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滇中坡改梯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云南省坡改梯后不同种植方式对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滇中澄江县东大河流域内已实施4年的坡改梯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选取经果林(TT)、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DD)、玉米-大豆间作(MD)4种作物种植方式,并以坡耕地裸地(LD)作为对照,研究坡改梯后耕地土壤有机碳、土壤脲酶、淀粉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及蛋白酶活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不同种植模式下各土壤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MD)能有效地提高土壤酶活性,从而改善土壤性状;(2)土壤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少,具有很强的表聚性;(3)土壤酶活性与土壤中的速效氮、有机质、全磷、全氮、速效磷呈极显著相关(P0.01),表明土壤酶活性受土壤肥力的影响较大;(4)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合理的种植方式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及有利于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2.
研究湖南会同连栽第2代杉木人工纯林和撂荒对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30 cm和30~60 cm土层中,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普遍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且腐殖质碳、有效磷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全磷含量在0~30 cm土层中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0~30 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1),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5),30~60 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也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地(P<0.05),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也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但差异不显著(P>0.05).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之间均呈较好的正相关,而且与水解氮、速效磷、腐殖质碳的相关性高于其与有机质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在林地土壤质量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可作为林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撂荒具有更好地恢复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能力,对维持杉木人工林地持续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油茶林间作鼠茅草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为油茶林地的科学经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定点取样法,测定分析鼠茅草腐解过程中油茶林地0~20 cm耕作层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及酶活性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鼠茅草间作对油茶林地0~20 cm耕作层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影响显著。与对照相比,7—10月鼠茅草间作的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幅达39.62%;鼠茅草间作不仅显著提高了油茶林地0~20 cm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全钾含量,而且也提高了土壤中的水解性氮、有效磷与速效钾的含量,其中,有效磷增幅最显著,在8月下旬为对照组的9倍;鼠茅草间作对油茶林地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影响显著,对蔗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结论]鼠茅草间作经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油茶林地土壤肥力水平,对油茶林地土壤改良和可持续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培肥方式对温室杏树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规律,对位于定西市农科院杏树温室内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并对酶活性和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萌芽期供试土样0~10、10~20、20~40cm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而40~60、60~80、80~100cm的酶活性逐渐降低,降幅分别为13.6%、19.2%、27.3%;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降幅分别为25.9%~86.7%和30.32%~88.55%。在果实膨大期,不同的培肥方式对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影响不明显,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0~10、10~20、20~40cm 3个土层内相对播前有所降低,脲酶活性增高。对碱性磷酸酶和脲酶而言,不同处理中,有机肥或有机与无机肥配施的酶活性明显高于无机肥处理。培肥方式中,厩肥与氮磷配施、秸秆与氮磷配施是较优的培肥模式,且厩肥与氮磷配施优于秸秆与氮磷配施的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与有机质、全磷、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电导、pH值都无明显相关性;碱性磷酸酶和脲酶与有机质、全磷、全氮、速效磷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pH值、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电导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雷明  李昌晓  陈伟  魏虹 《林业科学》2012,48(11):15-22
以三峡水库岸坡系统常见的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退耕地、耕地、消落带)为对象,研究不同用地类型下土壤酶活性、土壤化学性质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所有用地类型中最低,这与耕地土壤中的蔗糖酶、蛋白酶活性最低形成鲜明对照。与之相反,退耕地土壤中的脲酶、蛋白酶活性最高,而草地中的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居于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全氮、速效氮、全磷、有机质含量以及pH值分别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但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速效磷含量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则与全氮、速效氮、速效磷、pH值也呈显著的相关性。脲酶与有机质含量之间、蛋白酶与全氮、速效氮、pH值之间均分别呈显著相关性。林地土壤的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含量在几种用地类型中居于最低,岸坡林地能够有效减少可能进入三峡库区水体的N,P含量。消落带土壤中的速效氮、速效磷以及全磷含量在所有用地类型中最高,消落带的人为耕作可能是加剧水库水体N,P元素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之一。建议在三峡库区进一步增加林地,限制在消落带进行耕作等农事活动。  相似文献   

6.
滇中亚高山不同森林土壤酶活性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不同森林类型中模拟N沉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N素对区域森林土壤酶活性及土壤活动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滇中磨盘山典型森林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林、高山栎(Quercus semecarpifolia Smith)林、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林和常绿阔叶(Evergreen broad-leaf)林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1月—2018年12月设置:对照(CK,0 g N·m-2·a-1)、低N(LN,5 g N·m-2·a-1)、中N(MN,15 g N·m-2·a-1]和高N(HN,30 g N·m-2·a-1)4种N处理,测定不同施N水平4种林地0~5、5~10和10~20 cm土层蔗糖酶、淀粉酶、脲酶、天门冬酰胺酶、酸性磷酸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 ]表明:土壤深度对4种森林类型中8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均表现为10~2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低于5~10 cm土层,降幅最高达76.8%,常绿阔叶林与云南松林土壤过氧化氢酶和高山栎林与云南松林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则在0~5 cm土层受到抑制,活性最低时仅为5~10 cm土层活性的15.4%;施N水平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为显著,LN显著抑制了高山栎林土壤蔗糖酶与淀粉酶活性;各N处理对脲酶、蛋白酶无显著影响;除常绿阔叶林外,LN处理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天门冬酰胺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各N处理抑制了华山松林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各林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促进了高山栎林、云南松林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森林类型对土壤蔗糖酶、淀粉酶、脲酶、天门冬酰胺酶、酸性磷酸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影响显著(P 0.01)。[结论 ]森林类型和土壤深度是影响N沉降下土壤蔗糖酶、淀粉酶、脲酶、天门冬酰胺酶、酸性磷酸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差异的重要因素;土壤多酚氧化酶对施N水平反应敏感,对森林类型反应较不敏感;8种土壤酶中,天门冬酰胺酶对不同土壤深度、不同施N水平和不同森林类型三者交互作用的响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高山栎天然林土壤生物学特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运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了云南省玉溪市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高山栎天然林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及细菌、放线菌、真菌、微生物总数量都是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影响土壤p H值的重要因素是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与真菌数量;影响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的重要因素是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影响土壤碱解氮的主要因子是脲酶、过氧化氢酶、真菌数量。总的来说,高山栎天然林土壤养分受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受微生物数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广西英罗港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60,自引:5,他引:60  
本文对广西英罗港自然保护区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土壤主要性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英罗港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存在明显差异 ,土壤粘粒粉粒含量和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及盐分含量为 :木榄群落 >红海榄群落 >秋茄群落 >桐花树群落 >白骨群落 ;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 4种水解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大小顺序为红海榄群落 >木榄群落 >秋茄群落 >桐花树群落 >白骨壤群落 ,多酚氧化酶则与此相反 ;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水解酶以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随剖面深度而降低 ,过氧化氢酶则呈相反趋势。英罗港红树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素密切相关 ,各土壤酶活性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因此 ,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该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注射施肥在花牛苹果生产中的应用,以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为基砧,用8a生的"俄矮2号"为供试材料,利用施肥枪注射施肥,研究不同浓度的注射液(0、10%、20%和30%)对土壤速效养分、土壤酶活性和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30%的注射液浓度范围内,注射施肥可显著提高0~60cm土层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p0.05),且这几种土壤速效养分的含量均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在0~10%的注射液浓度范围内,注射施肥有利于提高0~60cm土层的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而且,当注射液浓度达到10%时,0~60cm土层的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均达到最大。此外,注射液浓度与苹果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和果实硬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可滴定酸的含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且注射液浓度在10%~20%范围内,苹果的产量和品质最佳。因此,以10%~20%的注射液浓度注射施肥,可显著提高天水花牛苹果园土壤质量及果实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0.
以伊犁河谷沙枣、新疆杨、加小杨×俄罗斯杨和白榆等4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采样和室内测试分析,对0~20cm和20~40cm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等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并研究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酶和养分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20~40cm土层较少;各模式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白榆林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全钾和速效钾处于较高水平,新疆杨林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有一定的相关,其中脲酶与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碱解氮和速效磷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探究不同磷水平施肥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施磷水平为油茶植株营养生长和提高经济效益奠定基础。设定了每年每株植株氮最佳用量69 g和钾最佳用量99.57 g,并设置了单株年施入磷肥量:0、300、600、900、1 200 g共5个梯度,研究不同磷水平下油茶林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对于土壤养分而言,有效磷含量呈上升趋势,在P4磷水平呈最大值;有机质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P3磷水平时达到最大值;而碱解氮及速效钾呈下降趋势;对于土壤微生物数量而言,细菌、真菌、放线菌及解磷菌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P3磷水平时达到最大值;对于土壤酶活性而言,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及蔗糖酶活性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P3磷水平时达到最大值,而脲酶呈下降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间相关性密切。  相似文献   

12.
研究核桃—小麦间作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小麦土壤相比,核桃—小麦间作对土壤理化性质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壤有机质丰富,并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开始没有明显变化,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含量逐渐上升;全氮量随年限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说明经过较长时间的核桃—小麦间作对土壤中氮、磷有一定的改良作用。核桃—小麦间作时间对土壤酶活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脲酶、碱性磷酸酶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蔗糖酶先升高后降低,在第3年达到最大值。上述表明,随着核桃—小麦间作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肥力增强。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银杏-茶间作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与纯茶园相比,银杏茶间作模式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高于单作模式,土壤酶活性均随着土层垂直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土壤养分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筇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云南省大关县木杆镇选择4种筇竹林分类型: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天然筇竹—山茶混交林、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等,研究不同筇竹林分类型、不同土层深度(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结果表明:1)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土壤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的土壤蔗糖酶活性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说明人工施肥处理对提高蔗糖酶活性有一定的作用;2)除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蔗糖酶外,4种林分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在土层0~20 cm达到最大值,并且随着土壤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除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的蔗糖酶和脲酶与过氧化氢酶、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和天然筇竹—山茶混交林的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酸性磷酸酶与蔗糖酶无显著相关外,其他酶活性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研究表明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郑州市公园绿地表层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州市6个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土层的108份土壤样品,测定其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并对其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碧沙岗公园尿酶活性及磷酸酶活性最强,滨河公园过氧化氢酶活性最强,郑州绿博园多酚氧化酶活性最强;尿酶与速效钾呈正相关关系,与过氧化物酶呈负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与非毛管孔隙度、磷酸酶呈正相关关系,与速效磷、多酚氧化酶呈负相关关系;磷酸酶及蔗糖酶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磷酸酶、蔗糖酶与水解性氮、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蔗糖酶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多酚氧化酶与理化性质不相关。根据研究结果判断,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以大鹤国有防护林场3种不同林龄(15、23、34 a)的湿地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林龄湿地松林土壤酶活性及其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H值随着林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有机质先增加后降低;土壤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逐渐降低。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林龄的增长逐渐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仅在表层土随着林龄的增长逐渐降低,而随着土层的加深表现为先增长后降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均存在显著性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均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多酚氧化酶与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滨海地区湿地松在林龄较低阶段土壤养分较为充足,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肥力逐渐下降,不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杉木纯林、杉木-香梓楠、杉木-香木莲、杉木-单性木兰4种林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20cm、21~40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和酶活性,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4种林分的土壤肥力得分并排序,探讨不同林分下的土壤肥力状况,旨在为杉木纯林改造和土壤肥力管理提供基础的数据参考。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均逐渐降低;与其他林分对比,杉木-香梓楠混交林土壤的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升,而且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速效磷的含量均表现为最高,但是4种林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全钾、速效钾变化不明显;主成分分析显示,土壤肥力状况排序为杉木-香梓楠混交林杉木-香木莲混交林杉木纯林杉木-单性木兰混交林。  相似文献   

18.
高低产毛竹林地土壤酶活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产竹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的活性都高于低产竹林地;磷酸酶活性两种地类间无明显不同。低产竹林地各类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及有效磷含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高产竹林地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所有酶活性都无相关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及有效磷含量相关性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八角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袁霞  何斌 《经济林研究》2004,22(2):10-13
研究了广西高峰林场和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八角林地土壤酶活性(包括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和养分的分布特点及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以表层土壤的最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下降;(2)坡位不同,土壤养分含量和主要酶活性也不同,呈现下坡>上坡的趋势;(3)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密切相关,不同的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土壤酶活性可作为八角林地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抚育强度对侧柏林下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辽宁省北票地区的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不同强度的抚育来研究林下0~10cm和10~20cm两个土层的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的抚育强度都能对两个土层的脲酶产生显著影响,而对10~20cm土层的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没有影响,只对0~10cm土层的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