种胃蝇属幼虫,混合感染现象严重。鼻胃蝇幼虫为优势种,优势度为53.17%,寄生部位更倾向于贲门处,其他3种则无规律地寄生于幽门处。测定的鼻胃蝇蛆、肠胃蝇蛆、兽胃蝇蛆、红尾胃蝇蛆的COI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的序列(登录号:GU265752.1、KR230402.1、KU578262.1、KT946620.1)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99%,99%,100%;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测定与GenBank上发表的胃蝇属的相应蝇蛆种聚类;即肠胃蝇和红尾胃蝇首先聚在一起,再与鼻胃蝇聚在一起,最后三者再和兽胃蝇聚在一起。当以COI序列为靶标时,内群外群分别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该试验结果可为胃蝇属的分类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6.
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改变,称为真胃变位。真胃变位是奶牛的一种消化机能障碍性疾病。真胃变位分两种类型: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也称真胃扭转。粗饲料是饲养奶牛的基础,精料是饲喂奶牛的一种补充料。通过调查、统计分析表明,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生与奶牛饲喂高精料有密切关系。科学合理的平衡日粮精粗比和饲喂技术能有效降低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改变,称为真胃变位.真胃变位是奶牛的一种消化机能障碍性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1-5].真胃变位分两种类型:(1)真胃通过瘤胃下方移到左侧腹腔,置于瘤胃和左侧腹壁之间,称为左方变位.(2)真胃向前方扭转(顺时针),置于肝脏和右侧腹壁之间,称为右方变位,也叫真胃扭转.手术治疗仍然是治疗奶牛真胃变位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之一[6-11].  相似文献   

8.
家禽传染性腺肌胃炎是一种以家禽生长不良、消瘦、整齐度差、过料等外观症状,腺胃肿大,或腺胃乳头扁平甚至消失,腺胃黏膜出血溃疡、脱落、肌胃内金和肌胃粘膜面火山口样溃疡、肌胃糜烂为主  相似文献   

9.
各种马胃蝇幼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胃肠道内引起的一种慢性消瘦性疾病。在我国常见的马胃蝇有4种,即肠胃蝇、红尾胃蝇、兽胃蝇、烦扰胃蝇。2003年4月,笔者诊治一例马胃蝇蛆引起十二指肠阻塞继发胃扩张致驴死亡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马胃蝇蛆病是由马胃蝇幼虫寄生于马属动物胃肠道内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寄生虫病,导致宿主高度贫血、消瘦、中毒,严重时衰竭死亡。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不同国家因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不同及是否广泛使用驱虫药,呈现出不同的流行规律。在中国主要流行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流行6种马胃蝇,以肠胃蝇、红尾胃蝇为优势虫种。文章主要对近些年国内外马胃蝇蛆病感染情况进行描述,总结流行规律,提出研究方向,以期为该病的防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准确掌握伊犁马四种胃蝇属三期幼虫的鉴别特征,本文以伊犁地区采集的马胃蝇蛆(n=200)为试验材料,借助体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并以各属蝇蛆每节排列刺的差异、形状、口钩及气门板等结构作为鉴定依据。结果显示,本次试验共鉴定出四种马胃蝇三期幼虫:兽胃蝇蛆、鼻胃蝇蛆、红尾胃蝇蛆、肠胃蝇蛆。超微观察可见鼻胃蝇三期幼虫第一胸段出现"隔板状"突出物、其刺列为单排刺列且胸部第一刺列为双排刺,此外鼻胃蝇三期幼虫口钩表面纹路差异较大且表面沟壑中有类似"纤毛状物"的存在;兽胃蝇三期幼虫背侧下颌骨部分扩展成叶且叶部的顶部为平滑状,其他三种胃蝇属三期幼虫叶部的顶端部位为锯齿状;红尾胃蝇形态学特征与肠胃蝇差异不显著,但其寄生部位与刺带特征可作为其鉴定依据。胃蝇属常见四种三期幼虫体表刺列、头部下颌骨叶部、口钩表面沟壑等均可作为其鉴别要点,为马胃蝇三期幼虫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瘤胃、瓣胃及网胃统称前胃。前胃疾病是奶牛的常发病,在奶牛疾病中占很大比例,因此对前胃疾病的防治与研究,对奶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病因分析1.1前胃疾病传统分类,一般分为前胃驰缓、瘤胃积食、瘤胃臌气,创伤性网胃炎,瓣胃阻塞5种。前胃弛缓时,瘤胃功能与  相似文献   

13.
<正>奶牛前胃弛缓是奶牛常见的一种内科疾病,是各种因素导致奶牛前胃消化功能兴奋性降低和收缩力减弱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1病因分析奶牛是多胃的反刍动物,其胃由:瘤胃、网胃、瓣胃、皱胃(真胃)组成,前三个胃内生活着大量的纤毛虫和细菌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以纤维素为营养来源,  相似文献   

14.
以胃蝇属6个种(黑腹胃蝇、黑角胃蝇、鼻胃蝇、肠胃蝇、红尾胃蝇、裸节胃蝇)三龄幼虫为研究对象,借助于2010年9月-2016年9月期间获取的数据,研究其种间和种内形态学特征及行为方式的遗传差异,为研究其适应宿主体内寄生生活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胃蝇三龄幼虫种间在体长、体宽、体重、体长/体宽和蠕动频率、爬行速度、入土深度及入土时间上均表达显著水平,且三龄幼虫形态种间和种内都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胃蝇属三龄幼虫种间变异率入土深度(25. 25%)爬行速度(25. 09%)蠕动频率(24. 60%)体重(22. 75%)入土时间(20. 75%)体长/体宽(19. 16%)三龄幼虫体宽(13. 95%)三龄幼虫体长(13. 03%)。在形态及特征与行为方式相关性上,三龄幼虫体长与爬行速度和入土深度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体宽与蠕动频率呈显著正相关;体长/体宽与入土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与蠕动频率和爬行速度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显著负相关关系;体重与爬行速度及入土深度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显著负相关关系。根据形态特征和行为方式指标将胃蝇属6个种划分为3类,肠胃蝇、红尾胃蝇和裸节胃蝇三支聚集成为一簇,黑腹胃蝇分支单独形成一簇,鼻胃蝇和黑角胃蝇分支形成第三簇。  相似文献   

15.
方秀敏 《北方牧业》2009,(12):22-22
真胃移位在临床上可分为两种:左方移位和右方移位。通常把右方移位叫做真胃扭转。而真胃扭转又分为前方扭转和后方扭转两种。1病因胎衣不下,酮病,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真胃的机械性转移,真胃弛缓,分娩,乳热  相似文献   

16.
前胃弛缓是前胃机能减退的一种疾病.近年来,笔者根据胃内容物酸碱性辨证治疗牛前胃弛缓98例,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前胃弛缓是前胃机能减退的一种疾病,以前胃兴奋性和收缩力降低、消化机能紊乱为特征.2006~2008年收治犊牛异物性和顽固性前胃弛缓5头,有三头主诉以前看到过吃塑料布等情况.  相似文献   

18.
真胃阻塞也叫真胃积食,是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前胃弛缓、内容物停滞于真胃的一种阻塞性疾病。本病内服药物治疗,由于药物需经过前胃才能到达病所,由于前胃弛缓使药物后移缓慢,故而疗效较差。若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病程较久极易继发瓣胃阻塞或扩张,使治疗更为困难。  相似文献   

19.
水肿病又称:浮肿病、胃水肿、是小猪一种急性致死性特别高的一种疾病,特征为胃和其他部位发生肿大的一种疾病,水肿病是养猪专业中发展危害较大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20.
寄生在马属动物胃肠道的昆虫类,迄今仅报道有一个科(胃蝇科)、一个属(胃蝇属——Gastrophilus)。由胃蝇属引起的马胃蝇蛆病,是兽医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胃蝇属共有七个种。由于种种原因,使这几种胃蝇的译名繁多,互相矛盾。教员和学生在查阅参考书时容易产生混淆;对研究人员也常带来麻烦。为此对马胃蝇的译名应有统一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