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武汉市常见绿化树种侧柏、雪松、水杉、竹子、洒金桃叶珊瑚、广玉兰、无患子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检测植物叶片PM2.5吸附量,再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电镜观测分析植物叶表面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对PM2.5的吸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基本表现为针叶树种高于阔叶树种;不同树种叶表面形态结构特征对叶片吸附PM2.5的能力有显著影响;叶表面存在气孔、细密沟状等组织有利于叶片吸附PM2.5;叶片表面平滑,凹凸起伏程度较小不利于叶片吸附PM2.5。  相似文献   

2.
昆明市主要绿化树种叶片滞尘能力的叶表微形态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树种叶片滞尘能力形成的叶表微形态机制,以期为昆明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昆明市10个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集叶片,用KQ5200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蒸馏水冲洗、过滤烘干,万分之一分析天平称滞尘量,LI-3000A型叶面积仪测量叶面积,计算树种单位面积滞尘量与单叶滞尘量。每树种5片叶,每叶片切取4个5 mm×5 mm组织块,2.5%戊二醛溶液固定,0.1 mol·L-1磷酸缓冲液清洗,梯度乙醇脱水,正丁醇固定,E-1010型离子镀膜仪镀膜;采用S-3000N型扫描电镜观察叶表形态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对树种叶片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昆明10个绿化树种的单位面积滞尘量与单叶滞尘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单位面积滞尘量大小顺序为:二球悬铃木荷花玉兰红花檵木紫叶李杜鹃高盆樱桃滇朴球花石楠香樟冬青卫矛;单叶滞尘量大小顺序为:荷花玉兰二球悬铃木紫叶李滇朴球花石楠高盆樱桃红花檵木杜鹃香樟冬青卫矛;单位面积滞尘能力强的二球悬铃木、红花檵木和紫叶李叶表粗糙度高、沟壑数量多且起伏大;叶片气孔密度对树种叶片滞尘能力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保卫细胞面积与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及单叶滞尘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叶片表皮毛数量与单叶滞尘量显著正相关。【结论】叶表粗糙度、气孔密度、保卫细胞面积、表皮毛密度等微形态学指标是调控这10个绿化树种叶片滞尘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适合郑州市种植的滞尘能力强的园林绿化树种,提升城市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应用分级滤膜过滤法,测定郑州市3个不同污染程度下的5种园林绿化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的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10、PM2.5)含量,并通过超景深光学显微镜观察5种园林树种叶表面微结构和颗粒物分布。结果表明,滞尘能力最强的树种为枇杷和石楠,滞尘能力最弱的树种为海桐,石楠滞留PM10和PM2.5的能力很强,大叶黄杨对大颗粒物(TSP)滞留能力更显著。同种植物在不同污染程度下的颗粒物滞留量不同,树种的颗粒物滞留量随污染程度增加而增加。叶表粗糙,毛状体数量多,叶片沟槽和中脉明显的树种其滞尘能力强,而叶表光滑无毛,叶片平整的树种滞尘能力较弱。叶表颗粒物主要分布在中脉或中脉周围,远离中脉区域则颗粒物滞留量较少或颗粒物分布较分散。根据不同污染程度下5种树种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和叶表面形态结构,得出滞尘能力较强的树种为枇杷和石楠。  相似文献   

4.
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主要绿化植物的滞尘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21种常见绿化植物的滞尘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功能区的树种滞尘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滞尘量差异明显,乔木树种中,果树的滞尘量最大;灌木树种中雀舌黄杨、木槿、杜鹃等滞尘能力强。在一定时间内,乔木和灌木的滞尘量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同种植物不同功能区间的滞尘效应差异显著(P0.05),人行道的滞尘量明显大于主干道的滞尘量。经显微镜观察发现,植物叶片的构造对滞尘效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选择6种具有代表性的道路常绿植物,应用接触角测定仪测定了不同树种叶片的接触角,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6种常绿植物的叶表面形态结构,分析其对滞尘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常绿植物叶片正面接触角越大,滞尘能力越小;表面叶孔越多,粗糙度越大,滞尘能力越强。研究成果可为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求重庆市常见乔木树种滞纳空气颗粒物功能,利用空气气溶胶再发生器测定了11种乔木树种单位面积叶片对TSP、PM10和PM2.5的滞纳量。结果表明:11种乔木树种叶片滞纳TSP和PM10的能力都存在显著差异,二球悬铃木、红叶李对TSP和PM10的滞纳能力排在一二名,11种乔木对PM2.5滞纳水平较低,滞纳能力大小不明显;同一树种滞纳TSP量和PM10量在不同地区的大小排序都与环境空气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而PM2.5无此规律;叶片细颗粒物附着量占比很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贵阳市不同树种的单位叶面积颗粒物吸滞量差异及其时空变化,以期为合理选择高效滞尘绿化树种提供依据。【方法】以14个常见园林树种为研究对象,以贵阳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郊绿地和城郊森林4个不同污染背景地点为采样点。在每个采样点各个树种分别选择3株样树(除部分树种在某个采样点无分布外),定期在4个样点同步采集叶样。采用基于风蚀原理的气溶胶再悬浮方法,测定单位叶面积的颗粒物吸滞量(M)。采集叶片,电子扫描显微镜拍摄叶面显微结构影像,利用图像分析软件量化分析叶面气孔、表皮毛、叶面粗糙程度、蜡质覆盖程度等形态结构特征因子。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叶面形态结构特征因子对叶面颗粒物吸滞量的影响程度。【结果】所测乔木和灌木2种生活型间的吸滞量无明显差异;树种间的叶面悬浮总颗粒物(TSP)吸滞量(MTSP)差异显著,各树种M_(TSP)为1.56~11.14μg·cm~(-2),红花檵木最高,雪松较高,桂花、杜鹃、琴丝竹、女贞和白玉兰居中,香樟、红叶石楠、迎春花、樱花、杨梅、栾树和银杏较弱;通径分析表明,叶面粗糙度、表皮毛密度和长度对叶面TSP吸滞量的影响大于其他叶面微形态因子,具有较多和较长表皮毛且相对粗糙的叶面具有较大吸滞量;叶面吸滞的大颗粒(PM_(10~100))和粗颗粒(PM_(2.5~10))质量百分比(97.36%)高于背景空气(80.29%),这说明叶面趋向吸滞较大粒径颗粒物(PM_(10~100)和PM_(2.5~10)),而对细颗粒(PM_(1.0~2.5))和超细颗粒(PM1)吸滞能力较弱;多数树种冬、春季M值大于夏、秋季;同一树种M值表现为市区采样点高于郊区采样点;同在市区时,树木聚集生长的城市公园采样点高于树木散生的城市广场采样点,呈现出"集聚效应"。【结论】树种间的叶面TSP吸滞量差异显著;影响叶面TSP吸滞量的最主要形态结构因子是叶面粗糙度和表皮毛密度;叶面对大颗粒和粗颗粒的吸滞量高于细颗粒和超细颗粒,高污染地点的单位叶面积吸滞量大于低污染地点。以树木叶面形态结构因子为评价指标,可筛选滞尘能力强的树种。14种参试树种中红花檵木、雪松和桂花的叶面颗粒物吸滞量远大于其余树种,可用于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  相似文献   

8.
以潍坊市9种道路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季节、累积时间、道路交通环境对植物叶片滞留颗粒物能力的影响,建立树种综合滞尘效应量化模型,探讨绿化树种的滞尘规律。结果表明:9种道路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差异显著,叶片滞尘量随累积时间增加,20 d后增量减慢趋向平缓,拟合了植物叶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与累积滞尘时间的二次曲线方程函数;树种滞尘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效应,变化规律为春季>秋季>夏季,与潍坊市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树种滞留颗粒物的能力与道路交通环境基本一致,表现为宝通街>潍安路>北海路>樱前街。采用综合指数法分析树种综合滞尘能力,丁香、悬铃木、日本晚樱滞尘能力最强,五角枫滞尘能力最弱,筛选丁香、悬铃木、日本晚樱作为潍坊市道路绿化的骨干树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选择贵阳市不同地点3种木兰科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测定叶片滞尘能力,并用电镜扫描观察比较叶表面微形态,分析其对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表面附着颗粒物能力不同,红花木莲最大,深山含笑次之,白玉兰最低。叶片附着的不同颗粒物PM_(10)、PM_(2.5)占TSP比例分别在40%左右和2%~3%。电镜扫描发现,红花木莲叶表面粗糙,具沟槽、突起、柔毛等结构,气孔密度大滞尘能力较强,白玉兰叶片较光滑、气孔密度较小,滞尘能力弱。生长环境和季节变化对树种的滞尘效应均有一定的影响,市区(河滨公园)滞尘量是郊区(林科院)的1.5倍左右,冬滞尘量最大,而夏季滞尘量最小。  相似文献   

10.
公路绿化主要树种滞尘潜力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绿化植物滞尘已成为缓解大气颗粒污染的最有效途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常见公路绿化树种,通过对其叶片滞尘潜力的探讨研究,以期筛选出滞尘能力强的植物,为公路交通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的滞尘潜力差异显著,阔叶乔木中二球悬铃木、杨树、国槐叶片的滞尘潜力最大,分别为6.495 9 g/m2,5.736 8 g/m2,4.791 9 g/m2;常绿乔木中,侧柏是较好的滞尘树种,最大滞尘量为7.568 8 g/m2;灌木植物以忍冬叶片的滞尘能力最强,其次为紫丁香及卫矛,最大滞尘量分别为7.084 7 g/m2,6.062 5 g/m2,5.878 9 g/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北京市9种常见绿化树种吸收积累SO_2能力,择优筛选净化大气理想树种,为未来北京城区绿化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BaSO_4比浊法测定北京市9种常见绿化树种在不同污染条件下叶片硫含量,通过计算相对吸硫量并利用平均污染指数法评价其对SO_2的吸收净化能力,比较相互间差异性,筛选出吸收净化SO_2能力强的树种。[结果]表明:(1)不同污染条件下,同种绿化树种叶片硫含量及相对吸硫量普遍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环境污染水平的增强,叶片硫含量和相对吸硫量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2)相同污染条件下,不同绿化树种吸收净化SO_2能力普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旱柳吸收能力极强,其平均相对吸硫量2.38 mg·g~(-1),平均污染指数为2.23;国槐吸收能力强,其平均相对吸硫量1.18 mg·g~(-1),平均污染指数为2.09;臭椿、黄栌、毛白杨、色木槭吸收能力中等;榆树、侧柏、油松吸收能力相对较弱。[结论]不同污染环境条件下,同种绿化树种叶片硫含量和相对吸硫量均呈现出随着环境污染水平逐渐的增强而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在相同污染环境条件下,不同绿化树种叶片硫含量和相对吸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旱柳和国槐可以作为北京市城市绿化用以净化SO_2的理想树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保定市常见绿化树种的滞尘规律,选择校园和交通干道2个功能区的9种绿化树木进行叶片滞尘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滞尘能力差异极显著,法桐、构树、大叶黄杨滞尘能力较高,12d的滞尘量分别为10.071 1g/m2、8.820 2g/m2、7.653 5g/m2,碧桃、紫荆、紫丁香滞尘能力居中;楸树、紫叶李、加杨的滞尘能力较低,加杨的滞尘量最小,仅为1.053 4g/m2;不同研究区植物滞尘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南二环树木的滞尘量远高于校园内树木的滞尘量,法桐、大叶黄杨在南二环的滞尘量分别是校园的7.9倍和6.7倍,紫叶李在南二环滞尘量甚至是校园的14.9倍;比较不同树种在4d、7d、12d内的日均滞尘量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滞尘能力越来越小。总之,可以优先考虑选择法桐、构树、大叶黄杨作为保定市的绿化树种。  相似文献   

13.
对天水市主干道及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主要绿化树种滞尘能力和绿地降温增湿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尘源条件下,不同树种的滞尘能力与叶片表面粗糙度关系显著;不同尘源备件下,同一树种滞尘量差异显著;与阔叶树种相比,针叶树种滞尘能力较强,尤其是雪松和云杉;在高温季节,林地和草坪都有降低地面温度、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林地的作用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对天水市主干道及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主要绿化树种进行了降温增湿效应观测,并对不同树种滞尘能力进行了研究,表明在高温季节林地和草坪都有降低地面温度,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尤其是林地效果更为明显。同一尘源条件下,不同树种的滞尘能力与叶片表面粗糙度差异显著;不同尘源备件下,同一树种滞尘量差异显著;与阔叶树种相比,针叶树种滞尘能力较高,尤其是雪松和云杉。  相似文献   

15.
干旱区绿洲城市主要绿化树种最大滞尘量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绿化树种对一定范围内大气颗粒物有良好的净化作用,尤其在沙尘危害较严重的干旱区城市,滞尘能力强、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绿化树种可降低大气颗粒污染物浓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此,选取我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绿洲城市———新疆阿克苏市为例,研究不同绿化树种叶片滞尘能力随时间及空间的变化规律,为干旱区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阿克苏市常见的绿化树种新疆杨、二球悬铃木、圆冠榆、小叶梣和垂柳为研究对象,叶片人工清洗后每隔4天对其进行采样,累计28天;在室内清洗、过滤后用万分之一天平称留尘质量,用激光叶面积仪测出叶片面积、计算出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用多重比较法对比分析城市4个不同功能区、5种绿化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用经验公式法估算各树种单株滞尘量。【结果】同一个功能区5种园林树种单位叶面积最大滞尘量有显著差异(P <0.05),人工降尘1 h后二球悬铃木单位叶面积最大滞尘量[(13.5±0.90) g·m -2]>新疆杨[(12.1±0.87) g·m -2]>圆冠榆[(9.21±0.77) g·m -2]>小叶梣[(7.11±0.43) g·m -2]> 垂柳[(6.96±0.24) g·m -2]。在不同功能区同一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排序为工业区( IA)>交通枢纽区( TA)> 居民区( RA)> 清洁区( CA)。叶片在树冠中所处的位置也会影响其滞尘量,二球悬铃木3个高度处的叶片滞尘量顺序为1 m >2 m >4 m。从单株树种滞尘量对比得出,28天内二球悬铃木最高,为2.6 kg,垂柳最低,为0.2 kg。【结论】工业区、交通枢纽区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比居民区、清洁区高,其可能的原因是前两个区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比后两区高,说明树种叶面滞尘量受当地空气质量的影响,同一树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滞尘量也相应的不同。在同一个功能区树种滞尘量差异由树高、冠幅和叶面特性(黏度、绒毛、粗糙度)等所引起,如树体大、冠幅宽、叶面粗糙并有绒毛的二球悬铃木叶片滞尘量要比树体小、叶面光滑并无毛的垂柳叶片滞尘量大。在树冠1m处的叶片同时受到自然降尘及地面扬尘的影响,因此比4m处叶片滞尘量高。二球悬铃木和新疆杨单位叶面积滞尘量与单株滞尘量都较高,起到明显的降尘作用,是沙尘频发的南疆地区城市绿化树种的优先之选。  相似文献   

16.
柏木叶片滞尘量及叶面微形态解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柏木叶片为研究对象,定量测量叶片单位叶表面滞尘能力,采用扫描电镜分析叶表面微观结构。结果表明:(1)同一生境下的柏木叶片单位叶面积的TSP、PM_(10)、PM_(2.5)的累积滞尘量均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叶片单位叶面积的TSP、PM_(10)、PM_(2.5)的滞尘速率均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整体表现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2)同一季节不同生境的叶片TSP、PM_(10)累计滞尘量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林中木孤立木,而在秋季则表现为孤立木林中木;而叶片PM_(2.5)累计滞尘量则表现为春季、秋季、冬季均林中木孤立木,而在夏季则表现为孤立木与林中木大小相等。为此,初步认为通过群植、丛植营造的森林环境,其优势树种植物叶片对大气的滞尘效应更为明显;(3)以冬季孤立木为例,随着雨后间隔时间增加,叶片的TSP、PM_(10)累计滞尘量逐渐增加,滞尘速率则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趋势;而叶片PM_(2.5)累计滞尘量、滞尘速率则均表现出逐渐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以湖南省7种常见经济林树种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单位叶面积上对空气中PM2.5等颗粒物的滞留量,为揭示湖南省主要经济林树种降低空气中PM2.5等颗粒污染物能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吸附PM2.5的量各不相同,主要受其叶表微结构、枝叶密集度、叶质地、叶面倾角等因素的影响。各树种单位叶面积吸附PM2.5量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板栗(0.144μg/cm~2)、柑橘(0.038μg/cm~2)、油茶(0.034μg/cm~2)、花椒(0.03μg/cm~2)、枣(0.029μg/cm~2)、杜仲(0.023μg/cm~2)、光皮树(0.019μg/cm~2)。各树种单位叶面积吸附TSP、PM1、PM10量大小排序规律基本相同。板栗单位叶面积吸附TSP、PM1、PM10量最大,分别达到1.088、0.04、0.47μg/cm~2,光皮树单位叶面积吸附的TSP、PM1、PM10量最小,分别为0.119、0.006、0.048μg/cm~2。就叶习性而言,单位叶面积吸附的TSP、PM1、PM10、PM2.5量表现为常绿树种大于落叶树种。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石家庄市的道路、公园、学校中的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采样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对石家庄市主要绿化植物滞尘能力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单位面积滞尘量、单株树木滞尘量都存有较大差异,乔木中,以侧柏、榆树的滞尘能力最强;灌木中,以大叶黄杨的滞尘能力最强;地被植物中白三叶的滞尘能力比早熟禾强。同一树种在不同地点的滞尘能力表现出明显差异,说明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不仅与树种自身有关,还与其周围环境质量有关,如公路旁的榆树的滞尘能力比植物园里的同年龄的榆树的滞尘能力要强。同一树种不同径阶树木的滞尘能力也有一定差异。得出结论:不同类型树种的滞尘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大小顺序为:常绿乔木常绿灌木落叶乔木落叶灌木地被植物。  相似文献   

19.
以贵阳市常见园林绿化竹种琴丝竹为研究对象,应用空气气溶胶再发生器(QRJZFSQ-I)分季节测定了不同污染程度的4个地点(城市广场绿地、城市公园绿地、城郊绿地、城郊林区)的琴丝竹叶片对TSP、PM_(10)、PM_(2.5)、PM_1的吸附量,用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叶片上、下表面微形态,分析不同污染背景的琴丝竹叶片滞尘能力及其季节变化、叶表面微形态与滞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污染背景下生长的琴丝竹叶片滞尘能力差异明显,依次表现为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绿地城郊林区城郊绿地;城区郊区。叶片对不同类别颗粒物的滞留能力也存在差异,4种粒径颗粒物的滞留量均表现出城市公园绿地和城郊绿地差异显著,PM_(2.5)和PM_1的滞留量在城市公园绿地与城郊林区也表现出显著差异;琴丝竹叶片滞留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的季节变化在不同地点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城郊(林区、绿地)季节变化趋势无明显规律,城区(公园绿地和广场绿地)则在冬季最高,春季或夏季最低;琴丝竹叶表面结构粗糙皱褶多,叶片分布条状突起,有深沟槽,被细柔毛,属于滞尘能力较强的树种,可广泛用于园林绿化。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适用于保定市的优良绿化灌木,提高城市植被滞尘效应,选取保定市主干道以及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绿化常用的6种灌木(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连翘、紫叶李和紫荆)为研究对象,对其滞尘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木滞尘能力差异显著,其中,保定市绿化常用灌木中大叶黄杨的滞尘能力最强,在滞尘量最高的南二环单位投影面积滞尘量可高达149.11g/m2,其次是金叶女贞,紫荆的滞尘能力最差,仅为大叶黄杨的6.57%;在农大西校区,大叶黄杨、金叶女贞与紫叶小檗均滞尘量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下部叶片、中部叶片、上部叶片;随时间推移,植物滞尘能力越来越小,3周左右达到饱和。相关分析表明,同一环境条件下叶面积指数对灌木滞尘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建议保定市园林绿化灌木植物可以首选大叶黄杨与金叶女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