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红茶“正山小种”红茶,俗称全发酵茶,武夷山桐木关大约在18世纪就创制小种红茶,学名“正山小种”,此则红茶中特色品种。闻名遐迩的武夷山(桐木)自然保护区,水源丰富、溪水洁净,既有滔滔大河,又有汩汩山涧,更有飞泻瀑布、晶莹清泉。这里的黄岗山,海拔2158米,有“华东屋脊”之称。山中有大小深浅各不相同的洞穴六千多个,常年多雾、日照短、土地湿润、肥沃,因此这里成了“鸟的乐园”、“蛇的王国”、“昆虫世界”、“绿色金库”,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全国五大自然保护区之一,1988年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保护…  相似文献   

2.
巩志 《农业考古》2004,(4):123-125
十七纪纪,中国福建崇安桐木源(今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桐木村)小种红茶的面世,开中国红茶的新纪元,十八世纪,由小种红茶演化创制了闽红工夫,再为祁门工夫……。中国红茶沿着这条发展轨迹,红遍中国,红遍世界。  相似文献   

3.
一.红茶的历史轨迹中国的茶叶生产有数千年历史,但一直是以绿茶为主,相对而言,红茶的历史很短,只有几百年,是晚到明末清初才在福建武夷山桐木关星村产生的。清代乾隆十八年间(1753年)成书的《片刻余闲集》在记载武夷山茶叶生产的情况时说:"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之  相似文献   

4.
《福建农业科技》2009,(2):27-27
武夷山市桐木正山小种红茶协会日前成立,这是福建省首家红茶协会。正山小种红茶,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红茶之一,  相似文献   

5.
对武夷山的优异名丛雀舌、武夷金桂、金锁匙、白牡丹、瓜子金和金凤凰等开展夏暑红茶适制性试验研究,并进行感官审评与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检测,通过分析确定较适制红茶的武夷名丛,以对武夷山夏暑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的有机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机食品日益走俏,有机茶的产销独占鳌头,为此,我们对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生产工艺并畅销欧盟国家的“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实施有机栽培。  相似文献   

7.
在2021年第十三届湖南茶业博览会暨新化红茶推介会上,新化县被授予"湖红之源"称号,确定了新化红茶乃湖南红茶源头之实.未来,新化红茶在"湖红之源"的加持下将为拉动地方经济、助推乡村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一、新化红茶得天独厚 一是源于优越的自然条件.新化县境内多为山丘、盆地,山高溪多,常年云雾缭绕的自然生态环境,铸就了新化茶叶独特的优良品质,成就了新化茶叶为千年贡茶的美誉.二是悠久的种植历史.  相似文献   

8.
乌龙茶茶树品种制作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适制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选育的乌龙茶品种适制武夷山小种红茶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些乌龙茶品种制作武夷山小种红茶——金骏眉、银骏眉、小乌龙、大赤干、小赤干等,可以提高武夷山小种红茶品质,其特有的浓郁花香小种红茶,是使用阿萨姆变种(武夷菜茶)制作红茶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9.
福建武夷山位于海峡西岸,是乌龙茶与红茶发源地,中国著名的生态旅游茶乡。全市茶产业发展总体形势有序、平稳,并带动了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该文以武夷山茶产业现状为分析对象,并结合品牌影响、品牌保护和品牌营销三个方面,提出了武夷山茶产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并简述了武夷山茶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正>武夷山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境内拥有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先后获评中华十大名山、全国十大文明景区、全国首批5A级风景旅游区。武夷山为中国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已有千年历史。2010年武夷山大红袍获"中国驰名商标"荣誉称号。全市现有茶园9200公顷,茶叶成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松阳县赤寿乡是新兴的红茶生产区,拥有茶园666.667hm2,茶农队伍5万。2000年初,该乡从福建武夷山红茶产区引进红茶制作技术,现全乡各行政村都有红茶加工户,总计加工厂1000余家,加工队伍2万多人。年产干红茶7500万kg,产值超60亿元。加工大户100多家,产值大户年产红茶超亿元。红茶加工已成为该乡茶叶加工的主要产品,红茶加工收入成为当地经济收入的主渠道。因而,因势利导,及时规划,大力发展赤寿红茶产业集约化生产,已渐成趋势,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以闽北特色建阳桔柚和武夷山红茶正山小种为原料,进行桔柚正山小种复合饮料的加工工 艺研究。本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正山小种茶汤的浸提工艺、桔柚正山小种复合饮料最佳 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茶汤最佳浸泡工艺为浸泡温度85℃,料液比1∶80(g∶mL),浸泡时间5min; 桔柚正山小种复合饮料最佳加工工艺为桔柚汁添加量为15%,白砂糖添加量10%,柠檬酸添加量 0.4%。  相似文献   

13.
"雪峰山野藏奇葩,桃源仙境出红茶."在巍巍武陵与莽莽雪峰之间,悠悠沅水与千溪万瀑交汇之处,孕育了湖南红茶核心子品牌——"桃源红茶".她用一片叶子讲述着致富一方、红动中国、香飘世界的"火红"故事.可是,桃源红茶为什么这样"红"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她的红面纱.  相似文献   

14.
何榕 《热带农业科学》2023,(11):134-140
红茶是国际茶叶贸易中最主要的贸易产品。我国是红茶生产和消费大国,由于生产方式和消费习惯与国际消费主流不同,导致我国红茶标准与国外相关标准存在差异。文章通过开展我国与世界红茶主要贸易国标准的差异性研究,提出完善我国红茶标准的建议,为提升我国红茶质量标准水平,减少红茶进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推动我国红茶标准走出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巩志 《农业考古》2004,(4):111-111
“工”与“功”发音均为“gōng”,读音相似,方言亦如是。故茶文化界把饮功夫茶写成“工夫”茶;而把中国红茶类的“工夫红茶”写成“功夫红茶”,而且有人还给“功夫茶”正名日“工夫茶”。今为“正名”而正名,披露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6.
参加"中国茶文化国际检定"之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对中国茶感兴趣已经有十年之久了。起初是因为我的工作与红茶有关,所以开始对红茶感兴趣,并学习了一些有关红茶的知识。至于中国茶方面,我只是泛泛地知道中国茶在制造工艺上的主要分类及其代表茶叶。因为我一直从事与茶有关系的工作,所以从红茶到日本茶,  相似文献   

17.
一、南平市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与潜力南平市山多地广,素有“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之称。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是亚热带、温带生物栖息繁殖的胜地。国家级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誉“世界生物模式或标本产地”、“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谢伦  彭娟  白雪  杨永仪  熊彪 《南方农业学报》2022,53(10):2980-2988
【目的】对狭叶润楠和山胡椒鲜叶制作的老鹰红茶品质进行分析,为贵州当地老鹰茶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狭叶润楠和山胡椒的鲜叶为试材,参照传统红茶工艺制作老鹰红茶,对2种老鹰红茶进行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含量测定及其相关分析,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其挥发性物质。【结果】山胡椒老鹰红茶外形卷曲、香气持久高扬、滋味醇和,综合得分为90.08分;狭叶润楠老鹰红茶外形细紧、香气持久、滋味鲜爽甜醇,综合得分为89.84分。山胡椒老鹰红茶的多酚类物质、蛋白质和茶黄素含量分别较狭叶润楠老鹰红茶显著提高62.3%、37.5%和11.1%(P<0.05,下同),而狭叶润楠老鹰红茶的总黄酮含量较山胡椒老鹰红茶显著提高29.3%。2种老鹰红茶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组分,其中山胡椒老鹰红茶的氨基酸组分总含量较狭叶润楠老鹰红茶提高5.4%,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和亮氨酸是2种老鹰红茶中含量较高的组分。山胡椒老鹰红茶的水浸出物与茶红素呈显著正相关,与总黄酮、可溶性糖、蛋白质和粗脂肪呈显著负相关;狭叶润楠老鹰红茶的水浸出物与蛋白质呈显著正相关,与总黄酮、茶黄素、粗脂肪和灰分呈负相关。山胡椒老鹰红茶共检测出15种挥发性物质,包括8种萜烯烃类、2种醇类、1种醛类、2种酯类和2种其他类化合物;狭叶润楠老鹰红茶共检测出14种挥发性物质,包括5种萜烯烃类、1种醇类、4种醛类、1种酯类和3种其他类化合物;2种老鹰红茶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物质均为萜烯烃类化合物。【结论】通过感官审评结果、生化成分和挥发性物质的测定,山胡椒和狭叶润楠的鲜叶均适合制作老鹰红茶,其品质均表现良好,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19.
祁门红茶作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是中国十大名茶中的唯一红茶珍品。因其声誉卓著,久享盛名,历史上曾被作为一种泛称,指代祁门及其周边地区所产红茶的统称。该文从历史史料出发,细述祁红的诞生,及其地域范围的变化过程,试析祁红原产地域范围的划定,以促进享誉世界的祁红名茶的开发与保护。  相似文献   

20.
乌龙茶与红茶的形成孰先孰后,中国茶界著名专家争论了几十年,虽然说法大相径庭,但是都认为起源于武夷山.笔者由于生长于斯,并进行了积极探索,故也发点意见,以求见教. 持"红茶在先"者,主要有陈椽,他说:"由绿茶发展到红茶的可能性较大些","首先发明的是小种红茶,日晒代替杀青,是杀青的简化.","工夫红茶是以后制法的成果,由生晒、揉捻而直接晒干,简单而又省工,至于何时何人发明制造红茶,没有确切记载,无从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