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通过对北京地区八十年代超标小麦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发现新品种产量潜力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提高了一穗粒重,而亩穗数则有减少趋势。这表明,北京地区的小麦育种正在朝着中间型—大穗型方向发展。一穗粒重的增加大部分品种是由于提高了千粒重,而目前北京地区最高产小麦品种北农2号除了粒重有所增加外,主要是由于增加了一穗粒数。作者认为,同时进行千粒重和一穗粒数的综合选择,是提高一穗粒重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在保证足够亩穗数前提下侧重攻一穗粒重”的育种方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1999~2006年共6年时间在攀西地区进行的249个品种(材料)的品种比较试验、3个不同类型主推品种的种植密度试验和最优回归试验结果,通过系统分析得出,品种间株高和穗位高与玉米籽粒的产量无显著相关性,穗行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就特定品种而言,旺盛的营养体是籽粒高产的基础,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千粒重,品种间和3个主推品种的穗长和行粒数对产量的贡献均较小。本文还讨论了攀西地区玉米的高产栽培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小麦6044×01-35杂交后获得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对其产量性状与粒重性状予以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自交系群体产量性状均呈正态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单穗粒重与穗长和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穗数、行总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广义遗传力较高的为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粒重和单穗粒重;由主成分分析可知,对穗粒重贡献最大的是单株粒重、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单株粒重对单穗粒重有促进作用,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单株穗数对单穗粒重的负效应最高。  相似文献   

4.
《农业科学学报》2019,18(8):1690-1700
Smallhold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ommonly use intercropping to produce crops with higher yield and value. Many intercropping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but few studies have been performed in farmers' fields. We conducted a 4-year study using data from real farm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intercropped maize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ree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suitability of different maize varieties in intercropping. In the farm study, the grain yield of maize intercropped with watermelon was reduced by more than one third as compared to maize in wheat-maize double cropping, mainly due to lower ear density and lower 100-grain weight. Under real farm conditions, the yield of intercropped maiz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ear density and 100-grain weight, while yield of sole maiz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grain number per ear and 100-grain weight. In the field experiments, the maize cultivars commonly used in double cropping gave similar yields when grown in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 and their yield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ear density and 100-grain weight.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ear density, rather cultivar, wa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productivity of intercropped maize. Therefore,maintaining high ear density is a practical way for promoting productivity of maize in farmers' intercropping practices.  相似文献   

5.
啤用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及部分酿造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啤用大麦的11个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及α-淀粉酶含量分别进行通径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的性状为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主穗粒重及主穗粒数;对千粒重、α-淀粉酶含量、蛋白质含量等部分酿造品质有显著影响的主要性状为主穗穗长、单株粒重、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分蘖数、基本苗数及有效穗数(指667 m2有效穗数,下同),其中基本苗数和单株粒重的遗传决定系数h2B<50%;主穗粒重、主穗粒数这2个性状受遗传效应的影响较大,同时对千粒重和α-淀粉酶的直接作用效应较大,所以在育种实践中应特别注意该性状的锁定及选择。  相似文献   

6.
甜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AMMI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MMI模型分析方法对福建省2008~2011年连续4年甜玉米区域试验数据进行产量相关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以基因型效应为主的有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以环境效应为主的有产量、出苗至采收日数、穗粗,以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为主的有行粒数、鲜百粒重;性状的稳定性以穗长、穗粗、穗行数最好,其次为出苗至采收日数、行粒数、鲜百粒重,第三为株高、穗位高,最差为产量;不同性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7.
1982年在山西太谷海拔1000米的丘陵旱地鉴定了夏播小麦品种对播期的反应。采用二因子裂区设计。主区为品种,副区为播期。结果表果:播期对夏播小麦的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具有强烈的影响。在本试验范围内,推迟播期对产量的不利影响比早播种的影响更严重。早熟耐热的品种在调节播期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晋春三号品种苗期耐高温,光合面积持续时间长,籽粒灌浆速度快。在适宜播期(7月14日)获得最高的小区产量(637.7克),较高的千粒重(34.5克)、穗粒重(1.14克)和本试验中最高的经济产量系数(0.50)。夏麦一号品种植株高,穗大粒多,但籽粒灌浆速度较慢,持续时间长,故穗粒重、着粒重和经济产量系数较低。  相似文献   

8.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四川省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生育期、株高、穗位高、除倒伏、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单穗粒重)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玉米杂交种产量最为相关的性状是单穗粒重,其后依次是除倒伏、穗位高、生育期、株高、穗长、百粒重、穗行数、出籽率和行粒数。根据玉米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经济性状-单穗粒重与株高、穗位高、穗行数和穗长关系最为密切;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农艺性状-除倒伏与穗位高和穗长关系密切。说明在四川省选育玉米杂交种时,在保证适当的株高和穗位高的前提下,要注重选育单穗粒重高,抗倒,生育期适当偏长,百粒重较高的长穗、多行型品种;同时不要忽略对品种的出籽率和行粒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四川省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生育期、株高、穗位高、除倒伏、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单穗粒重)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玉米杂交种产量最为相关的性状是单穗粒重,其后依次是除倒伏、穗位高、生育期、株高、穗长、百粒重、穗行数、出籽率和行粒数.根据玉米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经济性状-单穗粒重与株高、穗位高、穗行数和穗长关系最为密切;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农艺性状-除倒伏与穗位高和穗长关系密切.说明在四川省选育玉米杂交种时,在保证适当的株高和穗位高的前提下,要注重选育单穗粒重高,抗倒,生育期适当偏长,百粒重较高的长穗、多行型品种;同时不要忽略对品种的出籽率和行粒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豫综5号玉米群体产量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半姊妹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改良的豫综5号5个轮次群体为材料,通过2点产量比较试验,对豫综5号群体产量及穗部性状的改良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豫综5号群体的单株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提高6.36%,其中,半姊妹轮回选择改良的3轮群体平均每轮提高6.30%,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的改良群体提高5.51%,群体产量的变异系数从15.4%下降到12.8%,基本符合选择预期效果,群体内仍有较丰富的变异,说明2种选择方法对群体单株产量的改良是有效的.对改良群体穗部性状的比较发现,穗长和行粒数分别提高5.27%和9.96%.说明穗长和行粒数的改良效果明显,它们的提高是群体单株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还对相互轮回选择的方法和豫综5号群体改良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综合地研究了二棱皮大麦株高、剑叶面积、剑叶功能期、剑叶比重、倒二叶面积五个形态、生理性状与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五个产量性状的相互关系,并将表型典型相关分解出遗传和环境相关,重点研究这两组性状的遗传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两组性状的遗传相关关系主要表现在株高,剑叶面积与每穗粒数和剑叶功能期与单株籽粒产量的正相关,以及剑叶面积、倒二叶面积与单株穗数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密度对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吉林省的2个生态类型区布置种植密度试验,重点分析密度和生态因素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密度的增加,公主岭地区千粒重逐渐下降;而在桦甸地区,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显著增加,穗粒数下降;2个地区均以8万株/hm2的产量最高,分别为12 815和11 453kg/hm2。在同一个密度水平下,公主岭地区的产量和千粒重高于桦甸地区。2)生态因素对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大,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较小。产量、千粒重与积温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热量条件不足是限制玉米产量和千粒重的主要因子。尤其是灌浆中期至成熟期的积温,保证这个阶段的积温是保证产量的关键,最适日均温为24.98℃。3)在高密度条件下(8万株/hm2),桦甸地区大喇叭口期至吐丝期的日照时数较高,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穗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大田玉米试验,研究不同养分含量的昌鑫生物有机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玉米株高、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周长、千粒重等生物量数据,对玉米产量进行理论测定。[结果]大田玉米追肥施加25%颗粒肥后,籽粒饱满,穗粒数、行粒数、穗粒数明显增加,增产率达到27.2%。[结论]施加25%颗粒肥有效地改善玉米的成产因素,使玉米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以山东省超级小麦项目组近几年育成的8个不同类型的超级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进行了小花分化历程的观察比较和在不同地力下产量及产量结构三要素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从小花原基初始分化到四分体形成期所经历的天数为31~37天,大穗型品种历时较长。小花分化的开始时间主要与品种抽穗期早晚有关,与品种类型关系不大。超级小麦的产量水平随土壤肥力提高而增加,在高肥地力下,中间型和大穗型品种增产潜力较大;在中肥和低肥地力下,多穗型品种产量较高。中间型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好,是超级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中最值得注意的类型。  相似文献   

15.
荣丰A所配系列早杂组合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6~2010年参加江西省区试的12个荣丰A所配组合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表型值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株高、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等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大,结实率和穗长的变异系数较小;结实率与产量呈极显著简单正相关,其余6个性状与产量呈简单正相关;有效穗、株高和穗实粒数等性状对产量形成起正向直接作用,穗长、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对产量起负向直接作用。对产量形成的作用大小依次为: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结实率>株高>有效穗>穗长>千粒重。  相似文献   

16.
青饲甜高粱优良新品种(系)引种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加强优良青饲甜高粱品种在贵州的推广利用,特引进当前生产中几个甜高粱品种(系)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维多45的穗长最长(33.5 cm),较其它参试品种差异呈极显著水平。大力士的主要产量性状明显优于其它参试品种(系),其差异显著性比较明显。株高达470.0 cm,茎粗和节数分别为2.3 cm和20节;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鲜草产量均明显优于其它参试品种(系),分别为2 894粒、81.6 g、28.2 g和120 833.3 kg/hm2,差异性呈极显著;籽粒产量最高的是晋草1号(7 662.5 kg/hm2),较其它参试品种(系)差异呈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优良高油与普通玉米杂交种的穗粒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2个高油玉米杂交种玉油1号、HE-1和2个普通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农大108在6种不同密度下6个穗粒性状间的相关以及对产量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类杂交种的表现趋势不完全一致:高油玉米杂交种的穗长和行粒数与穗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粒重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最大正值,其次为穗长和行粒数;普通玉米杂交种的百粒重和穗粗与穗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粗和穗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均为较大正值;百粒重对2类杂交种产量的直接作用均为最大负值。2类杂交种实现高产的途径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生产水平和栽培条件下的小麦产量和构成因子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相关不显著,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呈负相关,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小;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很大,每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在高产区达极显著,千粒重与产量的关系,在较高播量下未达显著水平,而在稀播条件下达显著的正相关,且与每穗粒数表现正向联系。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较高的产量水平下,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增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共10种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在逐步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穗重、穗粗、单穗粒数、穗行数、株高和百粒重与小区产量有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单株穗重、行粒数、百粒重和穗行数与小区产量具有显著的线性效应。通径分析表明,入选的4个性状对小区产量的直接作用都是正的。除了单株穗重的直接作用较小外,其余3个因素都较大。但行粒数和百粒重各自通过对方有一个相对较大的负间接作用,而穗行数的净作用主要由本身的直接作用决定。据此,穗行数的选择对其它主要产量因素影响不大,而百粒重和行粒数的选择必须兼顾对方,可望进一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杂交水稻甬优9号高效栽培的有效技术途径,进一步发挥甬优9号的增产增效潜力。[方法]测定甬优9号44组产量性状数据,利用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产量水平下单季杂交晚稻甬优9号的穗、粒、重结构,研究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对产量贡献的大小。[结果]甬优9号不同产量水平的穗、粒、重均存在显著差异,有效穗与每穗总粒数是两个相互制约的产量因子,各产量因子作用于产量的效应大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结论]稳定有效穗数、主攻每穗实粒数、适当兼顾千粒重,是实现单季杂交晚稻甬优9高产高效栽培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