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南四湖湖区浅水域、废弃池塘、塌陷地水域和入湖河口水域4个生态区种植菰茭草、芦苇、蒲草、湖菱、莲藕和芡实6种水生经济植物,分别测定了其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和化学耗氧量(COD)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6种水生经济植物均可显著降低水体中TN、TP、NH3-N和COD含量,具有较好的净化能力。同一生态区域条件下,菰茭草处理对这4种污染物的去除率均大于湖菱处理。同一水生经济植物(菰茭草、湖菱)相比,随着生态区域污染物含量降低,其对这4种污染物的去除率则呈下降趋势,且菰茭草处理的去除率显著高于湖菱处理。从对废弃池塘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率来看,对TN的去除率表现为菰茭草>湖菱>芦苇>莲藕>蒲草>芡实,对TP的去除率表现为菰茭草>莲藕>芡实>蒲草>芦苇>湖菱,对NH3-N的去除率表现为菰茭草>芦苇>莲藕、湖菱>蒲草>芡实,对COD的去除率表现为蒲草>菰茭草>芦苇>莲藕、湖菱>芡实。菰茭草对这4种污染物均表现出较高的去除率,净水效果最优,芦苇、莲藕、湖菱和蒲草次之,芡实最差。因此,菰茭草可作为南四湖流域及类似湖泊、水域富营养化水体水质净化的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2.
包头市南海湖冰封期营养盐和叶绿素a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究在冰封过程中营养盐及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以及营养盐与叶绿素a的相关关系。【方法】以包头市南海湿地中的南海湖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常温期和冰封期对南海湖内采样点的总氮、总磷、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溶解性总磷、溶解性正磷酸盐及叶绿素a质量浓度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南海湖中营养盐在时空分布上有一定规律,时间上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季节性差异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照、温度;区域性差异主要受人为活动的影响。(2)冰封条件下Chl.a质量浓度与DIN、DIP、TN、TP、NH4+-N、NO3--N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冰封条件下南海湖水体中营养盐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浮游藻类的增长。(3)结冰使污染物由冰向水中迁移,冬季温度低,污染物难以被降解,导致水质恶化。【结论】冰封期南海湖水体的N/P比平均值为11.38,判定水体富营养化的主控因子是P,因此在冰封期应严格控制含P污染源排入是南海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分别构建无植物、种植伞草、种植黄菖蒲以及伞草和黄菖蒲组合种植的四种人工湿地系统,通过对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的测定和分析比较了成都地区不同人工湿地的污水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试验期间组合植物人工湿地对NH4+-N、TN、TP去除率均约为50%左右,黄菖蒲人工湿地对NH4+-N、TN、TP去除率均约为42%左右,伞草人工湿地对NH4+-N、TN、TP去除率均约为35%左右,无植物人工湿地对NH4+-N、TN、TP去除率均约为30%左右。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博斯腾湖流域农田非点源污染问题,选取流域典型农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现场监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农田与排渠氮磷营养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当地典型农田灌排条件下,田间施肥利用率较低,对土壤中氮、磷浓度影响较大,以硝态氮(NO-3-N)为主的氮、磷流失较严重,沿程浓度累积明显;在排渠中,总氮(TN)浓度变化较为明显,氨态氮(NH+4-N)、NO-3-N、总磷(TP)沿程浓度变化呈微弱上升趋势。大量污染物随排水汇入博斯腾湖,导致博斯腾湖水质日益恶化。  相似文献   

5.
美人蕉对泰达高含盐再生水景观河道水体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空白对照和种植美人蕉2组处理系统,研究了美人蕉对泰达景观河道含盐再生水的净化效果以及水力停留时间(H RT)对水体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H RT对水体中污染物COD、TN、NH3-N、NO3-N、TP、PO4-P的净化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各主要污染物去除率随H RT的变化范围为COD的去除率19.64%~45.09%,TN的去除率为17.52%~63.05%,NH3-N的去除率为23.24%~82.47%,NO3-N的去除率为15.67%~62.43%,TP的去除率为24.20%~61.59%,PO4-P的去除率为20.69%~62.26%。水体中TDS含量在4500~6786 m g/L范围内对美人蕉及其水处理系统的净化效果没有影响;美人蕉系统的pH值均比空白对照组的低。由于美人蕉根系和微生物的吸收与分解作用,在水体中种植美人蕉能明显改善水质净化效果,对水体pH值控制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接藻和无藻条件下,研究猪场厌氧废液中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藻对NH3-N,TN,TP,色度的去除效果均比较好,尤其对NH3-N,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5%和95.0%;而对COD的净化效果不明显;藻类的存在会使废液的p H值偏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模拟自然水体的方法,选择了千屈菜和黄花鸢尾2种常见的挺水植物,对比研究了不同配置下TN、NO3--N、TP、PO34--P的去除效果和植物在受污染水体中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千屈菜对水体中TN、TP和PO34--P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依次为40.8%、52.7%、35.1%,而黄花鸢尾对NO3--N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32.5%;千屈菜植株高度增量最大;千屈菜-黄花鸢尾组合2种植物的叶片长度增长率最大,在2种配置中黄花鸢尾叶片宽度增长率均高于千屈菜。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南方平原湖区养殖池塘水质改善和养分循环再利用,将养殖池塘和种植池塘通过田间工程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复合系统,并进行了莲藕不同生育期的滞留和面流试验。结果表明,养殖水在藕塘滞留可有效消减其中的TP、TN、NH+4-N、NO-3-N、NO-2-N和CODMn,其去除率随滞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鱼塘水通过藕塘表面流处理,对TP和TN的去除率表现为休眠期成株期结藕期,对NH+4-N、NO-3-N、NO-2-N和CODMn的去除率表现为成株期休眠期结藕期;在藕塘表面流处理鱼塘水时,TP、TN、NO-3-N、NH+4-N的去除率随运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系统运行6h后去除率分别达到13.89%、11.43%、11.02%和5.73%;与对照鱼塘相比,与藕塘联合运用的鱼塘水质明显要好,其中TP、NO-3-N、TURB和SD等水质指标有极显著改善,TN、NH+4-N和CODMn等指标得到显著改善。鱼塘养殖和藕塘种植可以结合,鱼塘水通过藕塘异位处理可以得到改善,并使鱼塘水中养分得到再利用。  相似文献   

9.
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对高盐再生水氮磷去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构建,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含盐再生水景观河道水体氮磷去除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对氮磷具有较高的去除率,TN、NO-3-N、NH+4-N和TP、PO4-P的去除率分别为:66.90%、76.72%、3.98%、68.22%、79.31%;水体中全盐量(TDS)浓度在4891~4796 mg/L范围内变化,说明河道洗盐基本结束;整个河道植物生长茂盛,生物量倍增,没有出现受盐胁迫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江苏省典型湖泊优势种对氮、磷的去除效果,选取江苏省6大典型湖泊——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长荡湖、滆湖以及邵伯湖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地区水生植物分布情况筛选出6种优势种,对地表Ⅴ类标准(TN:2 mg/L;TP:0.2 mg/L)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果进行探究。调查结果表明:江苏省湖泊适应性较强的6种优势种分别为芦苇、茭草、穗状狐尾藻、轮叶黑藻、野菱、荇菜。净化试验表明:茭草和芦苇对TP、TN去除率较其他水生植物高,穗状狐尾藻去除氨氮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江汉平原地区适雨灌溉条件下不同施肥模式对机插稻稻田水环境及水稻生长的影响,为当地机插稻水肥管理措施的改善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适雨灌溉条件下,农民习惯施肥(FFP)、70%控释掺混肥+30%尿素(70%CRF+30%N)和有机无机复混肥(OIF)对稻田降雨利用率、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的动态变化与径流流失量、干物质积累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适雨灌溉下,返青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的降雨利用率分别为17.5%、100%、100%和84.2%;基肥和分蘖肥施用过后,FFP、70%CRF+30%N和OIF处理田面水TN、NH4+-N和TP质量浓度迅速提高,在第1天达到峰值,水稻移栽后30 d内70%CRF+30%N处理田面水TN、NH4+-N和TP的平均质量浓度较FFP处理分别降低40.4%、47.4%和0.5%;稻田氮磷径流流失量的90%左右在返青期,10%左右在灌浆成熟期,70%CRF+30%N处理TN、NH4+-N和TP径流损失量较FFP处理分别降低31.4%、30.9%、1.9%;70%CRF+30%N处理在返青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FFP和OIF处理,移栽-返青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总积累量比例表现为FFP处理>OIF处理>70%CRF+30%N处理,成熟期OIF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70%CRF+30%N和FFP处理,实际产量表现为OIF处理>70%CRF+30%N处理>FFP处理。【结论】适雨灌溉条件下,70%CRF+30%N处理有助于减少稻田氮素流失,OIF处理有助于机插稻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理论的富营养化评价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水体富营养化及其程度属于模糊概念这一客观实际,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理论,以叶绿素a、总磷、总氮、透明度和高锰酸盐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尝试建立富营养化评价的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并以南方某大型水库为例,按年、汛期和非汛期3个阶段开展了富营养化评价研究。评价结果表明2005-2008年年均富营养化特征值分别为2.829 0、2.717 7、2.844 9、2.535 4,汛期分别为2.913 8、2.731 4、2.971 7、2.444 7,非汛期分别为2.748 3、2.712 5、2.713 8、2.648 8。可见该水库正处于由中营养向富营养过渡阶段,实例同时也表明该方法用于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生态沟-湿地系统对稻田排水中氮素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灌排调控下生态沟-湿地系统对稻田排水中氮素的原位削减效果,探讨低碳氮比对于系统氮素去除效果的影响.依据大田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控制灌排模式下生态沟-湿地系统水体中氮素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和碳氮比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控制灌排模式下生态沟-湿地系统对稻田排水中氮素去除效果显著,施肥后排水中TN,NH4+-N和NO3--N质量浓度出现峰值,在农沟拦蓄后质量浓度大幅下降,氮素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3.9%,67.8%和83.2%.进入湿地再次净化后,氮素质量浓度进一步降低,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7.7%,44.3%和82.0%.控制灌排模式下系统水体中有机质对水环境影响较小,水体碳氮比水平总体偏低.控制灌排模式下生态沟-湿地系统很好地实现了对氮素的原位削减,低碳氮比对于系统氮素去除效果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针对投加悬浮填料强化西南某污水处理厂工艺进行了中试实验研究,分析填料投加对出水水质的影响,重点观察总氮、氨氮、总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中试进水流量为300.44~305.55m3/d、进水碳源严重不足、水力停留时间为6.43h、污泥龄3.34d的条件下,出水CODcr、BOD5、SS、总氮、氨氮的均值分别为16.40、2.19、5.56、12.27、1.89mg/L,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出水总磷均值为0.84mg/L,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15.
稻田对池塘养殖肥水的吸收利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池塘养殖废水由于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故有时又称其为养殖肥水。为了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的目标,进行了池塘养殖水灌溉稻田的试验。结果表明,①稻田对来自养殖池塘的灌溉水中的营养物质具有明显的吸收效果,尤其对NO3--N和TP。池塘养殖水在田间滞留8h以上,就有一定吸收效果:对TN、TP、NO3--N、NH4+-N和CODMn...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平寨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时空变化特征,对平寨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情况进行评价。【方法】采集2018年11月(秋)、2019年1月(冬)、5月(春)和7月(夏)4个季节的水样,选取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透明度(SD)5个指标,利用分形维数权重的方法建立富营养化评价插值模型,对平寨水库的水体富营养化进行评价。【结果】①平寨水库TP和CODMn量达到Ⅱ类水质标准,TN量超出Ⅴ类水质标准,是主要污染因子;TN、CODMn和Chla量在夏季最高,TP量在冬季最高,SD在春季最低。②平寨水库总体上呈中富营养、富营养状态,所有监测断面没有出现贫营养和贫中营养,说明该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③平寨水库夏季富营养化程度最高,冬春季次之,秋季最低。BS2和HJ2监测断面富营养化程度最高,NY3、SG3和PZ4监测断面次之,ZW8和SG1监测断面最低。【结论】平寨水库富营养化程度偏高,TN是主要污染因子,控制氮元素的输入和富集是防治平寨水库富营养化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工业源污染负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第一次全国污染物普查数据对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工业源的原始产生量、出厂排放量按行业类别及排放去向进行了统计分析,由于仅COD、氨氮两项指标被纳入普查工业源重点因子,为全面分析工业源污染负荷量,选取常州、苏州、无锡、镇江地区共计1424家典型企业对TN、TP因子进行了补充监测,同时,对各县市共214家污水处理厂排口浓度进行了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工业源直排入河量及污水厂处理后入河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工业源原始产生废水19.59亿吨、COD 118.7万吨、氨氮3.47万吨,经过企业内部处理后出厂排放废水量约11亿吨,其中35%的废水接入了污水处理厂;太湖流域江苏片区最终入河的工业源污染物量分别为COD 10.6万吨/年、氨氮4665吨/年、总磷934吨/年、总氮1.84万吨/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