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胡华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322-3323
利用梅州市55年来长时序耕地总量统计资料,引入门限自回归模型对耕地面积进行了预测,并和马尔可夫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通过门限值的控制作用,门限自回归模型有效地利用时序数据隐含的时序分段相依性这一重要信息,限制了模型误差,从而保证了预测性能的稳健性,有很高的短中期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汲取了时序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各自的优点,提出了地下水位拟合及预报的时序回归模型,模型既体现了地下水位与相关因子的相关关系,又反映了地下水位自身的时序关系。可广泛应用于地下水动态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汲取了时序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各自的优点,提出了地下水位拟合及预报的时序回归模型,模型既体现了地下水位与相关因子的相关关系,又反映了地下水位自身的时序关系。可广泛应用于地下水动态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海伦县为样点,用自回归、周期图、方差分析等方法建立了作物产量预测的时序模型,并与积分回归法作了对比,二者预测趋势一致。通过周期分析发现,海伦县粮食作物产量的丰欠有4—7年及12—13年明显的准周期振动,利用时序模型预测作物产量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年景展望和气候趋势预测有一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以每公顷玉米产量数据序列为分析处理对象,对玉米产量的时间序列进行了预测分析。结合线性回归分析技术和聚类分析理论,采用分层聚类算法与AR时序算法相融合的方法,探明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确定分层聚类方案,建立一个基于聚类分析的玉米产量AR时序模型,并对2005—2009年的玉米产量进行了预测。聚类分析后模型预测结果的误差值大多数<5%。  相似文献   

6.
利用Matlab工具箱,对时序数据进行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建模和预测。一是利用系统辨识方法来建立AR模型,利用所建模型进行预测;二是利用单隐层BP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和预测。通过可视化,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挖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时间序列数据挖掘是数据挖掘的重要内容.介绍了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的研究现状及时间序列模型的相关内容,并采用时序数据挖掘工具预测粮食的产量.结果表明,运用时序数据挖掘的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8.
产蛋率是评价蛋鸡产蛋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因其具有时序性和非线性等特点,且其影响变量众多、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难以实现精准预测。由于传统神经网络预测过程的非记忆性难以处理时序性问题,该文章提出蛋鸡产蛋率的LSTM-Kalman预测方法,使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影响蛋鸡产蛋率的关键变量,通过LSTM神经网络预测蛋鸡产蛋率,采用Kalman滤波对LSTM预测的结果进行动态调整,作为最终预测结果。数据分析结果表明:LSTM-Kalman模型预测产蛋率的平均绝对误差、均方误差和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312 8、0.435 3和0.975 2,明显优于传统的BP神经网络、极限学习机等预测方法;通过2栋鸡舍生产数据的交叉测试验证,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达到97.14%和98.71%,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能够满足蛋鸡产蛋率预测的实际需要,可以为蛋鸡养殖环境数据的精准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农产品价格的准确预测对农民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农业收入和国家农业宏观调控具有重大意义.以国家棉花价格A指数的预测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信息粒化和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回归机(PSO-SVR)的农产品价格预测时序回归模型.该模型首先使用模糊信息粒化方法,将原始国家棉花价格A指数时间序列数据映射为包含最小值Low、中值R、最大值Up3个参数的模糊信息粒,然后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寻找支持向量回归机(SVM)模型的最佳参数c和g,最后,再使用优化后的支持向量回归机(SVM)模型预测国棉价格A指数未来波动区间和变化趋势.实证结果表明,基于模糊信息粒化和PSO-SVR时序回归模型对国棉价格A指数的预测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均食用粮食消费量的时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消费预测是安排粮食生产、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制定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利用粮食消费量与时间之间的相关关系, 采用SPSS程序包进行筛选, 建立我国人均食用粮食消费的时序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所建立的三个时序预测模型的拟合度等统计指标高度显著, 运用所建模型对所获资料进行的内推预测比较准确, 但外推预测结果因影响因素多, 其准确性有待时间和实际的检验。  相似文献   

11.
和田市近40年霜冻的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和田市1964-2003年实际出现的初、终霜(地面0cm最低温度≤-1℃,最低气温<4℃)及无霜期的时间序列,初步分析了变化趋势,5年滑动变化、分布频率及累计距平。结果表明:初霜期推迟、终霜期提前、无霜期增长的趋势,而这种变化趋势与气候变暖理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马婧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9061-9062
以内丘县1960 ~2013年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初终霜日期、无霜期数据为依据,采用统计分析和滑动t检验方法,针对晚霜冻对内丘富岗苹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丘县终霜平均日期为3月30日,无霜冻期平均为206d;近年来内丘县无霜期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且富岗苹果花芽萌芽期和盛花期发生大面积冻害的有6年,这6年基本上均是受强冷空气的影响,降温幅度大,日最低温度、日最高温度在晚霜冻发生前呈现阶梯式下降、在晚霜冻发生后呈阶梯式上升,这为晚霜冻的预警和预防提供了准备时间.  相似文献   

13.
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9~2008年甘肃河东地区分布较为均匀的15个站点的逐日最低温度资料,根据通用的霜冻气候统计指标,分析了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及大范围连续性霜冻的变化特征。[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起,甘肃河东地区平均终霜冻日期明显提早,初霜冻日期开始明显推迟,终霜冻日期提早时间明显比初霜冻日期推迟时间长;平均无霜冻期也明显延长。极早初霜冻日与极晚终霜冻日多发生于70、80年代,而极晚初霜冻日与极早终霜冻日则多发生于90年代中期以后;极长无霜冻期则逐渐变为频繁出现。40年来,连续性霜冻在逐渐减少,且强度也在降低。[结论]该研究有助于了解甘肃河东地区霜冻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对提高该地区异常霜冻灾害的预测能力、有效防御霜冻灾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邢台地区1961~2010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初霜日平均值为10月22日,时间序列绝对变率为4.68 d,线性趋势为0.76 d/10 a,呈逐渐推迟趋势;终霜日平均值为3月27日,时间序列绝对变率为8.35 d,线性趋势为-0.29 d/10 a,呈逐渐提前趋势;而无霜期平均值为209 d,绝对变率为8.12 d,线性趋势为1.10 d/10 a,呈平稳增长趋势。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稳定变化趋势,对于霜冻预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一  王丁 《农学学报》2023,13(8):94-100
霜冻事件是与农业相关的最严重的极端事件之一。研究霜冻的变化趋势和强度变化有利于提高人们对霜冻的认识,对农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利用朝阳、阜新地区1951—2020年气象资料和农作物苗期、果树开花及成熟期物候资料,应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霜冻发生时间和频率等,研究辽宁西北部霜冻致灾风险强度。结果表明:5月1日之后的春季霜冻致灾强度>80%,终霜冻致灾风险强度平均为41.6%,重度致灾(70%<ST≤100%)概率为20.0%;因终霜日期以-0.438 d/10 a倾向率提前,春霜冻致灾风险强度线性下降9.4个百分点,而2001—2020年春季霜冻致灾风险强度平均下降5.2个百分点。9月15日之前的秋季霜冻致灾强度>80%,初霜冻致灾风险强度平均为27.7%,重度致灾(70%<ST≤100%)概率为5.7%;因初霜日期以1.734 d/10 a倾向率明显后推,致灾风险强度线性下降34.0个百分点,而2001—2020年秋季霜冻致灾风险强度平均下降24.9个百分点。年度霜冻致灾风险强度线性下降25.6个百分点;2001—2020年下降17.1个百分点。结果说明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辽宁西北地区年度霜冻致灾风险强度总体在减弱,而终霜日提前趋势不稳定,调整作物播种期需谨慎。1991—2020年初霜冻致灾风险强度下降明显,因此,秋季热量资源存在开发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全面分析共和地区近50年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为该地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青海省海南州气象台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对共和地区霜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共和地区终霜日呈显著提前趋势,以每10年4.5d的速度提前,50年来终霜日提前了23d;初霜日呈显著推后趋势,以每10年7.1d的速度推后,50年来初霜日推后了35d;无霜期呈显著延长趋势,以每10年11.9d的速度延长,50年来延长了60d。共和地区初(终)霜提前(推迟)的概率为42%(52%),说明共和地区终霜的危害大于初霜。温度对初、终霜日的出现及无霜期的长短有较大影响。随着温度的显著增加,导致初(终)霜日逐渐推迟(提前)以及无霜期的延长;最低气温对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影响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共和地区初霜日和无霜期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终霜日则呈极显著负相关,且在年际尺度上呈现出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平原北部冬小麦生育期霜冻灾害发生规律,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法和R/S分析法,分析1960—2017年的黄淮海平原北部12个气象站点0cm地面最低温度数据。结果表明:1)年均气温表现出一致的上升趋势,北部升温速率高于南部。2)研究区初霜冻推迟,终霜冻提前,无霜期延长,初霜冻延后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北部区域比南部区域更明显,终霜冻提前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南部区域比北部区域更明显,无霜期延长趋势南部比北部区域更明显。3)初霜冻日期突变年份为2006年,终霜冻日期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2年,2007—2017年初霜冻推迟,1993—2017年终霜冻提前。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期在2004年发生突变,2005—2013年生育期缩短。4)冬小麦生育期间霜冻发生频次平均增加42%,霜冻发生频次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农业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北京市山区和平原两大农业种植生态区的9个代表气象观测站,基于1961~2008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逐年山区和平原的≥0℃活动积温、≥10℃活动积温、≥10℃有效积温、稳定通过0、5、10、15和20℃的初、终日期及持续日数、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季节日较差平均值和年较差、初、终霜日期、无霜期日数和冬季负积温等热量资源指标的历史变化趋势特征,同时以突变理论中的Mann-Kendall方法检测分析热量资源指标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山区和平原区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在1961~2008年呈上升趋势,平原上升趋势比山区明显,平原在1996年存在突变点;山区和平原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10℃的初日突变后比突变前提前了4~10d,终日山区和平原没有突变点,但也分别推迟了0~3d和1~10d,初终日持续日数也呈增加趋势,但平原多于山区,高温区域低于低温区域;年极端最低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原比山区增温速度快;年极端最高气温呈现不明显的上升趋势;除山区的夏季和秋季外,年较差和季平均气温日较差都呈现减小的趋势;初霜日期推迟,终霜日期提前,无霜期日数增加,山区比平原表现更为显著;平原区和山区冬季负积温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原高于山区。  相似文献   

19.
为了避免霜冻对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利用1961—2020年山西南部46个气象站点逐日最低地面温度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和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山西南部初霜日和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山西南部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10月17日和4月17日,平均无霜期为184天,分别以2.18、2.07、4.4天/10年的速率,呈明显推迟和提前及延长的变化特征,并且存在明显突变年,初霜日和终霜日及无霜期的突变年份分别为2005、2002、2001年;霜冻日期存在明显周期变化。空间特征为初霜日呈现东北部早、西南部晚,终霜日与初霜日相反,西南部早、东北部晚,无霜期呈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特早初霜日发生概率为东南部和西北部高,东北部和西南部低,特晚终霜日呈现临运盆地和临汾与晋城交界的河谷地带偏低、其余地区偏高的特征。海拔高度是影响山西南部地区霜期变化的关键地理因子,而春、秋季地面最低温度是影响霜期变化的关键气候因子。霜期变化对农业影响巨大,本研究结果表明,农作物受冻面积未随霜冻频次、强度的变化而显著变化,或与现代设施农业防护措施水平快速提高有关。积温的明显增加将导致农作物发育提前,加大了霜冻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20.
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利用贵州省1961—2018年84个气象站点地面0 cm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K突变检验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贵州地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 a贵州地区平均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分别为12月2日和2月23日,平均无霜冻期为291 d,分别以2.34 d·(10a)-1、2.95 d·(10a)-1和5.76 d·(10a)-1的速率呈明显推迟、提前和延长的变化趋势;空间上初霜冻日呈现西部早、东部晚,北部早、南部晚的变化特征,69%的站点呈显著推迟的变化趋势;终霜冻日呈现南部早、西北部和东北部晚的变化特征;无霜冻期整体呈延长趋势,82%的站点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海拔高度是影响贵州地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关键因子,无霜冻期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升高呈缩短趋势。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前和无霜冻期的延长,为贵州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热量资源,利于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