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研究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蔬菜土壤养分和磷库的变化及磷吸附-解吸的能力,旨在为设施蔬菜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采集蔬菜典型生产区种植5、28年土壤以及临近的水稻土和自然条件下原状背景土的0~20、20~4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利用Hedley磷分级法分析土壤磷库变化。选取安徽省和县的2种典型土壤,探究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性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设施蔬菜土壤的养分含量显著高于水稻土与背景土,但pH值显著低于后者。种植28年设施蔬菜表层(0~20 cm)土壤的全磷、有效磷含量分别为4.16 g/kg、380.22 mg/kg,与种植5年的土壤相比分别提高232%、138%,且NaHCO3-P、NaOH-P、HCl-P逐渐成为主要的磷库,而NaOH-Po组分含量显著下降。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磷的吸附能力下降而解吸能力增加,亚表层(20~4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P、N/P、pH值、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是决定土壤最大缓冲容量(MBC)的主要因子;土壤磷吸附能力与C/P、N/P、NaOH-Po含量...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硝基苯和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基础上,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对硝基苯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对硝基苯污染土壤的增效修复效果。结果表明:i)在0—25mg·L^-1。浓度范围内,硝基苯在土壤中的吸附量与溶液中平衡浓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硝基苯在土壤中的吸附是以分配作用为主。ii)CTAB、SDBS和Tween80在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均近似为S形.且都在各自临界胶束浓度附近达到饱和吸附,饱和吸附量顺序为CTAB〉〉SDBS〉Tween80。一定浓度的硝基苯可以增加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中的饱和吸附量。iii)在较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硝基苯的吸附量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升高而升高,而在高浓度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硝基苯吸附量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升高而降低,其中SDBS对硝基苯吸附量的降低效果最为明显。iv)当应用表面活性剂对硝基苯污染土壤进行增效修复时,SDBS的修复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三唑酮在土壤中的吸附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批量平衡法对三唑酮在湘南红壤、内蒙古黑土及北京地区浅色草甸土3种不同土壤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测得三唑酮在这3种土壤的吸附均能用Freundlish方程较好地进行描述,吸附性随供试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呈明显变化.三唑酮在土壤固相中的分配主要受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和pH值的影响,在土壤中的吸附常数Kf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pH值呈显著正相关.三唑酮在供试土壤上的吸附是表面吸附-分配作用模式,但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4.
利用批量平衡法初步研究了氟虫腈在4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附动力学曲线。结果表明,氟虫腈在4种土壤中的吸附能力顺序依次为嘉兴水稻土〉东北黑土〉北京棕壤〉江西红壤,解吸附能力恰好相反,依次为嘉兴水稻土〈东北黑土〈北京棕壤〈江西红壤,其中嘉兴水稻土对氟虫腈的吸附能力最强,江西红土的吸附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5.
除草剂丁草胺在东北地区主要土壤中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除草剂丁草胺在东北地区主要土壤黑土、水稻土、盐碱土、白浆土中的吸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拟合Freundlich等温式最适合描述丁草胺在土壤中的吸附,其吸附常数Kd大小顺序为:黑土>水稻土>盐碱土>白浆土;吸附常数Kd与土壤性质相关性大小顺序为: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CEC)>pH>粘土矿物含量。根据丁草胺在4种土壤中的有机碳吸附常数及吸附自由能的大小,确定丁草胺在土壤中属于移动性弱化合物,在土壤中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6.
绿化配置对土壤脲酶活性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天津市住宅小区中四种典型的绿化配置模式,测定不同绿化配置下表层土(10-20cm)中的脲酶活性和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4种绿化配置模式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顺序为:乔草模式〉灌草模式〉乔灌草模式〉乔灌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顺序为:乔草模式〉灌草模式〉乔灌草模式〉乔灌模式。4种绿化配置模式对土壤脲酶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顺序相同。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几种耕地土壤钾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甘肃省6种不同性质的耕地土壤对K^+的吸附与解吸。结果表明:K^+在这6种土壤中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Temkin吸附等温方程,并依据上述两式求出土壤对K^+的吸附自由焓变及吸附自由熵变,用于表征土壤吸附K^+的难易程度;由此得出6种土壤吸附钾的强弱顺序是粘化黑垆土〉潮土〉栗钙土〉淹育水稻土〉灌淤土〉暗灌漠土;从而得出相同K^+水平下,这6种土壤供给植物有效性K^+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以太湖水稻土、江西红壤和东北黑土为代表性土壤,研究了噻虫啉等3种烟碱类杀虫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吸附特性,并利用GUS(Ground Ubiquity Score)指数分析了其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烟碱类杀虫剂在3种土壤中均较易降解,降解半衰期在5~31d之间,属于易降解农药,降解特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农药本身性质有关。3种烟碱类杀虫剂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与东北黑土中的吸附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Kd值在0.30~14.70之间,KOC在42.8~1750.9之间,属难吸附农药。吸附性强弱与农药本身溶解性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水溶性越强吸附越弱,有机质含量越高,吸附性越强。3种烟碱类杀虫剂在太湖水稻土中的GUS值均小于1.8,而在江西红壤中,其GUS值均大于1.8,这3种杀虫剂在江西红壤中均有一定的淋溶性,对地下水均有一定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MAPGIS)和EXCEL建立了河南省1:20万土壤数据库,根据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973”项目提出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标体系(pH值)和全国土壤养分分级标准(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编制出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土壤表层属性专题分异图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利用SPSS对不同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间的多种土壤表层属性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对表层土壤属性都有影响,特别对有机质和pH值影响尤其显著。在1:20万尺度范围内。土壤类型对有机质、pH值、全氮和阳离子交换量起到主导作用,成土母质对有机质和pH值起主导作用。土壤类型对土壤各属性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成土母质。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不同利用方式土壤DDT残留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江西省不同利用方式土壤DDT残留特征及生态风险。[方法]利用GC-ECD检测江西省7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中的DDTs残留。比较了不同利用方式土壤DDT残留水平,分析了DDT来源,评价了DDT生态风险。[结果]7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壤DDTs残留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其平均残留量为0.37μg/g。7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壤DDTs残留量:桔树生长地土壤〉水稻种植地土壤〉茶树生长地土壤〉河滩草地土壤〉蔬菜种植地土壤〉板栗树生长地土壤〉棉花种植地土壤。DDT组分中,仅p.p′-DDT被检出,这表明7种土壤均有新的DDT污染源输入。生态风险评价表明,7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中的DDTs对该地区鸟类、土壤生物及哺乳动物的风险较低。[结论]DDT对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类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有机质和铁氧化物对水稻土吸附Cd~(2+)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等温吸附和吸附动力学方法研究了2种水稻土对Cd2+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水稻土对Cd2+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单独去除土壤有机质后,河南伊川水稻土(HN)的吸附能力增加了15%,而四川邛崃水稻土(SC)则降低了33%;去除铁氧化物后对Cd2+吸附能力均显著降低。在去除铁氧化物条件下去除有机质或者在去除有机质条件下去除铁氧化物,HN和SC的Cd2+吸附能力均明显降低。与一级动力学一点模型比较,两点模型更适合拟合HN和SC对Cd2+的吸附动力学。去除有机质后,HN快吸附速率常数降低,而SC则有所增加;去除铁氧化物后,HN和SC的快吸附速率常数均明显降低。HN中铁氧化物对Cd2+吸附贡献均大于有机质,SC中铁氧化物与有机质的贡献量基本一致。对HN中Cd2+吸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铁氧化物和黏土矿物,其对吸附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1%~76%和21%~36%,而SC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黏土矿物,贡献率可达85%,其次是有机质和铁氧化物。  相似文献   

12.
有机酸对红壤等温吸附镉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有机酸对红壤等温吸附镉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有机酸的存在下,土壤对镉离子的吸附都满足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镉离子吸附常数k的大小顺序,在黄筋泥田中为:胡敏酸>无有机酸>柠檬酸>草酸>乙酸>酒石酸;在黄筋泥中为:胡敏酸>酒石酸>乙酸>柠檬酸>无有机酸>草酸; 最大吸附量b在两种土壤上均是胡敏酸最大,柠檬酸最小.对等温吸附的影响是:加入低分子量有机酸后,吸附量降低,而随着胡敏酸的加入,吸附量却升高.未加有机酸的土壤对镉的吸附大部分是通过静电作用完成的,并保留在低能位上.加入胡敏酸的土壤,低能位和高能位对镉的吸附几乎相等,不是以低能位为主.  相似文献   

13.
旱地和水田土壤DOC吸附-解吸对pH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pH对农田土壤DOC吸附-解吸的影响,以亚热带红壤区旱地和水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实验,对两种土壤添加不同DOC量后分别在pH 4、pH 6和pH 8条件处理下的吸附和解吸试验进行研究,分析不同pH反应条件下土壤对DOC的吸附和解吸过程,并计算土壤对DOC吸附和解吸的参数,探讨DOC吸附和解吸对pH的响应,初步探析吸附对DOC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土壤在pH 4、pH 6和pH 8条件下对DOC的吸附量差异显著(P0.05)。随着DOC初始浓度的增加,在pH 4、pH 6和pH 8条件下旱地土壤对DOC的平均吸附量为4.90、2.98和8.86 mg/g,水田土壤对DOC的平均吸附量为4.12、3.10和8.90 mg/g。土壤DOC吸附方程的拟合效果受到pH的显著影响。吸附平衡后,DOC溶液的单位吸光度值E254、E260、E272和E280(芳香性、疏水性组分)的变化率随pH增加而降低。两种土壤对DOC芳香性、疏水性组分的吸附能力受土壤类型影响较小,但受土壤环境pH的影响显著。两种土壤对DOC的解吸量随pH升高而降低。酸性条件下(pH 4),DOC的净吸附量旱地土壤显著大于水田土壤,但在pH 6和pH 8时两种土壤的净吸附量差异不显著。由于红壤区两种土壤多呈酸性,这可能是造成红壤区旱地和水田土壤DOC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山西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山西设施栽培条件下不同种植年限耕层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电导率、全量养分(全氮、全磷和全钾)和速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种植年限均呈二次多项式关系,且相关关系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生产中应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全氮、全磷盈余,全钾耗亏,全量养分关系失衡成为土壤肥力提高的障碍因子;速效养分累积明显;土壤pH值明显低于大田土壤,有酸化趋势;土壤电导率较高,但未达到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水平。表明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和各种形态养分的动态变化可能会导致土壤功能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5.
几种土壤的氟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4种土壤对氟吸附的特性。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对氟的吸附能力差异很大,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吸附量明显增大,净吸附量、解吸量也增大,表现为黄壤>红壤>紫色土>石灰土;土壤氟的解吸率随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土壤间大小次序是石灰土>紫色土>红壤>黄壤。(2)土壤吸附氟后的平衡溶液pH值随氟加入浓度的增大而上升,不同土壤间次序是:石灰土>红壤>紫色土>黄壤。(3)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能够较好地拟合土壤对氟的吸附等温线。(4)土壤中氧化物是氟的重要吸附剂,对土壤氟吸附有重要贡献。(5)低分子有机酸对氟吸附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阴离子的竞争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酸性条件下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湖北棕红壤丘陵区不同地形部位及利用方式的土壤养分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冲垅部的水耕土壤,其有机质,全氮及碱解含量高于位于丘陵中,上部的早耕土壤,但速效磷,发却明显偏低;同处于丘陵上部的林地较之荒地各项肥力指标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7.
河流沿岸带土壤是阻滞径流污染进入河流水体的最后屏障。为了探索川渝地区常见残渣中非溶解性有机质(NDOM)对流域土壤铜吸附及老化的影响,以嘉陵江(川渝段)内广元、南部、南充和合川沿岸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将空心莲子草、柠檬果渣和污泥NDOM以10%的比例添加到各沿岸土壤中,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NDOM改良土壤对铜的等温吸附,并分析铜在不同NDOM改良土壤中老化特征。结果显示:相比于柠檬果渣和空心莲子草,污泥NDOM改良土壤对Cu~(2+)吸附效果更好。不同NDOM改良土壤对Cu~(2+)的吸附能力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比表面积成正比。Langmuir模型比Freundlich模型更适宜描述NDOM改良土壤对Cu~(2+)的吸附过程。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Cu~(2+)的吸附,且Cu~(2+)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吸热和熵增的过程。各NDOM改良土壤对Cu~(2+)的吸附量随离子强度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0.1 mol·L~(-1)时最大),而随pH值的升高持续增加。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各NDOM改良沿岸土中的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铜含量降低,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铜含量升高。相比原始土壤,各NDOM改良土壤中的Cu~(2+)迁移能力整体降低。残渣中NDOM可以增强河流沿岸土壤对Cu~(2+)吸附能力,土壤温度和pH越高,Cu~(2+)老化时间越长,改良土壤对Cu~(2+)的吸附阻滞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8.
添加蔗渣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蔗渣生物质炭施用后农田土壤有机碳(SOC)矿化动态,为合理利用有机废弃物资源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25℃、100%空气湿度条件下培养100 d,研究生物质炭不同添加量(0.1%、0.5%、1.0%和2.0%,以干土计)下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结果】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符合对数关系(P<0.01);土壤特性、生物质炭添加量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总有机碳矿化有极显著影响(P<0.01);与对照相比,添加低量(0.1%)的生物质炭水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降低了2.18%,旱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降低了4.62%;添加低量生物质炭(0.1%和0.5%)对旱地SOC矿化的影响效果更明显,而添加高量生物质炭(1.0%和2.0%)则对水田土壤的影响效果更明显;培养前期生物质炭对水田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正激发效应高于旱地土壤,后期对旱地土壤的负激发效应更稳定且维持时间更长。【结论】添加生物质炭不改变SOC矿化趋势。添加低量(0.1%)的生物质炭可抑制SOC矿化、促进SOC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Cd、Pb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探明不同水稻土对Cd、Pb吸附解吸的影响,以红壤、紫色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为对象,研究Cd、Pb在两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分析红壤、紫色土对Cd2+、Pb2+吸附解吸特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土壤对Cd2+的吸附用Langmuir、Freimdlich模型均有较好拟合,相关系数在0.95以上;而Pb2+的吸附则用Freimdlich模型拟合较好,相关系数在0.99以上。随着溶液中Cd2+、Pb2+含量的增大,红壤、紫色土对Cd2+、Pb2+的吸附量增大;解吸量亦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红壤、紫色土对Cd2+、Pb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871.34 mg/kg和4353.69 mg/kg,10914.65 mg/kg和14249.07 mg/kg;最大解吸率分别达到3.12%和2.43%,1.02%和0.33%。紫色土对Cd2+、Pb2+的吸附量大于红壤,解吸率低于红壤;同等浓度下,红壤、紫色土对Pb2+的吸附量高于Cd2+。研究表明土壤粘粒、有机质、CEC含量是影响红壤、紫色土吸附解吸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利用650℃高温炭化炉热裂解病死猪,制成生物质炭(猪炭);通过批处理恒温振荡平衡法探索施用不同质量分数(0,1%和5%)的猪炭对熟化红壤和新垦红壤吸附溶液中铅离子(Pb2+)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猪炭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P < 0.05);土壤对Pb2+的吸附量随猪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施用猪炭的熟化红壤吸附容量为12.71~14.49 mg·g-1,较未施加猪炭对照提高了12.2%~27.9%;施用猪炭的新垦红壤吸附容量为7.15~11.45 mg·g-1,较未施加猪炭对照提高了39.7%~123.8%,说明对有机质质量分数较低的新垦红壤施加猪炭,土壤吸附Pb2+性能的提高效果更明显。与未施猪炭的对照相比,施加质量分数为1%的猪炭时,熟化红壤和新垦红壤对Pb2+吸附能力分别提高1.21倍和1.40倍,施加量为5%时,熟化红壤和新垦红壤对Pb2+吸附能力分别提高1.28倍和2.24倍。由此认为猪炭有助于土壤对Pb2+的吸附和固定,施用质量分数5%的猪炭能有效提高土壤对Pb2+的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