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研究香椿人工林在不同坡位的生长差异,为香椿人工林的培育生产提供参考。以32~39年生香椿人工林为对象,按照不同坡位(上、中、下)设置样地,测定样地内的香椿生长指标;使用Weibull函数对不同坡位林分直径分布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林木分级统计并分析各样地林分特征;解析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试验区香椿人工林呈中高度郁闭,下坡位香椿平均树高为13.71 m,胸径为21.32 cm,南北冠幅为5.29 m,均显著最高,而上坡对应各生长指标显著最低。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径阶分布的Weibull模型拟合效果为下坡>上坡>中坡,拟合形状参数c均在1.0~3.6,为单峰左偏状分布,c下坡c上坡c中坡,下坡趋向于竞争期更稳定的自然稀疏后期。下坡林分林木分级集中在Ⅱ、Ⅲ级,占81.48%,而上坡Ⅰ、Ⅱ、Ⅲ、Ⅳ级林木占比分别为19.23%、21.79%、37.18%、20.51%,并存有少量Ⅴ级木,林木分级分布相对分散。解析香椿人工林生长过程显示,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均为下坡>中坡>下坡。试验区下坡的香椿人工林树高、胸径及冠幅均有生长优势。全试验区林分径阶分布呈单峰左偏状分布,下坡林分趋向于更稳定的自然稀疏后期,且林木分级多集中于Ⅱ、Ⅲ级,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翁闲 《安徽农学通报》2012,(17):138-139,162
以福建顺昌不同坡位16a生高产脂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进行研究,结果为高产脂马尾松科学合理的营建及管理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对高产脂马尾松人工林胸径、树高及材积生长均体现为下坡位生长量中坡位生长量上坡位生长量;就林分地上部分不同层次生物量差异而言,地上部分草本层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及林分总生物量均表现为下坡最高,中坡次之,而上坡最低;从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上看,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干部枝部叶部皮部;就不同坡向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上坡有利于叶、枝及皮生物量积累,下坡最有利于干生物量积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不同立地条件下巨尾桉人工林生长差异。[方法]对七坡林场上思分场不同坡位的巨尾桉人工林进行连年(1~5年)监测。[结果]坡位显著影响巨尾桉人工林生长进程,其生长状况下坡最优,中坡次之,上坡较差;随着年限增加,巨尾桉人工林胸径、树高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逐渐降低,但蓄积生长量逐年增加;自第2年起,各坡位巨尾桉胸径、树高和蓄积连年生长量开始出现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且随着年限增加,差异越加显著。[结论]在桉树人工林经营过程中,优先选择中、下坡进行造林,上坡林分应加大施肥量;桉树属于前期快速生长树种,应加强前期经营管理,确保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4.
长乐沿海山地不同坡位湿地松生物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长乐沿海山地3年生湿地松人工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下坡位湿地松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东西冠幅均高于上坡位,而平均南北冠幅则低于上坡位;(2)湿地松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及林分总生物量表现为下坡位高于上坡位,下坡位湿地松地上部分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及林分总生物量与上坡位相比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3)不同坡位湿地松地上部分各器官鲜生物量及干生物量大小均表现为:树干>树枝>树叶,湿地松地下部分不同径级根鲜、干生物量差异表现为:骨骼根>中根>大根>小根>细根。  相似文献   

5.
不同坡位杉木樟树混交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省尤溪县4年生杉木、樟树人工混交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从混交林生长指标来看,不同坡位杉木及樟树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单位面积平均材积均体现为下坡位生长量中坡位生长量上坡位生长量;从生物量来看,下坡位杉木、樟树平均木单株总生物量最高,其次为中坡位,上坡位杉木、樟树林分总生物量最低;从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上看,不同坡位杉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干部叶部枝部,樟树各器官生物量均表现为干部枝部叶部。从平均木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来看,杉木不同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中根大根小根细根,樟树不同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大根中根细根小根。  相似文献   

6.
在永春县东关镇开展了卷荚相思不同坡位造林试验和卷荚相思、湿地松、西南桦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卷荚相思生长存在差异,其中树高差异不显著,胸径和单株材积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坡位卷荚相思生长大小顺序为下坡〉中坡〉上坡;卷荚相思、湿地松和西南桦3种树种的生长量大小顺序为卷荚相思>西南桦>湿地松,卷荚相思、西南桦与湿地松在树高、胸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卷荚相思与西南桦生长量差异不显著;卷荚相思和西南桦的土壤疏松程度比湿地松土壤好,肥力状况也优于湿地松土壤.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3个不同坡位杉木第三代实生苗和洋020组培苗早期生长性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造林6a后,第三代实生苗和洋020组培苗均生长良好,试验林第三代实生苗总体平均树高、胸径、单株立木材积分别为8.5m、11.1cm、0.049 12m3,洋020组培苗总体平均树高、胸径、单株立木材积分别为8.7m、9.3cm、0.036 87m3。同坡位,第三代实生苗平均胸径要显著大于洋020组培苗,而组培苗整体平均树高要大于第三代实生苗(上坡位除外),材积方面,第三代实生苗的平均材积均显著大于洋020组培苗。另一方面,第三代实生苗和洋020组培苗在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量随坡位从上到下:下坡位生长量中坡位生长量上坡位生长量。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人工成熟林生长过程,在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34年生秃杉人工林中采用不同坡位的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建立标准地进行调查,选择9株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的生长过程有较大的差异,下坡位与中、上坡位的差异较大,而中坡位与上坡位的差异较小。胸径生长速生持续期,下坡为3~20年,中坡为3~13年,上坡为3~7年;树高生长速生持续期,下坡为4~17年,中坡为7~12年,上坡为8~10年;材积生长速生持续期下坡为8~34年,中坡为11~32年,上坡为16~21年。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速生期均表现为下坡的速生期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而且峰值大,中坡次之,上坡的速生期出现时间迟、持续时间短而且峰值小。34年生时,胸径中坡位只有下坡位的73.0%,上坡位只有下坡位的65.3%,上坡位只有中坡位的76.1%;树高中坡位只有下坡位的78.4%,上坡位只有下坡位的59.7%,上坡位只有中坡位的65.3%;材积中坡位只有下坡位的48.4%,上坡位只有下坡位的26.8%,上坡位只有中坡位的55.4%。秃杉人工林生长快,不同坡位间生长差异大,中下坡位林地适宜秃杉人工林的生长,是杉木、马尾松迹地更新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9.
罗祖树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142-145
对顺昌县5a生杉木、厚朴及马褂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该混交林的生长量来看,不同坡位各树种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均体现为下坡位生长量〉中坡位生长量〉上坡位生长量;从生物量来看,下坡位各树种平均木单株总生物量最高,其次为中坡位,上坡位各混交树种林分总生物量最低;就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不同坡位杉木和厚朴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干部〉叶部〉枝部,而马褂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干部〉枝部〉叶部;不同混交树种骨骼根、大根、中根、小根及细根生物量均表现为下坡位最高,中坡位次之,而上坡位最低。  相似文献   

10.
为高效栽培南方红豆杉人工林,采用方差分析、径阶分布拟合和林木分级等方法,在福建省明溪县进行林下套种及不同坡位和弱光环境的南方红豆杉人工林早期生长及林分分化研究。结果表明:林下套种模式的12年生南方红豆杉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显著大于迹地更新造林,其胸径、树高、冠幅变异系数较小。10年生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林分生长有着显著的坡位效应,除下坡与中坡间冠幅无显著差异外,其它均有着显著性差异,3个生长性状生长量和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在相同林分密度条件下,马尾松林下弱光环境10年生南方红豆杉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显著大于杉木林下,但马尾松林下弱光环境南方红豆杉的胸径、树高、冠幅变异系数较小。不同培育模式及林下套种时,不同坡位和弱光环境的南方红豆杉人工林径阶分布采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效果较好;林下套种模式及其不同坡位和弱光环境均呈倒J型分布,即其林分结构相对稳定,竞争较合理;而迹地更新造林的林分径阶呈单峰左偏山状分布,表明其处于竞争的自然稀疏后期。南方红豆杉林分林木分级显示,除迹地纯林造林和林下套种的上坡位出现Ⅴ级木外,其它尚未出现Ⅴ级木。因此,营建南方红豆杉人工林应该进行培育模式、坡位和弱光环境选择,其培育模式宜选择林下套种,并在林下套种时优先选择马尾松林下弱光环境和中下坡。  相似文献   

11.
齐文忠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134-136
对南平市7a生油樟香料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率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油樟香料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生长量随坡位上升而不断下降;从生物量看,下坡位油樟平均木单株总生物量最高,其次为中坡位,上坡位油樟林分总生物量最低;就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上坡位和下坡位油樟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干部〉枝部〉叶部,而中坡位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干部〉叶部〉枝部;不同坡位油樟地下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骨骼根〉大根〉中根〉小根〉粗根〉细根。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13种常见乔木树种的木质部密度、胸径生长速率和树高、冠幅等形态指标,探讨种内种间水平上各性状的变异程度,以及在物种和个体水平上各性状与生长速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木质部密度与生长速率种内变异大于种间变异;(2)在种间水平上树高、胸径、冠幅以及木质部密度与生长速率显著相关,水平木质部密度与生长速率显著负相关,仅分别有2个树种的树高和胸径与生长速率显著相关,冠幅在个体水平上与生长速率没有显著相关性;(3)在种内、种间水平上木质部密度与生长速率均有显著相关性,且两者的相关性不受个体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湿地松种源生长量、材性的变异与优良种源综合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湖北省荆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湿地松种源试验林的生长量及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松种源间的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量因子以及晚材率和木材基本密度均存在着显著差异,且具有中等程度的广义遗传力。基本密度径向变异模式以及递增为主,年轮段基本密度呈正态分布。木材密度早晚期相关性随树龄增大而增加,用5年生木材密度能可靠地预测12年生木材密度。各种源生长量因子与木材基本密度相关性有正有负,相关性大小与种源有关。木材密度与晚材率的正相关显著。生长量、木材密度与原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相关不显著;晚材率与纬度正相关,与年均温负相关显著。综合评估表明S1,S3、S20为较优种源。  相似文献   

14.
坡向坡位对毛竹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坡向、坡位对毛竹Phyllostachy edulis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坡向、坡位对毛竹生物量、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配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坡位影响比坡向更显著。具体地,坡向对植被碳储量影响显著(P<0.05),对土壤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较显著(P<0.10),坡位对植被碳储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土壤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显著(P<0.05),但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②不同水平上的指标均值分析显示,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阳坡大于阴坡、中下坡大于上坡。其中阳坡下坡的林分密度(3 817株·hm-2)和林分生物量(48.705 t·hm-2)均值最大,阳坡中坡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22.500 g·kg-1),土壤碳储量(107.273 t·hm-2)和生态系统碳储量(156.111 t·hm-2)均值最大,平均胸径和土壤容重均值变化不明显;③在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组成方面,18个样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均值为(101.352 ± 14.980) t·hm-2(变异系数为14.78%),其中植被占20.24%,土壤占79.76%。图3表4参19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邓恩桉的生长特性和生长应变,为邓恩桉木材利用提供科学数据。[方法]以9.5年生人工林邓恩桉为研究对象,测定和评估树高(Ht)、胸径(DBH)、胸高比(DBH/Ht)、生长应变,并分析生长应变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邓恩桉树高、胸径和生长应变的小区间差异显著。胸径和生长应变的变化幅度分别为10.2~24.5 cm,-0.227~-0.064 mm。生长应变水平在上坡方向显著高于下坡方向。邓恩桉生长应变与树高、胸径、胸高比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邓恩桉可作为速生材培育,邓恩桉木材的生长应力不受生长性状的影响。实现高生长和选择低应力水平的速生邓恩桉作为实木加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适于FVS的长白落叶松树皮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估算长白落叶松的去皮直径及树皮厚度等,利用小兴安岭南部68株长白落叶松解析木与生物量数据,对带皮胸径与去皮胸径之间、树干材积与木材材积之间、树皮厚度与相对树高之间、树皮因子与树高之间等相关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胸径处去皮直径的最优模型为D1B=0.922DOB(R2=0.99),胸径处树皮因子和树皮调整...  相似文献   

17.
黄修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652-2654
对福建尤溪县6年生厚朴纯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厚朴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林分生物量均体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从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来看,不同坡位厚朴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干〉叶〉枝;就干、枝、骨骼根、大根及中根各器官皮的鲜生物量分配率来说,除立地条件较差的上坡位外,下坡位和中坡位均表现为枝皮的生物量分配率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