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菜田土壤长期节水灌溉试验结果表明,蔬菜保护地0~60cm土壤剖面中,无机磷组分均以Ca-P含量最高,Fe-P、Al-P和O-P含量在不同灌溉处理中表现不同。滴灌处理O-P含量略大于Fe-P,明显大于Al-P;渗灌土壤Fe-P稍大于O-P,但二者均明显大于Al-P;沟灌土壤Fe-P大于Al-P大于O-P,而后二者比较接近,差异不明显。3种灌溉处理各种形态无机磷随剖面加深逐渐降低。而且上层土壤各种形态磷相差较大,往下这种差异逐渐减小,至60cm土层时,O-P、Fe-P和Al-P趋于一点,Ca-P也与它们比较接近。从整个剖面无机磷变化趋势看,O-P比较稳定,变化不明显,其它3种形态无机磷变化较大,尤以Ca-P变化幅度最大。下层土壤各种形态无机磷含量比较低而且互相接近,说明下层土壤受施肥和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肥制度对北方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石灰性土壤不同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均能明显提高土壤Ca2-P、Ca8-P、Al-P、Fe-P质量分数,分别比CK增加了16.3%~23.2%、6.76%~10.03%、4.04%~6.45%、7.12%~11.42%,Ca10-P、O-P变化则不明显。化肥+有机肥+菌肥(NP+M+B)处理提高Ca8-P、Al-P质量分数效果明显,对Ca10-P有一定促溶作用;化肥+有机肥(NP+M)处理有效地增加了Ca2-P、Fe-P量;化肥+有机肥+菌肥、化肥+有机肥处理抑制O-P增加效果高于单施有机(M)、化肥(NP)处理。单施化肥处理可明显提高Ca2-P、Ca8-P量,单施有机肥处理的无机磷组分增长较为缓慢。化肥+有机肥+菌肥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且与化肥+有机肥差异显著,且产量与Ca8-P、Fe-P显著相关,单施有机肥处理产量最低。综上所述,菌肥对Ca8-P、Al-P、Ca10-P、O-P有不同的活化效果,各施肥处理对提高土壤无机磷养分效果顺序为,化肥+有机肥+菌肥化肥+有机肥化肥有机肥CK。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12个沉积物采样点,得出泥样中的有机质含量为10.241~33.911 g/kg,均值为20.928 g/kg,位于湖泊北部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南部高,且表现出沿岸带较丰富的空间分布特征;表层沉积物总氮的含量为0.519~1.510 g/kg,平均值为0.86 g/kg。总磷含量为0.505~0.635 g/kg,平均值为0.546 g/kg;在水平方向上,有机质与总氮和总磷含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4,0.738。表明有机质富集应是促进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水体富营养化具有显著的内源性。  相似文献   

4.
乌梁素海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其与富营养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12个沉积物采样点,得出泥样中的有机质含量在10.241 g•kg-1~33.911 g•kg-1之间,均值为20.928 g•kg-1,位于湖泊北部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南部高,且表现出沿岸带较丰富的空间分布特征;表层沉积物总氮的含量0.519~1.510 g•kg-1为,平均值为0.86 g•kg-1。总磷含量为0.505~0.635 g•kg-1,平均值为0.546 g•kg-1;在水平方向上,有机质与总氮和总磷含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4,0.738。表明有机质富集应是促进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水体富营养化具有显著的内源性。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黄壤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不同施肥对黄壤区土壤养分及无机磷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NPK)、有机肥(M)及有机无机配施(NPKM)均可提高土壤表层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质量分数,尤其以M处理土壤含有机质、碱解氮及速效钾量变化最为显著,而NPKM处理土壤含速效磷的量最高。长期施肥均能增加黄壤中无机磷组分的累积,以NPKM处理效果最为显著,施肥主要增加了O-P、Al-P、Fe-P的量。不同形态的无机磷量表现为O-PFe-P、Al-PCa_(10)-PCa_2-PCa_8-P,其中Ca_2-P、Ca_8-P与速效磷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681**以上,通过回归方程分析,表明土壤无机磷库中Ca_2-P、Ca_8-P、Fe-P对黄壤速效磷的量的贡献最大。因此,从长远来看,有机无机配施可以提高黄壤养分及无机磷活性组分的量,维持并提高土壤供磷能力,更有利于黄壤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江苏省典型湖泊优势种对氮、磷的去除效果,选取江苏省6大典型湖泊——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长荡湖、滆湖以及邵伯湖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地区水生植物分布情况筛选出6种优势种,对地表Ⅴ类标准(TN:2 mg/L;TP:0.2 mg/L)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果进行探究。调查结果表明:江苏省湖泊适应性较强的6种优势种分别为芦苇、茭草、穗状狐尾藻、轮叶黑藻、野菱、荇菜。净化试验表明:茭草和芦苇对TP、TN去除率较其他水生植物高,穗状狐尾藻去除氨氮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南四湖水体氮磷及叶绿素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分析了南四湖水体氮、磷、叶绿素a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四湖水质主要参数在各湖区的分布存在明显的非均一性。南阳湖水体TN、DTN、NH4+-N、TP、DTP、PO43--P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他3湖区的,但独山湖、昭阳湖和微山湖水体不同形态氮、磷浓度间无显著差异;水体中DTN、NH4+-N与TN以及DTP、PO43--P与TP浓度呈显著相关;南四湖水体中叶绿素浓度的分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南阳湖水体叶绿素浓度最高、微山湖的最低,叶绿素a浓度与TN/TP比值、pH值间呈显著的对数负相关,与不同形态氮、磷及COD浓度间呈显著的对数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东湖水环境污染因素与整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熊志平 《节水灌溉》2007,(4):13-16,19
应用主成分分析原理,按照主成分提取的信息,超过原始信息84%的原则,研究东湖污染物来源、扩散、迁移、沉淀、聚积的动态变化规律,以采取有效措施来减轻污染.对东湖的子湖-郭郑湖、汤林湖、庙湖等分别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东湖的郭郑湖:第一类污染源是来自于湖区周围的工业尘埃,占56%;第二类污染源是来自于交通尾气、生活污水和雨水片流,占16%;第三类污染源是来自于电镀、印刷等工业废水,占12%.与汤林湖相比,郭郑湖的污染程度高于汤林湖.庙湖沉积物的分析表明,总磷、不稳态磷、铝结合磷和铁结合磷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表层0~10 cm有富积现象.并经过对东湖实施截污、清淤和引江灌湖等治理措施后,使其水环境得到显著地改善,为湖泊环境防治、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包头南海湖不同功能区域春季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进水口区、旅游开发区、湖心区和水草区共4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细菌进行测定。[结果]不同区域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表现为水草区>进水口区>湖心区>旅游开发区。从门水平来看,沉积物细菌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等;从属水平分析,优势类群集中在硫杆菌属(Thiobacillus)、norank-f-anaerolineaceae。对沉积物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做相关性分析,TN、TP、TOC对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结论]Thiobacillus在南海湖春季沉积物中广泛存在,其在地球生化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极有可能诱发黑臭水体出现,应在以后研究中得到更多关注,并控制TN、TP以及TOC量,为预防南海湖黑臭水体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苏州市湖泊水源地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演变规律,于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对苏州市9个湖泊水源地进行了不同季节采样调查。经聚类分析后选取的渔洋山、浦庄、尚湖、阳澄湖以及傀儡湖5个代表性水源地进行分析。5个水源地共定量检出浮游植物8门86属186种,绿藻门种类数最多,共38属87种,其次为硅藻门和蓝藻门;藻类总密度和生物量均为阳澄湖和傀儡湖偏多,蓝藻门和硅藻门优势度较大。综合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综合营养指数评估,渔洋山、浦庄、尚湖水源地总体处于中营养状态,阳澄湖和傀儡湖水源地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通过Pearson分析浮游植物群落与TN、TP、NH_3-N、COD_(Mn)呈正相关,与DO、pH和SD呈负相关,磷为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1.
岩溶流域不同水体氮磷分布、影响因素及富营养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于施肥旺季(4月)和施肥淡季(次年1月)对花溪河岩溶流域不同水体的总氮(TN)、总磷(TP)和磷酸根(PO_4~(3-))的浓度进行了测定,探讨TN、TP和PO_4~(3-)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对流域内水库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水体中氮磷浓度整体上呈现施肥旺季高于施肥淡季。流域内点源排放(养殖企业)对水体TN、TP和PO_4~(3-)浓度未产生显著影响,地下水中氮磷浓度空间分异性明显;水体中氮磷浓度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建设用地和旱地周边水体氮磷浓度较高,而水田和林地周边水体氮磷浓度相对较低。流域内在施肥旺季松柏山水库富营养化略低于中富营养化水平(PI=0.99,Ⅱ级),富营养化水平最大的在施肥旺季的芦猫塘水库,处于重富营养化水平(PI=5.12,Ⅳ级),其他水库整体上处于中富营养化水平(PI≥1,Ⅲ级)。  相似文献   

12.
湖泊富营养化是我国重要的水污染问题之一。为了研究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前后营养盐的动态变化,以湖北长湖为例,分析了2014-2018年期间长湖4个监测点的水质监测数据。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长湖水体营养盐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2014-2018年,长湖水体各营养盐浓度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营养盐含量在1、7月份较高,5月份较低。从空间变化看,沿庙湖、海子湖、马洪台和圆心湖区方向,营养盐含量呈下降趋势。尽管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后长湖水质逐渐改善,由恢复前的Ⅴ~劣Ⅴ类转好为Ⅳ~Ⅴ类,但受湖泊周边畜禽养殖和农业种植等外源污染的影响,长湖水质依然不容乐观。为了恢复长湖水体的自净能力,需对流域内的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选取我国北方典型碱性湖泊查干湖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运用水静态模拟方法研究了对于磷含量不同沉积物,在不同解吸时间(t)和不同水土比(W)条件下的解吸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在一定水土比条件下,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量与解吸时间呈指数关系;在一定的解吸时间条件下,磷的解吸与水土比也呈现指数关系;而在一定的解吸时间和水土比条件下,磷的解析量与沉积物中磷的本底值成正比.通过实验,建立一个简单的解吸动力学模型Pd=0.017P0 t0.875W1.498,可以用来描述低温条件下查干湖沉积物中磷的解吸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更好地评估湖库富营养化及其引发藻类暴发风险的程度。【方法】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预测藻类浓度的水体富营养化模型,结合GLUE方法对水体富营养化模型的相关水质参数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分析各参数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影响,并给出各参数90%置信区间作为风险范围,以供管理。【结果】BP神经网络可以较好地预测藻类浓度变化,纳什系数(NSE)及均方根误差(RMSE)均较小;pH、DO、CODMn、TN、TP、Chl-a与水华风险具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趋势,SSD存在负相关趋势,温度T则不明显;pH、TN、TP、Chl-a、SSD的高、低风险特征在区间内表现较为明显;T、DO、CODMn的风险特征则不明显。【结论】BP神经网络可建立水库藻类及其他类似复杂机制系统的模拟,各水质参数90%置信区间可用作其藻类暴发的风险评估范围。  相似文献   

15.
在南四湖湖区浅水域、废弃池塘、塌陷地水域和入湖河口水域4个生态区种植菰茭草、芦苇、蒲草、湖菱、莲藕和芡实6种水生经济植物,分别测定了其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和化学耗氧量(COD)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6种水生经济植物均可显著降低水体中TN、TP、NH3-N和COD含量,具有较好的净化能力。同一生态区域条件下,菰茭草处理对这4种污染物的去除率均大于湖菱处理。同一水生经济植物(菰茭草、湖菱)相比,随着生态区域污染物含量降低,其对这4种污染物的去除率则呈下降趋势,且菰茭草处理的去除率显著高于湖菱处理。从对废弃池塘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率来看,对TN的去除率表现为菰茭草>湖菱>芦苇>莲藕>蒲草>芡实,对TP的去除率表现为菰茭草>莲藕>芡实>蒲草>芦苇>湖菱,对NH3-N的去除率表现为菰茭草>芦苇>莲藕、湖菱>蒲草>芡实,对COD的去除率表现为蒲草>菰茭草>芦苇>莲藕、湖菱>芡实。菰茭草对这4种污染物均表现出较高的去除率,净水效果最优,芦苇、莲藕、湖菱和蒲草次之,芡实最差。因此,菰茭草可作为南四湖流域及类似湖泊、水域富营养化水体水质净化的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不同土层土壤溶液磷的环境行为。【方法】本研究采取土柱试验研究了3种水分管理模式下(模式1—模式3土壤含水率均恒定分别为:50%、75%、100%)84 d剖面土壤(表层0~10 cm、中层10~20 cm、下层20~30 cm)溶液磷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溶液中TOC、总铁、总铝、总钙之间关系。【结果】水分管理对土壤溶液磷质量浓度有显著的影响,并与土层有关;表层土壤表现为:模式3(1.27mg/L)模式2(0.82 mg/L);中层土壤表现为:模式3(1.60 mg/L)模式2(1.40 mg/L);下层土壤表现为:模式3(0.31 mg/L)模式2(0.17 mg/L)模式1(0.13 mg/L)。逐步回归分析揭示土壤溶液总磷质量浓度与土壤溶液TOC、总铁、总铝、总钙有关,并受水分管理模式和土壤层深度的影响。室内模拟3种水分管理模式下土壤溶液总磷质量浓度都大于地表水富营养化标准值(0.1mg/L)。【结论】退耕还湿期间土壤磷释放可能会引起上覆水磷质量浓度突然升高,其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溶磷真菌在复垦土壤上对磷的作用效果,通过盆栽油菜试验,研究了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ium)、被孢霉(Mortierella)及其组合对复垦土壤磷解析特性及无机磷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溶磷真菌可以增加复垦土壤有效磷、磷酸酶的量。溶磷真菌及其组合处理复垦土壤有效磷、磷酸酶量分别比基质处理(M)增加了58.6%~158.9%和3.7%~87.8%。施用有机肥可以明显改善复垦土壤的解析特性;被孢霉、被孢霉+青霉、黑曲霉+青霉、被孢霉+黑曲霉+青霉处理的土壤最大吸磷量都显著小于基质处理(M);不同处理复垦土壤吸附常数范围在0.036~0.069之间,溶磷真菌处理土壤磷吸附常数与基质处理(M)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复垦土壤磷平均解吸率在21.14%~34.57%之间,其中黑曲霉+青霉处理(Z2+Z3)复垦土壤平均解吸率最大,为34.57%。溶磷真菌对复垦土壤O-P、Fe-P、Al-P影响较小,对复垦土壤无机磷转化影响最大的是Ca2-P和Ca10-P,溶磷真菌可以抑制土壤中外来磷源向Ca10-P的转化,增加Ca2-P的量,溶磷真菌Z2+Z3处理Ca2-P的量最高,为28.73 mg/kg。综上,施用溶磷真菌可以增加复垦土壤有效磷量和提高磷素的有效性,有利于复垦土壤的熟化;黑曲霉+青霉处理(Z2+Z3)对复垦土壤解析特性及无机磷转化影响最大,为试验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8.
湖泊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径流、繁衍水生生物和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农业灌溉、工业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随着太湖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该地区湖泊形态发生显著性变化。研究基于多源遥感影像,采用区域生长法结合人工目视解译交互提取湖泊水域信息,通过面积变化率、湖泊景观形状指数(LSI)和湖泊质心偏移度3个主要指标,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1960年)以来各时段内太湖、滆湖和长荡湖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通过同期高景1号和Landsat8影像数据对比分析,3个典型湖泊提取面积误差分别为0.1%,0.3%和0.3%,采用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提取水域面积时,对湖泊等大型水体提取面积影响较小;3个典型湖泊水域面积整体呈现“减少-增加-再减少-增加”的波状起伏特征,其中1960年代-1980年代之间湖泊萎缩最严重,萎缩率分别为5.44%,26.11%和25.84%;3个典型湖泊景观形状指数(LSI)整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湖泊的演变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湖泊面积减少主要受圈圩养殖、围湖造田以及建筑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对3个典型湖...  相似文献   

19.
对重庆市主城区的12个备用水源(水库)进行水质调查,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营养指标进行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2006年10月调查水库CODMn浓度范围为1.79~8.13 mg/L,TN浓度范围为0.783~4.12mg/L,TP范围为0.013~0.067 mg/L;2007年1月CODMn浓度范围0.83~7.08 mg/L,TN浓度范围为1.36~3.37 mg/L,TP范围为0.012~0.094 mg/L。备用水源中TN含量较高,均已达到富营养化水平;TP含量则较低。由于N、P比值影响,水体中藻类的生长受到P的抑制作用。2007年1月水库富营养化情况比2006年10月好,只有已建成的2座水库达到轻度富营养化;而2006年10月8座水库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其中2座已建成水库为中度富营养化,其余6座为轻度富营养化。已建成的水库富营养化程度比拟建水库富营养化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三种漂浮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效果,对生长有凤眼莲、浮萍及槐叶萍的静止水体进行长期监测,结果表明:漂浮植物对改善水体透明度意义不大;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一旦盖度达到100%,对水质无明显改善水质作用,其中水体DO含量降低,水体TN、TP、IMn等主要水质指标较对照水体有所上升;因此,静态富营养化水体在生态修复过程中,使用漂浮植物作为净化物种时,应根据物种要严格控制其盖度,可选择地通过人工打捞的方式,从水体中取走植株固定的氮磷等元素,达到脱氮、除磷,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