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叶》1989,(4)
《茶叶机械》是机械电子部全国茶机科技情报网主办的综合性专业技术刊物,主要报导:我国茶叶加工业发展的设想和措施;国内外茶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机械制茶的经验,茶机改革;国内外茶机(叶)的市场信息和科技动态。本刊适于从事茶机(叶)生产、科  相似文献   

2.
<正>罗源是福建著名茶区,也是福州绿茶的中坚,尤其是七境茶。历史上,以七境堂所产的茶叶为主,拼入部分白塔、飞竹、霍口的茶叶,称为七境茶,七境堂当地生产的茶叶,称正"七境茶"。七境茶初制加工,经历了从手工操作到半机械、机械制茶的三个时期:大致分为手工制茶时期,半机械制茶时期,机械制茶时期。手工制茶时期:(1958年以前),全凭铁锅手工杀青,茶床手工揉捻或脚踏滚袋揉捻、平锅炒干的繁重体力劳动。七  相似文献   

3.
茶叶力、热特性研究及其在制茶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加工中除制茶的生化变化,还涉及能量传递(如机械及气力输送),质量传递(如除湿)和热量传递(如热风炉换热,茶叶干燥)。以上三大传递过程可谓之制茶工程。制茶工程学便是研究以上工程的环境因子和技术手段与茶叶品质形成之间相互促进和制约的规律,并以充分发挥茶叶原料的经济价值为目的而促进现代制茶工程技术的应用。在制茶过程中,一切物理和机械的作用无一不是通过茶叶的物理特性才产生促进生化变化的效果。所以研究茶叶的物理特性,在技术上可提高工艺效果,改善成茶品质;有助于机器设备的研究和设计,改善制茶性能,提高机…  相似文献   

4.
何彬 《茶叶通讯》1995,(1):16-18
说说湖南省初制茶叶机械何彬(湖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长沙410005)茶叶初制历代都是人力操作,手揉脚踩。20世纪初开始利用机械制茶。湖南研究机械制茶始于1930年前后。为提高茶叶品质、普及新法制造红茶,1932年,在安化研制推广冯绍裘设计的人力推动的木...  相似文献   

5.
朱珠珍  姚晓燕 《茶叶》2010,36(3):188-190
安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有着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茶叶资源,但随着机械制茶的普及,很多传统的制茶工艺越来越少,如何保护和继承传统制茶工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浙江省农业厅(特产处)、商业厅(土产处)、农学院(茶叶系、閑林农場)、杭州茶厂、以及商业部茶业局派員組成了“浙江省綠茶初制机械試驗組”,1958年5—9月,在浙江农学院閑林农場进行了整套綠茶(眉茶)初制机械的設計試制和試验工作;同时进行了用机械初制眉茶,探求其相应的工艺技术措施的比較試驗。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中叶,印度、斯里兰卡和日本等国的茶叶生产获得快速发展,改变了中国茶一统天下的历史。进入20世纪,印、斯红茶和日本煎茶的加工已迈向全面机械化,然而,这时期的中国,由于正处于世界列强的瓜分之下,茶叶生产每况愈下,更谈不上茶叶机械化的发展,使中国茶叶长期处于手工生产状态。 一、中国茶叶机械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期,国外茶叶机械的发展。逐步引起我国茶业界的关注,先后派出一些茶界人士出国考察机械制茶,开始从国外引进部分茶叶机械,进行试验性机械制茶和开展机器仿制。30~40年代,各地的茶叶试验场和改良…  相似文献   

8.
制茶工程的四个物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茶工程属于食品加工工程范畴,它研究工程的环境因子和技术手段与茶叶品质形成之间相互促进和制约的规律,并以充分发挥茶叶原料的经济价值为目的而促进现代工程技术的应用。茶叶的物理特性在制茶工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制茶过程中,一切物理的和机械的作用无一不是通过茶叶的物理特性才产生促进茶叶生物化学变化的效  相似文献   

9.
手工制茶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茶叶初制机械化解放了大批劳动力,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但是,初制机械在设计、加工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毛茶的品质。一、存在问题炒茶机械从整体说,包括炉灶、机架、炒茶锅(简)及传动设备等。炒青毛茶成形主要是在热(温度)的配合下,机械炒手和炒锅锅壁对茶坯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试从  相似文献   

10.
1958年3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茶叶生产暨试验研究会议的总结中,提出了“三年普及机械制茶,十年实现制茶现代化”的伟大号召,推动和鼓舞了制茶机械研究工作的开展。为了进一步提高椽茶杀青机的生产力,在浙  相似文献   

11.
寿月多 《中国茶叶》1990,12(3):8-10
螺旋滚切机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切茶机械,用于条形茶叶精制的切茶作业,该机自从投入切制茶叶的生产以来,以其加工的成品茶条索紧、色泽好、苗锋好以及切制次数少与自身造价低等优点,而被制茶行业及茶叶机械研究单位、生产单位所重视。在过去几年对该机的研制过程中,通过大量的试验  相似文献   

12.
我国茶叶初制机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进步,基本上能够满足茶叶初制机械化生产的要求,炒青和烘青绿茶已实现了机械化加工.但是,目前绿茶初制机械,型号繁多、规格不一、性能各异,合理选型显得特别重要,直接关系到茶叶品质和初制茶厂的经济效益,同时,茶机的选型也是初制茶厂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品质上存在外形松、扁、碎、曲,内质有烟焦味和红梗红叶等弊病还相当普遍,产生这些品质问题的原因,除了采制技术不当之外,茶机的选型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笔者就绿茶初制机械的选型问题谈些浅识,仅供参考.一、制茶机械选型的基本原则制茶机械的选型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而又十分复杂的工作,选型时可根据以下原则进行.1.制茶性能要好 这是选择制茶机械的首要条件.要选制茶性能符合制茶工艺要求,并能根据需要进行调节,能够适应高、中、低档原料制作,性能稳定,操作方便的机型.  相似文献   

13.
建国四十年,浙江省的茶叶加工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村中的茶叶初制,从手工操作发展为机械制茶,城镇的茶叶精制由作坊式以手工为主的加工发展为机械化连续作业的新型工厂,成品茶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畅销国内外。50年代,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茶叶初制逐步向机械化方向发展。1951年首先推广了手推木质揉捻机,1955~1957年有关部门着手研制绿茶初制机械。获得成功,形  相似文献   

14.
科技简讯     
超小型茶叶杀青机在开展茶叶机械的理论参数探讨、制茶工艺研究、茶树品种适制性鉴定等科研生产活动中,经常需要进行模拟试验和少量茶样加工,为满足这种需要,最近由中国农科  相似文献   

15.
茶叶初制机械是在茶叶初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的总称,按各茶类的工艺要求不同选用相应的机具。不过,有些机器可以通用,因而避免了设备的庞杂性。为使读者在了解茶叶初制机械的具体机种之前,对茶叶加工机械建立一个整体轮廓印象,我们在第一讲中简略介绍一下各主要机型、作用及其适用的茶类等。 茶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我国的茶叶加工技术及加工机械的应用知识,由茶叶专家吕增耕工程师编著的《茶叶加工与加工机械》一书,阐述了各茶类初、精制工艺的掌握,各种制茶机械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1986年12月1日,因日本政府的机构精简,茶试场与蔬菜试验场合并成了农林水产省蔬菜·茶业试验场。改革后的茶试场,设相当于次长的茶业研究官及茶树栽培部(由原育种法、育种、作业技术、栽培生理、病害、虫害、土壤肥料七个研究室和业务科构成)和茶叶利用加工部(由制茶、制茶机械、制品开发和品质化学四个研究室构成),此外,还有计划联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解决制茶燃料的新途径,改革制茶工艺,提高制茶质量,实现眉茶初制机械化与电器化。在浙江大学电机系与衢县机电厂的大力支持下,经三年来的反复设计与实验,获得了眉茶初制机械“电磁内热”炒茶试验成功。衢县科委于1979年7月23—24日召开“电磁内热”制茶科研成果初鉴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教育、科研、工业、商业、五个山区农、商茶叶干部与具有小水电设备的山区产茶选点大队,共43人,浙江大学电机系郑光华教授等五同志专程莅临指导。  相似文献   

19.
《茶叶机械》是全国茶叶机械科技情报网主办的茶机专业技术刊物。报道的主要内容有:综述国內外茶机发展的新水平、新趋向,介绍国内外机械制茶的新进展、新成果,探讨茶机的新原理、新结构;交流茶机开发应用的新经验、新技术;提供茶机行业的新消息,新动态。本刊内容新颖,信息量多,实用性强。适于从事茶机生产、科研、管理和使用部门的干部、科技人员阅读,也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茶叶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甚至唐代以前,至宋、元到明清,随着茶叶加工技术不断发展,先后创制出蒸青团茶、炒青茶、花茶等炒制器具,清代开始从引进国外茶机,开始了茶叶加工机械的研制历程。一、《茶经》——唐代茶叶采、制器具之大全公元8世纪末,陆羽在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的"二之具"中详细记述了5类19种蒸青团茶的采、制器具。这些器具集中总结了唐代和唐代以前我国茶叶采、制器具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